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老兵不死 >

第156节

老兵不死-第156节

小说: 老兵不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302 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第二位师职军官

    0302 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第二位师职军官

    “假如,他被敌人击中之后,不去销毁文件耽误宝贵的时间,也许他还会有机会得到战友和战地医护人员的及时抢救!”

    “林凤云,中国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牺牲的仅有的三个师职烈士之一,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史册上。”

    音频的内容是当年同林凤云并肩作战的战友写下并录制的,声音饱含沧桑。

    “假如林凤云没有牺牲,他一定会有更好的前途。1979年,五十一岁的师级干部,正是年富力强,大展宏图的年代。当年那些于他同时入伍提干的军官,战时也是师一级干部,自卫反击战结束后,都得到提拔使用,将军,副大军区,正大军区,乃至副国级。”

    “。。。。。。”

    音频播放完了,大家也认识了这位名字叫林凤云的师首长。

    王亮深深地知道,如果自己不说,除了当年那些参战的老兵,没有人会知道还有这样一位首长。

    网络上甚至都没有为这位烈士创建一个词条。

    王亮叹了一口气:“林凤云的儿子也是一名战士,在粤省凭祥入伍参军的。当年,他作为一名班长,也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了,我们没能找到林凤云烈士的家人。我们甚至都不能确定这位首长的儿子是否活着从战场上走下来了,我们无从得知。。。。。。”

    其实王亮的心里很清楚,烈士的家属们一定是因为不想麻烦组织,而选择了隐姓埋名。

    大隐隐于世。

    这是属于那个年代人的觉悟。

    接着,王亮又开始介绍起了第二位烈士:“赵连玉,1930年出生在辽省庄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十一岁的时候他就要给地主家放牛、种地,干各种杂活。时年十四岁的他被抓到矿上去做劳工。直到解放,不满十六岁赵连玉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大屏幕上又放出了一张黑白照片,那是一张饱经沧桑、拥有军人的威严但不失慈祥的脸。

    赵连玉,这个名字,对于大家来讲实在是太陌生了。

    谁会认识他啊。

    “赵连玉同志参军后参加的第一次战斗就是解放安东战役。家乡被解放后,他又先后参加了解放本溪、桓仁、辽阳、营口、锦州等地的几十次大小战斗,因为战斗勇敢,冲锋在前,多次收到上级的表扬和嘉奖。在辽西战役打完后,他又随四纵开进了关内,参加了平津战役,后来在北平入城仪式上还接受了****的检阅。”

    今天,王亮带着大家去了解这位英雄。

    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吹响后,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势如破竹的气势向南发起进攻。

    赵连玉就在其中。

    从战士到班长,再到排长。

    连长、军务股长、营长、侦察科长。

    作训科长、副团长、团长。

    战火检验了他对于军队的绝对忠诚,火线提干,火线升官。

    从一个劳工成长为共和**队的杰出指战员。

    “1962年的时候,从来没有上过学的赵连玉进入到了南市高级步兵学校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在那里,他遇到了一群同自己志同道合的战友,在那里,他接受到了正规的军事科学教育,在那里,他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成长为了解放军的高级军官、名副其实的军事指挥员。”王亮道。

    可以想象得到,在学校的那段时光是惬意的。

    赵连玉在知识的海洋里徘徊,对于他这个从枪林弹雨里走出来的铁血军人来讲,是难得的休息,是一种享受。

    “毕业后赵连玉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126师担任副师长的职务,在军校学习到知识的他大干一场,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部队的现代化建设中去。1971年,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选派到京城军事科学院高级指挥系接受深造。”

    1979年2月17日,自卫反击战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奉军委命令开赴前线。

    作为副师长的赵连玉亲率一个团的兵力作战在一线,执行穿插任务。

    攻高平、克凉山,大大小小的战斗打了十五次,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任务。

    3月2日,126师接到命令攻打下琅,打通广渊经下琅至科甲、硕龙回国道路的任务。

    3月9日傍晚,副师长赵连玉率团营干部在班瑙地区的一个高地上勘察地形,大家正在讨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在观察对面山梁并给各战斗分队分配战斗任务的时候,突然遭到狙击。

    “远处突然传来一声枪响,只见赵副师长的脑袋一歪,就重重地倒在地上。警卫员迅速扑上去保护,可是已经迟了,子弹击穿了颈部,鲜血直流,赵副师长已经说不出来话,警卫员给他喂水,水掺杂着鲜血从伤口又流了出来。没过多久,赵连玉就牺牲了。”

    “十六岁参军,戎马大半生,经历大大小小战斗无数,这一次永远倒在了越南的土地上,那一年,他四十九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79年对越作战中牺牲的第二位师级干部。”

    录制现场的气氛说不出来的沉重,每个人的心里都好像压着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

    对于那年那些事,真的是一点都不知道。

    连牺牲的师级指挥员的名字都不记得,更别提那些普普通通的战士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王亮的心里格外难受。

    因为他是亲历者,那场景,他清晰地记得。

    战士的遗体被抢回后,带不走的,简单清洗,再穿上干净的军装,套上塑料袋,就简单下葬了。

    经历过那些事的人,永生都不会忘记,那是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梦魇。

    生命啊。

    生下来,活下去。

    为什么会有该死的战争,为什么会死人。

    军人,别无选择。

    “太多太多了。宁成功,1929年出生于辽宁省,42军53245部队副政委。1979年2月18日,宁成功乘坐装甲车指挥126师坦克团搭载步兵向高平穿插。进至楠囊南侧时,公路遭到越军严重破坏,前进受阻。宁成功不顾越军仍向公路上射击,从装甲车内探身出来指挥运动保障队抢险。。。。。。”

0303 请记住这支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41军121师

    0303请记住这支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41军121师

    王亮说着,几度哽咽:“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了宁成功的头部,当场牺牲。宁成功委平易近人,作战勇敢,深受官兵爱戴,牺牲时年50岁。军党委授予二等功臣。宁成功同志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第三位师职干部。”

    “1966年的时候其实他已经调到粤省公安厅工作了,但这个参加过解放军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硝烟中成长起来的解放军指战员又已然选择了回到部队,开赴前线。”

    那不是活在历史中的人啊,那是自己活生生的战友。

    王亮还记得自己和宁成功在前线指挥所里吃饭时的情形,说没,人就没了。

    像失去亲人一样难过。

    “王子富,1925年出生鲁省黄县,1943年10月参军入伍,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任41军121师政治部副主任。1979年2月18日日夜,王子富带领师后勤前梯队随师预备指挥所经魁剥山谷穿插,遭到两侧山头越军及混在队伍中的越军特工突袭,王子富被集中火力攻击,壮烈牺牲,终年五十二岁,二等功臣。后安葬于桂省那坡县烈士陵园。”

    “尹庆家,1930年出生辽省瓦房店,1948年1月参军入伍,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任41军121师后勤部副部长。1979年2月18日夜,尹庆家带领师后勤前梯队在魁剥山谷遇袭,混乱中中弹牺牲,时年四十九岁,三等功臣。安葬于桂省那坡县烈士陵园。”

    “时光银,豫省内乡县人,1955年3月参军入伍,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任41军121师361团团长,1979年2月21日牺牲,终年四十四岁,共和国三等功臣。”

    王亮没有什么草稿,节目组更没有配备什么提词器。

    这些烈士,都是王亮的老战友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王亮在121师待过一段时间。

    真的是牺牲了太多太多了。

    本来王亮是想点上一支烟的,说着说着就心如刀割。

    那一个个人,好似没有在三十九年前的那个春天牺牲,还活着。

    已经是**十岁的高龄,作为军队离休老干部,享受着优渥的待遇,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

    考虑到还在录制节目,王亮克制住了想点烟的冲动,继续讲道:“郑赞正,1937年出生粤省潮阳县。时任41军121师361团副政委。”

    “1979年2月18日,郑赞正带领团后勤第二梯队行军至宗梅吊桥。团后勤第二梯队是由多个建制部分组成,人员庞杂,携带了军马一百零五匹,一路上又收拢了一百多名同大部队失散的民工。这支梯队所携枪支弹药很少,队伍线拉得很长,行动不便,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当团后勤第二梯队准备过桥时,突然遭越军特工连的袭击,继而越民兵也赶来围堵。我部前进收到阻挠。郑赞正副政委前往桥头勘察敌情时,突遭越军特工近距离射击,当场牺牲,时年四十二岁。”

    人名一个个涌现在王亮的脑海里。

    “刘粤凤,1940年出生粤省兴宁县。41军121师361团政治处主任。1979年2月21日,随361团直属队向安乐穿插,在栋替附近遇袭牺牲,时年三十九岁。”

    “王尚华,1943年出生广东普宁县。41军121师363团参谋长。1979年2月24日牺牲,时年三十六岁。”

    王亮:“王烘,1934年出生广东普宁县,41军121师362团副团长。”

    “1979年2月22日,王烘带领362团二营经扣屯去执行炸毁纳隆桥的任务。途中遭遇到越军猛烈袭击,王烘指挥二营向附近部队靠拢的时候,再次突遭越军火力强袭。”

    “二营长身负重伤,步话机也被炸毁,两名电台报务员牺牲,指挥联络中断,部队因为无法组织反击而被打散。前卫部队迅速撤出了越军火力范围,在公路南侧翻山向西走。”

    王亮叹了口气,继续道:“王烘副团长本来可以随前卫部队冲出来,但他为了把被困在伏击圈中的战友们带出来,几次返回指挥部队突围,最后,不幸在混乱中被俘牺牲。”

    “他的遗体被越军捆在树上!身上留有一纸条,上写着:‘**员王烘宁死不降!’。他牺牲时年仅四十五岁。共和国一等功臣!”

    中国人民解放军41军121师,从师政治部副主任到后勤部部长再到团长、团副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团参谋长、副团长。

    41军121师361团,团长、副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团参谋长均壮烈牺牲。

    不是说我们的干部不行吗?

    打仗的时候让大头兵冲在前面吗?

    王亮说着,把自己心里面的那股子怨气全都讲了出来。

    那一个个牺牲的师级干部,团级干部,到底说明着些什么?

    “41军121师的前身是以八路军山东军区第6师中的2个团为基础挺进东北,先后改编为东北人民自卫军第2纵队第1支队、第1旅,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第10旅、第4纵队第10师,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0师。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参加过保卫本溪、鞍海、新开岭、四保临江,东北夏季、秋季和冬季攻势,辽沈、平津等战役战斗。”

    王亮向大家介绍着这支光荣的部队的同时大屏幕上也给出了不少影像资料。

    “1948年11月,第6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121师,南下参加了衡宝、广西等战役。建国后,121师驻防在两广地区,长期担负着战备值班任务。”

    “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前,121师是齐装满员的战备值班师,辖步兵361、362、363团和炮兵团。但当时的121师已经有近二十年没有打过仗,部队非常缺乏实战经验。”

    缺乏实战经验,二十年没有打过仗。

    这也就意味着这支部队的战士们大多都是没有上过战场的。

    当年那些打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那些战士至少都已经是团营一级的干部,更多的参战老兵都已经退役了。

0304 忘记,等同于背叛。

    0304 忘记,等同于背叛。

    王亮罗列出了一组数据:“就是这支二十年没有接受战火洗礼的部队,在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出境作战二十八天,共歼敌两千八百九十八人,己方伤亡一千六百九十九人。战后,121师的一个单位和五名名战士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

    从剧组的工作人员到现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