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混在东吴吃软饭 >

第38节

混在东吴吃软饭-第38节

小说: 混在东吴吃软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扣。”

杨林手法娴熟,且说得头头是道,书生听得惊奇。

民众们见杨林解环解得顺畅,也将目光投了过来,嫣儿也直直的盯着杨林,这家伙,怎么连这些民间的小把戏也如此擅长?

杨林花了约莫一盏茶的工夫,就将九连环系数解下,解下之后,杨林说道:“先生,这解环的步骤,总共三百四十一步,一步不多、一步不少,你这摊上的金子,可归不才了!”

说着,杨林便顺手将金子收进了自己的怀中,而书生瞧在眼里,却不说话。

这下民众们都相信这位书生不是骗子了,一来这铁环真的可以解下,二来当有人将铁环解下,这位书生真的将黄金相赠。

既然得了好处,杨林便欲转身离去,书生却突然叫住了他。

“且慢!”

杨林站住了,问道:“先生还有何吩咐?”

书生道:“在下想问一句,兄台是否要向东而去?”

杨林道:“不才的归处,正是东方。”

书生叹了一口气,道:“如此甚好,在下想不久之后,便会与兄台再见的。”

杨林也道:“先生所说,不才也颇有此意,不才等着和先生再会的一日!”

说着,杨林带着嫣儿离开了,而那位书生也不再叫住杨林,开始收拾自己的摊位,随即也离开了。

带着嫣儿回到了刘琦府上,杨林便向刘琦辞行,刘琦虽然不舍杨林,但一想杨林善恶难定,离开也许是好事,便不再挽留。

杨林便命嫣儿收拾行李,嫣儿非常奇怪,但也只能照做。

主仆二人当天就骑马离去,在路上,嫣儿终于忍不住,问道:“杨大人,我们为何要离开得如此匆忙?现荆州之势还不太稳固,若是离开了,倘若荆州再生变故,可如何是好?”

杨林笑道:“我来荆州,该做的事已然做了,该见的人也已然见了,对于荆州,实在再无眷念,此时不离开,难道等着曹操的大军破城之后再离开吗?”

杨林此言说得含糊不清,嫣儿也知道,曹操没那么快攻来的,而杨林这么快离开,定然有其缘由。

嫣儿又问道:“杨大人,难道你突然决定离开这里,是因为今天遇上的那位书生?”

杨林瞧了嫣儿一眼,道:“嫣儿姑娘果然冰雪聪明,什么事情都瞒不了你,不错,我之所以会离开,的确是因为今日遇见的那位书生,嫣儿姑娘,你可知那位书生是谁?”

嫣儿道:“一位招摇撞骗的穷酸书生,我哪里识得?”

杨林笑道:“嫣儿姑娘,切勿小瞧了那人,那位书生名叫诸葛亮,字孔明,是刘备手下的首席军师,不久前在博望坡,刘备军以甚少兵力,击溃了夏侯惇的十万大军,正是因为有此人的运筹。”

嫣儿惊讶道:“真有此事?”

嫣儿虽知道刘备请了一位了不得的军师出山,却不想竟是这样一位年轻的书生,诸葛亮此时的名气还稍有不足,所以就算在市井中出现,也无人认得。

杨林又道:“这位诸葛亮,他的才干在周将军之上,纵然是和我比起来,也并不逊色,他辅佐刘备,可谓如虎添翼。”

杨林想着,刚才自己和诸葛亮一照面就认出了对方,只怕对方也认出了自己。

虽然周瑜的表现有些令杨林失望,但是这位诸葛亮可是真才实学,于是杨林有些心潮澎湃。

嫣儿问道:“杨大人,你说说,你和那位诸葛亮,谁比较厉害?”

杨林笑道:“自然是我!”

嫣儿奇怪道:“为何?你之前不是说他和你不相伯仲吗?”

杨林道:“如果只是比计谋,诸葛亮和我的确是不相伯仲,但是他有一点不如我。”

嫣儿问道:“是哪一点?”

杨林道:“因为,他不懂经济学。”

第十三章人质

刘表身患顽疾,本就不久于人世,又加上爱妻被人毒死,刘表更加心力憔悴,一病不起,虽医者尽力医治,但刘表还是于五月病逝。

刘表死前留下遗嘱,立刘琦为嗣,领荆州牧,刘表还将刘备招至榻前,托以荆州大事,刘备答应刘表,必定尽心辅助刘琦。

刘琦拜刘备为义父,刘备领兵镇守新野,以待曹军。

七月,曹操整装完毕,兴兵五十万众,来犯荆州。

诸葛亮知曹军不可抵挡,便设下空城计,诱使敌将曹仁入新野城,待时机一到,引燃城中火油之物,新野火势大作,曹仁军死伤无数。

曹仁率残兵出城,又遇赵云拦截,厮杀一场,曹仁军只剩数千,曹仁领兵趟白河而过,却不料再次中计,关羽在上游令兵士撤去堵水的沙袋,洪水直冲而下,曹仁军淹死者不计其数。

曹仁拼命冲杀出去,领残兵败归,新野之战,刘备大获全胜。

刘备领兵至樊城,但樊城孤城一座,并不可守,于是诸葛亮建议退守襄阳。

刘备向刘琦求救,刘琦立即派兵支援,并派韩玄、张允、黄忠、文聘、魏延等将同往,刘备携新野、樊城之民渡江,转战襄阳。

曹操大军逼至襄阳,与荆州的主力在襄阳交战。

曹操虽在兵力上占据优势,但襄阳所驻扎的全是荆州精兵,猛将如云,因此曹操攻打荆州异常吃力。

双方都损兵折将,其惨烈程度,不亚于官渡之战。

曹操调兵遣将,却始终无法攻破襄阳,贾诩建议曹操以霹雳车攻城,曹操采纳其计,霹雳车投巨石落入襄阳城中,城中顿时哀声遍野。

诸葛亮不甘示弱,造连弩,能十箭齐发,致使曹军死伤无数。

双方僵持不下,一月之中,曹军每日攻城,城下尸体堆积如山,曹军与襄阳守军皆死伤无数。

曹操令人传话,若襄阳死守不降,待城破之日,必将屠城三日。

于是襄阳城内,人心惶惶,众将意见分歧极大。

诸葛亮谓刘备道:“主公,刘琦公子在军中威望甚浅,将士不甘心为其效死命,今军心不稳,望主公早作打算。”

刘备道:“备受刘景升大恩,怎能临阵脱逃?”

诸葛亮又道:“主公是荆州最后所望,若是死于此处,只怕荆州再难回天。”

诸葛亮苦劝,刘备这才无奈收拾自己部众,连夜撤离,刘备走后,张允、韩玄率众开城投降,曹操得以进驻襄阳。

文聘不肯降曹,曹操亲往拜见,文聘感曹操诚意,乃降。

刘备保住有生力量,再加上黄忠、魏延等将主动来投,襄阳之战,得失相抵。

刘备率众败逃至荆州,刘琦亲往接见,刘琦知襄阳已归曹操,连连摇头,忙集中最后兵力于南郡,与曹操殊死一搏。

九月,曹操攻南郡。

刘琦开仓放粮,军民奋力抗曹,曹军遇难以想象之抵抗。

刘备、刘琦已无退路,南郡守得固若金汤,曹军连日攻城,皆无功而返。

曹操大怒,下令三军,谁若率先攻入南郡,便可封侯,又传令,南郡城破之时,屠城三日,军士们可任意在城中抢掠。

曹军大振,攻城之势愈加猛烈。

南郡守军也不甘示弱,奋力抵抗,双方军力折损无数,南郡城内城外,到处都是尸体,而双方均无从收拾,以至于尸体腐烂,臭味弥漫。

两军比消耗,南郡守军断然耗不过曹军,随着战事日久,南郡守军渐渐不支。

曹操手下诸将勇猛无比,军力源源不断,诸葛亮纵有奇计,也力不从心。

刘琦、刘备见大势已去,迫不得已弃城而逃。

曹操入南郡,下令屠城,三日之后,才重新整军。

襄阳、南郡之战,曹操虽得了两座重要城池,但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军队死伤过十万,且将士力竭,再难持续。

于是曹操下令三军在南郡休整。

刘琦、刘备逃至江夏,才稳定下来,所率部众不足一万。

若曹操再兴兵来犯,将无以抵挡,诸葛亮建议刘琦向东吴求救,但由于杨林的关系,刘琦对东吴心有余悸,于是犹豫不决。

后经众人苦苦建议,刘琦才派使者前往,使者是刘琦亲信之人,但使者前往柴桑,却无功而返。

使者带话过来,说刘琦并不诚心,为表诚意,要将黄祖的首级送来。

刘琦大怒,黄祖是刘表旧部,镇守江夏,从无二心,谁料东吴竟苦苦相逼。

诸葛亮道:“东吴有恃无恐,知我方必定求救,令斩黄祖,是为报先父之仇,也是为了向我方立威。”

虽刘琦不愿意,但形势所逼,为求东吴援助,刘琦迫不得已斩黄祖,并将黄祖的首级派使者送去柴桑。

但是使者至柴桑,却依旧没有带来好消息。

使者带话过来,说刘琦虽然斩黄祖为孙坚报仇,但依旧心不诚,为表心诚,请遣一位人质过来。

刘琦又问使者,东吴指定的人质是谁?

使者道:“东吴主公孙仁说,人质非卧龙先生不可。”

东吴狮子大开口,刘琦、刘备皆感愤怒,都有意不向东吴求救,但事已至此,曹操大军随时可能攻到,若再无援军,只怕荆州基业拱手让人。

诸葛亮道:“东吴之主虽是女流之辈,但其阴险狡诈,不亚于曹操,东吴以形势相逼,知我方不可不从,于是漫天要价,亮不才,承蒙主公大恩,今日愿亲往柴桑为人质,以己身换取东吴援兵。”

说罢,诸葛亮便起身,不带随从,一人只身前往柴桑。

诸葛亮知道,柴桑乃虎狼之地,东吴的女主虽然阴险,但这位女主,也是受人教唆,而这位女主身后之人,才是东吴真正的掌权者,孙仁只不过是被此人牵着鼻子走而已。

由于时日紧迫,诸葛亮不敢怠慢,骑快马而行,只消一日便到柴桑。

来到柴桑之后,诸葛亮并没有立即去面见东吴主公,而是先去见了自己的兄长诸葛瑾,并从诸葛瑾的口中,得知了今时今日东吴的各种趣闻……

第十四章群议

曹操大军南下,东吴方面也是极为关心的。

早在曹操兴兵攻新野之时,就有朝臣给孙仁提建议,要与荆州联合抗曹。

但是孙仁却遵从于杨林的建议,当场拒绝了。

而后曹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从襄阳、到南郡,虽军队死伤无数,但连下两城,荆州之地,指日可待。

刘琦退守江夏,手下军队不足万人,便向东吴求救,但孙仁却连番刁难,直到诸葛亮以人质的身份来到柴桑,孙仁才召集众人,商议对抗曹操事宜。

朝臣们济济一堂,孙仁虽心已有所断,但仍需在朝堂上令众臣服气才行,于是让列为臣工畅所欲言。

身为东吴长史,张昭道:“曹操身为汉相,以天子为要挟,群雄之中,若敢不从,便是乱臣贼子,依老臣之见,不如开城投降,免民众受战乱之苦。”

除了张昭之外,顾雍、虞翻等人也附议。

若是以往,孙仁必定心生焦虑,但此时她却不慌不忙,道:“长史说得没错,只是孤以为,曹操生性残忍,若是降他,只怕东吴百姓任人鱼肉,依孤所见,降曹并非上策。”

孙仁将目光看向杨林,此时杨林已是治中从事,身居要职,在朝堂上已有发言权。

当初杨林去荆州,孙仁提心吊胆,后来杨林平安归来,并说荆州之事已然完成,孙仁便放下心来。

后刘表死,刘琦继任荆州牧,虽刘琦性格软弱,但他誓死不降曹,与刘备共同抗曹,虽失败了,但曹操也损兵折将,不得已在南郡休整。

事件的发展正如杨林所料,曹操与荆州一方,都两败俱伤,对于东吴来讲,正是坐收渔人之利的时候。

孙仁问杨林道:“杨林,是战是和,你有何意见?”

孙仁想让杨林开口说服朝上的老臣,不过杨林今日,却并不想过多的言语,他只是说道:“主公,微臣没什么远见,与曹操是战是和,不如听听诸葛大人的意见。”

这段时日,杨林在朝堂上发言甚少,朝臣们都当他是给主公说书的,没什么真才实学,只有张昭、诸葛瑾等人才知道杨林的真正本领,此人在朝堂上不开口,只因为万事皆在他的掌控之中。

杨林将难题推给了诸葛瑾,诸葛瑾也不再推,说道:“主公,若是曹军没有损耗,合我东吴之兵力,只怕难以与之抗衡,战不如降,但今时今日,曹操的军队在攻打襄阳、南郡两城的时候元气大伤,其战力还不足之前的五成,我东吴与之对抗,已有胜算,所以微臣以为,降不如战。”

张昭嗤笑道:“两军交战又不是下围棋,岂能以兵力来衡量?”

面对张昭的指责,诸葛瑾并不生气,而是说道:“微臣所言,也并不全面,但是微臣的胞弟已来到柴桑,他比微臣更清楚曹操的实力,恳请主公召见。”

孙仁立即通传诸葛亮上朝,诸葛亮来到朝堂上,先是和自己的兄长诸葛瑾打了招呼,随后就将目光落在了杨林身上。

两人曾在荆州城有照面,当时杨林认出了诸葛亮,但诸葛亮却也只是知道杨林是刘琦身后的指使之人,来自东吴,至于杨林叫什么名字,官居何职,诸葛亮却无从得知。

直到自己来到柴桑之后,听自己的胞兄诸葛瑾简述柴桑城内的趣闻,诸葛亮才知道了杨林此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