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 >

第38节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第38节

小说: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限度的趋向。
  3 、关于这个问题,克劳塞维茨在1827年12月22日给罗德尔少校的信中写道:“我们不应该把战争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暴力和消灭敌人的行为,不应该根据这种简单的概念按逻辑推出一系列与现实现象不相符合的结论。我们必须认识到战争是一种政治行为,它的规律不完全是自己决定的。它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工具本身不能活动,要靠手来操纵,而操纵这一工具的手就是政治……。这样说明以后,就不需要再去证明,为什么存在着追求很小目标的战争,这种战争只是一种威胁行为,是一种武力谈判,而在某种联盟的场合,还存在着纯粹是装装样子的战争。但是,如果认为这种战争已同军事艺术无关,这也是不合理的。只要军事艺术不得不承认战争所追求的目标不一定是极端,不一定是打垮敌人和消灭敌人,承认存在这样的战争是合乎情理的,那么就必须根据各种不同政治利益的要求确定各种不同的战争。”(克劳塞维茨将军论防御的两封信,载德文《军事科学评论》1937 年特刊第8 页。)
  4 、列宁在1915年曾研究过《战争论》,并作了摘录和批注,他特别重视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同政治的关系的一些思想。请参阅列宁《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1960年翻译出版。关于战争同政治的关系这个问题,克劳塞维茨在1827年12月22日给罗德尔少校的信中写道:“战争不是独立的东西,而是政治通过另一种不同的手段的继续,因此,所有大的战略计划中的主要方针绝大部分都是带有政治性的,而且这些主要方针越是涉及到整个战争和整个国家,它们的政治性也就越为明显。整个战争计划是直接根据交战双方的政治状态和它们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制定的。·战局计划是根据战争计划制定的,当整个军事行动只是在一个战区内进行时,  战局计划和战争计划是同一个计划。然而,战局的各个部分也都渗透着政治因素,很少有什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如会战等) 不受政治因素的某些影响的。  根据上述观点,就根本不可能对一次战争的战略单纯从军事上作出评价,也根本不存在纯军事的战争计划。这种看法是十分必要的,人们只要看一看战史,用不着进一步说明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但是,人们还是往往把战略计划中的纯军事部分同政治部分割裂开来,并且把政治部分看作并不属于战争的某种东西,这一事实正好说明,上述观点至今尚未确立。战争无非是政治意图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我认为这一观点是整个战略的基础,并且深信,谁不承认这种看法是必要的,谁就是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只有使用这一基本观点,全部战史才是可以理解的,否则其中的一切就充满矛盾而不可理解了。”
  5 、关于这一点,克劳塞维茨在1827年12月22日给罗德尔少校的信中写道:“军事艺术的任务和权利主要在于不使政治提出违背战争性质的要求,在于防止政治使用这一工具时因不了解工具的效能而产生错误。”
  6 、关于这一点,克劳塞维茨在1827年12月22日给罗德尔少校的信中写道:“政治越是从整个民族及其生存的重大利益出发,问题越是关系到彼此的生死存亡,政治和仇恨感就越加一致,政治就越是融合在仇恨感中,战争就变得越加简单,就越是从暴力和消灭敌人的纯概念出发,就越符合根据这一概念按逻辑推出的要求,战争的各个部分就越有必然的联系。这样的战争看起来完全是非政治的,因此往往被认为是真正的战争。  但是很显然,这样的战争同其他战争一样,也少不了政治因素,只是政治因素同暴力和消灭敌人的概念一致,因而人们看不出来罢了。”
  7 、七年战争(1756 —1763) 即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  战争的一方是普鲁士及其同盟者英国,另一方是奥国及其同盟者俄、法、萨克森、瑞典等国。普鲁士当时是一个小国( 英国主要是以金钱支援普鲁土) ,在力量对比上处于劣势。由于普王腓特烈二世( 亦称大帝) 有节制地使用力量,采取了持久作战的方法,使对方感到力量消耗过大而被迫签订和约,只得承认他对夺占的西里西亚的所有权。
  查理十二(1682 —1718) 是瑞典国王(1697 —1718) ,他在北方战争(1700 —1721) 中对俄、波、丹三国同盟作战。1700年进攻丹麦,迫使丹麦签订和约,随即于纳尔瓦会战中击溃俄军。后又击溃波兰军队而占领了波兰。由于没有慎重考虑本国力量,攻入乌克兰并向莫斯科进军,终于在1709年的波尔塔瓦会战中被俄皇彼得一世击败。
  8 、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曾谈到这一点,他写道:“目前我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哲理推究的方法很奇特,但书本身是很好的。对于是否应当使用军事学术或军事科学这一名称的问题,答案是:战争最象贸易。战争中的会战就等于贸易中的现金支付:尽管它实际上很少发生,但一切仍以它为目的,而且它最后必将发生,并起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244 页。)
  9 、这句话原文可以作不同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但机器也通过了”,意思是说统帅坚强的意志可以使军队克服阻力( 法文译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 。也可以理解为“当然机器也一起被粉碎了”( 英、日、俄文译本是这样译的) 。根据我们的理解,机器是指军队,所以前一种理解在意思上说较为合理,但从原文文法上看,后一种理解较为合理。
  10、“die AusrUstung”这个词在十九世纪欧洲军队中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包括武器弹药、服装装具和其他一切军需品在内,译为“装备”较合适。狭义的则指随身携带的用品( 如背包、子弹盒、饭盒、水壶、土木工具等) ,译为“装具”较合适。mpanel(1);
  11、野营(das Lager) ——指军队野外宿营,包括幕营( 在帐篷内) 、露营( 在露天) 、厂营( 在草棚等掩蔽物下) 。在拿破仑战争以前,欧洲各国军队大多用帐篷野营。冬季除舍营外军队有时也在野营中过冬。  长期固定的野营地筑有野战工事( 堑壕、土墙等) ,称为营垒,军队有时在此进行防御。
  12、攻城术又称围攻法,即围攻要塞和城堡的方法。在欧洲很早就出现了攻城术,到十七世纪形成了一套正规的围攻法。攻城时先挖掘与要塞外廓平行的壕沟( 所以叫平行壕) ,攻城炮兵在这里构筑炮台以压制要塞的炮火。然后向要塞挖掘锯齿形的接近壕,逐渐向要塞接近,并挖掘第二道和第三道平行壕,最后挖掘坑道进行爆破,然后向要塞内部发起强攻。守备部队为了阻止攻城部队向要塞接近,针对接近壕挖的壕沟则称为反接近壕。13、在十八世纪,欧洲军队中盛行线式战术。军队的战斗队形主要是横队,作战时要求全队同时推进,动作整齐一致,不顾敌人的火力,象机械一样地听命令行动。因此,战斗队形各部分的组成、行列和间隔距离,战斗中队形的变换、步法、步幅和步速,使用武器的动作,以及其他一切行动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普鲁土腓特烈二世的军队即以严格的纪律和机械一样的行动闻名欧洲。甚至在百余年以后,  这种机械规定在军队的训练中仍有明显的影响。
  14、数量上的优势即兵力优势。当时,普鲁士军事理论家标洛(1757 —1807) ,奥地利军事家卡尔大公(1771 —1847) 以及法国军事理论家约米尼(1779 —1869) 等都强调数量上的优势。卡尔大公认为,军事艺术的目的就在于说明,  如何在决定性方向上巧妙地集中和运用数量占优势的兵力。约米尼认为,  在决战方向上集中数量占优势的兵力和使用这些兵力投入会战是战争的基本原则。标洛认为,应该集中主力去对付主要的对象,并且造成对敌人的优势兵力。
  15、当时,标洛和维利森(1790 —1879) 等都很强调给养的作用。标洛认为,仓库——给养的来源好比人的心脏,心脏一出问题,“集体人”( 军队) 就完了。维利森认为,军队是由人和马匹组成的,  粮秣给养是军队作战的基础。
  16、这里可能是指标洛的理论。标洛在《新军事体系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作战的目标不是敌人的军队,而是敌人的补给线或基地。所谓基地即设有各种补给仓库的设防地区或要塞。标洛认为,从基地两端向进攻目标引两条直线即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基地底边所对的顶角称为作战角,一般说这个角不应小于六十度,进攻军队前进的距离不应超过三天的行程,只有建立新的基地之后方可继续前进。克劳塞维茨早在1805年就曾以《评标洛的纯粹和实用战略》为题,撰文批判过标洛的这种观点。
  17、这里的包围一词原文为〃die umfassende Form〃 ,按词义可作两种理解。森林太郎的日文译本译为“概括一切的形式”( 俄文译本也可作这样的理解) ,其他译本大多译为“包围形式”。我们认为这里是批判标洛的理论,标洛强调进攻时应以敌人的补给线为目标,因而也强调包围的作用,所以译为“包围”。
  18、这里可能指约米尼所强调的内线作战的理论。约米尼认为,  内线作战总比外线作战优越,因为军队处于内线既便于集中又便于实施机动,而且容易各个击破敌人。
  19、在十四一十五世纪的欧洲,随着城市的兴起,军队的成分发生了变化。新的军队由大批雇佣兵组成。在意大利,佣兵是一种专门的职业,佣兵的首领称为“佣兵队长”。每个佣兵集团的武器装备为佣兵队长所有,给养和薪饷由佣兵队长负责。佣兵队长可以将自己的集团出雇于任何国家。  因此,战争是佣兵队长的职业,军事艺术就好象是他的手艺。  克劳塞维茨认为这不是战争本身的原因决定的,而是社会状况等外在原因决定的。
  20、斜形战斗队形原为古希腊著名统帅艾帕米农达所发明。  普鲁士排特烈二世把它运用于线式( 横队) 战术,作战的·将军队排成横队,但不与敌军平行对阵,而是偏斜地以一翼及中央的一部分兵力先攻击敌人的一翼。中央及另一翼则不与敌人接触,只牵制敌人,使他不能加强被攻击的一翼。先攻击的一翼以优势兵力击溃敌人一翼后,即从翼侧包围敌人,  随即全线攻击,以便击败敌人。
  21、1806年10月普鲁土军队分三路集中在耶纳、魏马一带,不伦瑞克总司令亲率中路,吕歇尔率右翼,霍亨洛黑率左翼,准备进攻法军。拿破仑先敌出击,10月10日于扎耳费耳特击溃路易亲王所部。不伦瑞克率主力北撤,霍亨洛黑的军队留在耶纳掩护,10月14日遭到拿破仑主力的攻击,所部陶恩青师和格腊韦尔特师分别于多伦山和卡佩伦多夫被击溃。  吕歇尔从魏马前来支援,在卡佩伦多夫后面亦被击溃。  霍亨洛黑所部在此役几乎全军覆没。同日,拿破仑部下达乌的军队在奥尔施塔特击溃不伦瑞克的主力。在追击中,普军纷纷投降。这就是欧洲历史上有名的歼灭战——耶纳会战。
  22、1797年2 月拿破仑在北意大利攻陷芒托瓦( 见注27) 后,奥地利企图挽救北意大利,准备与拿破仑决战。3 月,奥军总司令卡尔大公先赴前线,命先遣部队于皮亚韦河警戒,主力于塔里亚曼托河设防,等待从莱茵地区开来的援军到达后向法军进攻。3 月16日,拿破仑击退奥军先遣部队后,向塔里亚曼托河的卡尔大公进攻。卡尔大公因兵力相差悬殊,略作抵抗后即向萨瓦河、德拉瓦河撤退。  3 月28日法军进入奥地利国境,4 月7 日先头部队到达累欧本。  18日双方签订累欧本停战协定,同年10月17日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
  23、1795年8 月22日法国通过了一个新宪法,规定最高立法机构为上下两院,上院称元老院,下院称五百人院,最高行政机构为督政府,由两院选举产生。1795年11月第一届督政府宣告成立。督政府更换过三届,至1799年被拿破仑推翻。
  24、1797年4 月,拿破仑的军队向维也纳进逼,4 月7 日先头部队到达累欧本,奥国政府被迫求和。4 月18日双方于累欧本签订停战协定,并决定进一步议订和约。
  25、1797年10月17日,法国和奥地利在意大利坎波福米奥村( 在乌迪内西南) 根据累欧本停战协定签订和约,奥地利根据和约虽然丢失了尼德兰和伦巴第,但得到了威尼斯,不仅与本七连成一片,而且控制一部分亚德里亚海。因此,克劳塞维茨认为这个和约并没有要奥地利作出很大的牺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