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兰陵风流 >

第114节

兰陵风流-第114节

小说: 兰陵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某之前说过:欢迎评论,也允许不同意见(不能人身攻击),但是,绝对不允许刷屏!作者君也不接受任何言语绑架!要看文的就好好看文,不愿意看的、或者觉得不中你意的,那就赶紧走人!

    这里再申明一次,作者君的意志不可动摇,刷再多屏也没用!早就已经说过,这篇文不是为了cp存在,难道某会为了cp改变文章吗?笑话!cp的走向不会因为评论而决定,懂么?不懂的去面壁,别在评论下面显示你的素质了。

    估计那个刷屏的(“沈十七去死”)是看盗版文的,跑到各个回复下面来刷屏了,vip章节里没见一个他自己发的评论,真是醉了。

    因为、似乎盗版文看不见文下的备注,所以某这个申明放在正文里(请正经看文的同学们见谅,对这种奇葩大家也都醉了。好了,不要因为一两颗老鼠屎,坏了咱们的素质,多的不说了)。

    作者有话要说:作者君写文的心情不会受到影响,但不愿意读者君看了这些糟心,所以申明了上面这几句。

    至于那个奇葩懂不懂,大家不用理会他了。公主党的赶紧跟这熊孩子划清界线,完全就是拉低你们的平均素质啊,写到这忍不住笑,抚摸大家。

    ………

    至于上章被锁,某不认为是沈17党投诉的,17党以前在评论发言方面的素质表现还是不错的,至少没有奇葩,笑~

    另外郑重道谢:多谢写理性评论的同学,非常高兴你们的支持和理性评论。话说每次有奇葩捣乱的时候,都有读者君出来涤荡空气,这是很让作者君感动的(多可爱的读者君啊)

    最后,祝大家元旦快乐!看文也快乐!

    话说下一章大家还是早早看吧,别养文了,咳……有风险

第118章 迷梦() 
讲讲中国古代的酒器:

    (1)尊(zun):古代盛酒礼器,用于祭祀或宴享宾客之礼,后泛指盛酒器皿。喜欢网就上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说文》:“尊,酒器也。《周礼》六尊: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段玉裁注:“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王国维《说》:“尊彝皆礼器之总名也……然尊有大共名之尊(礼器全部),有小共名之尊(壶卣罍等总称),又有专名之尊(盛酒器之侈口者)。彝则为共名而非专名。”《诗·鲁颂·閟宫》:“白牡骍(xing,赤色马)刚,牺尊将将。”

    (2)壶(hu):器名。古代用以盛酒浆或粮食,后也用于盛其他液体,如酒壶、茶壶、油壶、喷壶;也指某些盛固体的容器,如冰壶、鼻烟壶。用作酒器,多为长颈、大腹、圆足。

    《周礼·秋官·掌客》:“壶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陈。”郑玄注:“壶,酒器也。”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国子执壶浆。”何休注:“壶,礼器。腹方圆口曰壶,反之曰方壶。有爵饰。”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3)爵(jue):古代酒器,青铜制,有流、鋬(pan)、两柱、三足,用以盛酒和温酒,盛行于商代和周初。《说文》:“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g,黑黍)酒,又持之也,所以饮。”段玉裁注:“古说今说皆云爵一升。《韩诗》说爵、觚、觯(zhi)、角、散,总名曰爵。”

    《礼记·礼器》:“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郑玄注:“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4)觚(gu):青铜制。喇叭形,细腰,高圈足,腹和圈足上有棱。

    盛行于殷代及周初。陶制的多为随葬器物。

    《说文·角部》:“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

    (5)觯(zhi):用陶、木、兽角或青铜等质料制成。形状最多,通行者多为圆腹侈口,圈足有盖。容三升,一说容四升。

    盛行于殷代及周初。

    《说文·角部》:“觯,乡饮酒角也。觯受四升。”

    (6)角(jue):青铜制,容四升,形似爵而无柱与流,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出现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角部》:“疑古酒器之始,以角为之,故觚、觯、觞、觥等字多从角。”角由盛酒器发展为饮酒器。

    早期的角,细腰、平底、圆足有圆孔,宽把手。角的口部呈前后两只尖角形,前角略高,后角稍低,下有一个带附饰的筒形流,宜酌而不宜吸饮。其整体形状与爵相似,但无柱,也无便于吸饮的流。角用于盛酒、温酒和饮酒,同时它又是一种量器。

    (7)散(san):容量为五升,除以漆涂面外,不用别物装饰。

    《周礼·春官·鬯人》:“庙用脩,凡山川四方用蜃,凡裸事用概,凡副事用散。”郑玄注:“脩、蜃、概、散皆漆尊也……概尊以朱带者,无饰曰散。”

    (8)觥(gong):即觵。酒器。《说文》:“觵,兕牛角可以饮者也。从角,黄声。”王国维《说觥》:“是于饮器中为最大……”。古代酒器。初用兽角,后亦多用铜、玉、木、陶等制作。青铜制品器腹椭圆,有流及鋬,底有圈足。有兽头形器盖,也有整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容五升,一说容七升。盛行于商代及西周初期。

    后世用指酒器。常被用作罚酒。如《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9)杯(bei):桮的简化字。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

    (10)卮(zhi):巵的简化字,一种圆筒状的有把手和三个小脚的饮酒器。

    《玉篇·巵部》:“巵,酒浆器也,受四升。”《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巵酒。”《史记·项羽本纪》:“卮酒安足辞”。

    (11)彝(yi):古代青铜祭器的通称,“皆盛酒尊,彝其总名”(郭璞语)。杜预注《左传》:“彝,常也。谓钟鼎为宗庙之常器。”其形状长方有盖,器身有觚陵。

    (12)卣(you):古代专门用以盛放祭祀用香酒“秬鬯”(jug)的青铜酒器。器形一般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有的上下一样大,像个直筒。卣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

    ****

    这个资料章是讲唐人的跪拜礼和行礼(作者:森林鹿)

    从一大早起床说起。

    古代讲究“晨昏定省”,也就是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早晨和晚上您都要去向父母问安。到了父母居室的门外,先隔着门问一声可不可以进去,或者让侍候的奴仆转达,得到允许以后,才能进门。

    见了父母,下跪,一边问着“大人夜来可曾好睡”之类的话,一边弯腰轻轻磕个头——您不要觉得这么别扭,那啥“男儿膝下有黄金”之类的论调,是近古以来才有的,中古时代人们都很习惯动不动就下跪,真的。

    正因为中古以前“跪”和“坐”的姿态位置差别不大,大家对于“跪”这个礼节并没有太多屈辱感。您进朋友或者长辈家,向主人屈膝跪拜一下,主人不管答礼不答礼、还拜不还拜,他也都在地上或者矮床上屈膝待着,模样跟您差不多。等发展到后世,大家都去坐椅子了,您进门跪在地上磕头,而主人坐在椅子上跷着二郎腿剔牙,居高临下地问话,这样的情形才让人感觉很屈辱,那个时候人们也就不再随便轻易地行跪拜礼了。

    而且,跪拜礼和跪拜礼也不一样。您平常日子去向父母问安,跪倒以后快速地用额头碰一下地面就直起腰,这样就行了,要想再隆重一点,花点力气让额头在地面上碰出响声,这个礼叫“顿首”,近代俗称“磕响头”,在唐朝是卑幼对尊长的日常性礼节。平辈也可以行这个礼,您去朋友家拜访,对朋友叩个头,朋友也叩个头回礼,然后大家跪坐着说话,谁也不欠谁。

    比“顿首”礼节轻一点的,叫“拜手”,用在更加随便一点儿的场合。比如您跟父母聊着天,老爷子夸了您一句“昨天写的字有进步”,乖宝宝您需要谦虚逊让一下,嘴里说着“承蒙大人夸奖诚惶诚恐愧不敢当”之类的话,两手在胸前拱抱,头也低下去,脑门碰到手就行,不用磕地,这就叫“拜手”或者“空首”,简称为“拜”,是所有跪地礼里最轻的一种,应用也比较广泛。

    小孩子六岁就开始学习“叉手礼”

    大家要知道,唐朝即使是首都和皇宫里,硬化的路面也很少,绝大部分室外道路都是黄土朝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种情况下,如果两个熟人在大街上遇见了,要求双方必须下跪叩头打招呼,那真是对衣服的摧残啊!所以从实际需要出发,在室外要求士人行跪拜礼的情况就不太多。

    您正常骑着马出了家门,在路上遇见个平辈或者晚辈的熟人,如果您急着去办事,不想耽误太多时间,那么在马上抱拳拱拱手,问个好擦身过去,这也算是打过招呼了。不过这种方式是最简便轻慢的礼节,如果对方是个很计较的人,那么很可能会因此对您心生不满,觉得您看不起他。

    有教养有礼貌的士人,哪怕是面对晚辈,也应该停住马,至少做个要下马的姿态(对方这时候一般会上来扶住您不让下来),再客气一点儿就真下了马,站着跟对方拱个手,或者更亲热地拉着他的手,说上几句客气话,再上马各自走开,这是比较稳妥的礼节。

    再恭敬一点儿,比如遇见了长辈,那么不但要赶紧下马,还要“长揖”。站着双手高举过头交握,深深地弯腰撅屁股,握在一起的手尽量接近地面,腰也弯成至少九十度,低头看地,听到对方发话再直起腰站好。“长揖”比“拱手抱拳”的分量重多了。

    要是在室内,您跪坐着听尊长说话,那好办,并腿跪地,屁股压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双手放在自己大腿上,挺直腰,这就是一种很标准很有礼貌的日常姿态。如果尊长正在很生气地骂您,或者您要表达自己战战兢兢谦卑待罪的心情,那么往前一拱,双手撑地,弯腰低头成跪姿,时不时再叩个头表示谢罪,这也就可以了。

    但要是站立着听人说话呢?那么我就得跟您讲一讲唐朝十分流行,但现在已经没多少人知道的“叉手礼”了。

    您站在街边,向偶遇的长辈长揖,对方拱手还礼,双方直起腰,长辈开始八卦:“听闻白乐天……”这时候您脸上保持恭敬的微笑,抬起双手,以左手紧握右手,左手小指向右手腕,大拇指向上,右手四指伸直,手掌虚掩住自己胸口,但不能实按在胸上,要悬空着,保持姿势不准动——这个就是标准的“叉手礼”了,长辈看到您一直在行这个礼听他说话,估计会挺高兴的继续说下去,然后您就可以发挥上课听讲时练出来的功夫神游太虚了……

    “叉手”的简单形式其实就是双手交握,虚按在胸前心口上,所以有“叉手不离方寸(古人对心脏的别称)”的说法。至于手指的摆布,是比较细致的要求了,可以握起来再慢慢调整到位。当然对于从小接受严格礼仪训练的士族家庭来说,小孩子六岁一开始入学学礼,就要教他们正确的叉手姿势,那么他们长大后一行叉手礼,手指就会自然而然地握对位置了。

    上朝不必“三跪九叩”要表忠心请原地跳舞

    譬如说您穿越成的这位是个官员,一大早跑进皇宫去上朝了吧。您觉得上朝的时候肯定要行最隆重的礼节,大家一起对着皇帝三跪九叩是吗?那咱们就来看看。

    负责指挥行礼的官员一声号令,殿内殿外的上朝官员同时双膝跪倒,您“咚、咚、咚”地连磕三个响头,直起身来,第二次跪倒,又“咚咚咚”磕头三次,再起身,第三次跪倒,“咚咚咚”,好,这算完成“三跪九叩”了。您抬头看看?

    前后左右一大群官员已经不围观皇帝,改来围观您这个奇异生物了。还有几个急赤白脸拿着朝笏走出队伍仿佛要揍您的,八成是要弹劾您“乱朝”的御史。

    既然唐朝人上朝不对皇帝“三跪九叩”,那么应该怎样行礼呢?

    首先要说“三跪九叩”这个礼节出现的时间很晚,有说是到了清朝才见记载。中古时代最隆重的拜君礼仪,以“再拜稽首”为主,唐朝的更加有特色,是在两次“再拜”之间,加入一段“舞蹈”。

    两遍稽首礼拜完,大臣们爬起来站好,当朝的宰相之一“侍中”(三省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