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教育的新节奏 >

第6节

教育的新节奏-第6节

小说: 教育的新节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煞值摹D憬邮芰耸裁囱慕逃途龆四愕哪敝胺较颍簿途龆艘桓鋈嘶嵊惺裁囱纳睿庵纸逃闹耙敌栽谏缁嶂饕宄跫督锥问潜厝坏模梢猿晌暗那看竽谠诙Α!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有其客观原因,当时享受教育的是经济上处于优势的地主、资产阶级。要使教育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让千百万平民享受到教育,在当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开办平民学校,因此,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是推动人民教育的必然选择。而这一点也正是人民教育的特点所在。没有教室,学生就住到农民的家中,没有专职的教师,普通的老百姓就是教师,在生产实践中接受教育,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也源于此。但是,在人民掌握政权的今天,我们拥有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有自己的教室与教师,学生没有必要天天在生产劳动中接受教育。教育虽然是生活,但教育生活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接受系统的教育,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接受了陶行知提出的生活中有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是更好地发挥教育的潜能的观点。但我们主张有计划、分阶段、有目的地接受现代学校的教育。    
    “教育”不仅仅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传承的活动,而且理解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即人生价值)的活动。毫无疑问,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但文化传承既不是教育的全部,也不是教育本身,相反,文化传承只是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一种方式、一种途径。我把“生活”理解为通过创造和享用文化而展开的人生的存在过程,以及人生意义的实现过程。生活不仅仅是指某种具体的活动、事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的生活背景,人在不同的背景下生活,便构成了不同的生活类型,如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等。    
    教师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学校生活,但也要关注学生的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我们要让课堂变成有生命力的课堂,让师生共享快乐的课堂;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我们要让课程在教育中生长,在师生互动中丰富;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生活是与需要、愿望,情感与体验相联系的,因此,我们教师在教育中,了解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使教育立足生活、贴近生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只要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与生活紧密相联的新教育。    
    五、教育需要聊天    
        工作之余,同事之间坐在一起,不自觉地开始聊天。虽然其内容可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比如,天气、新闻、时尚、娱乐等,但气氛却因此不再沉闷。在公共场所,两个陌生人因为有了聊天,就有可能变成朋友。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普及,人们联系的时空距离已不再成为问题,联系的方式也更加多元,聊天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更加深远。    
    教育教学是教师的职业生活。教师的聊天,会或多或少地带有职业的特征,自觉不自觉地涉及行业生活。一开始可能谈谈天气、新闻,可谈不了多久,就会说某某教师怎么怎么、某某学生的表现如何如何,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就是这个道理。    
    每个人都有交流的需要,学生也不例外,教师教育教学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达到目的。聊天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教学需要聊天。聊天的功能可概括为打发时间、缓和人际关系、结交朋友三个方面。教育教学需要的“聊天”当然是指发挥聊天的后两者功能。有人说,优秀教师的丰富知识、教学经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但我发现,一些新教师论知识功底、论教学技能都远不及那些老教师,但他们同样获得了学生的尊重与喜爱,甚至在程度上还超过了一些老教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他们肯花时间与学生聊天。课间10分钟聊、网上聊……。通过聊天,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成绩差的学生不会因受到教师的批评而不服气,因为他们会把“批评”看成是朋友的帮助;成绩好的学生也不会因教师的知识缺陷而讨厌,因为,作为朋友,他首先想到自己的责任:应该有更多的宽容,应该提出更多的建议。    
    教学需要聊天,并不意味教学过种中可采用聊天教学法,因为,聊天与对话是有本质区别的。聊天是随意的、往往没有明确目的,而作为教学方式的对话,有明确的教学目的,问题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需要聊天,也不意味着用“聊天”来替代“谈话”。教师要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一般在课余时间,教师如果带着这一明确的目的与学生的交谈,这时我们常把它定义为“谈话”,谈话有谈话的优势,但有其劣势,这劣势就是学生是被动的。一般优秀的教师与学生谈话往往是带有聊天式的谈话,正是有了聊天的加入,学生才感到:老师把我当作朋友。可见,教育需要聊天,但教育本身不是聊天。    
    


第一章  走向新教育人 文 与 教 育

    笔者不想陷入“教育是科学还是人文”的争论。在科学主义泛滥的今天,面对人类在“知识至上”的毒害和荧惑下,几近愚蠢而疯狂的把自身生存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破坏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我只想大声疾呼:让人文回归教育。    
    人文教育的缺乏和人文素养的缺失,已经成为“新教育”实践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要突破的樊篱。也可以说,“新教育”是重视人文的教育,高扬人文旗帜的教育。    
    无论是从人文教育对个人的意义,还是人文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哪个方面考究,人文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我们面临两个任务:第一,追问人文教育缺乏的原因,第二,探索人文教育的实践。    
    一、人文教育缺乏的原因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成天下。”这里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思。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人文传统,曾出现象老子、孔子、屈原、司马迁、杜甫、顾炎武等一代又一代人文思想家。从孔孟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发展到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都闪烁着人文的光芒。    
    但是,现在的不少学生懂得xyz,懂得abc,懂得美元英镑,但却不了解长城、黄河,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了解《大学》、《中庸》,人文知识普遍缺乏;浮躁、轻浅、盲从、冷淡、求利,信仰危机,荣誉感的淡漠、进取意识衰退。    
    这种人文素养的缺乏,其原因又有哪些呢?首先,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念.这种观念的核心是把学校教育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职业教育,在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领导的心中,上学就是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毕业后能找到一个工资高,待遇好的职业.其次,社会上很多人对于人文学科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念,这种观念的核心是用直接的功利性来衡量人文学科的价值,因此认为人文学科对于现代化建设是无用的,即所谓"文科无用论"。人文教育在多数情况下,没有直接的功利性。在不少人心目中,搞现代化建设,一是要有资金,二是要有技术,别的都是次要的.他们不了解,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是靠人.他们也讲人才,但人才问题也被归结为掌握技术的问题。再次,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如果丧失了人文价值和人文目标,后果不堪设想,日本的细菌部队和德国集中营的活体医学实验等事实屡次证明了这一点。另外,电子宠物与网络的负面作用,电子宠物让我们的小孩失去了感受生命的能力,而电动玩具的设计似乎是以把青少年训练成杀人不眨眼的魔鬼为目标,其结果如何呢?青少年不会怎样去尊重别人,不会尊重老年人,甚至会反过来否定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网络最大的特性──匿名和多重身分的扮演,不会让小孩子从小就学会不用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最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下的拜金主义思想,容易诱发人们重物质轻人文轻精神的倾向。    
    二、人文教育对一个人的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目前,全国中小学普遍进行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不能说已经对人文素质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教育改革实际落实情况看,绝大多数学校主要停留在智育素质教育改革上,至少可以说在德育、体育、美育方面进展不大。    
    社会需要的是人文与科技素质兼备的人才。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是人才的两翼,两翼健劲,方能高飞疾翔。教育是培育“通才”或“专才”,早有人言“大学,大人之学”。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有赖于人文科学的发展,一个人的培养成材也不应仅限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还得看他是否具备完善的人格,健康的精神,因此,教育的目标不能只限于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教育,而且要注重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教育。    
    历史反复告诉我们,人文教养会深刻地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治乱兴衰,而且通过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对这个民族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社会上的很多弊病,往往是因为人文素质的缺失而带来的。从长远看,对现代化建设影响最大的“瓶颈”是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    
    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只会一门专业知识或一门技艺,不懂哲学,不懂文学,不懂历史,不讲礼貌,不讲道德,不讲奉献,专门利己,毫不利人,急功近利,躁动不安,心胸狭窄,趣味庸俗,物欲膨胀,这样的人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吗?如果接班人都是这样一些人,我们的国家还能建设成为文明、进步、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吗?我们的民族还有前途和希望吗?    
    人文教育在多数情况下,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但是这不等于说人文科学无用。当前在高校扩招,中专学校普遍面临招生困难,学生素质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搞好专业教育只能是一种不断的努力,而人文教育却有此消彼长之势。失之东隅,得之桑榆,以搞好人文教育为契机,改善学生的整体素质,这边有一片绝好的“风景”。    
    三、人文教育对社会的意义    
    我国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发端于炎帝、黄帝时代的早期农耕文化,它反映出先民们在与自然的搏斗中,对于自然的巨大威力既感到恐惧,同时又在想方设法保护自己,免遭伤害,这反映出先民们群体保护意识的加强。西周时期人们对于天文观察的结果,用以指导农业生产,人们对于人文的研究,便创立了以“礼”、“乐”为其主要内容的西周人文文化。后来,人禽之辨,成为中国古代文化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先哲们认为,人有人伦,有自己的精神生活,由此建立了道德思想体系,使中华人文精神与道德学说联系在一起。孔子的“中庸”之道,老子关于“物极必反”规则的揭示,以及孙子对人的自觉性的论述,都是具有丰富辩证思维的“有对”之学。战国未年,《周易》关于穷本探究的人文精神,深刻而系统地论述了“有对”和“变易”的道理。在中国人文文化中既有“天人合一”思想,如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