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303-李翰卿 >

第44节

303-李翰卿-第44节

小说: 303-李翰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本证曾见有冬季在室外劳动,被寒邪侵袭,猝然少腹疼痛,牵引睾丸,四肢抽搐厥冷,脉微欲绝者。
'药品'
当归二至三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细辛八分至一钱 大枣二至四枚 炙草一至二钱 通草一钱至钱半(陈氏主用木通)
'加减法'
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钱半至三钱,生姜一至二钱,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煎服法'
用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细辛以散外寒;当归、芍药、木通以疏通血络;大枣、炙草以保护脾胃。
'禁忌证'
(1)兼内寒或久寒者不宜用。因内寒久寒宜加温里药,不宜单用温散也。
(2)单纯内寒或亡阳之手足厥逆证不可用。因此证宜温不宜散,恐阳气被散而虚脱也。
(3)阳气闭郁之四肢厥逆证不可用。因此证宜宣达阳气,不宜温经散寒。
(4)阳极似阴或热深厥深之四肢厥逆证更不可服。因此证宜寒不宜温也。
'类似方剂参考'
(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此治外寒兼有内寒之方。
(2)四逆汤:此治内寒阳亡手足厥逆之方。
(3)四逆散:此治阳气闭郁四肢厥逆之方。
(4)白虎汤或大承气汤:此治热深厥深或阳极似阴之方。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第一百零九
'方义'
此散寒温里,疏通血络,助正祛邪,治寒邪直中厥阴兼有久寒证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厥阴兼有久寒,其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但必须具有猝被外寒侵袭厥阴和久寒的具体症状,如少腹猝痛,阴缩,手足抽搐(这是外寒侵袭厥阴的主要症状),平素不敢服冷性饮食,偶服之或腹痛或吐泻,或喜温恶寒(这是久寒的主要症状)。
'药品'
当归二至三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细辛八分至一钱 炙草一至二钱 通草一至二钱(陈氏主用木通) 大枣二至四枚 吴茱萸二钱至二钱半 生姜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兑白酒半杯至一小酒杯,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细卒以散外寒;吴萸、生姜以温内寒;当归、芍药、木通以疏通血脉;大枣、炙草以补正祛邪。用白酒作引者,欲其通经活血,助药之力速行也。
'禁忌证'
凡单纯外寒或单纯内寒者均不宜使用本方。
'类似方剂参考'
(1)当归四逆汤:此治厥阴经单纯直中外寒之方。
(2)四逆汤:此治单纯阳虚内寒之方。
烧挥散方第一百一十
'方义'
此治阴阳易的通用方。
'主治'
热性病后,房事过早,症见头重不欲举,热上冲胸,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
'药品'
裈裆一块,约四五寸(近阴处的裤裆布,旧者良。男病用女裆,女病用男裆)。
'制服法'
把挥裆布烧灰存性,每服一钱,日三服,开水送服。或用青竹茹煎汤送下,或用其他适应证的药品煎汤送下。服后小便利,阴头肿则愈。
'禁忌证'
本方并无禁忌证。若无男女劳复的事实,虽有类似症状,也没有使用本方的必要。
'用药大意'
取彼之余气,祛彼之余邪。邪毒从阴部入者,复使从阴部出也。
整理者按:由刘渡舟先生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的《伤寒论讲解》第461页有这样一段记述,值得参考: “关于阴阳易之病是否存在,烧裈散是否有效,历代医家都有所探讨,至今也未成定论。据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已故名医李翰卿先生1963年介绍,此病确有,用本方也确有疗效。李老以典型病例六七例,说明本病临证特点有三:一是头抬不起来,即‘头重不欲举’;二是少腹拘挛疼痛并牵引外阴拘挛;三是全身乏力,倦怠少气。治疗使用烧桿散, 皆已获效。李老的经验之谈,很值得重视。”
枳实栀子豉汤方第一百一十一
'方义'
此导滞清热,治劳复、食复之方。
'主治'
伤寒大病瘥后,因过劳或伤食致身热,心烦不眠,心下拒按。但必须根据过劳或伤食的事实,以定劳复、食复或劳而兼食之名称,根据脉象的浮、沉、虚、实决定诸药的运用轻重或取弃标准。因为单纯劳复没有心下拒按之证,即没有使用枳实的必要。
'药品'
枳实钱半至二钱半 栀子二至三钱 豆豉二至三钱
'加减法'
宿食较重者,如脐部拒按、大便不利,加大黄一至二钱。
'煎服法'
用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豆豉清表里之虚热;枳实导肠胃之积滞;大黄推陈致新,通利大便。
'禁忌证'
身热、心烦、腹拒按三种症状缺一则不可使用本方。脉较弱者枳实、大黄宜慎用。
'类似方剂参考'
小柴胡汤:此治病后更发热之方。
牡蛎泽泻散方第一百一十二
'方义'
此滋阴清热、逐水消肿之峻剂。
'主治'
热性病后,腰以下发肿。但必须具有大小便不利、形气较实、脉象有力,喜冷性饮食等现象,方宜用之,否则即会犯虚虚之戒。慎之,慎之!
'药品'
牡蛎 泽泻 蒌根 蜀漆(暖水洗去腥) 炒葶苈子炒商陆根 海藻(洗)各等份
'制服法'
共研细末,每服一钱,米汤送下。小便利者止后服.
'用药大意'
牡蛎、蒌根滋阴清热,其余诸药逐水消肿。
'禁忌证'
病后饮食减少,大便溏泻,腰困腿酸,脉象无力,喜温恶寒,为脾肾虚寒之证,虽同样的发肿,绝不可服。不可与有甘草的药同服,因甘草与海藻相反也。
'类似方剂参考'
(1)金匮肾气丸:此治腰酸腿困、喜温恶寒、肾阳虚发肿之方。
(2)四君子汤加减:此治饮食减少、大便溏稀、脾虚发肿之方。
竹叶石膏汤第一百一十三
'方义'
此治病后热邪未尽,津液已伤,气逆欲吐,补虚降逆、清热生滓之方。
'主治'
热性病后,身热不退,欲呕。但必须具有口渴、喜冷、脉虚等症状。
按:此证之身热,与使用小柴胡汤及枳实栀子豉汤之身热完全不同。后二方之身热,都是热止后复发之证,此证之身热,系病虽减轻但身热绵绵不休。
'药品'
竹叶二至三钱 生石膏二至三钱 半夏钱半至二钱半人參一至二钱 甘草五分至一钱 粳米一至三钱 麦门冬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约大意'
竹叶、石膏、麦冬清热生津;半夏降逆止吐;人参、粳米、炙草补中气之虚。
'禁忌'
凡没有身热、口渴、喜冷、脉虚、呕吐等任何一症者不可使用原方,应随症加减。
'类似方刑参考'
(1)小柴胡汤:此治热病后身热欲呕,偏于和解外邪之方。
(2)六君子汤:此治没有热证而虚羸少气、欲吐之方。
李翰卿语录220则
病机挈要
1.燥证,喻氏谓属热,沈氏讲属凉,其实,他们所说到的都是燥证的一个方面。故吴鞠通、俞根初都指出,燥有热燥、凉燥之分。其机理喻以蒸笼,如水火不偏,则熏蒸而无燥;如火盛水少,则无气为热燥;水多火微,蒸不起气来为凉燥。临证必须有此两种概念,则易分析,但仍凭见证为依据,方能无误。
2.四损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是也。杨栗山所谓气血两虚、阴阳并竭是也。大劳、大欲、大病、久病、老人、产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是其因。气虚者。真气不足也,其症气不足以息,言不足以听,或欲言而不能;血虚者,真血不足也,其症通身萎黄,两唇白,或素有失血之证;阴虚者,真阴不足也,其症肌肤甲错,五液干枯;阳虚者,真阳不足也,其症厥逆,下利,肢体畏寒,口鼻气冷。单虚者单治,兼虚者兼治,虚而兼寒者温而补之,虚而兼热者清而补之,虚而兼实者须审其标本、先后、缓急、多少随机而治之。
3.仲景说: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巳至未就是北京时间上午9时至下午3时。这个时间正是阳气最盛的时间。太阳病本来是风寒损伤了卫阳的证候,故遇阳盛之时卫阳有所帮助,故能自愈。我的看法,这不是绝对的,不可完全依靠,只可作为治疗本病的有利条件之一。
4.虚热证是虚而兼热或兼火的证候,亦称之为虚火,非单指阴液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性亢奋病理状态。其形成,或因虚而生热,或热久致虚,或体虚兼患热证。临证证候与火热证相同,其主症为烦热,口渴喜冷饮,但服清凉泻火药不效或反加重,只有用滋阴养血生津,引火归原,或甘温除热之法方效。如伤寒后期竹叶石膏汤证,阳明经病人参白虎汤证,口糜龈烂之甘露饮证及十味地黄汤证,咽痛之养阴清肺汤证等。
5.头不痛项不强,便知非太阳证;但头痛不项强也非太阳证,如项强痛反不恶寒,脉不沉,不可谓非太阳病。太阳病以头项强痛为提纲。
6.结胸是伤寒误用下药而成的胸腹硬痛的证候,分为大、小、寒、热、水、血、痰、食八种。其中胸腹不按自痛,按之更痛者,为大结胸;心下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者,为小结胸;兼不热、不渴,小便清白,为寒结胸;兼烦渴便闭,为热结胸;兼怔忡,头汗,无大熱,揉之有水声,为水结胸;兼漱水不咽,喜妄如狂,大便黑,小便利,为血结胸;兼脉滑喘嗽,为痰结胸;兼气口脉大,为食结胸。
7.人参白虎汤之“背微恶寒”、“时时恶风”,非谓之表不解,乃因内热太盛,自觉室温较低而有背微恶寒或时时恶风之感觉。
8.胸背腰痛,皆有因痰者。痰者,痰饮也,为水湿不能吸收所致,脉多带滑象。同时,痰饮在胃即呕,在上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在肺则咳喘,在胸膈则满闷短气,郁于经络则麻木偏枯。若忽患腰背胸胁牵引痛,走而不守者,即可考虑痰。但痰与风要加以鉴别,从体质上、脉象上和患者每感痛处有寒凉重着的感觉等,稍加留意,不难辨认。
辨证心法
9.辨证要结合整个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不要单凭某一症状。如伤寒的证候群和温病的证候群好辨,假如单凭一“恶寒”症,究竟属风、属寒、属湿、属热,如何能认清呢?因此,辨证一定要注意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方不致误。
10.若表里证俱在时,症状是区别表里多少的关键;虚实证俱在时,脉色、腹诊相结合是区别虚实多少的关键;但对大实如羸状或至虚有盛候的患者必须按腹,若腹满硬痛拒按则为实,腹软喜按者为虚。
11.寒热真假之辨别关键,一在于舌苔的干燥与否,二在于口渴喜冷与否。真热假寒,必见舌苔干燥,口渴喜冷;真寒假热,则舌苔多润滑,口虽渴而不喜冷饮。当明辨之。
12.虚火上逆(炎)有两种情况,一是阴虚,须用滋阴降火;二是阳虚(虚阳外越),须用引火归原。阴虚水不济火而致虚火上炎者,小便必黄赤,脉必兼数,兼见面赤、唇红或口鼻出血、齿痛、齿衄等症;如系虚阳外越者,为阴盛龙雷之火浮越,亦现面赤、口渴、烦躁等热象,但口虽渴而不欲饮,小便必清长,脉沉小兼迟或浮大无根(尤其须注意右迟之脉),更有下肢发凉的见症。二者性质不同,当明辨之,不可误人。
13.伤寒是百病的基础,伤寒之方,通治百病,善治伤寒者,杂证自易,确实如此。例如,承气汤不是单纯治伤寒的,当归四逆汤也不是单纯治伤寒的。曾用承气汤治腹泻、痢疾、失眠、昏迷、咳嗽、发热、郁证、虫证、瘀证、痰证、火证、湿证等病证,均取得良效,特别是一些危急重证,用之更是得心应手,往往一剂承气,即可救危难于既倒,使病人转危为安。日人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我曾用桃仁承气汤治疗宫外孕一一均说明一个道理,即伤寒为百病之基础,伤寒方通治百病,关键在于掌握伤寒每一方剂之功能、主治病证和应用规律,临证运用,才会得心应手。
14.小儿之热,如手心热盛,多为肠胃积滞,每以保赤万应散开泄之而愈;如手背热,多系(或兼)表证,宜疏风清热。发散清解之。
15.高热证要注意其兼表、兼里各个方面。兼表者,多无汗,间有恶寒;兼里者,必大便秘,腹胀痛拒按。前者宜汗,后者宜下,看证无误,才能取得效验。
16.战汗一症,多出现于外感热病病程中,为邪盛正虚之时,突然出现战栗,继而全身汗出,是正邪交争之象。有战后脉静身凉而愈者,此为正盛邪去,有战栗而不汗出者,或战而汗出不泽者,或战而汗出太过者,均属正虚之危象。若战而汗出太过,来复汤、既济汤可急用之;战而不汗者,可啜温水以助之,必要时可助以强心剂;汗不止,脉仍大者,以葡萄糖之类辅佐之。热性病过程中,若突然肢冷、脉伏,即应考虑战汗之先兆,做好救治准备。
17.湿,有寒湿、湿热,有在表、在里,有在上、在下之分,但都必须以湿为主,寒热只属兼证,居从属地位。如若热胜于湿,寒胜于湿,则不在湿证范围。必须明辨其主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