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读者 2006 >

第101节

读者 2006-第101节

小说: 读者 200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走到睡椅旁边的架子前。当他转过身来的时候,她的手里拿着一个里面裱了一张纸的小画框。

  “当我们第三个孩子出生的时候,乔丢了工作,我们一度失业了,然后终于获得了福利救济。他找不到工作。然后有一天,他被送到这个区进行面试。他们给了他这份他现在正在做的工作。他回家的时候又沮丧又羞愧,告诉我可能是他能够做的最好的工作。实际上,这份工作的工资比我们获得的福利救济还要少。“

  她踌躇了一会儿,向乔走去。

  “我一直为他骄傲,以后也是这样。你瞧,我认为不是工作塑造人,我相信是人塑造工作!”

  “为了在这儿工作,我们必须住在这个区。”乔说。

  “当我们搬进来的时候,这句名言就挂在前门内侧的墙壁上。它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鲍伯。我知道这份工作很适合乔。”她一边说一边将那个画框递给了我。

  纸上写着:如果一个人被称作街道清扫工,那么,他应该像米开朗基罗画画,或者像贝多芬谱曲,或者像莎士比亚作诗一样清扫街道,他应该把街道打扫得让天上人间所有的生物都会驻足留连,并且说:“这里住着一位工作很出色的街道清扫工——马丁·路德·金”

  “我爱他是因为他这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做,他就会做得最好,我爱我的垃圾工丈夫!”

  说完,她转过头去深情地看着丈夫。我看到乔的眼睛里有一种亮晶晶的东西在闪动。

  他们俩正在微笑。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17期P26 
 

   
   

信任是一把钥匙 
张小失

  当警察找到他调查情况的时候;他十分震惊:“不可能;他们怎么会是江洋大盗?”

  两个江洋大盗就住在他对门。一年前;一对兄弟通过房屋出租广告找到他要求租用对门的房子。看样子他们只有二十来岁;穿着土气;神态机灵但不油滑。签订协议的时候;要了他们的身份证、登记;知道他们分别叫李大和李二;来自乡下。问他们在城里做什么工作他们说是搞“修理”的。房租每个月500元;当时兄弟俩最多只能预付300元;他们恳求他能宽限一周;他爽快地说:“出门在外不容易;这300元你们留着周转用;十天后再付足房租吧!”兄弟俩连连表示感谢。之后,他坦然地把房门钥匙给了他们。 

  十天后;兄弟俩如约付足房租;从那以后;就没再拖欠过。 

  平常;他与对门没有封伴。因为他上班比较忙;晚上回来后还要闭门读书。除了每月般房租;与对门兄弟俩基本见不上面,至于他们究竟在干什么;他从来不关心。 

  只有一次;因为意外;他对这兄弟俩产生了良好的印象。那天傍晚;他回到住处;准备开门的时候;他发现钥匙不见了。他的头“嗡”的一声;坏了!钥匙丢哪里去了?这可是防盗门呀!就在他束手无策的时候;对门的门开了:“你在找钥匙吗?”他一惊:“是呀!”李二揉揉惺怆的眼睛,伸手递过一串钥匙。他大喜过望;正是他丢失的!李二简单解释道!“是早上在你门前捡的。”他深表感谢。 

  进门后;他特意看看书桌;那台笔记本电脑好好的。他又翻开桌子上的《辞海》;里面的1800元现金也好好的……是啊;能遇上这么好的房客住对门;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所以;当警察告诉他; 这兄弟俩因为在一年里涉嫌盗窃30辆摩托车而被捕时;他真的不能相信!他诚恳地告诉了警察上面的故事;警察却说,兔子不吃窝边草。 

  数月后 ; 他得知李大和李二被判刑进了监狱 。 

  一晃四年过去了。一天;他在菜市场买鱼;卖主是个黝黑的乡下男子。他掏钱包要付款的时候;那男子笑了 :“张师傅;这鱼你就拿回去吃吧;是我自家养的。”他一愣;瞅瞅卖主;并没想起来他就是原先的“对门李二”。四年了; 他变化很大。 

  听完李二的自我介绍后;他非常激动;就问起四年前的事。李二说他哥哥还在服刑; 因为他是“从犯”;所以判得轻;出来得早。他埋怨说:“当初为什么干那种事呢?”李二愧疚地低头道:“因为打工老是拿不到工资;又得为家里还债;还要为结婚筹钱;就和哥哥一起挺而走险了。”他回忆起那次丢钥匙的事;李二说:“张师傅;你是好人;所以有好报。” 

  临走的时候;李二忽然说:“张师傅;我和我哥以后不会再做那种事丁;我有鱼塘;等他回来一起干养殖业;能糊口就行。”他的心里一阵酸楚;又蹲了下来;说:“这个;我相信你们;肯定能干好。”李二摆弄着手上的小秤;说:“张师傅;其实我觉得;这世上有一些像我一样的坏人;本性是不坏的。我记得小时候一次闹旱灾;村里的羊没水喝 就把一个正在生小羊的母羊给撕扯了;是母羊的胎胞血水引起的。在干旱的时候 ;羊都能变成狼。。。。。。但其实;羊;不是;狼……”

  他看见李二眼睛里充溢着泪水;他只好告辞。一路上;他的心情万汾复杂。他老是回忆起当年李主还他钥匙的情形,以及桌子上完好的笔记本电脑和《辞海》里的1800元现金。当年;他出于信任;提前将对门钥匙交给兄弟俩使用;今天;他决定再次信任他们——他们的本质是羔羊;上帝必然要指引他们回归正途。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17期P30 
 

   
   

页码是一种态度 
文慧

  这是我被调往德国分公司做的第一份策划,它的创意精妙和切实可行是足以代表我这个高级技术人员的优秀水平的,因此我胸有成竹。 

  客户在上午的10点整——绝对准时地到达了我们公司,接待员将他们带进了那个气派的会议室里。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的德国老总就要和客户就我的策划进行谈判交流。如果成功,就将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利润。 

  在会议即将开始的时候,我将6份整理好的策划书交给了商务代表,商务代表看了看我的策划书说:“怎么没有页码?” 

  我心中不免升起一种对德国人古板的鄙夷,轻巧地回答说:“我按顺序整理好了,不需要页码了。” 

  商务代表眨眼微笑,信心百倍地抱着策划书走了。会议开始了,我坐在办公室里悠然地等待着谈判的结果。 

  一个小时后,会议居然提前结束了,这样的情况一般是两种原因:一是客户很满意,认为可以按章执行;二是客户有所不满,认为无需再谈了。客户和我们的工作人员鱼贯而出,从同事的失望眼神中,我意识到是第二种结果。 

  这时,老总的秘书抱着我的策划书出来了,放在我的桌上,对我说:“布朗先生要您将它们全部整理好,最好十分钟后能再给他。” 

  我一看我的6份几百页策划书,居然乱成了一堆,难分顺序。我一下子开始纳闷了,怎么会乱成这样呢?于是我开始整理,一张一张地看,上文接下文地看,然后再叠起来,显得十分地吃力。足足二十分钟后,我才将策划书整理好,抱到了秘书室。秘书将策划书抱给了老总。

  不到三分钟,秘书又抱着我的策划书出来了,放在我桌上,对我说:“布朗先生不小心把您的策划书掉地上了,现在又乱套了,他要您将它们全部整理好,最好十分钟后能给他。记住,十分钟!” 

  我看着凌乱的策划书,开始后悔当初怎么不标上页码呢? 要是标上页码,现在就简单多了。于是我又开始分类,当然这回不忘在页脚用笔标上页码了。即使是现在,标上页码仍然对我整理它们有好处,大大提高了我的速度。果然,十分钟之内,我将策划书给了秘书,秘书再次递了进去。 

  又是不到三分钟,秘书又抱着策划书出来,整整齐齐地放在我桌上,我看到策划书上写着几行小字:“很好,请您以后在策划书上标上页码,因为它是一种态度!布朗!” 

  下班后,我终于从商务代表的口中知道了谈判失败的原因。原来就是因为在谈判过程中,一个客户不小心将我的策划书掉在了地上,策划书一下子凌乱不堪,看不出头绪了,因此他脸上开始不悦,说:“你们策划书怎么连页码都没有?”气氛变得尴尬起来。显然,客户已经开始怀疑我们工作的认真态度了,就这样,谈判不欢而散。 

  我一听完,刹时惊诧,后悔不已。原来我如此完美的策划毁在那小小的缺失的页码上。我也忽然明白老总今天用心良苦地让我反复排序的原因了! 

  从那以后,我每做一份策划或是一纸文件,总不忘在下面标上页码了,因为我心灵的页底已经深刻地标注上一句话:页码是一种态度!而态度决定成功!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17期P39 
 

   
   

有这样一位老人 
梅淑兰

  前不久,参加了一位老人的追悼会。

  老人是位从没上过学堂不识一字的农村妇女,可前来参加追悼会,向老人遗体告别的人却排起了一条长龙……

  老人18岁出嫁到潮汕地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因土地太少家里人口众多,丈夫只得常常飘洋过海出外打工。在她30岁这年,丈夫病逝。一双年幼的儿女,年迈的公婆,全都需要她来抚养,她成了这个家庭的顶梁柱。

  靠自己没日没夜地辛勤操劳、省吃俭用,她硬是以顽强的毅力将儿女培养成才。儿子和女儿相继成了村子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男孩和女孩。

  因早年患白内障,到了晚年老人双目失眠了,她一直拒绝手术。为了让村子里更多的孩子都能读上书,她想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拿出来,把村子里破烂不堪的学校修建一下。

  孙子决定实现她的心愿。老人知道后,欣喜不已,她拿出自己积蓄了一辈子的十万零两千元钱,交到孙子手里。

  学校快落成了,老人很想亲眼看看学校,经家人的多方劝说,这次老人终于同意去做手术了,但条件是只做一个眼睛。她说自己只想看看学校,所以,一个眼睛就可以了。

  在老人84岁这一年,学校落成了,它是小小村子里最豪华最高档的建筑物。这一天,老人拄着拐杖,由家人搀扶而来。睁着那只术后的眼睛,望着凝聚了她毕生夙愿的学校,她怎么也看不够。

  追悼会是在学校门口的那棵大榕树下举行的,孩子们起了个大早,来为老人送行。在出殡的那一刻,我的眼前晃动着无数双流泪的眼睛,孩子们默默地挥舞着手中的鲜花,为老人送走最后的行程。

  这位平凡而普通的老人——她的名字叫王水心,潮阳区洋美村人。享年90岁。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17期P19 
 

   
   

车窗外 
周国平

  小时候喜欢乘车,尤其是火车,占据一个靠窗的位置,扒在窗户旁看窗外的风景。这爱好至今未变。

  列车飞驰,窗外无物长驻,风景永远新鲜。

  其实,窗外掠过什么风景,这并不重要,我喜欢的是那种流动的感觉。景物是流动的,思绪也是流动的,两者融为一体,仿佛置身于流畅的梦境。当我望着窗外掠过的景物出神时,我的心灵的窗户也洞开了。许多似乎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这是都不招自来,如同窗外的景物一样在心灵的窗户前掠过。于是我发现,平时我忙于种种所谓必要的工作,使得我的心灵的窗户有太多的时间是关闭着的,我的心灵的世界里还有太多的风景未被鉴赏。而此刻,这些平时遭到忽略的心灵景观在打开了的窗户前源源不断地闪现了。

  所以,我从来不觉得长途旅行无聊,或者毋宁说,我有点喜欢这一种无聊。在长途车上,我不感到必须有一个作陪我闲聊,或者必须有一种娱乐让我消遣。我甚至舍不得把时间花在读一本好书上,因为书什么时候都能读,白日梦却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就因为贪图车窗前的这一份享受,凡出门旅行,我宁愿坐火车,不愿乘飞机。飞机太快地把我送到了目的地,使我来不及寂寞,因而来不及触发那种出神遐想的心境,我会因此感到像是未曾旅行一样。航行江海,我也宁愿搭乘普通轮船,久久站在甲板上,看波涛万古流涌,而不喜欢坐封闭的豪华快艇。有一回,从上海到南通,我不幸误乘这种快艇,当别人心满意足地靠在舒适的软椅上看录像时,我痛苦地盯着舱壁上那一个个窄小的密闭窗口,真觉得自己仿佛遭到了囚禁。

  我明白,这些仅是我的个人癖性,或许还是过了时的脾性。现代人出门旅行讲究效率和舒适,最好能快速到把旅程缩减为零,舒适到如同住在自己家里。令我不解的是,既然如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