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香港股灾重温 >

第1节

香港股灾重温-第1节

小说: 香港股灾重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熊市数据文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计算过,每一次熊市的跌幅有多大?每一次的跌市持续的时间又有多久?以下是本港过去有恒生指数以来,五次熊市的资料。 
  第一次熊市恒生指数从120点下跌到58。61,所需时间不详,跌幅约51%。 
  第二次熊市恒生指数从一九七三年三月九日的1774。96,大幅暴泻到七四年十二月十日的150。11,需时共一年零九个月,跌幅高达91。5%。 
  第三次熊市恒生指数从八一年七月的1810。20开始,反复跌到八二年十二月的676点,需时共一年零五个月,幅度约63%。虽然熊市的最低点已见,但刚巧遇上了香港九七前途这问题,因此港股未能回升,只是在低位大幅波动,反复争持到八四年中。以此计算,这次熊市持续的时间则达三年之久。 
  第四次熊市恒生指数从八七年十月一日的3968。70开始,最低跌到同年十二月七日的1876。18,历时仅二个月左右,跌幅则达53%。 
  第五次熊市则发生在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五日,当日恒生指数为3329。05,下跌到六月六日的2022。15,这跌市同样历时很短,不足一个月的时间,跌幅亦不算太大,共跌去
  39。26%而已! 
  有人亦把九○年美、伊战争所触发的跌市视之为一次迷你股灾,但我则认为这只是一次开市中的中期性调整,因此不算是熊市。 

  熊市有趣现象 


  上文详细列述出本港五次熊市的跌幅和时间上道一次倒想从这些数字谈谈其中有趣的现象。   在这五次熊市中,跌幅最大的一次仍然是七三年的一次,跌幅多逾九成,这不单是香港的一项纪录,也是世界上熊市的最大跌幅纪录,可列入世界健力士纪录大全。相信香港未来所出现的熊市,都不会打破这纪录吧?不知道现在中国上海和深圳的股市,未来的下跌会否向这纪录挑战?    

      至于香港股市最大的单日跌幅纪录,则是在八七年十月二十六日当日创下,全日指数共下跌1120。70,跌幅多达33%,此一纪录迄今尚未打破,将来市场会否有更惨厉的跌市就不得而知了。 
  本港熊市历时最长的一次要算是八一年的熊市上逗可说是一只「长寿老熊」,持续了三年方告死亡。而寿命最短的熊市就是八九年「六四」所引发的一次,只有不足一个月的时间。两次跌市同样是「政治市」,但情形却是大相径庭! 
  八九年跌市不但历时最短,而且还是跌幅最小的一次,大市仅是跌去约四成左右。杀伤力不算太大。 
  最近的二次熊市(八七和八九年),下跌的时间愈来愈短,经历过熊市的人相信都有同感,跌市时间愈长,愈是难以忍受。想不到现代社会凡事讲速度讲效率,连跌市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现代熊市快而急 
  从八七和八九年的二次熊市下跌情形来看,香港跌市似乎有愈来愈快、愈来愈短的趋势,这当然不是社会进步,跌市也讲求速度和效率所致,只不过是市场成熟了,投资者的投资技巧成熟了,才会做成这现象的。 
  无论任何市场,价格大幅暴挫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市场的借贷买卖活动过于频繁,说得简单点,就是做「孖展」的客户太多,因此当市场下跌到某程度,财务机构要求客户增加按金额而客户却又没法做到时,财务公司就会代客户进行斩仓,不计价沽售所投的股票(或商品),于是市场便会出现骨牌式的暴跌了。所以,愈疯狂上升愈久的市场,一旦市势逆转,跌势也就相当惊人。 
  至于市场大跌的另一原因,就是投资者不愿意入市接货,人人反而争相沽售,市场一面倒只有卖家没有买家的情形氐下,跌势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过去许多投资老不懂得甚么投资理论,看见价位下跌,觉得很「抵」便告买入,孰不料愈买愈公,结果泥足深陷。
  现在他们都学乖了,懂得「壮士断臂」,却可惜人人都壮士断臂,结果那只断臂没人愿要,结果市道下跌,往往一泻如注。 
  由于香港股民经历过许多次惨烈的战役,已见惯大场面,恐怕将来的跌市出现时,人人都会争相断臂,所以未来的熊市若是出视,下跌将会是「快」而「急」的。 
  历年熊市比较 
  论熊市震撼性之强,八七年十月的一役为最,由于当时没有人见过一天之内下跌1200点的「悲壮」场面,因此当时的跌市广受注目,不但报章电台头条新闻报导,甚至从没沾手股票的人,也会留意事态发展。 
  然而这一次熊市的杀伤力却是有限,若论熊市杀伤力,七三年的一次最强,不但许多上市公司纷纷破产清盘,许多小股民更是因而倾家荡产。当时民间就流传一个笑话,说青山精神病院里也设有证券交易所,专为因炒侬股票发了神经的人而设,直到现在我也未能证实此说是真是假。 
  最消耗投资意志力的熊市就是八一年的一次,那一次熊市全世界都在八二年中告终,但香港偏就在此时遇上了九七前途问题,结果熊市寿命延长了二年,这一年里,股市时而和风细雨,时而暴雨狂讽,投资者期待黎明出现,但始终看不见黑暗中的曙光,不少投资者心灰意冷,陆逐离开市场。股市把所有人的斗志消磨殆尽之后,才重纳升轨。 
  至于八九年的熊市则令港人最陷于绝望无助的境地,投资者对中国的政局完全绝望和愤慨,不少投资者拋售股票并非是为了避免进一步出现损失,而是永远离开这无可计算政治风险的市场,「时间是医治历史伤口的最佳灵药」,当市场情绪性拋售过后,市道又再重新依循经济的轨逃运行了。 
  「以古为镜,可知兴替」,我们吸收了历史的教训,又可否在未来的熊市中做得更好呢? 


  熊市何时结束? 


  牛市永远都是悄无声息地死亡,熊市也是一样,当人人都慑于老熊的威力时,老熊也就悄然逝去了。许多人都想探知老牛死之前种种的市场徽兆,但老熊的死亡人们似乎不太关心。其实,我们能够及时避过跌市虽可保持利润不失,然而懂得及时入市,才是创造财富最首要的条件。 
  六七年的跌市怎样结束?由于手上欠缺文献,详情不得而知。当时的跌市因暴动而起,相信也是因为暴动平息而止。 
  七三年大跌市结束的借口是市场当时盛传银行可能在年关将近放松银根,于是市场便告回升了。当然,大市跌到极不合理的偏低水平,才是真正上升的因素。 
  八一年的熊市始于利率过高,令经济陷入衰退,则因香港九七前途问题而持续,扰攘到八四年九月,中英双方终于达成草签协议,这次熊市也就正式寿终正寝。 
  八七年股灾可说是一次错误的跌市,因为当时人人都担心美国经济经过五年的繁荣之后,可能会再次步入经济循环性衰退阶段,加上担心所谓西方经济模式六十年一次大萧条,于是人人争相拋售股票,令美股大跌,拖累了港股。当美股跌后喘定,重拾升势时,港股熊市也就悄然逝去了。 


八九年的跌市再因政治问题而起,打击投资者信心,政治风潮平静下来,跌市也就随之而完结。 
  虽然每一次熊市死亡的诱因都不尽相同,然而有一点绝对相同的是每一次当所有的投资者都对市场百分百悲观,人人黯然离市时,也就是老熊告终的时刻。 
  七五年至八四年股市重温 
  从一九七五年开始,香港股市开始了另一次牛市,这次牛市持续上升到八一年七月十七日星期五,恒生指数最高升到1810。20,当日四会总成交达八亿七千六百万元。和每一次熊市来临没有两样,事情总是没有人能够察觉的,当日傍晚本港银行公会会议之后,决定把银行各项利率提高一匣,加息后最优惠利率从十七厘上升至十八厘,储蓄存款利息为十二厘,楼宇按揭利率则调升到十九厘。 
  该次加息的原因,银行公会解释是为了挽救疲弱的港元。当时港元与欧洲美元利息差距达三厘半,加上美元不断上升(当时港元没有和美元挂钩),形成资金外流,不少港资调住海外套息。为防止情形继续恶化,所以决定加息。 
  加息后第一个交易日(即七月二十日星期一),港股应声下跌,但跌幅有限,全日恒生指数下跌了三十二点二零,交投依然畅旺,市场投资情绪仍然高涨,并未因加息而虚怯,没有人料到另一次熊市的幔幕经已揭开。 
  股市呈现跌势
  港股出人意表地持续低垂,虽然当时有百利保收购部分中巴股份的利好消息刺激,但改变不了市道的弱势,美国股市反复向下,也造成利淡的影响。 
  然而加息并未能挽回弱势中的港元,港汇继续下跌至新低,股市亦回升乏力。踏入九月,美国虽有部分银行减息,但转淡的投资情绪则未见扭转过来,大市在全无新利淡消息入市冲击下节节败挫,跌幅且日益扩大,跌势越来越急。 
  当时来说,相信只有资深的图表分析者才清楚知道这次熊市的来临,因为那时候市场的变化形成了「一头双右肩式」走势,以图表语言来说这是大跌市出现的型态。事实上,当恒生指数向下跌破了这走势的重要支持关口之后,市场出现了恐慌性拋售,每日恒生指数跌六十点为等闲事,跌逾百点也曾出现!以当时只有千余点的指数来说,其百分比近达一成,相等于今时今日下跌六百点的幅度,不可谓不惊人!当时市扬盛传新鸿基地产和恒基地产等公司集资,是股市跌势进一步蔓延的借口。 
  股市反复下跌到千一点出现急剧反弹,记得当时股市回升的理由十分趣怪,说是十大华资大户「哭股丧」,为免股市下跌令到身家缩水,因此齐齐救市云云。 
  在这次下跌浪里,许多实力蓝筹股只如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等均受到极大的沽售压力,能够屹立跌市于不倒的相信不少人都记得,就是「佳宁置业」和其有关的股只如「维达航运」、「其昌保险」等。当时佳宁的表现,令许多人产生不但是错觉还是幻觉,以为该股是最具实力的优质股份,最可笑当时有一份财经报章,还把佳宁赞誉为“跌市奇葩”! 
  当年十二月,置地以九亿元的代价收购电话公司(即现在的「香港电讯」)34%股权,这收购行动使整个投资意欲消沉的市场又再沸腾起来,恒生指数从1100点回升到1450点的水平。 
  接着在八二年四月,置地又再以二十七亿五千八百万元购得港灯股份,置地当时的大好友姿态,使淡意浓烈的股市增添了生气。虽然踏入八二年,本港股市跌势已届一段落,市场投资气候似有改观,但其实经济的表现却未见好转。股市大跌之前,当时的楼价被炒升至极不合理的水平,八○至八一年间,本港起薪点徘徊于八、九百元一个月,但太古城却已炒到一千二百元一呎(现在一般的起薪点约四千元,而楼价已升到四千元一呎,换言之亦已到了危险的边缘),形成
大量单位空置,在缺乏承接力的情形下,于是楼价也随看股市出现大幅调整。 
  当时不少华资地产公司在八○年下半年以高价抢入土地及「换地证」,其中以新鸿基地产和恒隆发展表现最勇,部分公司更以大量举债方式进行,因此其时的财政状况十分狼狈。加上投资者开始关注九七年香港租约期满之后,中国会否继续延长英国的租约问题。在种种不明朗的因素困扰下,恒生指数每次回升到1450点便没法再作进一步表现而回落了。 
  其实,熟读「杜氏理论」的投资者都应认知道,这是典型的「熊市第二期」征象,也是最消耗投资者购买力的阶段,当这阶段完成之后,接着出现的就是竭斯底理式拋售的「熊市第三期」了。 
  恒生指数大幅滑落
  香港股市在1100点至1450点之间争持了十个月,一九八二年八月,恒生指数在挥之不去
的地产市道弱势以及政治前途阴霾的双重打击之下,终于向下跌破了这盘局的下限支持,引发起另一次恐慌性拋售浪潮。 
  这一轮跌浪可以说主要由香港九七前途问题所带起来,本港一份财经报章独家报导中共在九七年后「铁定」收回香港主权,消息引起整个社会极大的震荡。 
  当时市场有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说谓,七月间,本港十二位有头有面的商界知名人士应邀前住北京,和中国领导人交流意见。返港之后,这「十二栏杆十二钗」便开始拋售手上所持的港股了。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四日,香港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当日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中国领导人展开初次接触。访华之后,戴卓尔夫人表示英国会依照三个条约办事,并称会对香港市民负起道义上的责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