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杂志#2005读者合订本 >

第180节

杂志#2005读者合订本-第180节

小说: 杂志#2005读者合订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美国,雇主和雇员各拿出工资的6。2%作为税收,形成“社安金”。美国人的退休金、残疾金、遗属遗孤抚恤金都从这部分税收中解决。美国社安金中的85%用于养老金,其余的15%则与其他的社会保障相关。在法国,基本养老金由雇主交8。2%,雇员交6。55%;法国对遗属遗孤补助的资金来源于由雇主按雇员收入的5。4%缴纳,作为困难家庭补助金。

  欧美90%以上的退休人员不单纯依靠那块基本养老金。这些国家有一个非常发达的保障老有所养的辅助网络。比如说,美国就有多项政府支持的退休保险项目供个人自愿参加。欧美等国对养老金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税收政策上。也有的国家直接由政府拨款来弥补缺口。比如德联邦政府,每年都要拿出近千亿欧元来支持其基本社会福利保障系统的运转。

  ◆鼓励老有所为◆

  人们比较关心的是,欧美等国的职工退休后到底能领取多少退休金。其实西方多数国家职工退休后取得的收入并不是一个固定额,少者,只能领到原工资的50%~60%,多者则可以领到原工资的100%以上。其中的原因主要与退休年龄相关。比如,芬兰65岁退休领取的养老金比60岁退休高出40%。美国对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仍继续工作的人,每多工作一年就奖励10多个百分点的退休金,直至正式退休。

  目前欧美等大多数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5岁,美国和德国在今后几年内将把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这些国家鼓励人们到了法定退休年龄时继续留在岗位上。按英国人的说法是,50岁创业才开始。“55岁太老了?我们连65岁的人都雇呢。”这是树立在德国科隆市大街上一家公司的广告词。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老道的资本家目前正在重新审视退休人员的使用价值,并热衷于对老年人的“余热”进行开发。据美国劳工部统计,在1994年至2004年间,65岁~69岁年龄段的老年男性就业率从27%上升到33%,女性就业率也从18%上升至23%。

  ◆医疗保障制度◆

  在西欧地区,公共医保费一般由雇主和雇员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数额缴纳。法国,雇主交2。8%,雇员交6。8%;德国,按工资收入的13。4%收取,雇员和雇主各交一半。德国,每季度看病收取医疗费10欧元,病人住院个人每天负担10欧元,一年缴纳的住院费超过280欧元后由政府承担。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享受免费医疗服务。安装假牙由个人出资另保,非处方药的费用由个人承担。

  不过,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美国不为其国民提供基本的免费医疗服务。政府补贴的医疗保险是美国人享受免费医疗服务的主要途径。美国只对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如果一个家庭收入超过这一贫困线,就得自己想法解决医疗问题,这也是很多美国人自愿留在贫困线以下的一个原因吧。

  目前美国70%以上的就业人员能够从雇主那里得到一份基本医疗保险,其余的人则要自己想办法加入其他医疗险种来解决。美国公司比较注重给雇员买工伤险,否则,雇员在工作期间一旦出点意外,雇主的麻烦就惹大了。

  由于西方国家保险业非常发达,相对应的医疗险种也很多,他们涵盖了从婴儿到老年人适应各收入水平不同性别的群体。举一个例子,美国有一个家庭医疗储蓄险种,投保人每月向指定账户存入400多美元,全家一年的医疗费总额如果超出4500美元,多出的部分就由保险公司买单。当然,西方各国也为富人量身定做险种,只要多交钱,除了换脑浆外,治疗身体任何部位的开销都归保险公司。

  ◆摆过头的时钟◆

  由于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涉及整个社会安全的一张大网,它试图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不漏在网外。也正因如此,很多洋人老蹲在网里啃馅饼,出外找工作倒成了一个错误。看看德国最近发生的这个“福利的时钟摆过头”的案例。

  德国巴伐利亚州安斯巴赫地区有一位35岁的男子,领着政府救济“失业”在家,悠闲自得地呆了几个月后竟然突发“奇想”,将当地政府告上法庭。他的要求是政府应为他获取色情资料以及嫖娼费报销。这位男子在法庭上大倒“苦水”,称他的妻子远在泰国,他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而需要去妓院。保证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是德国社会保障的基石,政府理应为他‘经常呈现且有些迫不及待的性要求”提供援助。他向政府提出的报销金额大约为每个月3000美元。

  安斯巴赫法庭最近作出裁决,原告提出的涉及个人性生活方面的相关费用应该从他领取的救济金中支付。法庭表示,社会救济已经涵盖了“每天的需求”,政府不应该另行为其安排“嫖娼”预算。不过,这名男子并不服安斯巴赫地方法庭的判决,仍在“固执”地利用政府提供的免费法律援助提起上诉。

  其实,类似的灰色幽默在西方国家并非鲜见。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24期









苹果的最佳分法
  作者:感动

  那时,我在一个农民工子弟小学教一年级数学。期中考试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

  从年龄与智力发展水平来说,让七、八年级的孩子来回答这道题,应该是很简单的。

  但是当试卷交上来后,我却大吃一惊,我发现,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迷样,这道题变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

  我想,试题本身就错了,所以这道题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了。

  但阅卷时,我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在那道题下都写出了答案。

  其中有一个答案震憾着我的心灵。

  答案的内容是:每个人能分到一个苹果。后面接着写了原因:假如爷爷买来一个苹果,他一定不会吃,因为他知道有病的奶奶一定很想吃,分会留给奶奶的;但奶奶也不会吃,她通常会把苹果送给她最疼爱的小孙女——我;但我也一定不会吃这个苹果,我会把它送给每天在街上卖报纸的妈妈,因为妈妈每天在太阳下晒着,口渴的她一定需要这个苹果;但妈妈也不会吃的,她一定会送给爸爸,因为爸爸进城这一年来每天都在工地上干很累很累的活,却从没吃过苹果。

  所以,我们家每个人都有会得到一个苹果。

  我含着眼泪,给孩子的答案了满分。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24期P13)









前沟村三丫头
  作者:谷云华  

  今年十一期间,我应邀参加一个学生的婚礼。在婚宴上,当新郎新娘来到我们这一桌敬酒时;新郎在我耳边悄悄对我说,你看那穿红衣服的伴娘,就是我曾给你讲过的前沟村李大爷家的三丫头。一听此言,我一下子转过身注视着她,只见她有着秋水般明澈的眸子,青春勃勃的脸庞

  上漾着纯真的笑容。我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斟了满满一杯酒,走到三丫头面前,对她说,我敬你一杯酒,我听过你的故事,一直想见到你.我从你身上懂得了什么叫纯真如水……这故事还得从我这位学生身上说起。

  那是在六年前;我这位学生师范刚毕业。毕业前夕,他和他的女友及另外两个同学一同来到河南农村搞社会调查,在一个叫前沟村的偏远山村呆了一个多星期。在这一个多星期里,他们被这里的贫困深深地震撼了,他们没有想到在今天的中国还有这么穷的地方。怪不得安徽一对作家夫妻发出了中国农民最苦,中国农民最难的呐喊。他的女友拿出糖果分给小朋友们吃,小朋友问;现在不过年怎么能吃糖,村里大人小孩很少有穿袜子的,一位小男孩看到他们吃方便面,对他们讲,他就想生病发高烧,那样妈妈就会买这好吃的面条给他吃;当时他们听了泪如泉涌。

  村里有所小学;就是两间不遮风雨,摇摇欲坠的破房子,从七八岁到十几岁的孩子混在一块儿读书。我的这位学生说他目睹了这一切后.他感到他的脚步已迈不出这个小山村了,他要在这块土地上留下来,虽然不是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但最起码呆上几年.把这个小学办起来。他把自己的想法对女友讲了,女友也同意他的想法,愿意和他在一起。于是他们回来后,做通了双方家长的工作。一毕业,就踏上了圆梦之路。去时他俩什么也没有带,只带了四大旅行包的方便面。他说,不知怎么,到现在一吃方便面就心酸,就会想起前沟村那个只有生病发烧才能吃到方便面的孩子。

  他和他的女友与前沟村的村民们一道火火热热地干起来了, 把学校颁发他俩的3000元奖学金全部给了村里。盖教室,置课桌,给学生分班,村长兼小学校长的李大爷摸着女友因干活而布满血泡的手,心疼而动情地说:俺们今后有钱了,一定在村里修座庙,庙里就供你俩……

  可不到半年时间,女友坚持不下去了。在一个天边刚显鱼肚白的清晨,女友收拾好行装,和他吻别,女友说,她要早点走,她实在不忍心看到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

  女友走后,断断续续来过几封信,后来渐渐也就音信全无了。他也很知趣,知道不必去问为什么了。李大爷知道后,把他叫到家中,热了一壶烧酒,劝他说:孩子,大伯对你说句心里话,这个地方不是你一人两人,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变的,不要把自己这辈子耽误了。回去吧,

  把你那媳妇娶上,大伯是过来人.心里明白,她心里有你呢。李大爷家那二丫头三丫头在一旁只是流泪。当时他满满一杯酒下肚.大声叫道:哪块黄土不埋人.大丈夫何患无妻。我不实践自己的诺言,何颜去见江东父老。

  于是他把失恋的痛苦深深埋人心里.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追求之中。在次年春节期间,他回家探亲时.姐姐为他介绍了一位纺织厂的女工。春节后,这位女工随他一道来到前沟村。在他们到的那一天,刚走到村口,他俩被当时的情景惊呆了,只听鞭炮声突然响起.老村长带着全村的男女老少捧着一束束香气扑鼻的梅花像欢迎贵宾一样向他俩走来.两人禁不住泪如雨下……

  可没过多长时间.他姐姐来电话了,说那女工讲,如果他愿意回到家乡,两人就继续相处,如果还留在前沟村,那就……分就分吧.他说这是他预料之中的事。

  就在此时,李大爷的大丫头大专毕业,怀着一腔振兴家乡教育的豪情回到了前沟村,她说.她要当现代的女武训。知道了他的爱情遭遇后,不禁为其精神所感动,向他射出了丘比特之箭。他接受了她的爱情,并同时坚定了一个信念:永远不走了,与这块土地上的姑娘作伴,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但不到三个月时间,一天晚上,李大爷来到他住处,往床边上一坐,吧嗒吧嗒地抽着烟,半晌不说句话,他问发生了什么事。李大爷支吾道:儿……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可人不如狗了,大丫头下午到省城去了,在一家什么外国人开的公司里干活去了,她说她没脸见你

  李大爷走后,他不由双手捂面,痛苦无声地抽泣,是难过.是伤心,还是悲哀,他也说不清。

  面对这一连串的爱情打击.他还是决定走了,他感到他赌不起青春。一天晚间,他在收拾行李,眼前不时出现那一个个可爱的面孔:眼睛大大的.整天话不停的小兰子,说话结巴.唱歌不结巴的三旦旦,刚刚才11岁.却羞涩腼腆像个大姑娘的秀秀.不叫他老师,只叫他哥哥,有点智力障碍的大牛子,还有因为她姐和他断绝了恋爱关系.而不让她姐进家门的李大爷家14岁的三丫头……想到此,他不禁心乱如麻。就在这时,他好像听到外面有动静,起身打开门一看.只见是李大爷家的三丫头正站在门外,他忙把她让进屋,问道.三丫头,这么晚了,有什么事吗?三丫头沉默着。他又问,有什么事,跟老师讲。这时只见三丫头猛地往他身上一扑,拽着他的衣服,哭着说:老师,你别走.俺姐不跟你,俺跟你,就让俺嫁给你吧,俺跟你一辈子过苦日子见此状,他不由往地上一蹲,号啕大哭,哭着说着,我不走了,我一辈子打光棍也不走了

  补记:后来他的女友知道了这件事,愧疚万分,又回到了前沟村。今年春天,前沟村小学撤销,两人一道回到了家乡,十一举办了婚礼,我也有幸认识了三丫头。

  摘自《读者》2005年第24期P60









请葬我于大海
  作者:徐慧芬

  屋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