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 >

第92节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第92节

小说: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 一次成功的机动给进攻者,或者更确切地说给积极行动的一方( 当然也可能是防御者) 带来的结果是得到一小块地方、一个仓库,等等。
  (7) 在战略机动中有两组对立的概念( 它们表面看来似乎是不同的机动,而且被用来推论出错误的原则和规则) ,即四个概念,实际上它们是( 而且必须看作是)同一事物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一组对立概念是包围和内线活动,第二组对立概念是集中兵力和分割兵力。
  (8) 对第一组对立概念人们决不能说,其中的某一个一般说比另一个优越。因为,第一、一方追求这一种行动方式,必然会弓1 起对方追求另一种行动方式,后者就象是前者自然的平衡力和真正的中和剂一样;第二、包围同进攻是同一性质的行动,内线活动则同防御是同一性质的行动,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进攻者更适合于采用包围,防御者更适合于采用内线活动。哪种行动方式用得最恰当,哪种行动方式就较优越。
  (9) 对另一组对立概念也同样不能说其中的某一个比另一个优越。兵力较强的一方可以把兵力分散在若干地点,这样做可以在许多方面在战略范围造成便于自己生存和行动的条件,同时还可以保全自己部队的力量。兵力较弱的一方则必须更多地集中兵力,力求通过运动来弥补由此产生的缺陷。但是要获得较大的机动性必须有较高的行军技能。因此,兵力较弱的一方必须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这就是最后的结论。如果我们能始终保持前后观点一致,我们就必然会处处都碰到这个结论,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检验我们论证的逻辑性的试金石。1759和1760年腓特烈大帝对道恩的战局,1761年他对劳东的战局以及1673年和1675年蒙特库科利对屠朗的战局168 始终被认为是兵力较弱的一方最巧妙地利用这种机动方式的典范。我们的见解主要是根据这些战局得出的。
  (10)正如不应该滥用上述两组四个对立的概念而得出错误的原则和规则一样,我们不应该赋予其他的一般条件( 如基地、地形等等) 以实际上并不存在的重要性和决定性影响。追求的利益越小,地点和时间方面的细节就越重要,一般的或重大的情况就越不重要,因为它们在这种算小利的计算中是不起什么作用的。1675年屠朗背靠莱茵河把兵力配置在宽达三普里的正面上,而退却用的桥却在最右翼169 ,用一般的观点来看,难道还有比这更荒谬的吗? 然而他的措施却达到了目的,因此,这些措施被认为是一种高度的技巧和智慧的结晶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只有更多地注意细节,并根据它们在具体场合必然具有的价值来评价它们,才会理解这种成果和技巧。
  (11)因此我们深信,对机动来说,是不存在任何规则的,任何方法、任何一般原则都不能决定这一行动的价值;而巧妙的活动、准确性、有秩序、服从性和大无畏的精神却有利于在具体情况下取得显著的利益,而且要在这个竞争中取得胜利,主要要依靠这些特性。
第十四章 沼泽地、泛滥地和森林地的进攻
  沼泽地,也就是不可通行的只有少数堤道的草地,正如我们在《防御》一篇中已经指出的那样,会给战术进攻带来特殊的困难。沼泽地很宽,不能用炮火驱逐对岸的敌人,也不能为自己铺设通路。因此,在战略上人们力图避免向沼泽地进攻,力图绕过沼泽地。如果象有些低洼地区那样,耕作面积很大,并有无数通路,那么防御者的抵抗虽然相对地说是比较强的,但是对于进行决定性的决战来说,就比较薄弱了,也就是说完全不适合了。但是,如果象在荷兰那样,低洼地由于泛滥而得到加强,那么防御的抵抗可以增强到最大限度,使任何进攻不能成功。荷兰1672年的战争证实了这一点。当时,法军在攻下并占领了泛滥线以外的所有要塞以后还有五万军队( 先由孔代指挥,后由卢森堡指挥) ,而防守泛滥线的荷兰人却只有两万,但是法军却不能攻克这条防线Oo如果说不伦瑞克公爵指挥的普鲁士军队对荷兰军队的1787年战局的结果完全与此相反,当时普军以几乎不占优势的兵力和十分微小的损失攻破了这条防线,那么人们就必须从防御者由于政治见解不一致而造成的分裂状态以及指挥的不统一中去找原因。但是更确实的事实却是,这次战局的胜利,也就是通过最后一道泛滥线一直到阿姆斯特丹城下的进攻,是由一个极为微小的原因引起的,因此不能根据这个战例得出一般的结论,这个极为微小的原因是哈勒姆海没有设防,公爵正是利用这一点绕过防线到达阿姆塞耳温防哨背后的。如果荷兰人在这个海面上有几艘军舰,公爵就决不可能到达阿姆斯特丹城下,因为他当时已经智穷才竭了。至于这种情况对于媾和会发生什么影响,这不是我们这里所要谈的问题,但是,最后一道泛滥线不可能攻破却是可以肯定的。
  冬季当然是泛滥地防御的自然敌人,1794和1795年法军就曾证明了这一点。不过,只有严寒的冬天才是这样。
  我们把难以通行的森林地也算作能够加强防御的一种手段。如果森林地的纵深不大,那么进攻者还可以沿着彼此靠近的几条道路穿过森林,到达通行困难较少的地区,因为森林里各个地点的战术防御力量不会太大,而森林地又决不象江河或沼泽地那样,是绝对不可通行的。但是,如果象在俄国和波兰那样,广大的地区几乎到处都是森林,进。攻者无法通过,那么他的处境当然就会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只要想一想,进攻者为了筹备给养要克服多少困难,在阴暗的森林中对到处可能出现的敌人显示自己优势的兵力是多么不容易,就可以明白这点了。毫无疑问,这种情况是进攻者可能陷入的最不利的情况之一。
     第十五章 寻求决战的战区进攻
  这个题目的大部分问题在第六篇中已经谈到了,在那里的论述只要反过来看就是对战区进攻的应有的说明。
  一个独立的战区的概念同防御的关系总是比同进攻的关系更为密切。关于进攻的一些主要问题,如进攻的目标、胜利的影响范围等,我们已在本篇中探讨过了,而关于进攻性质的最有决定性和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到研究战争计划时才能予以阐明。尽管如此,有几点还是需要在这里加以说明的,我们打算还是从寻求大规模决战的战局谈起。
  一、进攻的直接目标就是胜利。防御者从防御地位所得到的各种利益,进攻者只能通过优势,至多通过军队感到自己是进攻者和前进者而产生的一种微小的优越感来抵销。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这种优越感的作用往往评价过高,其实这种优越感是不能持久的,而且也经不住实际困难的考验。当然,我们在这里是假定防御者的行动同进攻者的行动一样,是正确而恰当的。我们所以作如上的说明,是想消除人们对于奇袭和出敌不意的糊涂观念,人们通常认为奇袭和出敌不意在进攻中是胜利的丰富源泉,其实,如果没有一定的条件,奇袭和出敌不意是无法实现的。关于真正的战略上的奇袭,我们在其他地方已经说过了。因此,如果进攻者不具备物质力量方面的优势,他就必须有一种精神方面的优势来弥补进攻这种作战形式的不利;如果精神方面的优势也不具备,那他就没有理由发起进攻,即使发起了进攻,也不会成功。
  二、正如谨慎应该是防御者的保护神一样,大胆和自信应该是进攻者的保护神。这并不是说,一方可以缺少另一方应该具备的特点,而是说谨慎同防御,大胆和自信同进攻具有更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这些特点所以是必要的,是因为军事行动不是数学演算,而是一种在黑暗的、至少是在朦朦胧胧的领域中进行的活动,在这里,我们必须信赖那些最适合于达到我们的目标的指挥官。防御者在精神力量方面表现得越软弱,进攻者就越应该大胆。
  三、要取得胜利,就要使敌人的主力同自己的主力作战。这一点,对进攻来说就不象对防御那样值得怀疑,因为进攻者是去寻找通常已经占领阵地的防御者。我们在《防御》一篇中已经明确指出,如果防御者配置错误,进攻者就不应该去寻找防御者,因为他可以确信,防御者会来找他,于是他就可以在敌人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和敌人作战。
  这时一切都取决于能否正确判定哪条道路和哪个方向是最重要的,我们在讨论防御时没有谈这个问题,只是让读者参阅本章,因此我们想在这里对这个问题作必要的说明。
  四、什么可以作为进攻的直接目标,即可以作为胜利的目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如果这些目标在我们要进攻的战区内,也就是说在我们可能取得胜利的范围之内,那么通向这些目标的道路就是进攻的自然方向。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进攻的目标通常只有在可以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因而在考虑进攻目标时永远必须考虑到胜利。因此对于进攻者说来,重要的不是单纯达到进攻的目标,而是要作为一个胜利者达到目标,所以他进攻的方向不是指向进攻的目标本身,而是指向敌人军队前往这一目标时必经的那条道路。那条道路就是我们直接进攻的对象。进攻者在敌人军队到达进攻目标以前向它发起进攻,把它同这个目标隔开,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打败敌人,可以取得大得多的胜利。例如,假设敌国首都是进攻的主要目标,而且防御者也没有配置在首都同进攻者之间,那么进攻者直取首都就是不正确的,较好的办法是把进攻的矛头指向敌人军队同首都之间的交通线,并在那里寻求胜利,一旦取得这一胜利,敌人的首都就唾手可得了。
  如果在进攻的胜利范围以内没有大目标,那么敌人军队同最近的大目标之间的交通线就是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每个进攻者都要考虑一下:如果在会战中得胜,将如何利用这一胜利? 回答是,利用胜利可以取得的目标就是进攻的自然方向。如果防御者配置在这个方向上,也就是说他配置得很正确,进攻者就应该毫不迟疑地去向他挑战。如果防御者的阵地太坚固,进攻者就不得不努力从阵地侧旁通过,也就是说遇到困难不得不另想办法。如果防御者没有配置在正确的地点,进攻者就仍然应该在这个方向上前进,一旦前进到同防御者取齐,而防御者仍不向他的侧方移动,进攻者就应转向敌人军队同这个目标之间的交通线,以便在那里向敌人挑战。假使敌人军队始终在原地不动,进攻者就应该转向敌人军队,从背后攻击他们。
  在进攻者选择的通向目标的所有道路中,大的通商要道永远是最好和最自然的道路。如果这些道路有过于弯曲的地段,自然就要在这些地段另选较直的道路( 即使是较小的道路也好) ,因为退路过于弯曲总是十分危险的。
  五、进攻者在寻求大规模决战时决没有理由分割兵力,如果分割了兵力,大多只能看作是进攻者不明情况而产生的错误。因此,进攻者只能在可以保证各纵队能够同时参加作战的正面上前进。如果防御者自己分割了兵力,进攻者就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当然,只有在这种场合进攻者才能进行一些小规模的佯动( 这种佯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战略上的佯攻,其任务是确保这些利益) 。只有为这个目的而分割兵力才是正确的。
  如果军队不得不分成几个纵队前进,那只能是为了组织进攻中的战术包围,因为包围形式对进攻来说是很自然的,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就不应该放弃这一形式。但是这种包围形式只能是战术性质的,因为在大规模战斗时进行战略包围完全是浪费兵力。只有当进攻者十分强大,胜利的结局毫无疑问时,才可以进行战略包围。
  六、但是进攻也需要谨慎,因为进攻者也有背后和交通线需要掩护。进攻者应该尽可能地依靠前进行动进行这种掩护,也就是说由进攻的军队本身来完成这种掩护。如果必须特别指派一部分军队来完成这个任务,那就要分割兵力,这当然只能削弱进攻的力量。既然一支兵力较大的军队通常总是在两端相距至少一日行程那样宽的正面上前进,那么,如果交通线( 即退却线) 偏离行军正面的垂直线不大,军队的正面大多就可以掩护交通线了。
  进攻者在这方面要冒多大风险,主要要看敌人的情况和特点如何。如果一切都处在大规模决战的气氛的压力之下,防御者就很少有进行这种活动的余地;进攻者在这种场合一般说不必对此过分担心。但是,一旦前进已经停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