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教育的新节奏 >

第3节

教育的新节奏-第3节

小说: 教育的新节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劬Φ牟铮豢吞宓姆⒊龅纳熘挥写碳ざ浜螅瞬乓馐兜剿拇嬖凇@斫馐悄诨牡诙鼋锥巍U饫锼档目吞宀唤鍪强凸畚铮舶ㄖ叮妒嵌钥凸鄞嬖诘姆从常槎匀瞬拇碳げ唤鼋鍪前字胶谧郑鞘橹械哪谌荨H擞邢胂蟆⒗斫獾哪芰Γ橹械闹抖匀说淖饔貌⒉荒苡谩按碳ぁ绷阶旨虻ジ爬ǎ褂Πɡ斫狻@斫馐侨嗽擞米酆稀⒎治觥⑾胂蟮确椒ㄋ嘉墓蹋庵止蹋扛鋈烁鞑幌嗤蚴敲扛鋈说木椴煌扛鋈硕荚谟米约旱奶赜械木槔蠢斫狻⒗唇ü埂C挥写碳げ换嵊欣斫猓挥芯橥斫獠涣恕=邮苁悄诨牡谌鼋锥巍@斫饬瞬⒉坏扔诮邮芰恕1热缥颐强梢岳斫狻吧比恕钡哪诤辉敢馊ド比耍馑得骼斫獠坏扔谀诨挥薪邮懿潘闶鞘迪至苏嬲哪诨!   
    从内化的程度来看,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知识的内化。这里的知识不仅仅指书本的知识,也包括生活中的知识。人们学习都是从学知识开始,知识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怎么样处理或改造。没有知识,人就不能生存与发展,理解后接受下来的知识就是被内化的知识。第二个层次是方法内化。方法与知识虽不可分割,但方法不等于知识,有的人知识丰富但不一定有方法,获得方法比获得知识层次更高。一个人只有理解、接受了有关方法的知识,并能自觉地运用该方法才算真正地内化,此时,人的能力也随之提高。第三个层次是观念的内化。一个人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具体的道德观、民主观、法制观等,这些观念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一个人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自觉内化的必然结果,是一个人对内化的知识、内化的方法进一步提炼,才上升为观念的东西,被主体所认同的。第四个层次是素质的改变。知识、方法、观念的内化过程,主体总是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标。当然,从客观的评价来看,一个人的素质并非一定向前发展,也并非一定永远在提高,但内化的知识、方法、观念必定会带来主体个人素质的改变。第五个层次是个性的形成。素质的改变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的发生总是以个性的形成为标志,因此,我们把个性的形成确定为内化的最后一个层次。    
    二、外化及其外化的五个层次    
    凡是内部主体的东西转化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就叫外化。外化不是对材料的简单回忆,而是对它的运用,是一种表现,是在认识的指导下的实践,更重要的则是创造。根据难易程度,外化可分为五个层次:表达、探究、表演、交往、创造。    
       第一个层次是表达。当婴儿来到世界,他的哭声“表达”着他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但这种“表达”,不是外化层次的表达,这只是婴儿对环境的条件反射,是一个正常婴儿的本能。外化是把内化的东西再表现出来,内化的知识要外化,必须要表达,它包括口头表达与书面文字表达。表达水平高低,表达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何,直接影响着内化的知识外化以及被他人所认同的程度。    
       第二个层次是探究。探究虽然要运用一定的方法,但它不同于方法本身。方法外化是行动的具体方式,而探究是对事物本质或规律进行探索研究的活动过程。探究的行动比表达要难,更有意义和价值,外化的程度水平也更高。我们现在提倡研究性学习,原因就在于此。    
    第三个层次是表演。对事物因果的探究过程不容易,但有艺术的表演更难。很多科学家能探究,但不善表演,从而使探究的成果大打折扣。那这是否意味着科学家的才能不如艺术家呢?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区别是社会分工的差异,不同质的东西是不能进行量的比较的,他们各有价值。对同一个个体而言,学会表演比学会探究更难,对学生是这样,对教师也是这样,如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的科学性上往往没问题,但教学的艺术性就参差不齐了。    
    第四个层次是交往。有人说交往比表演容易多了,确实在生活中大家都在交往着,却并不一定能表演。但这种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是往往是自发的,非理性的,与教育学意义上学生应具有的交往素质是有差别的。许多学生学会了表达,学会了探究,学会了表演,但他没有真正学会社会交往,因为学校范围的交往有太多的局限,社会交往比学校交往要复杂得多,所以,学生只有融入社会才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交往。    
    第五个层次是创造。探究是创造的必要条件,但探究不等于你有了创造。创造是以新成果为标志,而探究是创造必经的过程,艺术表演也有创造,但更多的建立在模仿的基础的创新。创造主要是在理论指导下创造出有价值的新成果,可以是科学的发现,艺术表演的突破,可以是交往在范围上的扩大、层次上的飞跃,因此是最难的事了。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学生的学习的动机及相应的行为是由各种需要产生的,其中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尊敬的需要,以及相应产生的自尊、自爱、自豪的情感需要。这些需要对学生的内在动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外化不仅比内化更有意义,而且外化能使我们在表现中获得自尊,而且能品尝到创造所带来的喜悦,征服所带来的幸福。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显示人类是地球上最杰出的精灵。    
    三、内化教育与外化教育的相结合    
    内化,是接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外化,是知识的回忆、及能力的表现过程,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而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新旧知识、能力的重新连接、重新构建的过程,因此,内化的过程离不开原有知识、能力的外化;同样,知识、能力的外化过程,就是知识运用,是学习主体的实践内化过程。外化中必然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外化者在实践中探索,把得到的经验教训牢记于心,这本质上也是内化。可见,内化与外化是统一的,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外化同时是新内化的开始,内化与外化互为条件,密不可分,它们统一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学与心理学也告诉我们,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人们从外部获得道德、知识、智力等素质的关键就是内化。人不是机器,学习不是对材料的机械加工;人也不是一般动物,不是对材料剌激的简单反应,而应该是一种内化,是反思后的升华,是试误后的教训与顿悟。因此,学生主体只有不断地把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成为教育中名副其实的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从教学过程看,内化的主体是学生,但内化并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为了提高学生的内化效果,教师对学生进行内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内化教育实质上是元认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通过内化教育,使学生成为善于自学、善于反思、善于评价、善于调节的学习探索者。    
    为此,教师应首先持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内化的主体,以学定教,以学生为本,教师的内化教育不能代替学生的内化过程,只是为学生内化活动提供策略与榜样;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内化因学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学生是独特的个体,不同的内化主体,表现出不同的内化特殊性。    
    其次,教师要努力创立内化的教育模式,要培养学生内化的意识、内化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模式,采用启发性的教学模式,提供学生思、问、练的机会,激励学生勤思、善问、多练。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收集、加工信息,如何去观察、记忆、想像、思维与注意。引导学生处理好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矛盾。当学生的认知结构同课本的知识结构没有连接点时,要架设认知桥梁,为同化学习提供条件;当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发展与课本的知识结构相通时,要重于启发,促使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当课本的知识结构趋同学生的认知结构时,要点拨实现同化学习。另外,在教学环境方面,应从学生的情感、认知、动作特点出发精心设计,创造出有利于内化的默化环境。    
    最后,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内化习惯,习惯养成的关键是重复与练习。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引导学生学会评判,使内化的知识优化、使内化的能力有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    
    如何实施外化教育呢?首先,培养学生外化的信心与勇气。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教育偏重内化教育而忽略了外化教育,这必然表现为学生在知识、道德的内化能力较强,而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较弱,而对道德行为的评价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不尽人意。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外化教育更显重要,而要在重内化偏外化的教育氛围中解放出来,关键就是培养学生外化的信心与勇气。    
    其次,创造学生的外化环境。如果说把培养学生外化的信心与勇气理解为外化的内在环境的话,那么,就可把学生知识能力的外化场所理解为外化的外在环境。比如,教学课堂既是学生内化的环境,同时也是学生外化的环境,因此,课堂一定要设计成激趣、激疑的外化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最后,必须重视实验、重视实践。从事实践活动既是内化的最终目的,也是外化教育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说重视技能的培养,技能源于知识而又高于知识,而技能培养与施展只有通过长期的练习与实践才能过到预期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技能,使内化的知识转变为外化的技能,使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施展才华。    
    学生是教育内化与教育外化的主体,而教师是内化教育与外化教育的组织者、引导者,教育的全面性不仅表现为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教育对象的全面性,还应表现为教育方法的全面性。因此,素质教育实际上是内化教育与外化教育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内化意识,促使学生外化习惯的养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外化    
    在2500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已重视道德的内化教育,并提出有价值的教育方法。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要达到“礼”与“仁”就要做到“内省”、“改过”、“克已”、“力行”。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味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内化教育有以下特点:学生的主体性、目的的明确性、教育的反复性、教育时间的长期性等。其内在特点,必然要求教师努力创立内化教育模式,即在采用启发式模式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比如启发讨论,总结反思,实践引导等教育模式,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在教师引导下学会选择、学会评判等。    
    如果说传统的思想教育突出其说理性,启发教育富有启发性,而内化教育则集中表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更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内化教育要求我们“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对学生的文明行为给予强化,最终促使学生能良好的内化。这种教育既与传统的思想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它是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的结合,它是课堂内教师的外在教育与课堂外的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内化教育重视学生行为的信息反馈,更关注学生的进步。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内化道德观念,养成文明行为。但道德教育却往往脱离学生实际,教师道理讲得一套一套,而学生觉得假、大、空,效果差。道德观念的树立、文明行为的养成如能从日常行为抓起,就能避免思想政治的空洞说教,这是贯彻内化教育实效性原则的必然要求。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不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而是要求讲道理时要有技巧,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要把理论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倘若我们只是讲解了集体主义的含义、产生的根源、以及列举了一些离学生较远的典型事例,而没有去发现学生当中的具体事例,就会使学生误以为集体主义只是伟人们才拥有的品格,与他们无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