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

第15节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第15节

小说: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溉有三分之二来源于地下水,依靠井来汲取含水层里的水。但是,这些含水层正在慢慢枯竭,在大多数沿海地区,海水开始渗入这些含水层,从而导致地表下陷。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断流问题最严重的国家,至今河水仍在被不停地抽取,因此断流问题进一步恶化。例如从1972年到1997年这25年内,有20年的时间黄河下游出现断流,而断流天数也从1988年的10天增加到1997年的230天,甚至在潮湿的南方,如果遇到干旱季节,长江和珠江也会断流,从而影响航行。
    中国也是世界上土壤侵蚀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参见图26),目前已有19%的土地遭到侵蚀,每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黄土高原是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黄河中游的高原地区有70%遭到侵蚀),而且逐渐扩展到长江。长江的输沙量已经超过尼罗河和亚马逊河这两条世界上最长的河流。由于河流(水库和湖泊)泥沙淤积,致使中国可航行的河道变短50%,轮船的体积也因此受到限制。土壤的质量、肥力和数量呈消减趋势,一部分是因为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致使蚯蚓数量减少,肥沃的农田面积因此减少50%。此外,中国9%的土地深受盐碱化的困扰(盐碱化的成因将在第十三章讨论澳大利亚时再做详述),这主要是因为干旱地区的灌溉系统设计不合理和管理不当造成的 (关于这个问题,政府已经开始补救,并取得良好的进展)。此外,由于开垦和过度放牧,中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已经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在过去十年中,北方15%的农牧地区遭到破坏。
    中国的种种土壤问题,如侵蚀、养分流失、盐碱化、荒漠化和城市化,再加上采矿业、林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开发,致使农地面积日益减少。这给中国的粮食安全带来一个大问题,因为农地在消减的同时,人口数和人均粮食消费量却在上升,潜在的可耕种土地面积也极其有限。人均农田面积仅为一公顷,不及世界平均标准的一半,几乎与第十章讨论的卢旺达西北部一样少。再者,因为在中国垃圾很少回收再利用,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垃圾倒在空地上,不但污染了土壤,也使农地受到影响。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国城市都受到垃圾的围攻,以前大多是可以分解的残羹剩饭、尘土和煤渣,而现在则变成塑料、玻璃、金属和包装纸。正如我的多米尼加朋友在谈及他们国家的未来(参见第十一章)时所预言的,中国在将来也有可能被垃圾所埋。




栖息地、物种和特大工程

中国的栖息地的破坏先得从滥伐森林说起。中国是全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3英亩,而世界人均森林面积有16英亩。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6%(日本却有74%)。虽然中国政府大力推行单一树种造林,使得森林总面积有所增长,但是原生林(特别是老龄木)仍在缩减当中。造成中国土壤侵蚀和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就是滥伐森林。1996年,中国洪水肆虐,损失高达250亿美元;1998年发生的洪水规模更大,影响到24亿人。中国政府深受震惊,马上采取行动,下令禁止砍伐原生林。中国的旱灾也呈现出变本加厉的趋势,其原因除了气候变化外,滥伐森林也是罪魁祸首之一。每年的旱灾使得30%的农地深受影响。
    除了滥伐森林以外,另外两个严重的栖息地破坏问题就是草原和湿地的破坏与退化。中国是继澳大利亚之后自然草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占国土面积的40%,主要分布在干燥的北部。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草原面积不及世界人均草原面积的一半。过度放牧、气候变化和采矿等开发行为给中国草原造成严重的破坏,90%的草原已经开始退化。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每公顷草原的产草量下降了40%。杂草和毒草不断扩散,侵犯到优质青草的生长。然而,草原退化不只关系到中国的粮食生产,亚洲许多国家的主要河流都发源于中国的青藏高原(世界最大的高原),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还有中国自己。草原退化使得黄河和长江洪灾频发,且规模庞大;也频频带来沙尘暴(北京受沙尘暴袭击的景象经常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电视上)。
    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地下水位起伏很大,控制洪水和贮水的能力下降,湿地物种不是濒临灭绝就是已经消失。例如东北的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沼泽地,已有60%被开垦为农地,如果按照目前排水、开垦的速度,剩下的8000平方英里的沼泽地将在20年内消失。
    巨大的经济冲击也带来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如过度捕捞和污染造成淡水与海洋鱼类产量大减。中国在变得富裕的同时,鱼类的消费量也随之上升。过去25年来,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将近增加5倍。中国的鱼、软体动物等水产品除出口量增加以外,国内需求也在上升。结果导致白鲟鱼濒临灭绝,以前久负盛名的渤海对虾减少了90%,还有小黄鱼、带鱼等过去常见的鱼类如今必须进口。每年从长江捕捞的野生鱼类也下降了75%。自2003年以来,长江首次禁止捕鱼。普遍看来,中国的生物多样性还是相当丰富,拥有世界上10%的植物和陆栖脊椎动物物种。然而,目前中国有五分之一的原生物种处境危险(包括著名的大熊猫),还有许多珍稀物种(如扬子鳄和银杏树)也濒临灭绝。
    在原生物种消减的同时,外来物种也在不断地繁衍增多。中国向来就有积极引进有益物种的传统。现在,由于国际贸易增加了60倍,在有意引进不少好物种的同时,不小心也让一些有害物种混了进来。例如,上海港在1986年至1990年间,从30个国家的349艘进口货轮中检测出将近200种外国杂草种子。有些入侵的植物、昆虫和鱼类给中国的农业、水产养殖业、林业和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工程,这无疑加重了环境问题。例如三峡大坝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水坝于1993年开始动工,预计在2009年完工,以水力发电、防洪和提高航运能力为目标,项目成本达300亿美元,社会成本为动迁百万民众,而环境成本则是水土保持和生态稳定压力增加。至于南水北调工程,其代价更为昂贵,这项工程始于2002年,预计于2050年完工。工程预算高达590亿美元,此外还可能造成污染扩散以及水资源失衡等问题。比南水北调工程更大的开发计划是正在进行中的开发西部,中国领导人将开发这一半的国土视为国家重点发展计划。




后果

让我们在此打住,先来探讨这样的发展对动植物和人类有何影响。近年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对于这片土地上的蚯蚓和黄鱼来说显然是坏消息,那么对中国人而言又有何影响呢?发展的结果是让中国人付出经济和健康两方面的代价,以及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下面就对这三方面进行举例分析。
    就经济代价而言,让我们先从小处说起,再来谈大方面。从巴西引进的空心莲子草原本用来做猪饲料,后来蔓延到田圃、番薯地和柑橘园。每年单单是为了阻止这种杂草的扩散,政府就得花费7200万美元,而这还只是一笔小数目。光是西安一个城市因缺水导致工厂停工造成的损失,每年约有25亿美元。至于沙尘暴,每年要刮走54亿美元;而深受酸雨侵害的作物和森林则要花去73亿美元。为了使北京免遭沙尘暴之苦,政府计划耗资60亿美元建立起“绿色长城”。此外,除了空心莲子草外,外来有害物种每年造成7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至于洪灾造成的损失更是惊人。1996年,一次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为270亿美元(而1998年的洪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年因荒漠化带来的直接损失达420亿美元,每年因水和空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高达540亿美元。中国每年由于水和空气污染付出的经济代价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4%。
    用三个例子即可说明环境恶化对人体健康所造成的影响。中国城市居民平均血铅浓度几乎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两倍,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同时也影响到儿童的智力发展。中国每年因为空气污染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大约为30万人,而为此的医疗支出高达54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烟民人数也为全世界之最(中国抽烟人口为32亿,占世界总抽烟人口的四分之一,每人每年平均抽1800根)。在中国,因抽烟致死的人数,每年大约有73万人,而且人数还在不断上升之中。
    中国自然灾害频繁,数量和损失都很大。有些自然灾害,如沙尘暴、泥石流、干旱和洪水大多与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密切相关,而且随着冲击的加剧,自然灾害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例如,沙尘暴愈演愈烈,这是因为滥伐森林、过度放牧、土壤侵蚀以及部分人为造成的干旱,引起越来越多的土地变成光秃秃的不毛之地。从公元300年到1950年间,中国西北部平均每31年才遭受一次沙尘暴的袭击;从1950年到1990年间,每20个月就出现一次沙尘暴;自1990年以来,沙尘暴几乎每年都要光顾。1993年5月5日,爆发了一次巨大的沙尘暴,有数百人因此丧命。滥伐森林还影响到自然界的水循环,加剧干旱的发生。此外,过度利用湖泊和湿地,排水辟田,导致可蒸发的水面减少,这也是引发干旱的动因之一。目前中国每年饱受干旱之苦的田地大约是60000平方英里,是20世纪50年代的两倍。滥伐森林导致暴发洪水的概率大大上升,1996年和1998年是近年来洪灾最严重的年份。干旱和洪水交替出现的情况也越来越频繁,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因为先是干旱破坏地表植被,紧接而来的洪水侵袭光秃秃的地表,以至于造成更为严重的土壤侵蚀。




与外界来往

即使中国不与外界来往,停止通商与旅游,鉴于中国辽阔的面积和庞大的人口,光是排放到海洋与大气层的水和空气就会影响到其他国家。20年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贸易往来、投资和外援之频繁几乎呈指数形式增长,在1980年以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微乎其微(现在每年的贸易额达6210亿美元),而外国投资则到1991年才起步。中国出口贸易的长足发展是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因素之一,过半的出口商品均由高污染、低能效的乡镇企业生产加工而成,货轮将成品运往世界各地,却把污染留给中国。1991年,中国已成为外国投资金额仅次于美国的国家。到2002年,跃居世界第一,外资达到530亿美元。从1981年到2000年,中国接受的外援包括来自国际非政府组织的1亿美元,这对国际非政府组织而言已是大手笔,但与其他外援相比则小巫见大巫,如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日本国际开发署提供100亿美元,还有亚洲开发银行的110亿美元和世界银行的240亿美元。
    这些钱加剧中国的经济增长,同时也使中国的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世界其他地区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如何做出回应。当今这种相互作用被安上一顶时髦的帽子,即“全球化”,这一名词对于本书的主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世界,所有的人类社会相依相存,因此和复活节岛、马雅和阿纳萨兹等过去社会相比,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大有不同(我们将在第十六章探讨这一主题)。
    世界其他地区给中国带来了许多危害,除了上文提到的由于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经济损失外,另一种大规模进入中国的有害物竟然是垃圾(参见图27),这可能会让许多读者大吃一惊。有些第一世界国家为了减少堆积如山的垃圾,向中国支付一笔费用后,将未经处理的垃圾运往中国,有的废弃物内含有有毒化学物质。中国正在不断扩张的制造业经济和各个产业也愿意接受这些垃圾,以此作为便宜的原材料回收利用。举个例子,据浙江省海关资料显示,2002年9月从美国运来重达400吨的一船“电子垃圾”,里面都是些废弃的电子设备和零部件,如故障或老旧的彩色电视机、电脑屏幕、复印机和键盘等。关于这些进口垃圾数量的统计并不完整,只知道从1990年到1997年,这类垃圾由100万吨增加至1100万吨。从1998年到2002年,每年从第一世界国家经由香港转运到中国的垃圾从230万吨上升至300万吨。这意味着第一世界国家把污染问题直接转移给了中国。
    还有比进口垃圾更为糟糕的问题。虽然很多外国公司把先进技术带给中国,帮助中国解决环境问题,但有些公司却是把污染密集型产业迁往中国。有些科技产业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已被禁止,所以就转至中国等不发达国家。例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