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教育的新节奏 >

第7节

教育的新节奏-第7节

小说: 教育的新节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究的人文精神,深刻而系统地论述了“有对”和“变易”的道理。在中国人文文化中既有“天人合一”思想,如庄子在中国人文文化上第一次提出了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也有“天人相分”理论,如荀子在《天论》中写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另外、中华人文精神还包括充满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由于这种精神的熏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不少不畏艰险、矢志为国为民而奋战的仁人志士。几千年来我国正因为重视人文教育,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文化。    
    同样,当我们步入21世纪,人文教育将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民族灵魂的塑造。忽视人文科学,忽视人类的情感精神,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这样描述道:“有无数现象表明,过度沉迷科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欲望的永不餍足、商业利用的强大驱动,会麻痹我们,我们的灵魂会被榨干。”“在并列的两条轨道上,人类的情感精神这一边已经被远远落后在后面,我们似乎无一例外地被高科技拖着走。”“科技在不断提供消费可能的同时,也在消耗着人类的生命力,科技让你疲于奔命,科技让你冷漠疏离、抑郁疯狂,科技带来了具有潜在的毁灭人类的危险。”这是危言耸听吗?奈斯比特认为,美国的经历和教训可以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借鉴,“只有人与科技的平衡发展,才会形成健康良好的社会”。 海明威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物质躯体可以消灭,但精神不可以被磨灭,精神应该是最持久的存在。    
    邓小平同志在回顾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时,敏锐而沉重地指出“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面有太多的内涵,但至少一点,他看到了缺乏人文精神支撑的教育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精神源起于人固有的天性。人类心灵的渴求,成就于后天的教化培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要有点精神的,在这种精神的塑造中,统治者管理国家的基本指导思想,其推行的方针政策以及由此定位的决策导向、舆论导向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在方针政策的制订中,在构建国家发展的长远规划时,必须更多一些考虑人文科学的作用,并将这种重视落实到诸如经济投入、教育管理、舆论监督等各项工作中来。2000年2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指出:“这样的材料以前也看到一些,确实触目惊心,引起了我的深思。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可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社会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开拓型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应该有一点精神,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也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人文精神指的是人对自身命运的理解和把握,是对人之生存的价值、尊严、权利,亦即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表现为一种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谐统一的积极的态度、心境和精神风貌。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推动是有目共睹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此,崇尚科学,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勿容置疑,但我们也应看到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及因与它有关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面对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特别需要人文精神的大发扬,为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四、如何加强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必须将教育的目的从大量概念、事实、原理及技术的掌握中解放出来,促进对个体和社会日常生活实践的人文反思,唤醒青少年一代真正内在的人文需要,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质,帮助和鼓励他们理解历史上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切实增强他们对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堕落人文意识的批判力和抵抗力,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美好和尊严。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必须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教育知识一起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敬业,要教书育人,要为人师表,要真正地把传道、授业、解惑融为一体。首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既充分了解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又深刻认识到近一百多年来我国所蒙受奇耻大辱,要将血的历史教训永记于心。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第三,教师应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其次、加强人文课程建设。人文课程不应是可有可无或无足轻重的东西,必须改变其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地位,将其确定为核心课程,如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历史学等。通过这些课程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从而追求人的完美化。    
    第三、提倡人文管理。将人文素质的发展作为全面衡量一个学生发展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适合于人文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等等。    
    第四、采用人文性教学方法。要坚决摒弃那种简单的“灌输”、“说教”、“训导”和“训练”,这是由人文知识的性质所决定的。作为一种反思性、主观性和个体性的知识,人文知识所期待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掌握和应用,而是期望能够引起学习者真正的关注和反思。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应是“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在讨论中,各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实践者获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体验;在反省中,个体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只有通过这些方法,人文教学才能够克服抽象、空洞的弊端,人文知识才能从“无活力的知识”变成“有活力的知识”,才能从“专业的知识”变成“一般的知识”,才能从我们记忆的负担变成滋养我们心灵的“维他命”。作为这种有效教学的条件,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拿出勇、坦诚和耐心,要能够面对那些自己不敢直面和坦言的东西,要能够耐心地倾听他人的困惑、痛苦和无奈。作为教师,特别要放弃久已习惯的权威地位,以一种平等的精神来组织教学。生活的意义是需要独自发现的,谁也无法从外部给予。把握这一点,人文学科的教师恐怕就找到了有效教学的出发点。    
    五、加强对中学生的人文教育    
    如今,从学术界到高等院校对人文精神特别推崇,而在中小学仍没有引起重视,认为中小学不必挑起这一重任,这只是大学里才能做到的事情。其实,要加强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不能把它与素质教育等同起来,而应突出“人文”两字,中学教育既要面临升学的压力,又要勇挑素质教育的重任,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又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第一、要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有所突破。从学科角度看,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概括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教育两大类,而人文社会科学中又以文、哲、史为主。针对中学教育在对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不能认为有主课与副课之分,既然中学实施的是素质教育,中学里的全部课程都应是基础课。我们要看到中学的每一门学科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语文、政治、历史、音乐、美术不必多说,那么,数理化生与人文又有何关呢?数理化生属自然科学,反映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成果,它们是千百年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严密的逻辑思维,人们发现自然规律时所体现出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不正是我们所提倡的人文素质吗?    
    第二、要在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上下功夫,努力探索与确立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中学教学任务重,又面临升学的压力,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可能把它列入中学课程之内,象其他课一样进行有计划、按步骤进行教学,而只能是见缝插针。例如,数理化生的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简单扼要讲一下科学家发现规律的时代背景、思维过程,以及献身科学的精神,而文科教师更应补充一些背景材料,对古今中外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教学,这较有利于学生辨证思维的形成,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还有音乐、美术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因为从思维的角度看,科学突出的是理性思维,而艺术偏重的是形象思维。我们要培养的人才需要有创造精神,这不仅需要有较好的理性思维能力,也需要丰富的想象能力,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不同的学科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可见,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宜机械地增加人文知识,那样必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应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使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在教学过程中挖掘人文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另外,各任课教师更不能有意诋毁其它课的作用,人为地提高自己所教科目的地位,而是应和睦相处,相互促进,在优化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三、大力开展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举办人文讲座、名著欣赏、名画欣赏、音乐欣赏等活动,人文素质教育与一般含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汲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为自己在政治思想方向的选择和价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为了克服形式主义,不必面面俱到,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选择,力求把握其精神实质。如今已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对人才不仅有知识要求,而且更突出对能力的要求,因此,应关注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中学生积极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参加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的实践,这必定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加强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现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有深厚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底蕴,并能了解与吸收世界一切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才能适应现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竟争,并能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健康、协调发展。    
         
    


第一章  走向新教育情 感 与 教 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它说的是情感教育要从儿童做起。我们所提倡的情感教育不仅仅指在教育中教师要有真情实感,而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科学、对事业、对生活有一种热爱感,对遭受苦难的人们有一种同情感,对家庭、对集体有一种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能有一种道德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一次以官方文件形式,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写进教学目标,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形成三维目标体系,如鼎立之三足,不可或缺。情感教育名正言顺的成为教育的组成部分,情感也成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必要指标。    
    课堂,不仅有信息的交流,更有情感的脉动。师生,不仅有智慧的碰撞,更有心灵的呼唤。从培养人的意义上来看,任何知识的获取都不及美好情感的养成重要。情感,对教育而言,不仅是目的,还是过程,更是载体。    
    情感教育不容忽视。    
    一、千万别忽略情感教育    
    目前,新教育正在推进,我们发现大家所理解的新教育,就是用新的教育方式进行传授新内容的教育。努力在教育中实现知识、态度、价值观的统一,这种变化是可喜的,但是,现在的课程缺乏情感教育的内容,现在的课堂缺乏情感的交流,现在的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