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如何阅读一本书 ·txt >

第25节

如何阅读一本书 ·txt-第25节

小说: 如何阅读一本书 ·txt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如何使用百科全书

  我们所说的有关字典的许多事也适用于百科全书。跟字典一样,百科全书也是种好玩的读物,既有娱乐消遣价值,对某些人来说还能镇定神经。但是和字典一样,如果你想通读百科全书,那是没有意义的。一个将百科全书强记在心的人,会有被封为“书呆子”的危险。

  许多人用字典找出一个字的拼法与读法。百科全书相似的用法是查出时间、地点等简单的事实。但如果只是这样,那是没有善用、或误用了百科全书。就跟字典一样,百科全书也是教育与知识的工具。看看百科全书的历史,你就能确定这一点。

  虽然百科全书(encyclopedia)这个字来自希腊文,希腊却没有百科全书,同样地,他们也没有字典。百科全书这个字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指一本有关知识的书,或是沉淀知识的书,而是知识的本身—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该有的知识。同样的,又是罗马人发现百科全书的必要性。最早的一本百科全书是由罗马人普林尼(Pliny)编纂的。

  最有趣的是,第一本依照字母排列顺序编辑的百科全书是在1700年才出现的。从此大部分重要的百科全书都是照字母顺序来排列的。这是解决所有争议最简单的方法,也使得百科全书的编辑迈进了一大步。

  百科全书与光是文字的书所产生的问题有点不同。对一本字典来说,按字母排列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但是世界上的知识—这是百科全书的主题—能以字母来排列吗?显然不行。那么,要如何安排出秩序来呢?这又跟知识是如何安排出秩序有关了。

  知识的顺序是随着时代而变迁的。在过去,所有相关的知识是以七种教育艺术来排列的—文法、修辞、逻辑三学科,与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学科组合而成。中世纪的百科全书显现出这样的安排。因为大学是照这样的系统来安排课程的,学生也照样学习,因此这样的安排对教育是有用的。

  现代的大学与中世纪的大学大不相同了,这些改变也反映在百科全书的编纂上。知识是按专业来区分的,大学中不同的科系也大致是照这样的方法来区分的。但是这样的安排,虽然大致上来自百科全书的背景,但仍然受到用字母编排资料的影响。

  这个内在的结构—借用社会学家的术语—就是善用百科全书的人要去找出来的东西。的确没错,他基本上要找的是真实的知识,但他不能单独只看一种事实。百科全书所呈现给他的是经过安排的一整套的事实—一整套彼此相关的事实。因此,百科全书和一般光提供讯息的书不同,它所能提供的理解取决于你对这些相关事实之间的关系的了解。

  在字母编排的百科全书中,知识之间的关联变得很模糊。而以主题来编排的百科全书,当然就能很清楚看出其间的相关性。但是以主题编排的百科全书也有许多缺点,其中有许多事实是一般人不会经常使用到的。理想上,最好的百科全书应该是又以主题,又按字母来编排的。它呈现的材料以一篇篇文章表现时,是按字母来排列,但其中又包括某个主题的关键与大纲—基本上就是一个目录。(目录是在编排一本书的文章时用的,与索引不同。索引是用字母排列的。)以我们所知,目前市面上还没有这样的百科全书,但值得努力去尝试一下。

  使用百科全书,读者必须要依赖编者的帮忙与建议。任何一本好的百科全书都有引言,指导读者如何有效地运用这本书,你一定要照着这些指示阅读。通常,这些引言都会要使用者在翻开字母排列的内容之前,先查证一下索引。在这里,索引的功能就跟目录一样,不过并不十分理想。因为索引是在同一个标题下,把百科全书中分散得很广,但是和某一个相关主题有关的讨论都集中起来。这反映一个事实,虽然索引是照字母排列的,但是下一层的细分内容,却是按照主题编排的。而这些主题又必须是按字母排列的,虽然这也并不是最理想的编排。因此,一本真正好的百科全书,像大英百科全书的索引,有一部分就可以看出他们整理知识的方法。因为这个原因,一个读者如果不能善用索引,无法让百科全书为己所用,也只能怪他自己了。

  关于使用百科全书,跟字典一样,也有一些负面的告诫。就跟字典一样,百科全书是拿来阅读好书用的—坏书通常用不着百科全书,但是同样的,最聪明的做法是不要被百科全书限制住了。这又跟字典一样,百科全书不是拿来解决某个不同观点的争论用的。不过,倒是可以用来快速而且一劳永逸地解决相关事实的争论。从一开始,事实就是没有必要争论的。一本百科全书会让这种徒劳无益的争吵变得毫无必要,因为百科全书中所记载的全是事实。理想上,除了事实外,百科全书里应该没有别的东西。最后,虽然不同的字典对文字的说明有同样的看法,但是百科全书对事实的说明却不尽相同。因此,如果你真的对某个主题很感兴趣,而且要靠着百科全书的说明来理解的话,不要只看一本百科全书,要看一种以上的百科全书,选择在不同的时间被写过很多次的解释。

  我们写过几个要点,提供给使用字典的读者。在百科全书的例子中,与事实相关的要点是相同的。因为字典是关于文字的,而百科全书是关于事实的。

  (1)事实是一种说法(proposition)说明一个事实时,会用一组文字来表达。如“亚伯拉罕·林肯出生于1809年2月12日。”或“金的原子序是79。”事实不像文字那样是物质的,但事实仍然需要解释。为了全盘地了解知识,你必须知道事实的意义—这个意义又如何影响到你在找寻的真理。如果你知道的只是事实本身,表示你了解的并不多。

  (2)事实是一种“真实”的说法(〃True〃 proposition)事实不是观点。当有人说:“事实上……”的时候,表示他在说的是一般人同意的事。他不是说,也不该说,以他个人或少数人的观察,得来的事实是如此这般。百科全书的调性与风格,就在于这种事实的特质。一本百科全书如果包含了编者未经证实的观点,就是不诚实的做法。虽然一本百科全书也可能报导观点(譬如说某些人持这样的主张,另一些人则又是另一种主张),但却一定要清楚标明出来。由于百科全书必须只报导事实,不掺杂观点(除了上述的方法),因而也限制了记载的范围。它不能处理一些未达成共识的主题—譬如像道德的问题。如果真的要处理这些问题,只能列举人们各种不同的说法。

  (3)事实是真相的反映—事实可能是(1)一个资讯;(2)不受怀疑的推论。不管是哪一种,都代表着事情的真相。(林肯的生日是一个资讯。金原子的序号是一个合理的推论。)因此,事实如果只是对真相提出一点揣测,那就称不上是观念或概念,以及理论。同样地,对真相的解释(或部分解释),除非众所公认是正确的,否则就不能算是事实。

  在最后一点上,有一个例外。如果新理论与某个主题、个人或学派有关时,即使这个理论不再正确,或是尚未全部证实,百科全书仍然可以完全或部分报导。譬如我们不再相信亚里士多德对天体的观察是真确的,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部分我们还是可以将它记录下来。

  (4)事实是某种程度上的约定俗成—我们说事实会改变。我们的意思是,某个时代的事实,到了另一个时代却不是事实了。但既然事实代表“真实”,当然是不会变的。因为真实,严格来说是不会变的,事实也不会变。不过所有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主旨,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我们一定要承认的是,任何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主旨,都可能被更有包容力、或更正确的观察与调查证明是错的。与科学有关的事实更是如此。

  事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文化的影响。譬如一个原子能科学家在脑中所设定的真实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对他来说,某些特定的事实就跟在原始人脑中所想像与接受的不同了。这并不是说科学家与原始人对任何事实都无法取得共鸣,譬如说他们都会同意,二加二等于四,物质的整体大于部分。但是原始人可能不同意科学家所认为的原子核微粒的事实,科学家可能也不同意原始人所说的法术仪式的事实。(这是很难写的一段,因为我们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会想同意科学家的说法,而很想在原始人认为的事实这两个字上加引号。这就是真正的重点所在。)

  如果你记住前面有关事实的叙述,一本好的百科全书会回答你有关事实的所有问题。将百科全书当作是辅助阅读的艺术,也就是能对事实提出适当问题的艺术。就跟字典一样,我们只是帮你提出问题来,百科全书会提供答案的。

  还要记得一点,百科全书不是追求知识最理想的途径。你可能会从其中条理分明的知识中,获得启发,但就算是在最重要的问题上,百科全书的启发性也是有限的。理解需要很多相关条件,在百科全书中却找不到这样的东西。

  百科全书有两个明显的缺失。照理说,百科全书是不记载论点的。除非这个论点已经被广泛接受了,或已成为历史性的趣味话题。因此,在百科全书中,主要缺少的是说理的写法。此外,百科全书虽然记载了有关诗集与诗人的事实,但是其中却不包含诗与想像的文学作品。因为想像与理性都是追求理解必要的条件,因此在求知的过程中,百科全书无法让人完全满意,也就不可避免了。 



第十三章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

 


  在任何艺术或实务的领域中,有些规则太通用这一点是很令人扫兴的。越通用的规则就越少,这算是一个好处。而越通用的规则,也越容易理解—容易学会与使用这些规则。但是,说实在的,当你置身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想要援用一些规则的时候,你也会发现越通用的规则离题越远。

  我们前面谈过分析阅读的规则,一般来说是适用于论说性的作品—也就是说任何一种传达知识的书。但是你不能只用一般通用的方法来读任何一本书。你可能读这本书那本书,或是任何一种特殊主题的书,可能是历史、数学、政治论文或科学研究,或是哲学及神学理论,因此,在运用以下这些规则时,你一定要有弹性,并能随时调整。幸运的是,当你开始运用这些规则时,你会慢慢感觉到这些规则是如何在不同的读物上发挥作用。

  要特别提醒的是,在第十一章结尾时所说明的十五个阅读规则并不适用于阅读小说或诗集。一本虚构作品的纲要架构,与论说性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小说、戏剧与诗并不是照着共识、主旨、论述来发展的。换句话说,这些作品的基本内容没有逻辑可言,要评论这些作品也要有不同的前提才行。然而,如果你认为阅读富有想像力的作品毫无规则可言,那也是错的。事实上,下一章我们会讨论到阅读那种作品的另一套应用规则。那些规则一方面本身就很有效,另一方面如果能检验这些规则和阅读论说性作品规则的不同之处,还可以帮助你对阅读论说性作品的规则多一层认识。

  你用不着担心又要学一整套十五个或更多的阅读小说与诗的规则。你会很容易了解到这两种规则之间的关联性。其中也包括了我们一再强调的事实,你在阅读时一定要能提出问题来,尤其是四个最特殊的问题,不论在阅读什么样的书时都要能提出来。这四个问题与任何一本书都有关,不论是虚构或非虚构,不论是诗、历史、科学或哲学。我们已经知道阅读论说性作品的规则如何互相连贯,又是如何从这四个问题中发展出来的。同样的,阅读富有想像力作品的规则也是来自这四个问题,只不过这两类作品的题材不同,会造成规则上的部分差异。

  因此,在这一篇里,比起阅读的规则,我们会谈更多有关这几个问题的话题。我们会偶尔提一个新规则,也会重新调整某一个旧的规则。不过大多数时候,既然我们谈的是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我们会强调基本要问的不同问题,以及会获得什么样的不同的回答。

  在论说性作品的部分,我们谈过基本上要区分出实用性与理论性,两种作品—前者是有关行动的问题,后者只和要传递的知识有关。我们也说过,理论性的作品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历史、科学(与数学)、哲学。实用性作品则没有任何界限,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分析这类书的特质,并提供一些阅读时的建议指南与方法。

  ※ 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