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顾松园医镜 >

第36节

-顾松园医镜-第36节

小说: -顾松园医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宜六味加知柏,以泻肾家有余之火。古方有滋肾丸,用知母〔六两〕黄柏,〔十两〕以肉桂〔五 
钱〕为反佐。治肾经火旺,热自足心直冲股内,上入腹中,然不如六味加知柏之为稳。 
x凉膈散x 治上焦实火,面红目赤,头昏心烦,喉舌肿痛,口疮燥渴,溺赤便秘。 
薄荷〔辛凉,有功于头目咽喉口齿诸病。〕黑山栀〔轻飘上达而清肺,屈曲下行而泻 
火。〕枯黄芩〔轻飘者上行也。〕连翘〔主泻心火。〕甘草〔缓其速下。各钱许。〕大 
黄、芒硝〔润其大便,所谓上病而下取之,以缓其炎上之势。各五分。〕可加犀角、黄连、石膏、 
知母、生鸡子。 
此治上焦实火之方。东垣云∶去硝、黄加桔梗,为舟楫之剂,浮而上之。淡竹叶利其小便,使心肺 
之火下行,治上焦胸膈之热最妙。 
x黄连解毒汤x〔见伤寒。〕 
此治上中下三焦实火之方,另再加对症药用之。 
x防风通圣散x〔加减〕治表里客热,三焦实火。 
防风 荆芥 薄荷〔使表热由汗而泄。〕大黄 芒硝〔使里热由下而泄。〕滑石 山 
栀〔由溺而泄。〕连翘 黄芩〔祛诸经之热。〕石膏 桔梗〔清肺胃之热。〕麦冬〔救 
热伤之津液。〕白芍〔救热伤之营血。〕甘草〔调和诸药。〕本方去硝黄名双解散。 
此方清火热,开鬼门,洁净府,通传导,内外分消其势,亦治火之良法。外科以此方治里有实热,疥 
疮满身者。余每加生地,用金银花一、二两、绿豆一、二合,煎汤煎药,饮之殊效。 
x清热渗湿汤 凉血祛湿汤x〔俱见湿门。〕 
此俱治湿热之方,但一燥一润,迥然不同,须分别采用 



卷七火

举例

属性:一 一人两腿逸则痿软而无力,劳则作痛如针刺, 
立斋曰∶此肝肾阴虚火炽所致,用六味汤而愈。 
二 一妇左乳边患火丹赤肿,黄水淋漓,但坐不卧,服诸苦寒之剂,不效。余用栝蒌一枚,红 
花、甘草各五分,一剂而愈。 
三 一妇腿上常发紫疔,诸药不效。余曰∶此肝家郁火之症。用加味逍遥散缓痛,改用泻肾 
汤,加柴胡、山栀、丹参之属,数剂而愈。 
四 一女遍身瘙痒,赤晕如霞,身体发热,余谓此赤游风也。因肝经火旺,血燥生风,宜清肝 
养血,加味逍遥散去归、术,加生地、连翘、甘菊、薄荷、绿豆、黑芝麻,治之而愈。 
五 一女子十五岁,患瘰 ,身发赤晕,形气倦怠。立斋谓∶此肝火血虚所致,用加味逍遥 
散,而赤晕愈,复用归脾汤六味丸二方加减分进,而瘰 消。按《外台秘要》云∶肝肾虚热则生瘰 。 
又病机云∶瘰 不系膏粱丹毒,因忧思郁怒,伤损肝脾所致者多,切不可轻用散坚追毒之剂,宜补脾 
养肝,调经解郁,当自消散。 
六 一童子下 溃烂,发热作痛。一童子茎中作痒,不时搔捻。一童子目痒出水,或两眼连 
扎,或项间结核,或阴囊瘙痒。立斋谓∶俱属肝火。皆用龙胆泻肝汤及芦 
荟丸二方,加减并愈。 
七 一女胁间臂臀,俱生流注,有溃有未溃,病势正笃,时忽阴中突出如鸡子状,色带青紫,日 
渐肿大,痛极难忍,小水滴沥,如隔宿茶,饮食甚少。余以为此肝火湿热下流所致。用大剂龙胆泻肝 
汤,加连翘、花粉、银花、寒水石,〔二两〕外用黄柏、苦参〔各半斤。〕煎汤洗之,以芭蕉根汁、田 
螺汁调芦荟频频刷之。势不退,反渐大,坚守此方,服至十余剂,小水始利,色不黄赤,晨起肿处略 
减,坐至午后,肿重堕下。此肝经湿热稍退,脾虚下陷之征也。改用补中益气汤,参〔四钱〕 〔一两〕 
术〔二钱〕归、橘、甘、升〔各一钱五分。〕柴〔二钱〕加胆草、连翘、花粉〔各三钱。〕银花〔五 
钱〕茯苓、车前〔各二钱。〕米仁〔八钱〕生地、麦冬,〔各五钱。〕又服十余剂,肿始渐消收入,饮 
食渐进,流注亦俱生肌收功。 
八 一妇阴中不时作痒,痒极难忍,同治于余。余言,经曰肾开窍于二阴,肝脉过阴器。又言∶前 
阴者,宗筋之所聚,为太阴阳明之所合。此因肾肝脾胃有湿热,湿热郁久,则生虫作痒。用海藏泻肾汤, 
加知柏,祛肾经之湿热,胆草、青黛祛肝经之湿热,麦冬、石斛祛脾胃之湿热,山栀、车前清热利水,外 
用蛇床子、苦参煎浓汤浸洗,复以猪肝切条,葱、椒油煎纳阴中,引虫外出,遂愈。竟不再发。 
九 一妇患满面 肿红赤,两眼俱合肿痛,口渴便 
秘。医者认为外科症,用辛温药,欲敷散之,遂痛不可忍,冷水洗去方安。余作上焦实火治之,用大剂 
凉膈散合竹叶石膏汤,加生地、花粉,频频与饮。一剂肿减,二剂便通,全无脓血,而平复如故。 
十 一僧患左边面目耳根及颈,俱 肿红色,眼合口紧,咸谓大头伤风。余诊视之,起居如 
常。谓曰∶此系火症,火得风药而弥炽,故 肿愈甚。用清热凉血,散结消肿,开腠泻毒治法。投以夏 
枯草〔六两〕甘菊〔二两〕煎汤代水,金银花、紫花地丁、生地〔各五钱。〕连翘、花粉、贝母、薄 
荷、牛蒡子、甘草,〔各三钱〕浓煎五、六碗,频频饮之。一昼夜服完,肿消眼开。又稍加减作一小 
剂服之全愈。或谓火症,何故不用芩连?曰∶火盛不可骤用寒凉,须用生甘草兼泻兼缓,此丹溪妙 
法也。 
十一 一人素多酒色,冬底忽患齿痛摇动,牙动及面目俱痛,饮食不进,夜不能卧。延余诊视。余 
曰∶齿乃骨之余,而属肾,上下牙龈属阳明胃与大肠,肾病则齿摇动,肠胃伤于酒醪,则湿热上攻牙 
床,不得清宁,则作肿作疼,齿亦不得安而摇动。今少阴阳明俱病,用大剂知柏六味汤,加玄参、牛 
膝、车前,导肾火下行,合竹叶石膏汤〔膏用四两。〕加黄连、麦冬、芦根,〔芦用八两。〕煎汤代 
水,清阳明湿热。大剂浓煎,一昼夜服至五、六碗,痛势稍减,四剂而平。余亦曾冬间忽患左边下齿大 
痛,痛不可忍,用石膏三、四、五两煎滚,将清者泡上好松萝茶叶一大撮,橄榄捣 
碎一、二枚,乘热顿饮三、四大碗,复杯立愈。后每痛发,辄用前汤饮之,无不立应。曾有一次痛极 
欲死,加石膏斤余,泡橄榄茶顿饮,大便泻热水二次,痛亦遂止。日虑反复,复后竞不发。 



卷八·御集

中暑(中与伤同)

属性:暑有阴阳二症。阳症因于中热,阴症因于中寒,但感在夏至后者,皆为之暑耳。时令大寒、小寒而 
人受之者,为伤寒。时令大暑小暑而人受之者,为伤暑。经云∶伤暑者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此皆中暑之阳症。即洁古所谓动而得之为外感。天日之暑热,故为汗出烦躁、为喘、为大声呼 
喝,即其静者,亦不免于多言。盖邪热伤阴,精神内乱,故言语无伦也。又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此言中暑之阴症,即洁古所谓静而得之。因避天之暑热,而反受阴寒所致。故体热若燔炭,必须汗出 
邪乃得散。经言∶暑当与汗皆出勿止。此之谓也。但感而即病、则伤寒也,若不即病、至秋而发,则如经 
所谓夏伤于暑,秋必 疟。又谓∶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皆由此耳。观经言二症;一中于热,一 
中于寒,皆谓之暑。但治寒宜散,必汗出而解。治热宜凉,必热清而愈。不可不察也。 
x白虎加人参汤x 《金匮》云∶太阳中热者、 〔同暑〕是也。 
〔此言暑之阳症。盖太阳膀胱,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荣卫。故凡六淫之邪,必由太阳而入。〕 
汗出恶寒,〔暑伤心气,心虚则汗出,暑伤肺气,肺虚则恶寒。亦有不恶寒,反恶热者。〕身热而渴,〔表 
有暑邪则热,里有暑邪则渴。亦有身不热者。〕六脉虚弱,〔暑伤于气,所以脉虚。〕此方主之。 
人参〔补元气,〕石膏〔清暑邪,〕知母〔清肺热。〕甘草〔解暑和中。〕粳米〔 
养胃气。〕仲淳加麦冬〔救肺金,存津液,以夏月之热淫,必僭而犯上,伤其肺金也。〕竹叶〔清心 
涤热。〕脉不甚虚者,可去人参。兼有湿热者,合益元散,或加茅术。 
此方凉肺清心,养胃生津,但用甘寒阴阳两无偏胜之药,清解暑热,而平治之。盖夏月人身之 
阳,以汗而外泄,人身之阴,以热而内耗,阴阳俱不足,故仲景于中暑病,禁用汗、下、温针。恐汗 
则伤其阳,下则伤其阴,温针则引火热内攻也。按经云∶身热脉虚得之伤暑。盖热伤气,而不伤形,所 
以脉虚。故清暑益气,兼而行之。须知暑热之病,有三、四部无脉者,被火所逼而藏伏耳。甚至体痛、烦心, 
或喘促、厥冷,若误认虚寒、而投温补,必毙。但用前方,俾暑邪清而脉自起,症自平矣。凡夏月日中 
劳役,触冒暑热,而见汗出、烦躁、多言、齿燥、口渴、眩晕者,即属中热的症,此方加减,无不神 
效。若国中昏倒,急扶阴凉处, 
取土罨病患脐上,小便溺之,盖脐乃命蒂、溺脐以接其元气之意,随灌人溺,〔一碗。〕或用冰水 
调益元散。 
x益元散x〔即天水散。〕治中暑、身热、烦渴、小便不利。 
滑石〔寒能清热,淡能利窍,六两。〕甘草〔和中,一两。〕为末,每服三、五钱。白汤调 
下,冷开水更佳。加薄荷〔少许。〕名鸡苏故。加青黛〔少许。〕名碧玉散。加辰砂〔性微寒,纳浮游 
之火,而安神明。凡心热者,非此不能解也。〕名辰砂益元散,治疗并同。 
此方驱暑邪从溺而出。以暑热伤心,心与小肠为表里,泄小肠之热,即所以清心也。按嘉言云∶外 
暑蒸动内湿,二气交通,因而中暑,所以肥人湿多,中暑最宜。故治中暑病,须知兼治其湿。益元散利 
水驱湿,故称夏月服之解暑。然体盛湿多则宜之。清 无湿之人,津液为时令所耗,当用生脉散。若再利 
小水,竭其下泉,枯槁立至。凡汗多之体,亦不可利其小便。盖胃中只此津液,汗既外泄,又复下利, 
所谓立匮之术也。 
x生脉散x 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 
人参〔补肺气。〕麦冬〔清肺气,等分。〕五味子〔敛肺气,减半。〕 
此方补肺、清肺、敛肺、名生脉者,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毕 
矣。凡瘦弱虚人,夏月最宜长服。按东垣云∶夏月加黄 、甘草、服之令人气 
力涌出。孙真人云∶夏月必服五味以补五脏之气。寇宗 云∶麦冬、五味、枸杞同为生脉之剂。故 
一方用五味、枸杞煎汤代茶,治夏日虚病倦怠、食少、口干、身热者甚宜。 
x清暑益气汤x 治长夏湿热蒸腾,食少倦怠,〔湿热伤脾所致。〕痞胀溏泄,〔脾不运则痞胀,脾 
受湿则溏泄。〕体重疼痛,〔湿伤肌肉,故身体重,湿热相搏,故肢节痛。〕身热多汗,〔暑邪干 
卫也。〕口渴心烦,小便黄赤,〔暑热伤肺,故口渴,暑热伤心,故心烦,溺赤。〕六脉虚弱。 
人参 黄 白术 陈皮 甘草 当归 升麻 干葛〔即补中益气汤,去柴胡而易干葛也。此因 
便泻,故以二味鼓舞胃气上行,以治虚泻。〕茅术 黄柏〔即二妙散,合泽泻以治湿热。〕泽泻 
青皮 神曲〔下气消食。〕麦冬 五味〔合人参即生脉散也,所以救暑伤之肺。〕 
此方补中实卫,以去其湿热。色白内虚之人,夏月无论中暑与否,所宜常服者也。 
x黄连解毒汤x〔见伤寒。〕治夏月一切暑热之症,或合白虎汤,随症加减用之。 
此治实火之方也。嘉言谓∶病之繁而且苛者,莫如夏月为最。日之暑气、天之热气、地之湿气、时 
分时合。其分也,以风动于中,胜湿解蒸,不觉其苦,其合也,天之热气下,地之湿气上,人在气交 
之中,受其炎蒸无隙可避,多有烦躁神昏,肌肤痱起,胸膺痤出,头面疖生,甚则发为肿毒痈疽等 
症。或有头面外项赤肿,或咽喉肿痛,或腿足热肿,长至 
数寸,不能步履,统宜清凉,解其暑毒,热症一解,赤肿自消,全无脓血。又有遍身发泡,如 
桃、李,如碗、如杯,晶莹脆薄,中含臭水,此湿热之水,泛于皮肤也。亦宜本方加减治之。 
x吞薷饮x 治夏月乘凉饮冷,阳气为阴寒所遏,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皆乘凉感寒表症,即 
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吐泻腹痛。〔此饮冷伤脾胃之故,乃里症也。〕 
香薷〔辛温发越阳气。为夏月解表之药。一、二钱。〕 
浓朴〔暖脾胃,止腹痛,姜汁炒。一钱。〕扁豆〔补脾胃止吐泻,炒二、三钱。有表症者去 
之。〕表症甚者,可加防风、薄荷。如无汗,再加苏叶。〔偏于表者,表药为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