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百科全书 >

第90节

中国百科全书-第90节

小说: 中国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之功利,因其俗而平以刑赏”,使“民乐战征,习尚刚劲”,对景宗规定各种制度有重大影响。大庆元年(1036)秉承景宗旨意创造蕃书(见西夏文),成十二卷,字形方整,笔画繁复。群臣上表称颂,景宗遂下令改元,确定为国字,颁行境内。又设蕃汉二字院,分别掌管与宋朝、吐蕃、回鹘等王朝的文字往来。

  景宗正式称帝时,野利仁荣和大臣杨守素实为谋主。立国后,官为没宁令(即天大王),主持政务。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建蕃学,又受任主其事,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以蕃文书写,教授蕃、汉官僚子弟,使学成后量授官职。各州也设置蕃学。五年死,赠富平侯。天盛十四年(1162),西夏仁宗李仁孝为表彰其制蕃字功,追赠为广惠王。

  (史金波) 
 


    
野史
    野史

  见中国史学史。 
 


    
叶什勒库勒
    叶什勒库勒

  清代旧地名。原名伊西洱库尔。因其南有伊西洱库尔淖尔(又名叶什勒池)而得名。该地原是清朝西布鲁特(柯尔克孜族)的游牧地,牧者夏聚秋散,北有小径通安集延,西限大岭,逾岭而南,则拔达克山境。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制乾隆御碑(又称乾隆纪功碑)立于伊西洱库尔淖尔北十里的伊西洱库尔,即叶什勒库勒。乾隆御碑处后又称苏满,今名苏满塔什。光绪十年(1884),中俄签订《续勘喀什噶尔界约》,自乌孜别里山口起,“俄国界线转向西南,中国界线一直向南”。1889年,于乾隆御碑处设苏满营卡。1892年,俄国侵吞帕米尔,清政府被迫撤去苏满等营卡。叶什勒库勒等地遂为俄国占领。

  (王铨忠) 
 


    
叶适
    叶适

  (1150~1223) 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字正则。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宋孝宗赵眘淳熙五年(1178),中进士第二名。官至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曾向丞相推荐永嘉学派的前辈陈傅良等三十四人,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宋光宗嗣位,由秘书郎出知蕲州(今湖北蕲春),入为尚书左选郎官。宋宁宗时,历任权吏部侍郎、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以战功进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韩侂胄仓促发动对金战争,兵败被诛。叶适被诬附和韩侂胄起兵,落职奉祠者凡十三年。晚年居永嘉城外水心村,潜心著述,人称水心先生。

  政治上,叶适是主战派,但主张首先修筑堡坞,巩固边防,徐图进取,反对冒险进军。经济上,他主张理财,称“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并认为应当把“理财”同“聚敛”区别开来。思想上,他主张“务实”,反对理学家坐而论道,脱离实际,指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特别是后期,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等著作中,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他反对道“先天地生”和“尽遗万物而特言道”的唯心主义观点,将《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的命题改换成“不可须臾离物也”,并认为这才是孔门儒者的真正传统,所以“《周官》言道则兼艺”,“《诗》称礼乐未尝不兼玉帛、钟鼓”。此外他对理学家奉为宗旨秘义的“太极”作了根本的否定,认为把《易传》当作孔子的著作,本身就是一种附会。同时,他还通过否定“曾子亲传孔子之道”的说法,批判了理学家的道统传授说。朱熹则批评叶适的永嘉之学“大不成学问”。

  叶适学说中的唯物主义成分和批判精神,继承了北宋中期以来宋学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的优良传统,在儒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特别是在“天下争言性命之学”的时候,叶适挺身而出,和陈亮同倡事功之学,与当世大儒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分庭抗礼,鼎足而三,尤属难能可贵。在诗文创作上,叶适才气奔逸,雄赡风发,自成一家。著作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序目》行于世。

  (陈植锷) 
 


    
叶挺
    叶挺

  (1896~1946)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军事家。字希夷。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 县周田村。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次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1924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回国后到广州,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处长、独立团团长。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在中国革命的转变关头,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州起义失败后,因受到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责难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5月,穿越日军封锁线,北渡长江,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初,日军五千余人在空军配合下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毙伤日军数百人,将敌击退。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身陷囹圄,坚贞不屈,曾作《囚歌》明志。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向国民党多次交涉,于1946年3月4日获释。出狱后立即致电中共中央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7日被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自重庆赴延安,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遗体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姚仁隽) 
 


    
叶宗留起义
    叶宗留起义

  明代正统年间叶宗留领导的矿徒起义。明朝初年,金银等矿皆属官矿,由国家经营,严禁民间开采。明中叶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普遍使用白银,朝廷更屡下禁令,封禁矿区,加重“盗矿”处罚,以达到严格控制矿源的目的。但明中叶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农民处境急剧变化,他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进入深山,从事开矿,以图温饱。叶宗留,庆元(今属浙江)人。正统七年(1442),他与王能、郑祥四、苍大头、陈恭善等聚众千余人,进入浙闽赣交界的仙霞岭山区开采银矿,但在朝廷的逼迫下,仍然不能维持生计,遂于十年起义。起义军进攻永丰(今江西广丰),大败明政府派往镇压的官军,但永丰知县邓容以招抚手段使王能等三十五人投降,又诱杀郑祥四、苍大头等三百多人。叶宗留率众逃到处州(今浙江丽水)、云和(今属浙江)、政和(今福建松政东南)等地,继续采矿,同时积聚力量,准备伺机再起。十二年叶宗留重举义旗,自称“大王”,攻打政和县城后,还师庆元,发展队伍,训练部卒,随后转战福建浦城、建阳、建宁(今福建建瓯)。不久,分兵于江西铅山(今上饶西南)车盘岭,控制了闽、浙、赣交界地带,声势大振。十三年春,福建爆发邓茂七起义,明朝统治者派遣都御史张楷,都督刘得新、陈荣前去镇压,叶宗留为配合福建义军,将这支官军阻于广信(今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使之不得进入福建。十一月,在建阳黄柏铺,叶宗留起义军与官军进行了殊死战斗。叶宗留身着红衣,率领起义军奋勇杀敌,不幸中流矢牺牲。起义军拥戴其子叶希八为领袖,在玉山(今属江西)十二都激战,大败明军,杀都督陈荣、指挥戴礼,都御史张楷逃奔福建。此后,起义军更加壮大,与邓茂七起义军互为声援,明军两面受敌,疲于奔命。叶希八又率师回浦城,攻占龙泉(今属浙江),屯于云和、丽水。陶得二、陈鉴胡率众加入。以后,主力入据云和山中。不久,直捣处州。守将频频告急,明廷命都指挥徐恭为总兵官,率兵两千驰往救援,也为起义军声势所吓,守城不敢出。叶希八一面攻打处州,一面声言夺取金华,又分兵广信,杀永丰知县邓颙。陈鉴胡破浙江松阳(今浙江丽水西)、龙泉,活动于浙江武义、义乌、东阳一带,自称太平国王,改元泰定。但不久受招降。十四年五月,明军在镇压了邓茂七起义后,由闽入浙,集中兵力围攻叶宗留起义军余部。在张楷的诱逼之下,景泰元年(1450),叶希八、陶得二先后投降,起义失败。明统治者血腥屠杀这一地区的起义者及百姓,在起义军主要根据地铜塘封禁数十里,山塘地皆不得耕种,并为加强统治,于次年在浙江分丽水、青田两县为云和、宣平、景宁三县,在福建置永安、寿宁两县。

  (万明) 
 


    

    邺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魏王曹操、后赵、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在此建都。邺本有二城。北城为曹魏在旧城基础上扩建,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北临漳水,城西北隅自北而南有冰井、铜爵、金虎三台。近代漳水南移,故址大都已在漳水之北,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三台村迤东一带。南城兴建于东魏初年,在今漳水之南,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较北城大,在今河南安阳县境内。

  邺原为东汉末年冀州治所,河北平原统治中心。韩馥、袁绍前后为州牧居地。建安九年(204),曹操破据有邺城的袁氏残余势力,领冀州牧,即以邺为根据地经营河北。继而为丞相,封魏公,晋爵魏王。此后,东汉名义上的都城在许(今河南许昌东),实际政治中心是魏都邺城。

  石狮 河南临漳邺城铜雀台遗址出土

  曹丕代汉建魏后迁都洛阳,邺长期为北方商业和军事大城市。魏文帝黄初二年(221),以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阳平(今河北大名东)、魏(治所在邺)为“三魏”;同时又以长安(西汉故都)、谯(魏帝本贯)、许昌(汉献帝旧都)、邺与洛阳合称“五都”,足见邺之重要。

  十六国时,后赵石虎将都城从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迁至邺城,改太守为魏尹。此后汉人冉闵建立魏国,亦都于此。前燕慕容儁灭冉魏,初都于蓟(今北京),后亦迁都于邺。前秦苻坚曾以王猛为冀州牧,居邺。北魏孝文帝立相州,以邺为州治。东魏天平元年(534),高欢入洛阳,立孝敬帝,迁都于邺。北齐亦建都于此,改魏尹为清都尹。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灭北齐,改邺为相州魏郡治所。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大丞相杨坚企图代周之际,相州总管尉迟迥从邺起兵讨伐,失败。杨坚焚毁邺城,千年名都化为废墟。

  (卢开万) 
 


    
夜郎
    夜郎

  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或称南夷。原居地为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秦及汉初,夜郎已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地多雨潦、少牲畜、无蚕桑,与巴、蜀、楚、南越均有经济联系。蜀地的枸酱等土产,常经夜郎运到南越。

  西汉初,竹王多同兴起于遯水(今贵州北盘江),自立为侯。建元六年(前135),武帝遣唐蒙入夜郎,招抚多同,并于元光四至五年(前131~前130)在其地置数县,属犍为南部都尉。汉对西南夷的经营从此开始。元光六年,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驿站,以便交通;同年,司马相如等又奉使宣抚。元鼎五年(前112),武帝征南越,因夜郎等不听调遣,乃于翌年发兵平定西南夷之大半,在其地设牂柯郡(治今贵州关岭境)与夜郎等十余县,同时暂存夜郎国号,以王爵授夜郎王,诸部族豪酋亦受册封。西汉末,夜郎王兴与鉤町王禹、漏卧侯俞连年攻战。河平二年(前27),牂柯太守陈立杀夜郎王兴,夜郎国灭。夜郎立国共三四百年。建夜郎国者究系何族,众说纷纭,主彝、苗、仡佬、布依等族先民者均有之。传世贵州古彝文经典《彝族世系》有“彝族天生子,多同来抚育”,“多同权威高,多同天宫主”,“祖宗变山竹,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