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303-李翰卿 >

第15节

303-李翰卿-第15节

小说: 303-李翰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此证属气血两虚,风湿痹阻,故重用参、芪益气,归、芍补血敛阴,四味合用气血双补之力较强。白术、苡米、炙甘草健脾燥湿,补中益气,以助气血化源。诸药配伍。以治气血亏虚之本。方中重用桑枝,以祛风通络,僵蚕祛风泄热,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三味祛风通络,配白术、苡仁共能祛风胜湿以治其标。:二诊后重用黄芪。意在加强补气血之功,另用怀牛膝补肝肾,并能引药下行直达病所,所以除风湿痹痛。
案二 刘某,女,30岁。门诊号:24005。
1959年'2月28日初诊:下肢酸困、浮肿、乏力2月余。伴腰困,食欲不振,苔薄白,脉细弱。证属气血两虚、水湿停留之虚痹证候。治宜益气健脾,燥湿祛风。处方:
生黄芪9克 防己9克 生白术9克 木瓜7.5克 怀牛膝6克 秦艽4。5克 炙甘草3克
2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后,下肢酸困浮肿减轻,仍感乏力。上方加当归7。5克。
继服上药8剂,诸症消失。
(二)气虚血痹案
案一 田某,女,45岁。门诊号:59804。
1963年1月3日初诊:恶寒,下肢麻木,肌肤不仁,自觉发冷,舌头亦冷,已1月余,苔薄白,脉微涩而紧。证属气虚血痹。治宜益气温经,和营通痹。方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生黄芪7.5克 桂枝7.5克 生白芍7。5克 怀牛膝6克 防己7.5克 生姜3片 大枣4枚
2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后,下肢麻木消失,皮肤恢复知觉,恶寒减轻,汗出较多,齿龈冷,大便多,日行3—4次。上方加生白术7.5克,茯苓7。5克,附子3克。
2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后恶寒已去,大便基本恢复正常,继服上方4剂,以巩固疗效。
案二 赵某,男,32岁。门诊号:95209。
1965年12月13日初诊:双膝以下酸困,有凉感,素有遗精病,已有4年,每夜遗精多次。喜凉性饮食。苔薄白,脉沉迟。证属上热下寒,气虚血痹。治宜益气和营通痹。方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生黄芪9克 桂枝9克 生白芍9克 怀牛膝6克 防己7.5克 秦艽4.5克 知母9克 生姜3克 大枣3枚
2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后,膝关节酸困减轻,仍有遗精。上方加芡实7.5克,继服2剂。
共服上方12剂,诸症消除。
按:此二例均为气虚血痹之证,系由素体不足,体疲汗出,卫阳不固,微风侵袭,邪滞血脉,痹阻不通所致。李老在仲景黄芪桂枝五物汤之基础上,妙加怀牛膝、防己,成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意在益气温经、和营通痹的基础上助以牛膝之益肝肾,强筋骨,散瘀血,防己助黄芪以益气固表。另牛膝尚能引药下行,直抵病所。案一二诊针对患者恶寒、便溏等脾肾阳虚证候,加用白术、茯苓、附子以温阳健脾。案二虽亦为气虚血痹之证,但同时兼有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候,故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知母,以清肺胃之热而泻火,加芡实以收敛固精。
(三)虚寒夹湿案
案一 芦某,女,38岁。门诊号:69026。
1963年10月2日初诊:右腿疼痛3个月,下肢浮肿及身肿,舌苔薄白,脉滑。证属虚寒夹湿型。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处方:
木瓜15克 独活7。5克 秦艽6克 防己9克 怀牛膝6克 陈皮7.5克 茯苓皮7.5克
2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疼痛减轻,小便次数增多,继服上方2剂.
三诊:服药后诸症无显著变化,且出现口苦眼涩等症,舌苔薄白,脉滑。上方加生苡仁15克,羌活4.5克,2剂,水煎服。
四诊:服药后腿痛明显减轻,但小便时自觉尿道有灼热感。上方加威灵仙4。5克,2剂,水煎服。
五诊:服上药后,诸症均有明显减轻,但又出现头晕。上方加菊花9克。
继服2剂后,诸症基本消失。
按:此案属虚寒夹湿的久痹。方中重用木瓜,因其酸温,善能温通,为舒筋活络之要药,又兼除湿之功,与独活、秦艽、防己等配伍其祛风湿之力更强。因风寒阴湿之邪久留不去,困遏阳气,故难见速效。所以从二诊起加入羌活以增强独活通络散风寒并祛湿止痛之效,加生苡仁甘淡以增强茯苓皮、防己渗湿利水、疏导下焦之功。继服数日,随症加减,使经络温通,风寒湿除,痹痛自止。
案二 刘某,女,29岁。门诊号:35456。
1961年1.1月17日初诊:4年前产后自觉腰痛以及肘关节、膝关节、足跟疼痛,时轻时重,每遇阴雨寒冷天而加剧。下腹部胀满,喜热饮食。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虚寒夹湿型。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处方:
木瓜15克 独活4.5克 秦艽4.5克 怀牛膝6克防己7.5克 生白芍6克 陈皮6克
2剂,水煎服。
服上药后,主症有所减轻。守上方继服'2剂而诸症悉除。
按:此案虽亦为虚寒夹湿之痹,但与案一相比,因无下肢及周身浮肿之症,故去茯苓皮;又因此案源起于产后,因产后血虚感受风湿之邪而致,故加白芍养血敛阴以治其本虚。
(四)脾肾阳虚,水湿泛溢案
案一 薛某,男,32岁。门诊号:70218。
1963年11月8曰初诊:右侧腰痛,两手发胀、麻木1年余,喜热饮食,舌苔薄白,脉沉迟。证属脾肾阳虚,水湿泛溢型。治宜渗湿利水,温阳化气。方用五苓散加味:
猪苓4.5克 泽泻4.5克 生白术7.5克 茯苓6克桂枝9克 生白芍9克 陈皮7.5克
2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麻木消失,但仍浮肿,有时胸憋,舌苔薄白,脉沉迟。上方去猪苓,加附子3克,瓜蒌7.5克,以助肾阳温脾阳,宽胸理气化痰。
2剂,水煎服。
三诊:浮肿较前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均消失。
以金匮肾气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善其后,服药2周而诸症悉除。
按:本案先用五苓散加味温阳化气,利水祛湿而消肿。方中二苓、泽泻、白术健脾利水,配桂枝既可内助心阳,温化水饮,又可温经通络,祛风寒,横通肢节,桂枝善能引诸药横行肩、臂、手指,故临床上常用此作为治疗上肢麻木疼痛之引经药。加陈皮理气健脾温中,白芍柔肝止痛。全方可使气化宣通,小便通利,故能使麻木消失,肿胀减轻。二诊去猪苓加附子、瓜蒌,附子补肾阳以温脾阳,加强温阳化湿消肿之功;瓜蒌宽胸理气,化痰浊而治胸憋。三诊诸症基本消失,故改用成药肾气丸补肾阳温脾阳而善其后。
案二 曹某,男,35岁。门诊号:50323。
1962年3月2日初诊:背困,四肢麻木,黎明泄泻,已有'0余年,有时下腹部隐痛,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缓。证属脾肾阳虚,水饮不化型。治宜温补.肾阳,健脾益气,涩肠止泻。处方:
肉桂4.5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7.5克 熟地7.5克 炒白芍7.5克 生黄芪9克 五味子7.5克 陈皮4.5克 炙甘草3克

2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后背困、四肢麻木有所减轻,但仍有黎明泄泻。上方加附子4.5克,继服。
共服上方1月而基本痊愈。
按:本案属脾肾阳虚、命火不足、水湿不化之虚痹,同时兼有五更泻,故方用四君子汤加黄芪以益气健脾祛湿,肉桂、附子补命门之火,补肾阳而温脾阳,熟地、白芍滋阴,意在阴中求阳。诸药配伍,脾肾双补,温阳利湿,以治病之本。五味子酸涩收敛止泻,陈皮理气开胃防诸药补益之腻。本案特点是以治本为主,并未用一味祛风湿、通经活络之品,同样达到治愈痹证的目的。
(五)瘀痹案
案一 朱某,男,29岁。门诊号:84249。
1965年1月'2日初诊:胯关节疼痛数月,左颊部有脓肿1块,红枣大小,红肿热痛,舌质暗红少苔,脉涩。证属瘀痹。治宜逐瘀活血,通经止痛。方用活血效灵丹加味:
丹参'5克 赤芍9克 乳香9克 没药9克 归尾9克
服上药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脓肿块缩小一半,后嘱其遵守原方继服1周。1周后追访,诸症基本痊愈。
案二 梁某,女。38岁。门诊号:85345。
1965年2月19日初诊:患者因工作不慎,从楼梯上摔下,腰部疼痛数月,经X线拍片诊断为腰椎骶化。腰部畏寒,舌苔薄白,脉沉而紧。此证总属瘀痹之证。治宜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补肝肾,强筋骨。方用活血效灵丹加味:
丹参60克 当归尾30克 赤芍30克 乳香15克 没药15克 麝香O.3克 杜仲15克 牛膝15克 续断15克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5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开水或黄酒送下,连服半月。
二诊:服上方半月后,腰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较前自如,但仍怕冷,脉沉而涩。嘱其按上方比例再配制3个月丸药,并连续服用。
3月后来复查,自感症状全部消失,X线拍片复查,腰椎骶化现象全部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按:此二案均属瘀痹,因风湿闭阻或跌打瘀肿,日久气血凝滞不通所致。故活血化瘀为瘀痹的根本治疗方法。活血效灵丹由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组成,为清代医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方。本方功擅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李老常用此方加减化裁,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气血瘀滞之证,如风湿痹痛、癥瘕积聚、心腹疼痛、腿痛臂痛、头身疼痛及各种外伤瘀痛、疮疡初起等。由李老与原山西省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载畿教授合作发明的非手术方法治疗宫外孕的“宫外孕方”即是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上述案一由活血效灵丹加赤芍而成,意在加强活血和凉血解毒、消肿排脓之功,故服1周余痹痛、脓肿一并消除。案二因陈旧外伤引起腰椎骶化,并兼肾虚之证,为药力短时间难达难治性疾病之一,故加入麝香,取其辛温香窜、通络透骨之性,以达开关利窍,透达骨髓,并引诸药直达病所的目的;杜仲、牛膝、续断,补肝肾,强筋骨,以顾本虚。另外,该病属器质性病变,不宜图速,故采用丸药久服的办法而取奇效。
十八种痹辨治要则
1.行痹
'释名'行痹又称风痹、走注疼痛、历节风、流火等,是因风邪较胜而形成的痹病。
'主症'四肢关节疼痛,行而不定。
'诊断'此证只要抓住风邪善行数变的本性,即疼痛部位不固定,游走不定,则不难诊断。
'治法'以散风为主,以除寒祛湿为佐,再适当地结合和血行血之品,此因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故。
'方剂'
(1)小续命汤倍防风:主治素体气虚之人患行痹者。
(2)增损五痹汤:主治气实之人患行痹者。
(3)心悟蠲痹汤加秦艽、防风:本方力三痹通治方,但加入秦艽、防风则偏治行痹。
(4)三痹汤:主治行痹日久,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者。
(5)顾氏行痹方:主治邪郁病久,风变为火之证。
2.痛痹
'释名'痛痹,又称痛风,是因寒邪较胜而形成的痹证.
'主症'疼痛较甚,痛有定处,或筋骨挛痛。
'诊断'只要抓住寒邪收引凝滞、阳气不行之特点,即痛甚,部位固定,不难诊断。
'治法'以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佐之,再参以补火之剂。因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方剂'
(1)小续命汤倍附子:小续命汤虽为治疗诸痹之通用方,但倍用附子温阳祛寒,则偏治痛痹。
(2)增损五痹汤重用麻黄、附子:加强原方温阳、温散之功,主治痛痹。
3.着痹
'释名'着痹又名湿痹,是因湿邪胜而形成的痹证。
'主症'其病重着不移,或肿痛,或麻木不仁,或四肢拘挛。
'诊断'本证以沉重与麻木及重着不移为特点。因湿邪重着粘滞,湿从土化,故病多发于肌肉也。
'治法'以燥湿为主,祛风散寒佐之,再参以补脾之剂,因土旺胜湿故也。
'方剂'
(1)小续命汤倍防己:倍用防己增加利水消肿之功,主治湿痹。
(2)增损五痹汤重用防己、羌活:防己利水消肿。羌活胜湿祛风,主治着痹。
4.皮痹
'释名'皮痹是秋季感受风、寒、湿邪而形成的痹证。
'主症'皮肤发麻,尚觉痒痛,抓之如隔帛,或瘾疹风疮。
'诊断'以病在皮肤,但尚觉痒痛为特点,因秋气在皮肤故也。
'治法'养血疏风。
'方剂'
(1)小续命汤加黄芪或桂枝皮:主治皮痹之气实麻木者。
(2)增损五痹汤重用黄芪、桂枝为主药:主治皮痹而麻木者。
(3)黄芪益气汤:主治气虚皮肤麻木不知痛痒者。
(4)秦艽地黄汤:养血疏风,主治皮肤抓之如隔帛或有瘾疹风疮者。
5.肌痹
'释名'肌痹是长夏即六七月之间感觉风寒湿邪而形成的痹证。
'主症'肌肉麻木,不知痛痒。
'诊断'以发于长夏、病在肌肉、麻木不知痒痛为特征,以长夏之气在肌肉故也。
'治法'解肌发表,祛邪止痛。
'方剂'
(')小续命汤加葛根或白芷:葛根解肌,白芷祛风解表,消肿止痛。主治肌痹。
(2)增损五痹汤重用葛根、白芷:以加强其解肌发表、止痛之功。主治肌痹。
6.脉痹
'释名'脉痹是夏令遇风寒湿邪而形成的一种以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