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三国之乱臣贼子 >

第163节

三国之乱臣贼子-第163节

小说: 三国之乱臣贼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不是李贤将水车引进过来,又主动出借粮秣充当作物种子,流民们哪里能够有今天?

众人正在厅内议事的时候,厅外忽有军卒来报,说是前往辽东的军校回来了。

竟然这么快!李贤颇为惊讶,“快快有请”。

“神策军麾下前军校尉王昌见过都尉”

“嗯,免礼,徐盛他人呢?”

“徐将军走的是海路,他让我护送国渊先生先行一步”

“国渊?你们真的把他寻来了?”李贤大喜过望。

李贤一直想在治下推行屯田的政策,只是缺乏实施人。

后世里,国渊就是曹‘操’麾下屯田养兵的主要负责人。

真要是由国渊主持屯田工作,李贤便可以高枕无忧。

王昌咧嘴笑道:“是的,非但请来了国渊,便是管宁也一并请了过来”。

“喔?这其中可有典故?”李贤知道“割袍断义”取的就是管宁的故事,这是一个能力不下于国渊的人才。

对于国渊,李贤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曾想到搂草打兔子,竟然还有一箭双雕的意外惊喜。

王昌护送管宁、国渊成功穿过了袁绍治下的河北诸郡,心中颇有些自得,此番听到李贤闻讯辽东事宜,他当即笑道:“船只尚未靠岸的时候,公孙瓒指使海寇围攻船队,没曾想被文向将军打了个落‘花’流水,意识到我军实力强劲之后,公孙瓒便刻意‘交’好,恰巧,郑玄先生正在公孙瓒治下,听说都尉要寻国渊,他便派我等将国渊、管宁护送到北海”。

看来公孙瓒为了粮秣还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呀,连郑玄说得罪也就得罪了。

众所周知,公孙瓒与刘备同样出自大儒卢植‘门’下,而卢植与郑玄又是同‘门’师兄弟。

有这样的关系在,公孙瓒还是将国渊、管宁送到了北海国。

倘若国渊二人同意也就罢了,若是二人不同意,那公孙瓒便又做了回恶人。

“嗯,两位先生现在何处?”

“正在厅外候着”

“快快有请!”

大儒郑玄‘门’下子弟,名头与徐庶相比不分伯仲。

徐庶师从水镜先生,而郑玄也不是碌碌无名之辈。

李贤如今位居高位,可以说是北海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众人听说国渊是李贤特意向公孙瓒讨要的人物,还留下只他一人便值万石粮秣的评语。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李贤如此追捧?

没过多久,一名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材中等的男子与另外一名身材高大长须飘飘的男子联袂而至。

李贤站起身子,温声说道:“子尼先生、幼安先生远道而来,未能有失远迎,还请莫怪”。

国渊与管宁对视一眼,他们都没想到李贤竟然如此客气。

管宁是北海朱虚人,他在途中便听军卒说了李贤的事迹,那时候还以为道听途说,不足为信。

可现在,刚一见到李贤,他这种谦恭待人,礼贤下士的态度便引起了管宁的好感。

“都尉客气了,沿途间,我见到不少流民正在往剧县而来,不知都尉打算如何处置?”说话的是国渊,毕竟,李贤点名要见的人是他。

管宁是个谦谦君子,自然不会越俎代庖,强出风头。

好在这问题适才李贤已经与众人商议过了,当下,他便开口说道:“为了支援辽东,库房中粮秣无多,我便想从青州百姓手中暂借些粮秣,等待来年,一并奉还”。

流民对于地方来说宛若豺狼虎豹,一旦安置不妥,他们极有可能反噬一口。

这样反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为了以绝后患,多数郡县严禁流民入境。

北海国之前究竟了数万青州流民,在国渊想来,这一次怕是没有余力照应了。

提出这个流民的问题,原本国渊就存了考校的意思,没想到李贤竟然答人如此出人意料。

库房的粮秣不多了,非但不去向郡府讨要,竟然想出从百姓手中暂借的主意。

能够出这主意,那便说明李贤在乡民中拥有极高的威望,若不然,老百姓哪里会买账?

“都尉爱民如此,流民之幸”

“若是子尼先生有暇,不如替我负责流民之事,如何?”

国渊没想到甫一见面就有任用。

看得出,李贤对国渊是真的重视。

古人讲究士为知己者死,李贤对国渊的评价早已经传到了辽东

一个国渊便可价值万石粮秣,这句话如果是别人说出来的,众人只会嗤之以鼻,可偏偏说这话的人是李贤。

百战百胜的李贤,众人不禁思虑其中的意义。

儒学大师郑玄闻听之后为国渊加了这么一句评语:“国子尼,美才也,吾观其人,必为国器。”

连郑玄都称之为国之大器的人岂是等闲之辈?

“承‘蒙’都尉厚爱,国渊愿效犬马之劳!”

这就是应诺下了。

李贤高兴的很,又收了一个长于内政的人才,往后他后路无忧了。

不过,适才只顾着招呼国渊,把管宁晾在了一旁,李贤急忙说道:“如果幼安先生愿意,也可以统筹流民事宜”。

管宁颇有傲气,哪里肯在这个时候接受邀请?那样的话岂不是显得他不如国渊?

“管宁谢过李都尉,不过我常年客居他乡,如今陡然回转,想回乡看看,还请都尉准许”

收了一个国渊已经是意外之喜了,李贤哪里肯再得罪管宁,“幼安先生客气了,天下之大你可自去之”。

这就是还给管宁自由了。

管宁闻听之后很是舒服,至于是走是留,那是以后的事情。

李贤已经当着众人的面说出了这话,日后若是管宁想‘抽’身离开,李贤自然不好拦阻。

国渊可以说是被请来的,管宁却总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

若不是李贤态度诚恳,礼贤下士,说不定管宁早就拂袖而去了。

寒冬腊月,早一刻救援,流民存活的机会就大上一分。

关于流民的事情商议妥当之后李贤便急急派人将这命令传达下去。

首先,军卒要准许流民入境,其次,流民营要准备衣物、粮秣,而为了防止宵小滋事,李贤又得将流民编排起来,这样的话才便于管理。

没有国渊之前,李贤忙的天昏地暗,可国渊与管宁加入之后,李贤顿时觉得轻快了很多。

专业的事情就得‘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既然国渊长于屯田,那便将流民‘交’给他,这也算是人尽其用。

安置流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确保公平对待每一人,这样才能让流民心生感‘激’之情,若不然,只会有人心生愤懑。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道理自古皆然。

青州流民听闻李贤的号令之后,家家户户群起响应。

除却必要的粮秣过冬之外,青州百姓都把多余的粮秣拿了出来。

当然了,也有囤积居奇,试图卖出高价的百姓。

对于人世百态,李贤了解的极为透彻,他早就想推行教育政策,可一直缺乏实施者。

后世里,隐约记得管宁就是一个教育家,如果将他收入麾下,那李贤治下军民的素质绝对可以大幅提升。

孔子讲究有教无类,管宁秉承这一理念,一直客居辽东,一生讲学,他曾婉拒曹‘操’封下的各类官职,只是一心讲学。

相较于国渊劝民农事的道路,管宁走的是讲学授道的路线。

两者之间并没有孰优孰劣的说法,都是当世名士,足以流放百世的大能。

什么时候才能找个由头把管宁收入麾下呢?

李贤绞尽脑汁,思索了许久。

后来,徐庶又为李贤总结了几个字“投其所好!”

管宁喜欢什么?他喜欢讲学呀,那便找些流民整日里向管宁求学,看他会怎样!

。。。

第二百六十九章亡羊补牢犹未晚。。。

兖州的流民一路上受尽了白眼,天寒地冻,体弱多病者都已经冻毙在道路两侧,即便是侥幸存活的那些由于缺衣少粮的缘故也奄奄一息。

如果不是心中存有希望,苟延残喘的流民们早就迈不动脚步了。

临近剧县边界的时候,流民们听到一阵铜锣声响起。

“铛铛铛”

“都尉大人在十里开外设了粥场,诸位父老乡亲可以自取之”

“铛铛铛”

“都尉有令,今日粥汤不收一文钱”

“铛铛铛”

“都尉有令,入我剧县须得遵我号令,不从者,杀无赦”

……

嗓‘门’奇大的军卒守在各个路口,将李贤草草制定的各项规定念了出来。

听闻可以喝到免费的米粥,流民们俱是大喜过望,至于后面的几个杀字,仓促间并没有人往心里记。

一路行来,各地的官府豪族对他们畏之如虎,从来没有人给过他们好脸‘色’,而对于李贤,百姓们都是道听途说,从未谋面。

不少人甚至绝望起来,若是李都尉在剧县不肯赈济流民的话,那又该如何是好?

堪堪临济边界的时候,兖州百姓甚至有一种未知的恐惧感,到了剧县,等待大家的会是什么?

第一‘波’抵达剧县的流民有四百人,他们离开兖州的时候,村内满打满算有七百人,可一路行来,却折损了大半乡民。

当初,是族内的族长一力促成了举村迁徙的举措,沿途间伤亡了那么多的族人,如果李贤对他们见死不救,方姓族长已经决定要自戮谢罪了。

好在李贤李都尉有着一颗“仁义”之心,竟然真的愿意赈济流民。

香喷喷的粥汤就在几百步开外,方家村的乡民们甚至闻到了浓郁的米香。

“咕噜噜”,饿了许久的肚子急剧地叫唤起来。

乡民们快速迈动脚步,就要扑向粥场。

谁曾想,半道上突然涌出一队军卒,他们手持利刃,嘴里道:“兖州的父老乡亲听好了,若想领取粥汤,须得遵守秩序,不可‘乱’了次序”。

乡民们你看看我,我望望你,都不明白这伙军卒是什么意思。

这时候,方姓族长踱了出来:“敢问差爷,何为秩序?小民饿了一路,若是有失礼之处,还请勿怪”。

为首的一名军校对着方姓族长微微颌首,道:“你是主事的?”

“小民是这几百口方家村民的族长”

“嗯,这秩序嘛,就是排队取粥的意思,都尉定下这规定,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领到粥吃,不必担心青皮无赖!”

方幽连连颌首,道:“都尉思虑周全,小民明白了”。

说罢,方幽便说道:“让‘妇’孺上前领粥,壮年劳力其后”。

有了吃食,流民便有了存活下去的希望,尚未见到之前,方幽在族人中受到了不少非议,可此番,李贤愿意设下粥场赈济流民,这就说明方幽定下的迁徙之策是行之有效的。

方幽在族中的地位重新得到了巩固。

族长发话,村中的‘妇’孺便迟疑地往前行进,其后,成年壮丁虽然面带菜‘色’,却也无人反驳。

两侧的东莱军卒看到这一幕之后很是欣慰,到了这时候,方幽依旧能够约束族人,这说明他自身有不小的威望,见了米粥之后,能够克制**,让身体虚弱,最需要吃食的‘妇’孺先行,这又说明对方有着一颗“秉公”之心,这样的人物,为首军校暗暗地记在了心中。

之前,李贤已经吩咐过,如果有青皮无赖滋事生非,不遵号令,可当场击杀!

一众军卒已经磨刀霍霍,没曾想,遇到的第一‘波’流民竟然颇守规矩。

几百步的距离不知道行了多久,一名身材瘦削的‘女’子踱到煮粥的大锅之前。

一名军卒盛了一碗厚实的米粥,递给了‘女’子,嘴里道:“慢些喝,都尉吩咐过,大人可以喝两碗,车轮一下的孩子一碗”。

捧着热腾腾的粥水,‘女’子眼泪滴落到碗中,她千恩万谢,当时捧着米粥便行到了一旁。

有了第一个,后面的百姓很快就按照顺序领到了各自的粥汤。

一旁,都尉府的文吏记下了吃粥的人物数量,等到众人全部吃完过后,他敲了一击铜锣,道:“谁是主事的,过来一趟”。

方幽刚刚把米粥吞下肚子,他抹净嘴角,一路小跑着来到文吏跟前,“不知大人有何吩咐?”

“你族中有男丁两百八十一人,‘女’丁一百三十二人,其中,孩童八十人,老者十三人,对否?”

族人的数量方幽早已经铭记于心,闻言之后,他连连颌首,道:“不错,正是如此”。

“嗯,不知道你们有何打算?”

作何打算?方幽被问的愣神。

是呀,原本在迁徙的路上,所有人都把剧县当成了终点站。

可现在,到了剧县,李都尉也肯仗施援手,可乡民们却不可能一直白吃白喝的。

就算李都尉家大业大,也撑不住这种吃法呀。

可是,乡民们又能做什么呢?

“实不相瞒,我等并无打算”,方幽几乎是涨红着脸,才说出这句话。

记录的文吏却也不恼,他说道:“嗯,你们是短暂停留,还是打算常驻?”

方幽饶有兴致:“短驻如何,常驻又有什么说法?”

文吏很有耐心,嘴里道:“如果只是短驻,过了明日午时,这粥场便不再欢迎你们了,你们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