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郎咸平文字全集 >

第64节

郎咸平文字全集-第64节

小说: 郎咸平文字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除非是做战略投资,否则在境外单独买壳并不值得,特别是在OTCBB市场。
        五、 目前国内企业海外买壳上市其实是在变相规避国家政策管制,打擦边球
        海外买壳上市除了上述种种误区和陷阱,还存在政策上的风险,因为,国内至今尚未有政策允许中国企业在海外借壳上市,相反,国家从1993年以来,先后发布了《关于境内企业到境外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存在的问题的报告》、《关于境内企业到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审批程序的函》、《国务院关于暂停收购境外企业和进一步加强境外投资管理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在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中明文规定:“禁止境内机构和企业通过购买境外上市公司控股股权的方式,进行买壳上市”。
        因此,一批中介机构和企业开始另寻它路,绕道海外买壳上市,其始作俑者是裕兴电脑。此后,先注册一家海外控股公司(比如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然后用这家海外公司支付巨额现金收购国内企业,成为国内企业的控股母公司;再用这家海外公司在海外市场买壳上市便成了企业的普遍做法。因为不属于直接上市,因此,不必经过中国证监会的批准,又由于不是境内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因此不受到1993年以来的一系列规定的限制。
        可以说,目前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是在打政策的“擦边球”,在绕道的过程中亦有很多不规范甚至违法的行为产生(比如地下钱庄),若为投资者知晓,该上市公司必遭遗弃。
        可见,中介机构所鼓吹的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只不过是偷换概念。中介机构所谓的纳斯达克或者纳斯达克副板实际是与纳斯达克完全分离和有本质不同的OTCBB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充斥着几美分的垃圾股票和空壳,几乎融不到什么资,而且还要付出买壳费用以及其后的维持费用,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上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市挂牌公司,其上市公司地位得不到美国证券交易所的承认。而且,从这个市场升到纳斯达克市场的可能性并不大,对于一般中国企业而言,登陆纳斯达克并非易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水中望月镜中观花。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在操作上存在一定的违法性,并不为国家政策所允许和支持。
        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管制,每年1000家申请上市的企业中仅有1/10能获得上市资格,而且至今民企尚未取得与国企同等的地位。对于大多数民企来讲,上市仍然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加之目前国内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国内券商倾向于做国企上市的大项目,而对民企的中小规模不屑一顾,更使得民企在国内上市难上加难。同时,国内企业对于海外资本市场和买壳上市不太了解,加上虚荣心作怪,急于求成,为很多中介机构提供了投机渔利的机会,从而导致海外买壳上市热潮再起。这里要提醒那些想要海外买壳上市的国内企业,不要为中介机构的花言巧语所蒙骗,不要梦想通过“资本运作”一蹴而就,不要一味为上市而上市,否则将得不偿失,悔之不及。踏踏实实地发展壮大自己才是最根本的道路。
        
      我始终在坚守自己的学术信仰


        2004。12。2  郎咸平

          
      很多人问我怎么看待我所引起的这场有关国资改革的争论。事实上,没有什么特殊、神秘的。我从在美国开始研究的课题就是公司治理,而公司治理本身追求的就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股民的利益,放大了说就是维护全民利益。这在美国很正常,但我没想到的是,在中国这却显得并不正常。
      中国现在没有建立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游戏规则,流行的是股市圈钱和产权改革中的国资流失与掠夺,这都是违反公司治理的本意的。我做的案例和我的评论,不过是在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案例,阐述我所学和我所信仰的经济理论。我坚信,经济学理论是为经济社会生活服务的,我所研究的以维护投资者权益为宗旨的公司治理问题,本身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而只有追求这样的以民为本、和谐互动,中国的改革和中国社会才能良性地发展下去。我希望国家富强,而国家富强,必须实现以民为本的目标。
        我做的案例和言论发表之后,所引起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有很多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但所有的弱势群体和一部分学者、公众媒体都支持我,这让我觉得我做的事情很有意义。我会继续坚持下去。我是不会改变的,这很简单,还不只是违背良心的问题,而是我不能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我个人有很强的意志力,我信仰一个东西,我就必须走下去。我不过是在坚持我的学术信仰,做一个学者该做的事情。这本身不仅是我的梦想,也是我每天都在做的事。
        国内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批评我不是真正的经济学家,认为我对格林柯尔、海尔等企业的评论不是在学术平台上做研究。这是很滑稽的,我的学术成就可以以在被《金融经济学期刊》、《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期刊》等国际最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为证,不仅他们自己从来没有在这样的地方发表过论文,而且我的文章很多他们连看都看不懂。事实上,他们并不理解什么是学术。在国际上,学术研究讲究的是科学的假设,科学的逻辑,科学的研究,科学的论证,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是学术的方法论,中间有大量的数据、统计方法与推导。但这样的语词和方法论很少有人看得懂,因此,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那样,需要用案例把这个学术逻辑写出来,让社会传播。一个真正的学者,不仅要能发表艰深的学术论文,而且应该能把自己论文中的学术观点讲给社会大众听懂。因为虽然方法论不容易懂,但逻辑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需要用案例故事来表达。
        我学的是财务,按照证券市场的规则,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是要全部如实披露的,因此,财务专家就能够根据这些数据做出结论,至于数据是否可靠也是我们做财务学研究的人必须首先查核的。商学院里有很多学科,比如物流、组织、行销等学科,确实需要到企业跟企业谈,但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性,财务学科完全可以根据财务数据对企业的行为做出自己的判断。
        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中国是以权力建立了齐头平等,限制了民众的创造力。改革开放却是完全解放了民众的创造力,彻底的打破了齐头的平等。民众可以在几乎没有法治框架下随意追求财富。但是由于规范游戏规则的法治结构并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个人在追求财富的同时必然会侵害到他人的利益,而最后的结果就是新的权贵阶级产生,贫富更加悬殊,造成社会的动荡。例如中国的股市与产权改革就是最好的例子,上市公司可以无所顾忌的圈钱而无严刑峻法的惩处,而国企老总也可以不顾全体员工多年辛苦所创造的基业,在MBO“法律缺位下合法”大旗下侵吞全体老百姓的资产,贱价买断工龄。
        我当然不主张以权力建立齐头的平等,我也反对现行法治缺位下的企业家侵害他人的追求财富行为。我理想中的中国是在法治化的规范下,建立一套规范的游戏规则,让每一个经济个体能在法治化游戏规则的规范下运作,而不会侵害他人利益。但是法治化的建设必须以百姓利益为前提,否则必然失败。法治化的建设不能离开政府行为,世界上各国法治化的建设绝无可能脱离政府的行为。例如19世纪法国拿破仑所建立的第一套大陆法系法典,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第二套大陆法系法典,美国1890年的反托拉斯法以及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这些法案对不规范行为的严厉制裁以及对社会大众的保护在世界上都可说是无与伦比,但这些法案的形成必然依靠强势政府的推动。只有在法治化建设完成后,稳定的中产阶级才能形成,而政府的功能才能缩减。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呼吁限制政府权力是一个错误的跳跃性思维,在法治化还未完成之前,政府的退出将会给老百姓带来可怕的劫难。最好的例子就是菲律宾。该国引进了美国的民主选举、议会、宪法、民营经济,但是没有引进美国严刑峻法的法治,结果就是官商勾结席卷全国财富。这也是为何我主张强势大政府的基本原因。我鼓励这届政府以民为本的思维,但是以民为本的法治化建设才是施政的重点,只有建立一套以民为本的法治化游戏规则,才能建立稳定的中产阶级以及藏富于民的社会,而其后才能再谈政府职能的缩减。
        我的梦想就是坚持自己的学术信仰,并用自己的所学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有所帮助。经过这一次事件后,我认为自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事实上,我批评企业的一些行为,也是希望对中国的企业有所帮助。企业都是逐利的,他们要成功,必须遵守经济规律。我批评德隆,是因为我认为它违反了规律,你要多元化,必须行业互补、保持现金流稳定,如果遵守这些规律,就不会崩盘,而是有可能像中信泰富、李嘉诚那样走向成功。
        我希望通过我的学术研究和对学术成果的案例化、通俗化阐述,由理论参与现实,能够把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在中国推广出去。
        
      解析联想3次转型策略 重归PC能成功吗


       2005。1。7  郎咸平

          
      2004年12月8日联想对IBM的PC业务的收购,在国内外造成了很大的轰动。但这一国际化扩张,并未得到市场的充分肯定。联想近几年来的业务发展策略,由2000年的国际化开始,但却以失败告终;在国际化裹足不前而PC业务无法继续提升的压力下,联想决定进行多元化业务,涉足互联网、手机和IT服务业,但2004年的资料显示,多元化的业务再次碰到了瓶颈;联想再度转向PC业务发展,包括这次收购IBM的PC业务。本文专注分析联想这一连串的转型策略。
        一、联想的国际化
        联想国际化的第一步:“名牌效应”
      联想国际化的目标是:“10年以后,公司20%—30%的收入来自国际市场,公司的管理水准达到国际一流公司,具有国际化发展的视野和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和文化。”
        联想以香港为海外销售的第一试点。2001年9月21日与香港丰泽电器合作,在香港市场推出其首部家用电脑。丰泽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属下的零售业务,代理多个国际级电器及电子品牌。丰泽电器在香港拥有超过50家分店,主导本港的电器市场。
        联想电脑通过丰泽电器完善的销售网,能在短时间内接触到香港庞大的消费群,绝对是拓展海外分销市场理想的第一步。但可惜市场反应却欠佳,合作消息宣布后的一周内,累计超额收益率(股票累计收益率与市场累计平均收益率的差额,CAR)由10%下跌至最低的负6%(图1),原因何在?
        香港作为以高科技主导的国际城市,家用电脑市场的竞争激烈。当时香港电脑市场占有率以IBM为首,继而为康柏及戴尔。反观联想计算机品牌尚未成熟,其知名度只局限于国内市场,还难以与国际知名品牌如IBM、康柏等相提并论,市场看淡联想国际化的第一步是可以理解的。
        联想国际化的第二步:“全盘计划”
        “Legend”的中文含义是“传奇”,可是在其他国家,这个品牌已早被其他公司注册。联想产品如要进入海外市场,就无法使用“Legend”这一标识进行销售及市场推广。而如果联想在各国的品牌都不能统一,自然难以谈得上拓展国际化业务。
        联想由此迈出其全面国际化的第二步。2003年4月28日,联想集团改换了它沿用15年的标识,由“Legend”换成“Lenovo”,并将其进行了全球注册。“Le”来自于原先的“Legend”,“novo”在拉丁文中则是“创新”的意思,
        联想随后以带有“Lenovo”标识的自主研发手机作为头炮,在正式改名后于国内市场推出。但奈何联想在以后的半年中未有任何大型的承接行动,尤其在集团多年苦心经营的PC业务方面,联想并没有推出新一系列或新技术的产品作相应的配合,以巩固及打造其新品牌。加之以新品牌“Lenovo”推出的联想手机只局限于在国内市场分销,联想始终未有大规模在海外市场推出新产品。
        联想国际化的第三步:“以退为进”
        联想迟迟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