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激情电子书 > 逼上梁山 - 副本 >

第405节

逼上梁山 - 副本-第405节

小说: 逼上梁山 - 副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尔等有此远虑,甚好。只是尔等除此远虑之外,可思有何等解决之道?”
  确实,李民立国之后,为了培养内阁,那真是放权的很。李纲这些人别说是大才,更都有很强的责任心,就是单纯打工的,那也是不能拿了李民的俸禄什么都不干。稍有事情,一点主意都不想的就都跑到李民这里来。
  那样的话,那还要他们干什么?李民自己一个人全包了不就完了。
  当然,若是那样的话,李民绝对会累死。不过,李民也绝对会再找一批有用的来替代李纲他们。
  而李纲这些人,到也果真没有愧对李民的信任和俸禄。他们的远虑,不过是他们四人的共识罢了。而对此共识,他们几个人却有各自的看法与解决之道,各自争持不下。而这件事的演变灾害太过巨大,远超了他们能决策的范围,他们这才心急火燎的来找李民最终拍板。
  故此,再给李民说完了缘由之后,闻听李民沉着的询问他们几人的看法。李纲主持内阁决议的次数比较多,习惯性的最后发言,当即点名让郑鹏先说。
  这郑鹏乃是李民最初的情报主管,即使是后来李民收了神机军师朱武,朱武展现了强大的情报推算能力,让郑鹏自愧不如,让出了大部分的情报职能给朱武,这郑鹏仍然是李民手下的一大情报巨头,更掌管了内部官吏督察的廉政公署。同时也是内阁总理的常任理事之一,乃是李民身边的心腹老人。由他起头,最是应分。
  当下,郑鹏也不推让。径直说道:“国主,臣下以为,外族入侵,虽有五胡乱华之势,可却正好借此铲除大宋遗老。以国主如今的神通,以及麾下的数十万大军,数百位上将。待大宋灭亡之后,驱除鞑虏,易如反掌。虽然因此,可能导致我中原的百姓,部分受苦。可没有黑暗的折磨,哪来有对光明的渴望。破而后立,建造一个全新的共和之国,绝对要比改造那些腐朽刁儒的惰性要容易。而且,我国尚有大理集团军抵住吐番,方腊集团军抵住西南诸部,我国南方根基稳固。故此,臣下建议,撤离西北折家军与种家军,容其侵略大宋。同时我军备战东北,只待大宋灭亡,随即借民心思归之势,一举反扑,驱除辽、金、西夏等诸国联军。”
  这郑鹏原本为了一个出墙的老婆,能灭了岳丈满门。心虽有忠义,可性格却是偏激的很。他死忠李民,只考虑李民的名声正统,江山稳固,却是不考虑什么百姓死活的。
  而对此,那朱武本是山大王出身,倒是没有什么无不可的。可那公孙胜却是侠义之心强盛无比,当初下山入世历练,只是看了百姓受苦,就忍不住与大宋官府为敌。甚至联合了晁盖,意图推翻大宋。在晁盖心无大志,梁山内部又有了不安定的迹象后,慕名拜访了李民。并最终追随李民欲建共和之国,那最是为百姓着想。
  虽然公孙胜早已听过郑鹏的一番意见,可此时重听,依然暴怒道:“住口!我等追随国主,行共和大志。为的就是天下苍生百姓,岂能眼看其陷入刀兵之中而不顾。”
  随后,公孙胜也不理郑鹏的反应。径直向李民说道:“国主,大敌当前,百姓受苦在即。为天下苍生计,臣恳请国主莫要顾忌与大宋的旧怨恩仇,兴雷霆之师,救援大宋,力敌辽金兵马。以雷霆之师,震慑宵小,不敢犯我中原。”
  公孙胜说的相当诚恳,也很合李民的心意。毕竟外敌当前,一致对外,那才是正理。虽说这辽金西夏,日后也是中华的一体同袍,可那毕竟还是今后,就算是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也就足够了。这些有着反作用的血仇,实在没必要继承。
  不过,李民却没有妄下定论,要知道这里可有着四个人呢。
  李民当下看向朱武问道:“朱先生怎么说?”
  第十九卷 第二十六回 一致对外
    “依臣看,当今局势虽有五胡乱华之势。可我等已是妥善部署,当可掌控局势演变。臣以为可采纳郑理事之策略。”朱武毫不思索的就投了郑鹏一票。
    这些分歧,早在来见李民之前,他们就已经表决过了,此时自然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何况,且不说朱武原本与那郑鹏一样,也是山贼出身,有受过郑鹏礼让职能的好处,在两厢决策对他来说都无所谓的时候,自然要偏帮一些郑鹏。就是单从事件本身来说,朱武这么一个唯情报论的布局者,在情报完备的情况下,对大局的掌控绝对自信的很。完全有信心能控制大局走势,借势灭掉大宋而又不发生五胡乱华的大势演变。
    而至于其中百姓的牺牲,却是不在朱武考虑范围之内的。作为一个合格的布局者,连自身军队和友军,那都不过是大局走势上的一个棋子、筹码。那就更别提是那些无关紧要的百姓了。
    虽然李民立国的宗旨是共和,是以民为本。可显然,无论是郑鹏,还是朱武,都是没有这个觉悟的。
    对此,李民即使没有今天这件事,那也是很明白的。而且,虽不赞同,可也很理解。毕竟,李民在现代的时候,虽然没经历过战争,可只看那些歌功颂德的纪录片或是电影中,都不加遮拦的描述为了取得某场战役的胜利,只是叫嚣着:“死多少人,我给你补多少人。”
    部队的实力能补上,死去的战士和百姓又如何能补上?那就更别提某位伟人为了胜利,发动人民战争,藏兵于民了。
    故此,李民很理解,随之看向了李纲。
    李纲很是肃穆的说道:“臣随国主起事,不惜身做二臣,皆为建立共和之国尔。国之子民,即我之子民,岂可轻言牺牲。且战局如水,千变万化,如不能防微杜渐,即使神人,又怎能将千般变化,万种人心,尽皆谋尽,掌控。故,臣以为,既有中原百姓遭受刀兵之现状,又有五胡乱华之大势将生。我等切不可只顾利益,谋略,而舍大义。而今,当舍与宋之恩仇,挥兵救援。”
    李民听罢众人的言辞,心中主意已定。
    这种事,看似两种选择,可实际上,对李民来说,根本没有选择。李民可没有某些人攘外必先安内的狭隘心态。外敌当前,自然是要一致对外。
    而至于郑鹏,朱武等顾虑的要给李民一个完人的名声,不已前宋臣之身,彻底断送宋朝,而婉转一些的从异族手中收复。这对李民来说,根本没必要。
    历史早就证明了,成王败寇。别说李世民那种逼父杀兄的都能千古传颂,就是元朝这种被侵略史。到了后世,都能堂而皇之地成为了历史传承的一部分。以大宋前国师身份,推翻大宋,这又算得什么,也就是这些在大宋体制下传承了忠孝名义的人,比较自我在意罢了。
    李民当即正色说道:“诸卿之意,我已尽知。本尊之见,唯战尔!外敌当前,我共和之国,当起民之表率。舍弃恩怨,一致对外。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李纲等四人,闻言当即精神一振,齐声应诺。
    李纲这四个人,原本就没有什么个人恩怨。只是遇到这等大事,处理上,所在的角度不同罢了。
    如今李民订下基调,别说是正合了李纲和公孙胜这两人的大公之心,就是那完全为了李民个人利益考虑的朱武和郑鹏,也是极受大义感召。
    当下,有了大方向。朱武随即筹划了一番,提议道:“我军即立意援助大宋,抗衡外族,当兴堂堂正正之师,使我举国军兵,均明我国大义。当拟檄文,昭告天下,并严讨辽、金、西夏之不义。同时令高家军领第十五集团军,出兵东北,进攻燕京,以围魏救赵之势,逼辽国退兵。令岳飞,领蒙古军团,突袭金国国都,逼迫金国回援。同时,发函大宋,应允其和议。令其开放边界,令折家军、种家军,分别率领第十三集团军与第十四集团军快速回援西北,救助西北边军,震慑西夏撤兵。同时督令大宋和议后遣使昭告吐番与西南诸部退出我中原。”
    对于朱武的这个提议,李民大致上还是比较认可的。不过,在小地方,李民却还是想找他那个记名弟子耶律大石问个清楚。毕竟当初耶律大石立誓不进犯中原,如今违誓,若不给得果报,岂不是显天道无眼。
    当下,李民补充道:“此策不错。不过,辽、金,西夏,多是骑兵,游击千里,迅捷无比,吾等救援兵势未成,其对中原的祸害,已是巨大。故,本尊亲自率领第二骑兵军,与文书檄文之前,先行一步,速击其先头部队。同时,在以此策并行。”
    朱武闻听,一阵无语。他设计这个围魏救赵之局,本就考虑到了辽、金、西夏多是骑兵,以李民的主力步军正面救援对敌,很可能跟不上人家的脚步,只能吃灰。这才不理其进攻中原的部队,而是直接冲着辽金的老家下手,只有那有着西北根基,能拖挡西夏一两个月的西北,这才让折可适与种师道他们率军正面回援。
    可没想到,李民竟然比他还激进,整个李民军,也就这么一个第二骑兵军。两万军兵,全是双骑。李民就这么惦着带着两万人就跟人家游牧民族玩马战。且不说这以少迎战倍敌有多么的危险,就是没有危险,以李民如今共和国主的身份,有这么国主老亲临第一战线的么?
    可李民一贯胜利,以及李民自身几乎就可当得一军的强大神通实力,这还真让朱武没有什么可劝谏的。
    甚至,就是老成的李纲,也是对这李民有着强大信心,在为了大多数百姓的情况下,也不觉得李民这样做有什么不好。而至于那任侠的公孙胜,虽然也算是一个军师,可他几个人都敢造反,本身也是那种武军师,对李民的这种态度,更是激赏了。而至于剩下的那个郑鹏,那就更别提了,虽有些智慧,可却是死忠李民,跟随李民这些年,早就彻底的对李民个人崇拜到了极点,早就盲目了。自然李民说什么都是对的。
    故此,李民说完之后,却是没有一个反对的。
    当下,李纲负责内部统筹,以及外交通告。朱武带领参谋部推演大局走势随即收集情报,完善大局走势。
    立时,李民的整套班底都彻底的调动起来了。
    当下,且不说,高家军,种家军,折家军三部将领各率集团军出征回援。
    李民在放飞了海冬青,发出了给岳飞的第一行动指令后。随即也点起了第二骑兵军,带着曹淼,守一真人,灵隐禅师,以及公孙胜、乔道清、林冲、杨志、武松、鲁智深、卢俊义等数十位大将,快马向大名府进发。
    大名府,大宋四京之一,北方的重镇。就算辽金能攻克边塞,最终,无论辽金,也是还要攻克了大名府之后,这才能一马平川的威胁到大宋的中央统制集团所在的京都。
    而至于带着曹淼,一个是曹淼如今金丹大成,只服李民一人。另一个,李民为了快速行军,轻骑简行,只带了十天的军粮。连后续的补给辅军都没带,必须要在到了大名府之后,在当地取得给养,而这就要用上曹淼了。
    老曹家号称大宋第一将门,那可不是白叫的,在大宋军中的关系人脉,那可是根深蒂固的。哪怕是曹家摆明车马的投靠李民,曹家在大宋军中的影响力,那也绝对不是那么好去的。尤其是如今大宋风雨摇曳之时,更是不敢用硬性手段驱除曹家在大宋军中的人脉,以免军兵哗变,彻底全盘倒向李民。
    故此,带着曹家这位老祖宗,哪怕就是大宋朝廷在接到李民的正式檄文与外交通告后,依旧不顾全大局的配合,为出力的李民军提供给养,李民也可兵不血刃的在大名府当地取得给养。就算军中的给养没有,当地的富豪也能凑一部分。何况,李民还带着卢俊义。
    那卢俊义乃是大名府首富,虽然被大宋拿下后抄了家,可其在大名府当地的人脉还在。光是那些土豪支援,也够李民这两万军兵打上一年两载的了。
    故此,李民这主意虽然比较冒险,可朱武盘算之后,也不得不认定在敌国境内就地取养的可能性相当的大,同意了李民的这一举动。
    一路上,李民大军,马不停蹄。
    虽然沿途多有大宋的府镇,可李民这两万骑军,哪个府镇敢拦。别说李民军根本没有进城的意思,绕城而过。就是有进城的意思,那些没有数千兵马镇守的小城,小县,也是不敢抵抗的。甚至,有些看到李民骑军奔驰而来,直接就大开了城门准备献城。可结果,李民的骑军却是呼啸而过。
    可是,即使是李民率领的骑军,如此的赶时间,可时局的演变,仍然出乎了李民的意料,以及朱武的意料,果应了战场千变万化,无一定之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