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

第14节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第14节

小说: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海地能否解决自身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就像拉美能否解决自身问题对美国息息相关一样。对多米尼加共和国而言,最会影响自己利益的国家就是海地。
    对于海地的未来,多米尼加共和国能否扮演一个建设性的角色呢?乍一看,多米尼加无助于海地解决问题,因为多米尼加自己也是个问题成堆的穷国。这两个国家文化差异很大,不仅语言不同,自我形象也不一样。两国相互间的敌意根深蒂固,许多多米尼加人认为海地是非洲的一部分,因而轻视海地人;而许多海地人则怀疑外国干预。两国人民都无法忘记由对方带来的惨痛历史。多米尼加人记得19世纪海地曾入侵自己的国家,其中包括22年的占领(且不提占领带来的好处,比如废除奴隶制)。海地人也记得楚吉洛的恶行,1937年10月2日至8日,他下令用弯刀大肆屠杀住在多米尼加西北部和西保谷的20000名海地人。今日,两国政府间不是小心警惕就是心存恶意,鲜有合作。
    但是这些都无法改变两大根本性事实: 多米尼加的环境与海地的环境合为一体,海地是对多米尼加影响最大的国家,两国间一些合作的迹象也开始浮出水面。例如我在多米尼加的时候,发现多米尼加的科学家们首次前往海地与该国的科学家们进行交流,而海地的科学家们也定下了回访行程。如果海地的情况最终能得到改善,我认为这肯定离不开多米尼加的参与,尽管这是当前的多米尼加人不愿意也几乎无法想象的事。然而,若多米尼加没有参与海地建设,这将是更无法想象的事。虽然多米尼加自身资源不足,但至少可以起到桥梁这一巨大作用,帮助海地探索外部世界。
    多米尼加人会这样想吗?在过去,多米尼加人实现了比与海地化敌为友更困难的成就。多米尼加朋友们的未来有诸多未知数,我想这将是最大一个。




中国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中国的领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其植物种类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也排行第三。势头强劲的中国经济每年以接近10%的速度增长,不但在世界大国中增长最快,而且是第一世界国家经济增长率的4倍。中国的钢铁、水泥、水产养殖和电视机产量居世界之冠,煤、化肥和烟草的产量和消费量也居世界第一。电力和汽车产量(在不久的将来)很快将跃居世界前列,木材的消耗亦不可小觑,目前,中国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水库和最大的调水工程。
    与这些数字和成就不相协调的是中国的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大国中最严重的,而且还在继续恶化。中国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的消失、耕地流失、沙漠化、湿地消失、草原退化、人为自然灾害规模的扩大、过度放牧、河水断流、土壤盐碱化、土壤侵蚀、垃圾堆积、缺水以及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社会冲突和健康问题。上述列举的这些环境问题足以引起中国人的深思。
    中国的人口、经济和领土规模庞大,这使得中国的环境问题不仅是个国内问题,而且影响到世界其他地方。所有的国家都处在同一个地球上,共享海洋和大气层,彼此相互影响,休戚与共。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其他国家的互动进一步扩大。例如,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排放二氧化硫和含氯氟烃等破坏臭氧层物质最严重的国家。很快,二氧化碳也会列入其中。中国的沙尘和空气污染物随风向东飘散到邻近国家,甚至北美洲。此外,中国也是两大进口热带雨林木材的国家之一,从而进一步加剧热带雨林的消失。
    最为重要的是,如果人口庞大的中国达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水平——即意味着人均环境影响也像第一世界居民那样,那么人类对世界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无比巨大。我们将在本章和第十六章探讨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生活水平的差异,以及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奋起直追、缩短差距的后果。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经常忽视这一后果。中国这个案例也诠释了本书的另一主题: 第十六章将会详细讨论的现代世界所面临的12种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国表现得相当严重。如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环境问题对整个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环境问题对本书所探讨的小型社会的冲击,以及除了令人沮丧的统计数字外,现实的希望是什么?本章先会对中国做一个概况介绍,然后探讨中国的种种环境问题,以及环境对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居民所造成的影响。最后我将讨论中国应该如何回应这些问题,并对未来作一个前瞻性展望。




背景

让我们先对中国的地理、人口趋势和经济状况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参见地图9)。中国的环境非常复杂,有些地区十分脆弱;地貌类型多样,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和山峰,有两条最长的河流(黄河和长江),还有许多湖泊、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大陆架。中国的生态环境类型涵盖冰河、沙漠和热带雨林。各地区生态系统脆弱的原因复杂不一,如北方降雨量多变,再加上大风与干旱经常双管齐下,造成高海拔的草原地区很容易受到沙尘暴和土壤侵蚀的威胁。与之相反的是,南方虽然较为湿润,但大暴雨导致山坡水土流失。
    至于中国的人口,两大众所周知的事实是: 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二、 中国政府(也是现代世界中惟一)采取生育控制,从而使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到2001年人口增长率仅为13%。此举引出下面这个问题: 其他国家是否应该效仿中国的做法?虽然有些国家对这种解决方法心怀惧意,但如果不这样做,他们的人口问题将会变得更为严重。
    此外,中国的家庭户数在过去的15年里每年增长35%,多于同时期人口增长率的两倍。这一事实虽然并不广为人知,但对环境的冲击力非同小可。这是因为家庭规模逐渐趋小,从1985年平均每户45人减少到2000年的35人,预计到2015年会降至27人。与此同时,家庭户数增加了8000万,增加的户数甚至超过俄罗斯总家庭户数。家庭规模缩小是由社会变化造成的,如人口老龄化、每对夫妻生养子女减少、离婚率上升、三代同堂现象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平均每户每人居住面积却增加了3倍。尽管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由于家庭户数和每户居住面积在上升,因此人口对环境的影响也在上升。
    中国人口趋势的另一特征是都市化加快。从1953年到2001年,虽然中国的总人口“只是”翻了一倍,但都市人口比重却由13%增加到38%,是原来的3倍。因此都市人口增加了7倍,将近有5亿人居住在都市。中国大约有700多个城市,城市占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之中。
    至于中国的经济,可用“大规模快速增长”一词来概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的产量相当于全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化肥生产和消费最多的国家,其消费量占全世界的20%。自1981年以来,全球化肥使用增长部分的90%来自中国。由于中国的化肥使用量增长了5倍,因此每英亩农田使用的化肥也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中国农药生产和消费位居世界第二,占全球农药消费量的14%,是农药净出口国。此外,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农用覆盖膜的消费量居世界第一,电力和化纤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二,还是世界上第三大原油消费国。在过去20年里,中国的钢铁、钢铁制品、水泥、塑料和化学纤维产量分别提高了5倍、7倍、10倍、19倍和30倍,而洗衣机的产量则增加了34000倍。
    猪肉曾是中国首要的肉制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羊肉和鸡肉等产品的消费量也快速增长,中国的人均蛋类消费已与第一世界国家等同。肉类、蛋类和乳制品的人均消费量从1978年到2001年间增加了4倍,这意味着农业废弃物也随之增加,因为每生产一磅的肉类就需要10或20磅的植物。每年牲畜的粪便排泄量已是工业废弃物的3倍,加上鱼类粪便、鱼饲料,致使陆地和海洋的污染都相应增加。
    中国的运输网络和汽车数量出现爆炸性增长。在1952年至1997年间,铁路、公路和飞机航线分别增长了25倍、10倍和108倍。从1980年到2001年间,机动车辆(大多为卡车和公交车)的数量增加了15倍,而小汽车则增加了130倍。1994年,由于全国机动车辆总数增加了9倍,中国决定将汽车生产列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计划在2010年再增加4倍。这样的话,中国将成为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基于目前北京等地因汽车排放废气的原因,空气质量已经令人担忧,不知道到2010年时,都市的空气质量又会恶化到何种程度。此外,如果按计划生产更多的汽车,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土地被改造成公路和停车场,而环境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然而,中国经济的规模和增长的数据却是建立在落伍、效率差,或是会导致污染的技术之上的。中国工业生产的能源效率只是第一世界国家的一半,如造纸业的耗水量是第一世界国家的两倍;灌溉系统采用低效的漫浸法,造成极大的浪费;还有土壤养分流失、水的富营养化以及河流沉积物增加等问题。中国四分之三的能源消耗依赖于煤炭,主要带来空气污染、酸雨,以及严重的能源效率低下等问题。例如,中国的化肥和纺织品生产所需要的氨大多来自煤炭,而第一世界国家则以天然气为原料,以煤炭为原料制氨的耗水量要比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多42倍。
    另一个造成中国经济能效低的显著特征是快速发展的小规模乡镇企业,这类企业平均只有6个员工,主要集中在造纸、农药和化肥等产业。它们的产品占国内产品的三分之一,以及出口产品的一半。但中国的二氧化硫、废水和废弃物的污染大都是这些乡镇企业造成的。因此在1995年,中国政府紧急宣布关闭、停止15类污染最严重的乡镇企业。




空气、水和土壤

中国生态环境遭受冲击的历史历经几个阶段。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出现大规模的滥伐森林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内战结束后,自1949年和平时期开始,中国森林砍伐、过度放牧和土壤侵蚀的问题更为严重。从1958年到1965年“大跃进”期间,工厂的数量进入无序增长状态(单是在1957年至1959年间,工厂的数量就增加了4倍),滥伐森林和污染问题更为严重(以取得大炼钢铁所需的燃料)。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出于备战的考虑,中国把许多工厂从防守薄弱的沿海地区迁至深山老林,污染问题则进一步恶化。中国从1978年起开始改革开放,生态环境问题继续恶化。中国的环境问题可归纳为6大类: 空气、水、土壤、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以及超大型工程。
    先从中国最严重的污染问题说起,也就是糟糕的空气质量,这可以从我们所熟悉的图片上看出来: 在中国许多城市,人们开始戴着口罩走在路上(参见图25)。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堪称世界之最,污染指标超过正常标准的数倍,严重影响居民健康。随着汽车数量和煤炭发电量的高速增长,空气中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成分也在相应升高。在20世纪80年代,酸雨仅限于南部和西南部个别地区,现在已经扩展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四分之一的城市的酸雨出现频率在年降雨天数的一半以上。
    同样,由于工业和城市废水的排放,以及农业和水产养殖导致化肥、农药、排泄物等引发水体富营养化(这个名词指的是上述各种营养物进入水体,致使藻类大量繁殖)。因此,中国大部分河流和地下水水质不良,并在继续恶化之中。在中国,约有75%的湖泊和几乎所有的沿海海岸都已受到污染。海洋赤潮从20世纪60年代的每五年一起到现在已是每年一百起,所谓的赤潮就是大量的有毒海藻危及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1997年,北京重要的官厅水库宣布不适合再提供饮用水。在中国,只有20%的生活废水得到处理,而第一世界国家则有80%。
    中国的水资源问题由于缺水和浪费正在日益恶化。以世界标准来看,中国淡水资源不足,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拥有量的四分之一。更为严重的是,各地水资源分布不均,北方居民人均拥有量仅为南方的五分之一。水资源不足再加上浪费,使得中国100多个城市遭受严重的缺水危机,有时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用水和农业灌溉有三分之二来源于地下水,依靠井来汲取含水层里的水。但是,这些含水层正在慢慢枯竭,在大多数沿海地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