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303-李翰卿 >

第40节

303-李翰卿-第40节

小说: 303-李翰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禁忌证'
凡没有寒热夹杂症状的痞满吐利等者,都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人参汤:此治虚寒痞证之方。
(2)生姜泻心汤:此治寒热不调之虚痞证偏于呕吐之方。
(3)甘草泻心汤:此治寒热不调之痞证偏于下利之方。
(4)大黄黄连泻心汤:此治实热痞证之方。
甘草泻心汤方第六十
'方义'
此补虚兼调理肠胃寒热之方。治心下痞证,但重点偏于止泻方面。
'主治'
屡经误下心下痞硬,下利重于呕吐。但必须具有口苦或心烦、胃肠部不拒按、脉弱或单服温补药不效等寒热虚夹杂现象。
'药品'
炙草二至三钱 黄芩一钱至钱半 干姜一至二钱 半夏一钱至钱半 黄连五分 大枣二至四枚。
按:根据各家注释并结合实践,本方应加人参一钱至二钱半。
'煎服法'
用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炙草、人参、大枣以补肠胃屡下之虚,合干姜并能止利;芩、连、干姜寒热并用,以解寒热互结之痞,合半夏又能止呕。
'禁忌证'
没有寒热虚三方面夹杂之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人参汤:此治虚寒痞证之方。
(2)人黄黄连泻心汤:此治实热痞证之方.、
(3)半夏泻心汤:此治寒热不调痞证呕吐下利并重之方。
(4)生姜泻心汤:此治寒热不调痞证偏重呕吐之方。
生姜泻心汤方第六十一
'方义'
此调理肠胃寒热兼补虚之方。治心下痞证,但重点偏于止呕方面。
'主治'
误汗后肠胃寒热不调,心下痞满,呕吐重于下利,或千噫食臭,或胁下有水气,或腹中雷鸣。但必须具有口苦心烦、肠胃部不拒按、脉虚或服温补药不效等寒热虚三方面夹杂的证候。
'药品'
生姜二至三钱 人参一钱至钱半 炙草一至二钱 黄芩一钱至钱半 半夏五分至一钱 干姜一钱 黄连五分至一钱大枣一至二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生姜、半夏以止呕吐,并治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证;厂姜之温,芩、连之寒,以解寒热互结之痞满;人参、大枣、炙草以补肠胃之虚,合干姜并能止利。
'禁忌证'
没有寒热夹杂之证者,即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人参汤:治虚寒痞证之方。
(2)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实热痞证之方。
(3)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不调,心下痞满,呕吐下利并重之方。
(4)甘草泻心汤:治寒热不调,心下痞硬,偏重下刊之方。
禹余粮丸方(阙)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第六十二
'方义'
此是乎性固脱止利之方。
按:此“利”是泄泻,不是痢疾,但痢疾较久,滑脱不禁时,也可借用。
'主治'
下利滑脱。但必须是日久泄泻不愈,气虚脉象无力,真有不能自禁现象方可用之。决不可把大便次数较多,或欲便时不能忍受,或不能迟延的现象误认为滑脱。有的患者,不敢大声说话,一说话就便下来,有的不自觉就便下来,这才是滑脱的具体表现。
'药品'
赤石脂三至五钱(捣碎) 太乙禹余粮三至五钱(捣碎)
'用药大意'
赤石脂、禹余粮都是收敛固涩之品,所以能治下利虚脱之证。但禹余粮较赤石脂性寒些。
'禁忌证'
下利初起吋不可用。因下利初起时绝没有滑脱之证。痢疾初起吋更不可用,因为用之会造成休息痢。
'类似方剂参考'
桃花汤:此是温性固脱治痢之方。
按:此“痢”是痢疾,不是泄泻,但有时可借用治泄泻之滑脱。
旋覆代赭石汤方第六十三
'方义'
此镇逆除痰、补虚祛寒之方。
'主治'
伤寒表证已解,或噫气,或呕吐,或呃逆,或兼心下痞满等证。但必须具有吐痰、不喜冷性饮食、脉虚或兼滑等现象。方能恰当。
'药品'
旋覆花三至五钱 生赭石三钱至一两 人参一至二钱大枣二至四枚 生姜二至三钱 半夏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日服二至三次。如系呕吐,可以少量频服,以免吐出药液。

'用药大意'
赭石镇降逆气;旋覆花、半夏、生姜消除痰饮,兼祛寒邪;参、草、大枣调补中气,以善其后。
'禁忌证'
有喜冷恶热的热证者忌之。大便硬、腹拒按的实证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生姜泻心汤:此治寒热虚夹杂,心下痞硬,噫气之方。
(2)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此乃治寒热虚夹杂之呕吐方。
(3)橘皮竹茹汤:此治虚热呃逆之方。
瓜蒂散方第六十四
'方义'
此涌吐痰涎宿食之方。
'主治'
胸膈痰涎或上脘宿食。其症胸中痞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或身热有汗如桂枝证,或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或上脘部拒按。但必须具有痰和热相兼的症状,或有吐出为快的感觉,或有停食的事实,脉必须浮而有力。
'药品'
瓜蒂(炒黄) 赤小豆各等份
'制服法'
共为细末,每次服一至二钱,服时先用香豆豉二钱,热汤煮作稀糜,去滓和药散服之。不吐者,稍加之,以得快吐为度。如再不吐,可口噙砂糖一块,或兼饮热汤即吐。若一次吐量过少,病不除者,次日或隔日可再服之,但不可令人体虚。若吐过甚者,可饮葱白煎汤,或冷开水,或加减六君子汤即解。
'用药大意'
瓜蒂吐风热痰涎,赤小豆利水除湿,豆豉解热除烦。赤小豆、香豆豉二药合用,助瓜蒂苦毒之品以涌吐,并借谷物以保护胃气,使不致影响饮食也。
'禁忌证'
诸亡血家、虚家,脉虚无力者,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陷胸丸:此治胸部水饮燥热互结宜于攻下之方。
(2)小陷胸汤:此治心下痰热互结,清热降痰开胸膈之方。
白虎汤方第六十五
'方义'
此清阳明燥热之方。
'主治'
阳明经病,大热、大渴、大汗、大烦,喜冷饮,恶热,脉洪大有力,舌苔黄或黑而燥,甚则谵语,神昏。
'药品'
生石膏三钱至一两 知母二至五钱 炙草一至二钱 粳米二至五钱
'加减法'
脉较虚者加人参;发斑者加犀角。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石膏多者,最好用频服的方法。
'用药大意'
石膏甘寒清热,知母苦寒滋水,粳米、甘草补中。
'禁忌证'
(1)伤寒无汗,表证不解者,不可与(此证当先解表,或加解表药品)。
(2)脉细或沉者,不可与(因系虚寒现象)。
(3)不渴者,不可与(因没有内热)。
(4)喜热不喜冷者,不可与(因是寒证的表现)。
(5)腹拒按者,不可与(此属承气实热证)。
(6)大便溏者,不可与(因是虚寒现象)。
(7)舌苔白润者,不可与(因不是燥热证,或兼有表证)。
(8)舌赤者,不可与(因热邪已入营血)。
'类似方剂参考'
(1)大承气汤:此治阳明腑病里实证之方。
(2)六味地黄汤加肉桂五味子:此治三消证口渴害饮之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第六十六
'方义'
此清阳明经热兼补虚之方。
'主治'
阳明经病,大热,大汗,大渴,喜冷,恶热,口舌干燥,一般同白虎证,但脉洪大而力不足,或兼芤,或洪大无伦者。
'药品'
人参一至二钱 生石膏三钱至一两 知母二至五钱 炙草一至二钱 粳米二至五钱
'煎服法'
水二至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按:人参也可另煎兑服。石膏用量多者,煎成后,分若干次频频服之为宜。
'用药大意'
白虎汤清热生津,人参强心补虚。
'禁忌证'
(1)表不解,恶风寒无汗者,忌之。
按:恶风寒本是表不解的主要症状。但在有汗和口舌干燥、喜饮冷的情况下,或“背微恶寒”,或“时时恶风”,都不得谓之表不解。因为此为内热太盛,自觉室温较低而有背微恶寒或时时恶风之感觉。
(2)脉洪大有力者忌之。因内热太盛,心气不虚,不需人参之补。
(3)舌红者忌之。因热已入营血,需配合清营凉血之品。
'类似方剂参考'
(1)白虎汤:此治阳明经热而心气不虚之方。
(2)玉女煎:此清热兼凉血之方。

桂枝附子汤方第六十七
'方义'

此散风寒、补阳胜湿之方。
'主治'
风寒湿痹,风寒较盛,湿邪较轻,兼有阳虚现象者。其症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但必须具有恶风寒、不喜冷性饮食、口不渴、不呕、脉浮虚而涩或脉较微等风寒和阳虚现象。
'药品'
桂枝三至四钱 附子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生姜一至三钱
'加减法'
桂枝附子汤,减轻分量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太阳病误下后,胸满、脉微、恶寒之证。
按:此二方从药的品种上看是相同的,从药的剂量上看是不相同的,因此名称既异,作用当然不同,这是容易理解的。但在临床实际上互用起来是否会有害处,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彼方用于此证绝不会有显著效果,因为桂、附用量减少,甘、枣补缓之性相对增强,而此证宜于温散,不宜于补缓也。此方如用于彼证反会发生害处,因桂枝散性过甚,不利于阳虚之体。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生姜辛温以散风寒,附子补阳以胜寒湿,甘草、大枣和诸药以保护中气。



'禁忌证'



有内热现象者忌之,例如口苦、喜冷、脉象实大洪数等都是。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即白术附子汤方):此治阳虚寒湿较胜风邪较轻之痹证的方剂。

(2)甘草附子汤:此治脾虚阳虚、寒湿较甚之痹证的方剂。
白术附子汤方第六十八

(即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方义'
此补阳胜湿兼散风寒之方。陈修园谓之湿胜风之主方,是也。
'主治'
风寒湿痹,身体疼痛较甚,不能转侧,大便溏,小便利,脉浮虚而涩等。但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或不渴的寒证或阳虚现象。
按:此证脉较小者用之都有效,不一定只限于浮虚而涩,因为小脉属于阳虚范围之脉。又:桂枝不去亦无弊害,因此证还有外因的一面。
'药品'
生白术三至四钱 附子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服药后如身有麻痹,或神识昏冒现象者勿惧,此附子毒性副作用的表现,当减其量用之。
'用药大意'
附子、白术温经通阳,以治寒湿,余药调和营卫以散风邪。
'禁忌证'
口渴,喜冷,脉洪大有内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桂枝附子汤:此治风寒湿痹,身体疼痛,湿邪较轻之方。
甘草附子汤方第六十九
'方义'
此健脾补阳,祛寒湿,兼散风邪,治痹证之方。
'主治'
风寒湿痹,关节肿痛,不得屈伸,手不可近。但必须具有大便溏、小便不利、不喜冷性饮食,兼恶风寒、汗出等症。
'药品'
炙草一至三钱 炮附子二至四钱 白术二至三钱 桂枝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炙草、白术、附子健脾补阳,以治寒湿;桂枝辛温以散风寒。
'禁忌证'
痹证有喜冷性饮食之热证者忌之;有大便不溏或小便利等脾阳不虚证者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附子汤:此解肌和营卫兼温经回阳之方。
(2)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即白术附子汤):此补阳胜湿兼散风寒之方。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第七十
'方义'
此敛阴回阳之方。
'主治'
发汗后,表证已解,汗尚未止反恶寒者,阴阳两虚也。但脉必微而数方能确定。表证已解,故不用桂枝:,汗未止,兼见数脉方为阴虚;反恶寒,兼见微脉方为阳虚。
按:仲景原文曰:发汗不解,反恶寒,虚故也,本汤主之。“不解”二字不是指表邪不解,而是指没有恢复正常,是指反恶寒之症而言。果系表邪不解,应有头痛、发热、脉浮,宜用桂枝加附子汤,绝没有使用本方之必要。“虚”是阴阳俱虚或营卫俱虚。以营为阴血,卫为阳气也,但绝不是单纯卫阳虚之证,因卫阳虚宜芪附,不宜芍附。
'药品'
生杭芍三至五钱 炙草一至二钱 炮附子三至五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附子补阳以治恶寒,芍药滋阴以敛汗液,甘草补中兼和,既可固后天之本,又可和二药之偏。
'禁忌证'
有发热、头痛、脉浮之表证者忌之;有喜冷性饮食之热证者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附子汤:此治表证不解兼阳虚之方。
(2)芪附汤:此治卫阳虚自汗之方。
干姜附子汤方第七十一
'方义'
此温中回阳,去里寒之方。
'主治'
阳虚烦躁,昼日发作,不得卧,夜间安静。但必须经过汗下,具有手足厥逆、脉沉而微、不喜冷性饮食、身无大热等症,且不兼有口苦、喜冷之热证,小便不利、苔白而滑之水证,恶风寒之表证,及年老体衰之虚证。
'药品'
干姜一至二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