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顾松园医镜 >

第37节

-顾松园医镜-第37节

小说: -顾松园医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表症甚者,可加防风、薄荷。如无汗,再加苏叶。〔偏于表者,表药为君。〕里症甚者,可加 
陈皮,茯苓、木香、砂仁。〔偏于里者,里药为君。〕如兼心烦溺赤,〔此由暑邪内伏,寒包暑症 
也。〕或加黄连,或加益元散。〔清其伏暑。〕虚者加人参。〔即十味香薷饮法。〕 
此夏月解表而兼和里之剂。盖纳凉广厦,阳气为阴寒所遏,故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之症,此在 
表而不在里也。过食生冷,则胃家为生冷所伤,故有吐泻腹痛之症,此在里而不在表也。均伤寒冷,表 
里悬殊,用药亦异。又嘉言谓∶冒暑之霍乱吐泻,以清暑为主,避暑之霍乱吐泻,以和中、温中为 
主;不可不辨。 



卷八·御集中暑(中与伤同)

举例

属性:一 一人暑月坐卧一小楼,持咒念佛,忽患头痛如斧 
劈,身热发躁,日饮冷水斗余,渴犹未解,自分必死。仲淳视其脉,知系受暑,为疏竹叶石膏汤方,不 
二剂,发热、口渴俱止,几十剂病始退,旋加减健脾药十余帖而安。 
二 一童子夏月身热,十昼夜止饮白汤,汗之、下之,热。仍如故。仲淳曰∶此伤暑也。白虎汤是 
其本方,因误汗下虚甚,加人参三钱,一剂微汗瞑眩,少顷热解。更疏一方,防其疟痢,仍用人参二 
钱,兼健脾清暑导滞之剂,未几疟作,如方饮之,疟止痢又作,乃以生脉散中,加益元散饮之。儿 羸 
甚,皆谓必死。仲淳曰∶视儿目光炯炯,且饮食味甘,是精神已旺,胃气转也,何虞之有!寻果脱然起。 
三 一人暑月连日劳顿,晨起忽患水泻,误服胃苓汤,耳中热气冲出难忍,身体困倦,不能移动。 
傍晚泻止,烦躁厥冷,头重不能举,眩晕不知人事,身不发热,遍体冷汗,脉伏不见。医谓肾气上逆,阳欲 
暴脱之候,以八味汤加参投之,即呕药吐蛔。又误以理中安蛔汤,闻椒味即躁急欲死,大渴饮冷,随饮 
随吐,欲坐卧井中,以新汲水浸手足方快。呕吐四日,二便全无,诸药不应,奄奄一息,殆无生理。余 
诊视之曰∶其为暑症无疑、先用田螺二、三枚捣烂,入青盐少许,摊贴脐下一寸。少顷解出小便,短赤异 
常。乃投竹叶石膏汤,加人参一钱,即不呕得睡。又服一剂,遂食粥一盏。以猪胆导之,大便始通。改 
用生脉散,加茯苓、花粉、枸杞、甘草、数剂霍然。病后喜食腐浆、西瓜之类。恶一切辛香之物。此因吐 
多津液受伤之故。用集灵膏,一月而康复如常。 
四一人自汗如雨,面赤身热,口燥心烦,舌苔黄,脉虚而洪数。滑伯仁曰∶经云毋伐天和。暑症 
本自汗,盛夏岂宜帷幕遮蔽,暑症本脉虚,加之术、附刚剂,故脉洪数。乃令揭开窗慢,进以人参白 
虎汤,加黄连以解附毒,三剂而汗止大半,诸症亦减。汤用冰水调服益元散。七日而愈。 



卷八·御集



属性:湿有自外而得者,有自内而生者,有风湿相搏者,有湿热相搏者,有独伤于寒湿者。自外而得 
者,如在天之湿,雾露雨雪是也。在地之湿,冰水泥泞是也,在人之湿,汗出沾衣,未经解换是也。但 
清邪则先伤上部。先伤表之营卫。故《金匮》曰∶雾伤于上。又曰∶雾伤皮腠。其症头重如裹,面目 
浮肿,鼻息不利。声浊不清,发热身疼,宜轻清散之。可用羌活胜湿汤。浊邪则先伤下部,先伤肌肉筋 
骨血脉。故《金匮》曰∶湿伤于下,又曰∶湿流关节。又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其症 
足跗〔足面。〕先肿,〔肿肉如泥,按之不起。〕渐至腿膝,行动重着,关节疼痛,倦怠体重,宜升阳 
渗湿兼行,可用羌防四苓散,勿但用降下渗泄之剂。赵氏云∶湿淫从外入里,当用升阳风药即愈。经所谓 
湿淫所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愈矣。又曰∶客者除之。以湿从外入者,使之 
仍从外出也。然宜兼健脾之药投之,如有汗加白术,无汗加苍术之类。自内而生者,如饮食之湿,酒水 
瓜果乳酪是也。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主肌肉,其性恶湿,内受湿淫,肌体肿满。又曰∶湿胜则濡泄,脾湿不运,则水谷不分,故或痞 
满、或肿胀、或泄泻,总宜健脾燥湿利水为主。经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金匮》云∶一身 
尽疼,发热日晡更剧者,此名风湿。此因汗出当风取凉所致,法当汗出而解。但宜微汗,不宜大 
汗,大汗则风去湿存,微微似汗,则风湿俱去也。湿热一症,夏月最多。盖夏月地之湿气,上合于天之 
热气,日之暑气,结为炎蒸,湿热相合,病多发热烦闷,身体沉重,走注疼痛,皆湿热相搏,郁而不 
伸,故烦热也。宜清热渗湿汤加减,可加柴胡、银花之属。嘉言谓∶湿土寄旺于四季之末,其气每随四 
时之气而变迁。在夏为热湿,在冬为寒湿。故寒湿之病,于冬月春初,居寒湿之地,感而病者为多。 
可用桂枝附子汤,或加羌活、苍术之属,温以散之。以上诸法,皆究湿家之所不容废也。 
x羌活胜湿汤x 通治外感诸湿及风湿症。〔症见论中。〕 
羌活 独活 防风〔各钱许。〕川芎 本 蔓荆子〔风能胜湿,如湿地经风则干。又无 
窍不入,惟风为能,凡关节不利之病,非风药不可。且羌、独、防风能散周身之湿。上下无不宜之。如 
湿症只在下焦,川芎、 本去之亦可。〕炙甘草〔恐风药悍燥,用以调之。此谓有制之兵也,各 
五、七分。〕汗多或加白术,无汗可加茅术。〔湿家不可发汗。以身本多汗,易至亡阳也。其久冒风凉, 
乃至以水灌汗,抑遏其阳者,不微汗之,邪无从解。〕下焦湿症加 
汉防己。〔酒炒。〕发黄加茵陈。〔湿郁为热,蒸腾发黄,《金匮》云∶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 
热身色如熏黄也。〕 
此升阳散湿之剂,凡湿从外受者。无论在上在下,俱以此方随症加减治之。按《金匮》云∶太阳 
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名湿痹。言太阳病则必有发热恶风之候,湿流关节则 
痛,阳郁不伸则烦,脉不沉细,则非有外风与之相搏,故只名中湿。亦名湿痹者,谓湿邪痹闭其身中之 
阳气也。治宜此方,微汗以通其阳,若兼见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当利其小便,宜羌防四苓散治之。 
x活人败毒散x 外感诸湿,及风湿症,挟虚之人,主此加减。 
羌活 独活 柴胡 川芎〔轻清开发,使邪毒败散。〕 
前胡 枳壳 桔梗〔利气。各钱许。〕人参〔三、五、七分。〕茯苓〔一钱。〕甘 
草〔扶正气,以胜邪。五分。〕烦热口干加黄芩,日二、三服,以愈为度。 
此扶正驱邪之方也。嘉言云∶湿、热、暑三气门中,当推此方为第一。以其功之着也。观经言, 
三阳并至,如风雨,如霹雳,人莫能当。然则夏月三气聚合,其为病也,岂同一气之易当乎?人感三气 
而病,病而死,其气互传,乃至十百千万,则为疫矣。嘉靖乙未,五、六、七月间,江南淮北,时 
行瘟疫,沿门阖境,传染相似,用本方倍人参,去前、独服者尽活。倍人参者,以疫气易染之人,体 
必素虚也,去前、独者,以体虚之人,不敢用复药表汗也。又饥馑兵荒之余,人已内虚久困,非得人参 
之大力,负荷其正,驱逐其邪,邪必不去。凡服此者,亦无不全活,所以以活人名方。若去人参, 
何异众方之发散,而能活人耶。观吴又可知治瘟疫用药以疏 
利为主,与嘉言之治法不同。有瘟疫论宜参酌合宜而用可也。 
x羌防四苓散x 治太阳中〔同伤。〕湿,发热恶风,关节疼痛。〔湿犹在表也。〕小便不利。〔邪 
入膀胱,气化不行也。〕大便反快。〔湿流大肠也。〕 
羌活 独活 防风〔发表驱湿。〕白术〔健脾去湿。〕 
茯苓 猪苓 泽泻〔利水渗湿。〕 
此发表驱湿,健脾利水之剂。如兼热者,芩、连、栀、柏、益元散之属,可采加入。嘉言云∶夏 
月当会暑、热、湿三气交病之义,审脉辨症,用药庶不误治。此方益元消暑,芩、连清热,苓、泽渗 
湿,三法兼有,可遵而加减用之。 
x胃苓汤x 治湿淫于内,胸腹痞满,泄泻纯水,小便不利,或肢体肿胀。 
苍术〔燥脾胜湿。〕浓朴〔散结泄满。〕陈皮〔下气。〕甘草〔调中。即平胃 
散也。〕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健脾利水渗湿,即四苓散也。〕可加木香、砂仁,发黄加 
茵陈,身痛加羌、防,有痰饮加半夏,有食积加神曲。 
此燥湿、快气、健脾、利水之剂,原方有桂枝。喻云∶桂枝、麻黄遇湿热时令不可轻用,以桂枝 
辛热,麻黄发汗也。果内有寒,方可舍时从症,少少加桂。 
x清热渗湿汤x 治一切湿热、加减用之。 
黄连 黄柏〔清热〕。苍术〔燥湿。苍、柏即二妙散,治 
湿热腰膝疼痛,然上下皆效也。〕白术〔健脾。〕茯苓 泽泻〔渗湿。〕甘草〔调中。〕可 
加银花。〔清热除湿。〕有表症加柴胡。〔除在表之湿热。〕 
此清热祛湿,亦夏月之尤宜也。喻云∶夏月所受之湿,为热湿、暑湿,而群方所主之药,多在寒 
湿,殊不兼耳。此方甚合鄙意。 
x白术酒x 治中湿、骨节疼痛。 
白术〔一两。〕酒〔三盏。〕白术投于酒,煎一盏,不时频服。不能饮酒者,以水代之。 
此方专一补脾,不多功于利小便。盖以脾能健运,湿自不留,而从水道出耳,然则胃中津液不 
充、不敢利其小便者,此方岂非圣药乎。 
x仲淳丸方x〔亦作煎服。〕阴虚人,有湿热不能服燥剂者宜之。 
生地〔凉血祛诸湿热。〕甘菊〔各一斤。〕牛膝〔补阴,〕人参〔益脾。各半 
斤。〕真茅术〔缘脾虚有湿,不得不用。故以黑芝麻水浸,研浆拌蒸用之。二斤。〕茯苓〔半 
斤。乳制至一斤。〕车前子〔利水而不走气,与茯苓同功。半斤。〕用天冬熬膏为丸服。 
此方凉血补阴,益脾祛湿,亦治湿之一法也,肾为水脏,水则流湿。肾阴虚,则脾湿易流入,故用 
参、苍,益脾胜湿;地、冬、菊、膝补肾清热;肾得补而湿邪自无所容,况有茯苓、车前以导之乎。 
x金匮肾着汤x 治肾着之病,〔此寒湿但留着肾之外廓也。〕身重腰冷,〔寒湿凝聚故也。〕如坐 
水中,〔溶溶不定之貌。〕形如水状。〔微胀如水也。〕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 
五千钱,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肠胃无病也。〕此因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所致。 
白术 茯苓〔健脾利水。〕甘草〔恐其僭上。〕干姜〔温散寒湿。〕 
此散寒、驱湿、健脾、利水之剂。病在肾之经络,与肾之中脏无预,若用桂、附,反伤肾之 
阴矣。果如上症,方可用之。 
x金匮桂枝附子汤x 治真中寒湿,〔或居处寒湿,或冒雨经雪。或涉水涂河等类。〕肢体重着,骨 
节疼痛,不得屈伸。 
桂枝〔宣行荣卫。〕附子〔最散寒湿,以桂、附治湿,如湿地得太阳,曝之则干。〕 
白术〔脾能健运。湿自不流。〕炙甘草〔能缓热性。〕 
此散寒、驱湿、健脾之剂,果属寒湿,未郁为热者,方可用之。经论湿寒之中人,皮肤不收,而 
为纵缓;肌肉坚紧,而为瘦削。荣血涩于脉中,卫气祛于脉外,故曰虚。虚者,语言轻小,足弱难 
行,气虚乃痛,按之则止。又嘉言谓∶人身阳盛则轻矫,湿盛则重着,乃至身重如山,百脉痛楚,不 
能转侧,此而不用附子回阳胜湿,更欲何待。在表之湿,其有可汗者,用附子合桂、甘、姜、枣以驱之 
外出。其有可下者,用附子合细辛、大黄以驱之下出。在中之湿,则用附子合白术,以温中而燥其脾。 
若不固护其阳,纵以风药胜湿,是为操刃,即从温药理脾,亦为待弊,其识高,其论甚精,然非常用之 
法,备此以俟对症采用。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治湿始终不可下,若阳虚之人,误用汗、下之药,肾 
阳先脱,经曰∶肾先病,心为应,额为心部,而肾水乘之,则额上汗出微喘,孤阳上脱也。小便利,则 
上下交脱,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肾主二便,误下而利不止,肾阴脱也,亦死。〕 



卷八·御集



属性:疟者,虐也。寒则汤火不能温,热则冰水不能寒,寒热令人难当,故曰∶疟也。凡人从未发疟者, 
名为胎疟。自幼发者多轻,中年发者必重,老年发者多危。经言∶疟之始 
发,必先毫毛竖立,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冷。或一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