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中国皇帝大传 >

第2节

中国皇帝大传-第2节

小说: 中国皇帝大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天下。在制命中,嬴政决定自称始皇帝,后世继承皇位者以数计,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这样,秦始皇就成为秦王嬴政的称号,皇帝也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为了神化皇权,秦始皇在议定帝号后,还规定了玉玺制度。由秦始皇下诏,李斯书写,后由工匠制成的玉玺,上面勾交五条龙,方四寸,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成为皇权的象征。    
    【2】设立三公九卿    
    在确定皇帝的称号后,秦始皇为了加强集权,对原来的中央和地方管理体制进行了变革,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吏都由皇帝任命。    
    秦朝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长,它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秦丞相多设左、右二人。秦朝建立之初,分别以隗状、王绾为左、右丞相,后来则有右丞相冯去疾和左丞相李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不但丞相的任免完全由皇帝决定,而且各项政事的处理,也完全取决于皇帝,丞相并无决断之权。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工作,同时还要帮助丞相处理政事。在秦朝以前就有御史一职,但只是很低微的一种官职,秦始皇为了牵制相权,加强监察,于是改设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太尉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军事事务,是中央政府中的最高军事长官,太尉在战时有领兵作战的权力,但是没有权力调兵,军队的调动权只属于皇帝一人。    
    在三公下,秦朝还没有九卿(但是数目不只是九),分掌朝廷和国家的不同行政事务,分别受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领导,并直接听命于皇帝。秦朝的九卿主要有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舆马的太仆、掌刑辟的廷尉、掌诸义蛮夷的典客、掌亲属的宗正、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的少府、掌列侯的中丞、掌皇后太子家的詹事。    
    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行政机构,是秦朝封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核心,是绝对听命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关。    
    【3】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在地方上的统治方式是推行郡县制,不再实行分封制。    
    在统一之初,秦朝曾经发生过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众臣赞同以分封制度实行统治,惟有李斯持异议,他指出:“周文武所封弟子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根据李斯的建议,秦始皇决定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上郡、巴郡、汉中、蜀郡、河山、陇西等三十六郡,后又随着边疆的开拓,增设了南海、桂林、象郡等,至秦灭亡,秦共设置过四十八郡。    
    郡是秦朝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主要官吏有郡守、郡尉、监察史。郡守是一郡的行政长官,其职责是掌管一郡的民政、司法、监察乃至财政、军事等,以及维护地方统治秩序。郡尉辅助郡守并分管一郡的军事,监察史负责监察百姓及地方官吏。    
    县是秦朝在郡之下设置的第二级行政机构。县的官吏主要有县令、县丞、县尉及户“史”。县令是一县的行政长官,负责治理全县。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县设县丞。县丞主要负责司法,县尉则负责军事。在县令、县丞、县尉下设的令史、丞史、尉史,则是其下属的办事小吏。    
    郡县制的推行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郡守、县令的任免仍须由皇帝决定。


第一部分 秦始皇嬴政第2节 秦始皇嬴政(2)

    四、焚书坑儒    
    为加强皇权,秦始皇加强了思想控制,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中举行盛大宴会,庆祝寿诞,参加宴会的有文武百官及博士七十人。    
    宴会上,博士们都向秦始皇祝寿,仆射周青臣首先祝颂道:“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对于周青臣这番歌功颂德之辞,秦始皇十分高兴。这时博士齐人淳于越则奏道:“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这样,淳于越就再次提出了分封制的问题。于是秦始皇命众臣对淳于越的观点进行讨论。此时已担任丞相的李斯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统治方法,这些儒生借古非今,使得百姓的思想混乱。因此,李斯向秦始皇建议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根据李斯的建议,下令在全国“焚书”。第二年,秦始皇又进行了坑儒。    
    秦始皇坑儒是由几个方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    
    随着统一大业的完成,秦始皇祈求长生的欲望越来越强。早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来到齐国故地,齐地的方士徐投秦始皇所好,告诉秦始皇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并宣称只要挑选数千名童男、童女,乘几十艘大船,带足礼物,便可入海求见仙人。秦始皇竟信以为真,随即按徐所说的去做,结果徐率船东渡,却一去不回。    
    后来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卢生去寻找仙人及长生不老的仙药,但是卢生仍旧是空手而归,卢生还以谎言蒙骗秦始皇说:“臣等寻仙求药,因为有妨碍的东西,所以常常不能遇到。只要皇帝时常秘密出行,居地无人知晓,真人就会到来,长生之药便可求得。”秦始皇对卢生的话信以为真,并说:“朕十分仰慕真人!”还按照卢生的话去做。但是卢生等人还是没有找到仙药,他们知道不可能永远隐瞒欺骗下去,于是便四处散布流言,说仙药求不得是因为秦始皇独断专权,性格暴躁。然后卢生等带着骗取到的钱财偷偷地逃离咸阳。    
    秦始皇见卢生等人寻求仙药长久不得,心中生疑,但是因为寻求仙药之事早已天下皆知,而且秦始皇也自称“真人”,所以仍希望会找到仙药。可是,卢生等的出逃使得咸阳百姓议论纷纷,秦始皇知道后,大怒,说:“朕先前收尽天下不用的书,尽毁去;然后召集天下方士儒生,优待他们,以求太平,炼寻仙药,可是徐等人竟一去不回,卢生等人还在背后诽谤朕,妖言惑众,朕要一一查问卢生在咸阳的同伙。”于是秦始皇下令审讯儒生,这些人互相告发,共查得四百六十人,全部被活埋于咸阳城外的骊山温谷。所以,骊山温谷也叫坑儒谷,据说到现在这个地方的土全部都是红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虽然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是,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则是一次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到来。    
    五、统一规制    
    秦国是消灭其他六国而统一起来的,但是由 于七雄并立时间长久,各国在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维护统一,实行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措施。    
    【1】统一文字    
    汉字产生后,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动荡和急剧变化,各地文字的形体和读音都有所不同,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当时,同样的字,不同的国家往往写法不同。典型的例子是“马”的诸多字形:在齐国有三种写法;在楚、燕国有另外两种的写法;在韩、赵、魏,还有两种不同的写法。这不但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各地人民间的交流,而且给秦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于公元前221年发布“书同文”的诏令,规定以秦国小篆为统一书体,与小篆不同者全都废掉。为了在其他六国推广小篆字,秦始皇命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书写《乏颉》、《爰历》、《博学》三篇,作为文字范本。    
    李斯等人所书的小篆字范,其实是对中国几千年来文字自然发展的一次总结,尽管上述三篇范本早已失传,但是小篆被大量使用在秦始皇出巡时的纪事石刻中。据记载,这些石刻大多是李斯的手笔,其中《泰山刻石》存有九字。《峄山刻石》有南唐的摹本,《台刻石》尚存八十六字。这些小篆字形结构有较大的变化:字体整齐划一,布局紧凑,笔划匀称,很明显地纠正了六国文字结构繁杂、难写难认的缺点。    
    在秦朝,除了小篆以外,还流行一种比小篆更为简易的隶书。这种字体,以前认为是程邈创造的,但是实际上是人们在抄写公文狱讼时,仓促中用不规则的草书篆体,渐渐创造出来的。这种“草篆”最初主要由狱吏使用于德隶,所以叫隶书。秦始皇对隶书也进行了整理,经过整理后的隶书,笔划直线方折、结构平整、书写方便,不仅民间使用甚广,而且各级政府的官方文体也多用隶书,只有少数重要诏书除外。    
    秦始皇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此,汉字的结构基本定型。    
    【2】统一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同的国家,铸币也往往不同。但是,铜币已成为当时流通领域里的主要货币,各国的铜币在形状、大小、轻重以及计算单位上却有很大差异。从形状上看,当时各国的铜币可以分为布币、刀币、圆钱、铜贝四类。布币的形状类似金属农具(布),主要在赵、魏、韩等国使用。刀币的形状象刀,主要在齐、燕、赵国流通。圆钱,分为外圆内有方孔和圆孔两种,主要是在秦、东周、西周以及赵、魏的黄河沿岸地区使用。铜贝,形状类似海贝,俗称“蚁鼻钱”,主要是在楚国使用。    
    币制的不统一,严重阻碍着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统一国家的财政收支。所以,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项:首先将铸币权收归国家,禁止地方和私人铸币,对于私自铸币者,不仅没收其所铸钱币,还要拘捕和严惩私自铸币者;其次,明确规定货币种类。秦朝的法定货币为黄金和铜钱,黄金属于上币,铜钱属于下币。铜钱为圆形方孔钱,上面铸有“半两”的字样,每钱重十二铢;再次是废除原来六国使用的布币、刀币、铜贝等各种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等充当货币。    
    秦始皇统一货币,消除了各地区间的币制上的不统一状态,秦王朝制定的圆形方孔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的基本形制,沿用了二千多年。    
    【3】统一度量衡    
    秦统一前,各国的度量衡十分混乱,计量单位不统一。单以长度而论就有数种传世铜尺可以为证,如长沙楚国铜尺两边长度分别为22。7厘米和22。3厘米;安徽寿县楚铜尺长为22。5厘米;洛阳金村铜尺长22。1厘米。1尺的长度相差多达0。6厘米。在量制方面,各国的差异更大,齐国自田氏以来,实行以升、豆、登、种为单位,即“五升为豆,各自其五以登于釜,十釜为种”。而魏国则以益、斗、斛为单位。至于衡制方面则更加混乱,单位名称差别更大。楚国的衡器是天平砝码,以铢、两、斤为单位;赵国则以镒、为单位;东周、西周以孚、为单位。    
    度量衡是商品交换中所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国家收取赋税的重要标准。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以秦国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其他六国的度量衡器。具体措施是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全文刻在新制作的度量衡标准器上。这样既可以提供更多的标准器,又可以宣传秦始皇的功绩。统一后,秦朝的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以十为进位制度;量制方面以龠、合、升、斗、桶(斛)为单位,也是十进制;衡制方面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进位是二十四铢为一两,一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维护中国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第一部分 秦始皇嬴政第3节 秦始皇嬴政(3)

    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