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教育的新节奏 >

第2节

教育的新节奏-第2节

小说: 教育的新节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我们看看建国以来我们的教育吧。新中国相对于旧中国而言,自然实施的是新教育。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章。从理论基础上看,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是社会主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揭示了丰富和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必要性,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实现条件和重要内容。同时,马克思主义指出人是有个性的存在物,教育必须发展人的个性,关于人的身心潜能充分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揭示了素质教育的根本问题与实质,而发展人的个性也是克服和清除现行教育存在的误区和弊端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及时地提出“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注:转摘自《人民教育》创刊号(1950年5月1日)。)要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这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83页。)1949年底,在毛泽东同志直接关怀下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根据这些方针,人民政府从帝国主义者手中收回了教育主权,改造了全国30万余所大中小学,使之纳入社会主义的办学轨道。以后又进行了院系调整,开展了教学改革,举办了工农业余教育,实行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从而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毛泽东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这就是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明确规定了对新式劳动者的全面要求: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科学文化知识;既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又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青年学生主观世界的改造,在他看来,“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理论联系实际,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华,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毛泽东同志一生都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倡导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工作的能力。他自己就是一位将马克思主义成功地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去的光辉典范。    
    粉碎“四人帮”后,针对“文革”时期教育方针遭到歪曲践踏而未能得到很好贯彻执行的情况,邓小平及时重申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要求将其贯彻到底,落实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邓小平批判了极“左”思想和“四人帮”对教育方针及德智、红专辩证统一关系的破坏,正确论述了德与智、红与专问题。他说:“对又红又专要有正确的理解,合理的要求。”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四有”的新时期人才标准。他说:“我们的目标是‘四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318)“‘四有’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使他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从小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328页.人民出版社,1983)培养目标的“四有”质量标准,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而提出来的对公民和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对教育方针的丰富和完善。    
    可见,建国五十年来的教育是我们坚持了毛泽东与邓小平教育思想,在否定旧教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教育,这个新首先表现在教育方针上,我们坚持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了教育的“三个面向”。这新还表现在内容上的新,既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又不能盲目照搬,要根据我国文化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来安排,保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和长处。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人的发展应不仅仅表现在智育上,而应该表现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上。实施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热潮已从中国大地上兴起,素质教育无疑是人们在新世纪下为实现现代化所追求的新教育。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教育评价体系,改革高考制度,其中课程改革则是走向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当前人们理解的新教育并不是教育方针的改变,而是指教育内容要反映时代的特征,符合学生的需求,真正体现“三个面向”、“三个代表”的要求,教学方式上用“启发式”来代替“灌输式”。可见,现在的新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的教育,是体现信息时代教育新理念的教育,弘扬学生主体的教育,是重视内化与外化统一的教育,是突出人文精神的教育,是重视亲情培养的教育,是重视责任感、艰辛感培养的教育,是重视能力培养的教育,是结合生活的教育,是结合学生体验的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合一的教育,是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是社会关注的教育。    
    可见,理解新教育,要用哲学的眼光、辩证的思维,首先要看一看教育是为了谁?教育是为了什么?其次要看看教育的内容有何变化,再次是教育的方式有何改变。而以上三个方面,因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说,是否是新教育,没有永远不变的标准。    
    四、新教育新观念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人人都有成功的需求与潜能,成功的教育应满足学生这种成功的需求、挖掘走向成功的潜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育要达到的三维目标,新教育要求教育多元化、现代化、社会化、终身化、个性化。这是我们在信息时代下,对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新特征的理解。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人人有才,但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用全面的观点看人之“材”,用发展的方法去教育人。考试是选人才的重要方法,但真正的人才应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是新教育下我们应持有的人才观。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就要有一个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以及对师生关系的正确把握。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学生,要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主导者,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长带来的幸福。       
    学习在于凭借原有知识的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开发潜能。尖子生的学习方法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教师要有信息意识指导下的现代学习观,还要努力去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艰苦与快乐的统一、独立与合作的统一。这就是新教育下的学习观。    
    在教育中发挥评价的强化功能、激励功能、教育功能、反馈功能、发展功能,淡化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奖惩,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就多一批好学生。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唤醒学生的智能与情能,享受生活的快乐,拥抱明天的太阳。    
    五、走上新教育之路    
    当你看到报刊、杂志都在宣传新教育理念,当你接受新课程培训之后,当你了解到他人已经开始尝试新的教育方法、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你是否想过自己该做点什么?是否想去了解新教育的全部内涵?是否想过怎样才能走上新教育之路?    
    要走上新教育之路,首先必须要学习教育的新理论,只有学习了教育新理论,才能了解哪些是新观念,才能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判断,自己才会明白是不是真的走错了路。    
    要走上新教育之路,还得善于向他人学习,上教育论坛是学习他人的好途径。看了专家们的书,或多或少会有启发,但参与论坛的讨论收获更大,因为教育论坛中更多的是一些爱学习、爱思考的中小学教师,他们也同样在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把书中不懂的内容、把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发到网上一起讨论,在网上,你能够很快看到网友经常运用建构主义、多元智能、最近发展区、以学定教、课程意识、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新名词。    
    要走上新教育之路,必须成为反思者,学习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他人的思想、经验与自己的教育行动相比较,认真地反思自己,你会很快发现自己搞的是应试教育,关注的只是学生的智能,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要走上新教育之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行动。你得想想如何去了解学生,如何去备课,如何去教学、如何去管理,去尝试一下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对话教学,努力改变沉闷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一章  走向新教育教育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从跨入现代教育门槛的那一刻起,教育学便与心理学结下不解之缘。心理学的每一次重大发现和突破,都会带来教育的深刻变革。三种不同的认知理论,呈现三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之一,建构主义,本质上就是建构主义认知论,属心理学范畴。    
    内化与外化本是心理学的概念。笔者试图以此为立论基础,解读学习过程的本质,进入“新教育”实践层面的探索。    
    内化,是接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外化,是知识的回忆、及能力的表现过程,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内化及内化的五个层次,决定教育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就是“新教育”实践。    
    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笔者希望通过道德教育的内化和外化,以及养成教育的实施,进行一次初探。    
     一、内化及内化的五个层次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本源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生的,而是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知识的发生过程是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不断建构的过程。其实,内化不仅仅有知识的内化,凡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主体的东西,就叫内化。也就是说,从内化的内容看,还包括道德内化、知识内化、智力内化等。    
    但是内化到底经历了哪些阶段,内化可不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心理学家并没有作出详细的论述。我认为内化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可以分为刺激、理解、接受三个阶段。从层次上说,可分为知识内化、方法内化、观念内化、素质的改变、个性形成五个层次。    
    刺激是内化的第一个阶段。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首先是客体对主体产生刺激,人的感官感觉到客体的存在。客体的大小、色彩是客体作用于眼睛的产物;客体的发出的声响只有刺激耳朵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