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中国皇帝大传 >

第3节

中国皇帝大传-第3节

小说: 中国皇帝大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维护中国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第一部分 秦始皇嬴政第3节 秦始皇嬴政(3)

    六、开疆拓土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先秦时就存在着众多的 民族。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南伐越族,北击匈奴,并通西南夷,不断开疆拓土,创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南征百越    
    在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一带,很早就有一个人数众多的民族,即越族。越族部属众多,而且部落差异很大,又称作“百越”。依据其分布地区不同,可分为于越、闽越、瓯越、南越、西瓯等八部分。    
    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后,随即进行大规模征服岭南的军事行动,秦始皇命屠雎为统帅,兵分五路,统率五十万大军进攻南方。兵达南岭后,遭到了南越和西瓯的顽强抵抗。越人利用对地形熟悉的优势,逃入林中,与秦军周旋,秦军习惯于在中原开阔地区作战,不习惯于在密林中作战,因而伤亡较大。    
    比这更严重的是秦军的后勤补给,南方河流纵横交错,秦军面对这种情况,不知所措,这给粮草供应造成了极大困难。    
    为了解决粮草运输问题,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派监御史禄负责开凿灵渠,这条灵渠开凿于今天广西自治区的兴安县,因此也被称作兴安运河。灵渠是由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梁和北梁等工程构成的。铧嘴是用巨石叠砌而成,修建在湘江中的分水坝,是灵渠的关键。南北梁长34公里,是灵渠的主体部分。灵渠的开凿,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大约在公元前219年,灵渠修建完工,从而解决了秦军的军粮运输问题。秦军攻势猛烈,很快于公元前214年攻占岭南,并在这里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基本上统一了岭南。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将中原五十万罪犯流放到岭南地区,与越族杂居。另外,还一再大批迁徙刑徒和内地人民到岭南屯戍垦殖,这对于开发岭南、促进民族融合有极其积极的意义。    
    【2】北击匈奴    
    匈奴是我国古代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勇猛善战。他们主要游牧于蒙古高原和南至阴山、北抵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战国时期,随着匈奴的逐渐强大,再加上中原地区七雄纷争,所以匈奴贵族常率兵南下侵扰、掠夺财物。至秦朝建立时,匈奴已占领了自阳山至“河南地”的广大地区,并继续南下侵扰。这对秦王朝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在完成统一六国的战争后,秦朝初创,国力不足以应付大规模的战争。于是,秦始皇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命蒙恬、王离加强对北边的屯戍。公元前215年,经过五六年的准备,秦始皇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当时匈奴的首领是头曼单于。蒙恬的第一个目标是收复“河南地”,他采用集中兵力、速战速决的作战方法,很快收复了“河南地”和榆中。公元前214年,蒙恬率军渡过黄河,大规模进攻匈奴,头曼单于难以抵挡,只好北移,蒙恬乘机率军占领了高阙、阳山、北假等地。秦政府一方面在这些地区设置四十四个县,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还大量迁徙刑徒,并鼓励一般民众移居边地。    
    秦朝反击匈奴的胜利,是匈奴贵族遭受的第一次沉重打击,使河套地区的广大人民在很长时间内有了安定的环境。这对于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巩固抗击匈奴取得的胜利成果,秦始皇又命蒙恬负责修建了秦长城。    
    【3】修建长城    
    长城,最初在战国时即已开始修建,当时,赵、魏、燕、齐、秦等国都曾修建过长城,以作为防御工事。对于长城的防御功能,秦始皇深有体会,因此,为防御匈奴再次南侵,他决定继续修建规模更大的长城。    
    秦朝的长城是在连接了原来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加以增筑的。公元前214年,蒙恬在夺回“河南地”及榆中后,就开始在北边沿黄河修筑长城。此后,大规模的修筑完全展开,经过数十万民夫的日夜劳作,历时几年之久,长城终于建成。    
    秦长城主要由三段构成。西北段,西起临洮,即今甘肃岷县,东至九原,即今天的包头市西北。北段,从高阙至代郡,即今河北蔚县。东北段,从代郡到辽东碣石,总长达五千余公里。    
    长城作为古代军事建筑工程的杰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长城的修建在当时给劳动人民造成了沉重的徭役和负担。因此,民间有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孟姜女的丈夫杞良在当时被秦政府强行拉去修长城,杞良不堪承受沉重的劳役折磨,于是冒死逃跑,结果被抓回,活活打死,尸体被筑在长城城墙中。孟姜女千里寻夫来到长城,听说丈夫已死,于是痛哭十天,结果长城城墙倒塌,露出累累白骨。孟姜女无法辨认,于是刺破手指,将血滴在白骨上,并说:“若是杞良的骨头,血就渗入。”这样,孟姜女找到了丈夫的尸骨,并带回安葬。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反映了修建长城带给人们的深重灾难。    
    七、始皇暴政    
    强大的秦王朝从建立到灭亡不过几十年,秦 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秦始皇的暴政,这主要体现在赋役和刑罚两方面。    
    【1】赋役沉重    
    秦始皇时期,征收的赋税十分沉重。秦朝的赋税可分为田税、口赋两种,据汉代董仲舒所言,秦朝赋税“二十倍于古”。    
    另外,秦朝的徭役更是十分繁重。秦朝规定:一般人民从15岁开始服役,至60岁。一生中须正率一年,屯戍一年,每年还要更卒一个月。    
    秦始皇不断大兴土木,在咸阳及别的地方修建宫殿,其中以阿房宫的修建为最。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仍感到已有的宫殿太小,于是决定修建阿房宫。阿房宫规模庞大,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宫中可容纳万人,其宫殿之高,可以将高五丈的旗杆竖于其中。在南山上的山峰之顶还建筑了门阙,这是建在宫殿之前的建筑物。另外,还要修建复道。所以后来唐代诗人杜牧在其《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的规模作了较详细的描绘:“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涪,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慢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阿房宫作为秦始皇举行朝会、庆典、议决国家大事的场所,其设计自然要体现其身为皇帝的尊贵。    
    秦始皇不仅活着要享尽人间富贵,而且死后仍要穷奢极侈。他为自己在骊山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陵墓。在他即位之初,就开始为自己修墓,统一六国后,更役使数十万人继续营造,其陵高为120多米,周长2167米,陵下则“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宫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也”。除陵墓主体外,还有许多作为陪葬的工程。兵马俑和铜赤马的出土即可作为明证。至今已发掘了三个秦兵马俑坑,出土的兵俑与真人大小差不多,造型生动、神态逼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据统计,秦朝人口约有两千万,每年服徭役的就达二百多万人,由此可见秦朝徭役之重。    
    【2】严刑苛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山东六国的贵族与百姓,特别是原来六国的旧贵族,反秦情绪尤为强烈。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采用严厉的镇压手法,实行严峻的刑罚。其名目繁多,可分为死刑、肉刑、徒刑、连坐等十二种,并且秦朝法律规定,各种刑罚可以重用、单用、合用。    
    秦朝的种种刑罚,主要是针对农民和奴隶的,对农民和奴隶往往是轻罪重处。例如,服役的刑徒在生产中,若稍稍损坏器具,就会遭到很重的鞭笞。总之,秦始皇称帝后,秦朝的法律更为严苛了。


第一部分 秦始皇嬴政第4节 秦始皇嬴政(4)

    八、病亡沙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出巡中于沙丘宫病死。    
    秦始皇一生曾五次出巡各地。第一次是在公元前220年,巡行陇西、北地。第二次出巡则在公元前219年,这次出巡的主要目的是东抚东土、封祀泰山。秦始皇登临泰山封禅时,于半山坡曾遇暴风骤雨,不得不避雨于一颗大松树下,雨过天晴后,秦始皇称赞此松树遮雨有功,于是当即封之为五松大夫,百官则高呼皇帝万岁。现在泰山山腰的五松亭,据说就是秦始皇当年封禅的避雨处。第三次出巡是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再次东出函谷关巡行东方,当其车驾行至河南阳武博浪沙时,在道旁的杂草树丛中突然跳出一个人,此人将手中的凶器掷向安车,但是秦始皇坐在安车后面的专车中,因此没有受伤。 这个刺客为张良所选派,他以120斤的大铁椎袭击秦始皇,没有成功。始皇十分愤怒,下令搜遍天下,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走。第四次出巡则是巡行碣石和北边。    
    公元前212年,有一陨石落在东郡,有人在上面刻上了“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听说后,便派人到东郡调查此事,但没有结果,于是秦始皇便下令把陨石落地附近的居民全部杀掉。此后,秦始皇一直不高兴。到秋天,朝廷使者在一天夜里路过华阴平舒时,突然有人持着一块玉璧,拦住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正待查问,那人则放下璧,转身逃走。秦始皇闻听此事,召使者询问,并不解其意,退朝后,方想到祖龙就是指人的祖先。于是命人仔细查看玉璧,这玉璧竟是秦始皇几年前不慎掉入江中的那块。秦始皇更加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命人占卜,依据占卜的结果,秦始皇迁徙北河榆中三万家,并决定于公元前210年再次出巡。    
    秦始皇这次出游,本来是打算随行官员只带左丞李斯,但是其子胡亥也要随从,秦始皇也应允了。十月,秦始皇一行从咸阳出发巡行江南,一路上,秦始皇游云梦;登庐山;过会稽,游兴正浓,因此,并没有感觉到阴冷潮湿的江南天气给他的身体有什么不良影响。然后他们渡江北上,至,沿海滨寻仙求药,在海上捕杀大鱼。秦始皇非但没有求得长生不死之药,而且海风的侵袭,使得秦始皇因长期巡行而下降的体质,已无法抵御病魔。当皇帝的车驾到达沙丘平台时,秦始皇已经病入膏肓,只好在沙丘宫住下来,不久病死于沙丘宫。    
    据记载,秦始皇在病危期间,曾留下遗诏赐于扶苏。但是遗诏落在了赵高手中。面对秦始皇的突然死亡,李斯决定秘不发丧,知道秦始皇死讯的只有胡亥、赵高、李斯及秦始皇身边的几个宦者。为不引起人们的怀疑,李斯等人决定将秦始皇尸体放在车中运至咸阳,但是时值七月,天气炎热,不几日,秦始皇的尸体便发出臭味,他们只好命令随后的车载一石鲍鱼,用鱼的臭味掩盖尸体的臭味,所以,沿途臣民并不知秦始皇已死。    
    另一方面中东府之赵高则利用这一时机,勾结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以“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的罪名赐死扶苏。    
    不久,皇帝车驾回到咸阳,先宣读改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然后胡亥以太子身份主持秦始皇的葬礼,并继皇位,是为秦二世。    
    秦始皇一生五十年,但这五十年却使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他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多民族国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并确立了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可是,另一方面,秦始皇又是一代暴君,后期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第一部分 秦始皇嬴政第5节 汉高祖刘邦(1)

    汉高祖刘邦出生草莽,但胸怀大志,乘时势之风云,起兵于沛县,败秦兵,取关中,受封汉王。公元前206年,一心想称帝的汉高祖出兵北上,攻占三秦,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汉高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最终将楚霸王打败,夺取天下,开创了汉王朝四百多年的基业。汉高祖在政治上沿袭秦制,大力发展经济,使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一、出身草莽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沛丰邑(今江苏沛县)中阳里人,出身贫寒,父母都是农民。传说中,刘邦为蛟龙转世,高鼻梁,美须髯,面呈龙像,更为奇特的是:他的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    
    刘邦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