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早慧成才的奥秘 >

第14节

早慧成才的奥秘-第14节

小说: 早慧成才的奥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商人出身的徐思诚,自己感到种棉花没有经验,听了儿子的这番话,觉得可信。他本来想多批评儿子几句,维持老人的尊严,可又一想,自己明明错了,为什么还要坚持自己的错误呢?在孩子面前坚持自己的错误,不但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还会使他将来也会坚持自己的错误,甚至学会狡辩。认错,也是一种教育。于是,父亲徐思诚当着儿子的面,检讨了自己的不对,并学着儿子的方法,也摘起“冲天心”来。

父亲看到儿子对农业有了兴趣,经常让他到田园里帮助种庄稼,使他学会了不少新的农业技术。

后来,徐光启通过刻苦求学和农业实践终于成为一名科学家。他写的《农政全书》六十卷,“杂采众家,兼出独见”,成为明代农业百科全书。

为了孩子,您完全应该懂得一点儿电子学,懂得一点声音重发系统和当代文学知识。即使不精通现代诗的韵律,也知道韵律是怎么回事,不要单靠回忆往事来维持自己的威信……

——A.弥库沙

你必须知道,孩子的正直正是你自己正直的结果。

——洛朗斯·佩尔努

母亲的教诲——老舍称母亲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

作家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个满族人。他的父亲是清朝皇宫的一名护军,在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不幸阵亡。当时,老舍只有一岁半,是母亲一人把他从小带大的。

老舍先生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妇女,她爱干净,桌面上从不留有灰尘,柜门总是擦得清洁明亮。她常常叫年幼的老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母亲要浇花了,他就去取水;母亲扫完地了,他就去撮土。慢慢地养成了他爱清洁、爱整齐的好习惯。乃至成名以后的老舍仍然保持着自己收拾屋子、取水浇花的习惯。而且他的每篇作品也从不潦草敷衍,总是整齐地书写清楚。

老舍好客,待人极端热情,有求必应。这些性格,也是母亲传给他的。

他的母亲会给婴儿洗澡,会刮痧,会给孩子剃头,会给小媳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到的,都尽力去做。客人来了,不管手头经济多么桔据,也要设法弄点东西去款待。谁家有事要帮忙,她总是跑在最前头。

他的母亲要强、豪爽、硬朗。在兵荒马乱之中,在刺刀下,在饥荒里,她挺身而出,为保护自己的儿女而承受一切艰难困苦。他也最肯吃亏,从不跟别人吵架。

老舍继承了他母亲的性格。

在重庆的时候,他的生活相当清贫,但是老友相逢,卖了大褂,也要上一趟小馆,盛情款待。

1938年,在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时,没有地方,老舍出面去借;没有钱,老舍出面去募捐;有人被捕,老舍出面作保向国民党政府要人,千方百计进行营救。

老舍说:“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但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母亲的影响和朴素的教育,给老舍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在记念母亲时曾这样说道:

“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每个家长既为己育儿,又为国教子;既当子女楷模,又为别的孩子作表率。这种社会性熏陶感染少年儿童的表率作用,是任何物质东西都代替不了的。

——万里

教育始于母亲的膝下,孩子耳闻一言一行,均影响他性格的形成。

——伯雷

父母在儿童的气质中,奠定了最初几块基石。

——蔡特金

为了儿女都成为栋梁之才——蔡和森、蔡畅的母亲伴子求学

1919年12月15日,法国邮轮“央脱来蓬”号从上海杨树浦码头起航。第二天,报纸上登载新闻说:“乘斯船出发之留法勤工俭学生有30余人,均乘四等舱位,内有湖南女生葛健豪、蔡畅、向警予……”

葛健豪(1865…1944)是革命先驱蔡和森和蔡畅同志的妈妈,当时已经50多岁。她这样大的年纪,居然还携儿女到法国勤工俭学,不能不说是一件新闻。

葛健豪一贯支持子女好学上进的要求。蔡和森从小就酷爱学习。13岁那年,他到酱园当学徒。一次,因为看书被店老板发现,挨了打,他愤然离店回家。他的父亲是个商人,脾气有点古怪。他见蔡和森回家很生气,举着旱烟袋要打蔡和森。妈妈却护着儿子,劝丈夫说:“这孩子不是块做生意的材料,便要他去做也做不好。你自己做生意,结果还不是越做越倒霉,何必叫孩子走这条路呢?”结果,她让孩子上学,为蔡和森争得了求学的机会。

葛健豪妈妈支持男孩子上学,也支持女孩子上学。当时,别的人家都把女孩关在房内,烙守着“娘家做女,莫出闺门”的古训,而她却让两个女孩子到外面跟男孩子一块儿玩;人家的女孩几岁就要缠脚,她却硬顶着,不这样做。

1913年,她的丈夫为了五百块银洋的“聘礼”,竟许诺将13岁的女儿蔡畅嫁给一个财主做媳妇,这引起了葛健豪的气愤。她不顾丈夫持刀杀人的威胁,毅然决定带着蔡和森、蔡畅和已经结婚丧夫的大女儿蔡庆熙,一起到长沙求学。这时葛健豪已经年近半百了。她投考的是湖南女子教育养习所,学校当局见她年纪太大了,不肯让她报名。他要蔡和森为她起草了状纸,到县衙门去评理。县官听了她的申诉,批了“奇志可嘉”四个字,被破格录取。她的这些举动,给儿女们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为了追求真理,让儿女成为栋梁之材,1919年12月,葛健豪携儿子蔡和森、女儿蔡畅和儿媳向警予去法国勤工俭学,这对蔡氏兄妹是个极大的鼓励和鞭策。到了法国以后,蔡和森因身体不好,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妈妈葛健豪一面在蒙达尼女子学校求学,一面从事刺绣,帮助子女安排生活,使蔡和森得以专心致志地“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译出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重要著作。

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他们接受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国后,他们都成为新民学会的积极参加者和活动者。她在长沙的家,成了蔡和森和毛泽东等同志经常聚会的地方。“新民学会”的成立,就是在她家举行的仪式。后来,蔡和森同志牺牲了,但她不知道这个消息,临终前,她要大女儿给蔡和森等弟妹们写信,说:“母亲已看不到你们的事业的成功了,但相信革命一定会成功!”

国家之富强在于民智,民智之增进在于教育。

——黄兴

母子之间的感情,是一种既纯洁又美丽的感情,因为两者之间没有任何杂念。

——摩路瓦

宁死不当回奸

——马本斋的母亲以身教子

七七事变后,为了保卫家乡,抗日英雄马本斋(1901…1944)带领一批乡亲,组成回民抗日武装,并担任总队长,到处打击敌人。敌人把他看作眼中钉,千方百计地想把他消灭,但抓不到他。

马本斋是个出名的孝子,把他母亲抓起来,他不会不投降。这是敌人想的一计。

一天,敌人真的包围了马本斋家的村子,杀害了许多老百姓,逼他们把马母交出来。眼看敌人又要杀人了,马母从人群中挺身而出,大义凛然地说:“我就是马本斋的母亲,你们抓我好了,不能杀老百姓!”

马母被抓走了。敌人一方面给马本斋写劝降书,一方面对马母说:“共产党、八路军快完蛋了,你不如给儿子写个信叫他到这边来,在那边做多大官,到这边还做多大官,保你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马母气愤地说:“我儿子不图做官,不当回奸卖国贼!”

敌人拔出战刀,“当”的一声摔在桌子上,然后又举起手枪威吓马母。马母拍着胸脯说:“我儿子当八路军,是我叫他去的,我儿子打你们是我叫他打的,叫我让他投降万万不能!是杀是剐你们随便吧。”

敌人虽然气得浑身发抖,但又不想杀她,便把她关了起来。

一天,鬼子又来逼她,叫她给儿子写信,劝他投降。马母说:“好,我说,你们写。”

鬼子高兴了,很快拿来纸和笔。马母清了清嗓子说:“你们记着:'本斋,你们打鬼子勇敢。打得好,妈高兴。妈宁可死,也不能叫你投降当回奸。'

鬼子一看不对味,把纸笔朝马母掷去,然后把她折磨得死去活来。

马本斋听说母亲被抓,心如刀割。当他知道母亲不仅不写劝降书,还要儿子更加英勇打鬼子,心里更加激动。他想:母亲从小就让我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她支持我和弟弟出来打鬼子,我只要英勇杀敌,就是听母亲的话,就是孝顺母亲,宁死也不投降。

他把仇恨化为力量,杀敌更加勇敢、顽强。

马母为了和敌人斗争,决心绝食。临死的时候,她对身边照顾她的一对好心夫妇说:“孩子,我不行了!我死了以后,你们告诉我的儿子本斋,他娘对得起他。叫他狠狠地打鬼子为我报仇,给乡亲们报仇……”

马母壮烈牺牲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解放区,成为千千万万母亲的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子

榜样是最好的老师。

——伊索

望你们以此为戒

——李立三不向子女隐瞒自己的错误

早年参加革命,后来犯“左”倾错误的李立三(1899…1967)共有6个孩子。在那戎马倥偬的时代,6个孩子分别出生在中国和苏联的6个地方。直到建国初期,他们才陆续回到爸爸身边。

待孩子们都找回来了,李立三便问他们:“我曾犯过错误,你们听说了吗?”

孩子们告诉他:“听过一点,只知道什么'立三'路线,但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要知道要知道啊!”随后,他便把自己犯路线错误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孩子们。李立三认为,父母犯的错误应当告诉子女,这也是对子女的教育。可以让他们知道:第一,父母不隐瞒错误,不说谎;第二,可以让孩子从中吸取教训,少犯错误。

他把自己的错误告诉孩子们后,深情地说:“共产党人从来不讲个人的面子,只讲人民的面子。一个人犯了错误,首先要想到党和人民,不但要承认错误,还要把自己犯错误的教训告诉大家,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胸怀。”

一天,孩子们得到一张李立三和另一个人的合影,照片后面有李立三的题词:“天下英雄唯使君与吾耳。虽不必有此事实,亦不可无此志气。非敢自负,实自勉也。”

李立三看了,对孩子们说:“照片上的另一个人并没有为革命干什么工作。至于那个题词,充分反映了我少年时期狂妄自大的坏习气。我在这方面吃过不少亏,后来犯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那么大的损失,更是与此有直接关系,思之痛心。望你们千万以此为戒。”

精神上的熏陶对人的个性形成影响很大,这种熏陶来自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成年人的全部生活。

——斯·亚·多列茨基

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象的态度。

——加里宁

自我批评也就是最严格的批评,而且也是最有益的。

——高尔基

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

——雨果

茄子不开虚花,小孩不讲假话——彭德怀教育子女的故事

彭德怀(1898…1974)一生没有子女,他把弟弟彭金华烈士的女儿彭梅魁当做亲生女儿,他们长时期生活在一起。

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因为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谈了自己对国内形势的不同看法,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并且被罢了官。

不久,彭德怀搬出了中南海,住到吴家花园。在那里,彭德怀亲自开荒种菜,挖塘养鱼种藕,把一个残墙断壁、草木凋零的荒园,改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花园。梅魁看到伯父年纪大了,劳动有些吃力,便劝他说:“你不能这样不顾身体啊!”

彭德怀说:“孩子,劳动对我来说是需要的,再说国家还很困难,我不能为党工作,还可以为人民减轻一点负担啊!”

彭德怀住的地方叫挂甲屯。这儿的老乡世世代代喝土井里的水。他把自己院子里的水接到街上,使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老乡们住的房子有的是土坯垒的,遇到下雨,他就戴着草帽,卷起裤腿,走街串户,看看这家屋顶漏不漏,问问那家房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