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炊金馔玉不足贵 >

第33节

炊金馔玉不足贵-第33节

小说: 炊金馔玉不足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斩刑,是一把血迹斑斑的刀,整个将头砍下,头身分离,血肉模糊。
  那些可怕的景象,曾经离她,只有一步之遥。
  她看着秀娘被一点点拖走,终于被磨灭了所有的想望,终于咬牙切齿,道出撕心裂肺的咒怨。
  “为什么你没有认罪?”
  “为什么死的人不是你?”
  “我上辈子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老天对我这样不公?为什么?!”
  她战战兢兢,操持家务,养儿育女,体贴丈夫,为甚却遇人不淑,度日艰难?为什么诸般七苦,凭她跪断了双腿,几千次祈愿,仍旧加诸在她身上?
  池小秋就静静站在当地,冷冷回望着她,不曾有半点闪避。
  五月已经入夏,不过几日,暑热便迅速涌来。
  枝头金碧金碧的翠色柳叶,压在叶子船下划破了的脉脉柔波,船上女子行动间光华闪耀的落花流水十锦裙,撑船的小哥头上顶尖下缘圆的遮阳大笠。
  池小秋从未如此贪婪地去看这诸般景色。
  船一摇,钟应忱也在她面前晃。
  晃得头晕时,钟应忱忽然问她。
  “回去可还要做吃食?”
  布谷鸟叫声中,池小秋毫不犹豫道:“自然!”
  “我又想了一道新菜,回去便做给你吃!”


第44章 端午粽子
  再进了厨房, 当日她往铺子去前泡的那堆糯米,依旧原封不动放在那里。
  汤色混白,糯米模糊, 一如她浑浑噩噩的狱中时光。
  那日是五月初四, 离端午只有一日。
  她满怀着希望, 想将糯米泡了水,做成甜咸粽子, 却不想,一去便是三四日, 等她回来之时, 端午已过,从南桥到北桥的赛龙船她没瞧见,盛着雄黄, 缠裹着彩色丝绒的雄黄荷包与裹绒铜钱也未能送出去。
  恍如大梦一场。
  糯米生了虫, 酱头发了霉,锅灶上的吊好的高汤结出凝脂, 蚊虫嗡嗡绕着直飞。
  池小秋对着满是狼藉的厨房发呆。
  也不知呆了多久, 钟应忱推开门来。他只扫了一眼,便道:“如何收拾?”
  “啊?”池小秋被唤回思绪, 手忙脚乱将泡涨的糯米都尽数倒了:“你去歇着,我自己来!”
  钟应忱恍若未闻,他从池小秋手里接过那一叠碗盆,问道:“只用过水?”
  池小秋还有些懵懵的, 手里的东西便让他夺了去。
  葡萄藤下还点着金光,叶子已经肥厚阔大到难以漏下大块的光斑, 知了的聒噪似乎与狱中没什么两样,池小秋被这熟悉的场景, 蓦然间勾起了些惶惑,可一转头,便见钟应忱蹲在田圃旁,仔细刷着碗。
  钟应忱少下厨房,连洗碗筷都同洗衣服一般,要先冲一遍水,泡上加碱的淘米水,晒干的丝瓜瓤使劲搓上一遍,冲水后再搓一遍,认真地近乎有些笨拙。
  她忽然间觉得心中安定下来。
  刷碗洗锅,除尘擦灶,池小秋前后忙活,整条石台上擦得锃亮发光,蔫了的菜叶都丢了出去,等着碾碎往地里撒肥,木架的筐上重又放进水灵灵嫩生生的新鲜蔬果,满满当当一片,生机盎然,填满了池小秋时不时便涌起慌乱的心。
  钟应忱在窗前台下摆了一个土定瓶,石榴花连枝带叶,火辣辣的红如同一团明艳火焰在枝头团团烧着,蜀葵红的要更柔润一些,半张开时似宣纸剪作,笔点了胭脂深一层浅一层在之上润开。蒲草细长,蓬草狂乱,前一从后一枝地插在朱红花间,绿得潦草而又张狂。
  池小秋有些意外看他一眼,这还是钟应忱第一次买花草玩意这样的小东西。
  钟应忱将两枝花调换了一下位置,拢拢蒲草过于弯折的细叶,果然要比之前好看许多,在这明光淡彩前,连他的声音也平添了许多温润。
  “榴葵蒲蓬,庆故人归。”
  一直到此刻,外面的世界才终于有了真实感,那种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才终于慢慢地苏醒,劫后余生的幸福一点点充盈,池小秋有了想做些什么的冲动。
  她不自觉往前一步,钟应忱恰好转身,眉眼方抬,四目正对。
  他不说话,可静静看过来时,瞳仁黑亮,里头只站着一个她。
  时间是静的,把这一瞬间拉长到极限,长如星光,如天河,如辰光尽头。
  心头一点陌生的温热,渐渐明显,在它还未蔓延开时,池小秋及时阻住了突如其来的怔忪,她不知晓这是什么样的心情,只觉莫名其妙,为什么脸上发热,心里发慌。
  门前翠蓝的纱网隔成一个个细密网格,一只蚂蚱刚在上面趴着歇息上一会,就让慌忙撤出身来的池小秋惊得一跳,吧嗒吧嗒没入了草丛。
  池小秋遥遥道:“我先去蒸点粽子!”
  糯米下了水,分作四五份,有的泡在酱油中,有的撒入细盐,耐心搅拌,有的加入碱水,浸上些许时候,有的只用生水仔细淘洗。
  池小秋有些任性心思,黄历上的端午是过了,可她还没过,粽子是一定要蒸的。
  粽子有许多种口味,甜的能做猪油豆沙,蜜枣赤豆,还有枣泥山药,咸的能做蛋黄猪肉,虾肉鱼绒,腊肉火腿。但池小秋最喜欢的还是白水粽子。
  白水粽什么也不必加,趁热吃也香甜,冷着吃也香甜,直接切着片,蘸着椒麻是椒麻味道,蘸着玫瑰酱是玫瑰香味,又省事滋味又足。
  等用箬叶包作三角,上锅蒸熟了,一个个都用五彩丝线穿起来,一串上有九个,甜咸都有,池小秋足足蒸了几个笼屉。
  她捡出来十个九子粽,装在一个食盒里,问钟应忱:“我能不能去秦司事家里给他送些东西?”
  钟应忱点头。
  池小秋下狱时,秦司事帮她暗暗打听消息,三两天也不曾歇好,她理应上门拜谢。
  两人敲了秦府后门,这才知道,秦司事已经病了两日了,不能起身见人,只得将食盒留给门房,托小厮送进门去。
  街上仍旧十分繁华,有人卖挂在墙上的钟馗图,有人卖插在头上的健人,用金银铁丝编绕成形,多是一个人骑在老虎背上,有的做成个铃铛样式,有的编了络子,蜿蜒垂下来。
  池小秋停下脚步来,刚想问价,后面便有人追了出来。
  “池姑娘!钟小官人!”
  原来是方才递进食盒的秦家小厮,手里还拎着池小秋送来的食盒。
  他喘吁吁停了脚步,恭声道:“我家老爷说了,粽子他很是喜欢,多劳两位挂念。”
  钟应忱刚接过那个食盒,只觉手上一坠,沉得几乎要拎不动。
  池小秋看他吃力,忙接过来,揭开一看——原来秦司事把上面一层食盒里的东西收了,另外一层却原样递还给她。
  钟应忱一看才知道,这第二层,池小秋还放了一包银子,大约二百多两,算是她全部家当。
  池小秋忙要把食盒塞回去:“哪有收东西只收一半的!”
  小厮忙往后退,十分为难:“老爷说四月里头柳安叶案,多亏池姑娘替叶行跑了一趟柳湾,这一回他这个长辈出些力气,原是应该。”
  他又转身向钟应忱道:“还有小官人送的那几封银子,老爷都让人尽数送回去了!且让小的另带句话给二位。”
  街上人来人往,他压低了声音:“柳安镇上行行做到高处,都有难与外人道者,日后还望池姑娘多加小心!”
  两人皆是一凛!
  他接着道:“这世上德艺双馨者甚少,姑娘想要拜师学艺,还需多多留心,好好寻上一寻。”
  直到小厮走了,两人都仍在沉默,钟应忱当机令断,决定先往关了秀娘和另外一人的牢中去问问讯息。
  关于为何要与池小秋过不去,本来都以为是已经知道了因由。
  只因池小秋把生意迁往云桥,自家越来越火热,周边却多有摊铺受了影响。行内竞争,自然有些见不得人的地方,碰瓷找茬也是常用的手段,收买秀娘的那个人,自家也做着吃食生意,就在云桥附近。
  钟应忱未有多想,是因为用来掉包的点心太过粗糙,一看便是不常做吃食的人所制。
  他们俩扑了个空,到了狱门前时,他们才刚说了个开头,狱卒便不在乎道:“那两个,让打了三十棍子,也不知道怎么就弱成那个样子,才收了棍就咽气了!早让抬回家了!”
  死了?
  狱卒看着池小秋的惊讶,还有些奇怪:“这三十棍子不多不少,能打死人的时候不多,却也不是没有。你不是因着他们才进的牢里?这会死了,倒还能出一口气!”
  池小秋想起范大郎家那两个孩子,竟不知是什么滋味。一路上都木木跟在钟应忱后头,问他:“可是有人故意…”
  “过了堂便开始打,还没进牢中,便做手脚也难。”
  但还有一种可能他还没说出来。
  也许有人收买了行棍刑的衙役,使了重手。
  池小秋又问:“真的是…”观翰楼的周大厨吗?
  “掉包的那个糕点我也看过,用料太过粗糙,连模子都是随意刻出来的,绝不是个常做糕点的人所制。”
  可两人都明明白白知道,能让秦司事示警,便是欲陷池小秋于死地的人不是他,事情起端,也绝对与他脱不了干系。
  起端是什么呢?
  那人堂上说的话犹在耳边:“添些堵,坏些名声,绊她一绊。”
  或者还有当日范大郎脱口而出的那一句:“滚出云桥!”
  钟应忱忽然问她:“若真的与他有些瓜葛…”
  “那又怎么样?”
  这回却是钟应忱怔了一怔,他转头看向池小秋,眼白清,中间乌亮,坦坦荡荡。
  她又重复了一遍:“别说是有关系,便是他做的又怎么样?”
  她只是有些难过,那一盘盘托出来的精致吃食,都曾受着风霜雨露,辛苦长大,该是一双更干净的手来做,而这个人,曾经寄托了她对于一个前辈深深的敬意。
  可也只是敬意。
  她从未怀疑过自己的选择,那是她生而为人,潜伏在骨血中的热爱渴望,是她在父亲眼中,从小看到大的希冀热忱。
  没有了师傅,她再换了一个便是,那些虎视眈眈的眼睛,便让他们看着,她池小秋是怎么一点点走出自己的路子。
  对着观翰楼的方向,池小秋朗朗一笑。
  这世上,不会有比这更有趣的事情了。


第45章 五香面
  天朗气清, 云桥桥头,有人哐哐哐敲着小锣,喜庆热闹的劲头引来一众人的注意。
  “云桥池家食铺, 今日赠宴, 菜价减半!”
  一时众人都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池家?就是那个毒杀了人的池家食铺?哎呦, 我可不敢吃!我可刚得了一个孙子!”
  旁边人不屑道:“宋阿婆你老是在家中多少天了,那案子早就大老爷早就判出来了!跟池家丫头没甚干系!她家的糕点也不知是怎生做得, 别处可都买不着…”
  她正说着,有人已经赶紧扯了她过来:“只得一百个人, 迟些便没了!听说今日玉带罗糕都是送的!”
  那人一听, 忙脚底生风一般,赶着走了。
  宋阿婆撇撇嘴,嘟囔道:“别是饿死鬼托生的罢!”
  小锣又大力敲了起来, 桥头的帮工叫起来:“池家食铺, 菜价减半!止剩五十位!”
  宋阿婆心里痒痒,又恐去吃时方才的街坊看见笑话她, 帮工恰看见她顿脚犹豫, 忙热情招呼她:“阿婆可要来尝尝?今个可有新菜呢!”
  宋阿婆心里别扭,脚却不听她使唤, 半推半就也不知怎么就跟着走了。
  才到桥头,便看见一个利落姑娘,围裙一扎,从一个大瓷盆中揪出一团雪白面剂, 两手间一扯,面团立刻成了一条长线。
  桌台光可鉴人, 长条面片往上面一放,擀面杖上阵, 压个两三来回,面片便已经十分薄了,可池小秋毫不留情,手中一转,转个角度,继续用擀面杖向前推去。
  这是哪家的囡囡,这么横冲直撞的!再擀就要破了!可不是要白费了一团好面!宋阿婆几乎要惊叫起来。
  但擀面杖不知挑了什么刁钻力度,碾压之后,一个破洞也无,慢慢从一张圆方盘大小,变成桌子一半大小,池小秋将这张面饼拎起之时,薄如寒刃,似乎能隐隐透出光来。
  宋阿婆刚放下心来,却不妨池小秋将面饼一抖,重又铺在案上,细匀面粉陆续撒于其上,左手捏着缘边旋了两回,擀面仗便专挑着不同的地方,将整张面饼碾得愈加轻匀细薄,几乎每一下都让忧心,会不会将面捅破。
  这担忧每次都落了空。
  一把长刀毫无停顿,眨眼功夫便将这薄薄面饼切作银丝般细,这缕银丝在案上一抖一掸,筷子一挑便顺溜溜入了锅,锅中水滚数下,便立刻起捞另浇汤汁,这样的面入口弹牙筋道,莹莹生光,吃是不舍得立刻吃的,总要吹匀了热气,先小小咬上一口,品品滋味,再连汤带面唏哩呼噜吃下去。
  这样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