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 >

第108节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第108节

小说: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敌人的防御同我们预想的不同,因而我们的一支军队由于任务过重而遭到了失败,那么,这支军队的失败不应该也不容许影响其他军队的行动,否则,我们一开始就会失去获得总的胜利的可能性。只有多数军队已经失败,或者主要部分已经失败的时候,其他部分才容许而且必然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计划也就失败了。
  对于那些本来担任防御但防御成功后可以转入进攻的军队和部队来说,如果不能把多余的兵力转移到主要的进攻地点去(这主要取决于战区的地理位置),那么这条规则也是适用的。
  然而,整个进攻的几何形式和统一性在这种情况下,又将会怎么样呢,同被击败的军队相邻的各支军队的翼侧和背后又会怎样呢?
  这正是我们主要要加以批驳的问题。把一个大规模的进攻同一个几何学上的四方形粘在一起,这就陷入了错误的理论体系。
  我们在第三篇第十五章中已经指出,几何要素在战略上不象在战术上那样有用。在这里,我们只想重复一下结论:值得重视的是各个地点上实际取得的胜利,而不是各个胜利逐渐形成的几何形式,在进攻中尤其是这样。
  在战略的广阔范围内,各个部分的几何位置当然应该完全由最高统帅来考虑和决定,任何次一级的指挥官都无权过问他的友邻部队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他只能根据指示无条件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这在任何场合都是确定不移的。如果由于这个原因引起了严重的不协调,那么,上级常常是可以及时采取补救办法的。因此,分散活动所产生的主要弊病是可以避免的,这个主要弊病就是:影响事件进程的不是真实的情况,而是许多疑虑和推测,每个偶然事件不仅影响到同它直接有关的那个部分,而且同时影响到整体,次一级指挥官个人的弱点和个人的敌忾心具有过于宽广的活动余地。
    我们认为,只有当人们还没有充分地、认真地研究过战史,没有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事物区分开,没有估计到人的弱点的全部影响的时候,才会认为上述看法是不合情理的。
  一切有经验的人都承认,要在分成几个纵队进攻时仅仅依靠各个部分的步伐一致来取得胜利,在战术范围就已经极为困难,那么,在各支军队的距离大得多的战略范围内,就更加困难或者根本是不可能的了。如果各个部分经常保持步伐一致是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那么,分兵进行的战略进攻就应该完全予以否定。但是,我们不能任意地完全否定这样的进攻,因为我们无法予以改变的情况可能迫使我们采取这样的进攻,另一方面,即使在战术上,各个部分在作战过程中经常保持步伐一致也是不必要的,至于在战略上,正如上面所说,就更没有必要了。因此,在战略范围,更没有必要去重视各部分经常保持步伐一致的问题,更应该坚持给各个部分分配各自的任务。
  在这里,我们对如何适当地分配任务还要作一点重要的补充。
  1793年和1794年,奥地利军队的主力在尼德兰,普鲁土军队的主力在上莱茵地区。奥军从维也纳开往孔代和伐郎兴时,在路上曾同由柏林出发到兰道去的普军交叉而过。
  奥地利在尼德兰虽然可以防御它的比利时各省,而且还可以去占领法属弗郎德勒(如果它需要的话),但是,这些利益在当时并不是主要的。考尼茨侯爵死后,奥地利大臣土古特为了要集中兵力而完全放弃了尼德兰。的确,奥地利人到弗郎德勒比到阿尔萨斯差不多要远一倍,在兵力受到严格限制,一切都要靠现金维持的时代,他这样做决不是一件无关重要的小事情。但是,土古特大臣显然还抱有另外的意图,他想把尼德兰置于危急的境地,从而迫使同尼德兰和下莱茵地区的防御利害攸关的国家(如荷兰、英国和普鲁士等)作出更大的努力。然而他失算了,因为当时的普鲁土政府是绝对不会上当的。不管怎么说,这件事情的过程始终表明了政治上的利益对战争进程所起的影响。
  普鲁土在阿尔萨斯没有什么要防御的,也没有什么要夺取的。1792年,普军曾经在骑士精神的驱使下经过洛林向香槟进军,但是,当形势对这次进军不利时,普鲁士继续作战的兴趣就只剩下一半了。如果普军是在尼德兰,它们同荷兰是有直接联系的,它们几乎可以把荷兰看作是自己的国土,因为普鲁土曾经在1787年征服过荷兰回。普军在尼德兰就可以掩护下莱茵地区,从而也就掩护了普鲁士王国最靠近战区的那部分国土。同时,普鲁士在这里就可以得到英国的资助,它们之间的同盟关系就可以比较巩固,就不致那么容易地变成普鲁土政府的诡计(象普鲁士政府后来实际上做的那样)。
  因此,如果奥军主力配置在上莱茵地区,普军的全部兵力配置在尼德兰,而奥军在尼德兰只留下一个普通的军,那就可能得到好得多的效果。  在1814年,假如用巴尔克来将军代替敢作敢为的布留赫尔来统率西里西亚军团,而让布留赫尔留在主军中受施瓦尔岑堡的指挥,那么,这一战局也许就彻底失败了。
  在七年战争中,如果敢作敢为的劳东的战区不是在普鲁士王国最坚固的地区西里西亚,而是在帝国军队的地区内,那么,整个战争的情况也许就完全不同了202。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把下列几种不同的情况根据其特点予以区别开。
  第一种情况是,其他国家同我们共同作战不仅是由于同我们有同盟关系,而且也是为了它们自己的利益。
  第二种情况是,盟国的军队前来作战是为了援助我们。
  第三种情况是,将帅的个人特点不同。
  在前两种情况下,可能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是象1813年和1814年那样,把各国军队完全混合起来,使各个军团都是各国的军队混合编成的好呢,还是尽可能让各国的军队各自分开,让它们比较独立地行动好呢?
  很明显,第一种方法最为有利,但是这必须有一定的友好关系和共同利益作前提,而具备这种前提条件的情况是很少的。在各国军队完全混合起来的情况下,各国政府的利益就很难区分开来,指挥官自私的想法所起的有害影响就只能表现在次一级指挥官的身上,因而只表现在战术范围,而且就是在战术范围,也不象在各国军队完全分开时那样可以不受惩罚地、自由地表现出来。当各国军队完全分开时,这种有害影响就牵涉到战略范围,因而能够起重大的作用。但是,正如我们说过的,要采用第一种方法,各国政府必须具有罕见的牺牲精神。在1813年,紧迫的情况迫使各国政府采用了这种方法,当时,军队最多并对局势的好转贡献最大的俄国皇帝在没有虚荣心的驱使下让俄国军队独立作战,而是把他们交给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司令官指挥,这是应该大加赞扬的。
  如果各国军队不可能这样联合起来,那么,各国军队完全分开当然比半分半合好一些。最糟糕的是不同国家的两个独立的司令官在同一个战场上,例如在七年战争中,俄军、奥军和帝国军队的情形就经常是这样。在各国军队完全分开的情况下,必须完成的任务就可以完全分开,于是各国军队承担着各自的任务,在形势逼迫下就会进行更多的活动。如果分开的各国军队联系较密切,甚至是在一个战区内,那么,情况就不是这样了,一支军队不好的打算就会使另一支军队的力量瘫痪。
  在上述三种情况中的第一种情况下,各国军队要完全分开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因为每个国家本身的利益通常就已经为本国军队规定了不同的目标。在第二种情况下,前来支援的军队可能没有自己的目标,它通常可以完全处于从属地位(如果前来支援的军队的兵力适于这样做的话),奥军在1815年战局末期和普军在1807年战局中就是这样。
  至于将帅个人特点的问题,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了。
  但是,我们不能不提出一点总的意见,从属部队的指挥官不要任命最小心谨慎的人来担任(通常很容易这样做),而要派最敢作敢为的人来担任。因为我们曾经指出过,在军队分开行动时要想取得战略上的成果,最重要的莫过于每个部分都积极行动,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的作用,只有这样,某一地点发生的错误才可以被其他地点取得的成果所抵销。只有指挥官是行动迅速和敢作敢为的人物,他的意志和内心的欲望能驱使他前进时,各个部分才能充分活动起来,仅仅是客观地、冷静地考虑行动的必然性的人,是很难使他指挥的那部分军队充分活动起来的。
  最后还要指出,在使用军队和将帅时,只要情况许可,就应该使他们的任务和地形情况同他们的特点结合起来。
  常备军、良好的部队、大量的骑兵、谨慎和明智的年老指挥官应该用在开阔地上;民兵、民众武装、用亡命之徒临时组织起来的武装、敢作敢为的年青指挥官应该用在森林地、山地和隘路上;前来支援的军队应该用在它们所喜欢的富庶地区。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从总的方面谈了战争计划,在本章中专门谈了以打垮敌人为目标的战争计划,在所有这一切论述中我们想特别强调战争计划的目标,然后再指出使用手段和方法时应遵循的原则。我们想通过这样的论述使读者清楚地知道在这样的战争中应该追求什么和应该做什么。我们想强调必然的和普遍的东西,也给特殊的和偶然的东西留下了活动余地,但是,不去考虑那些任意的、没有根据的、不严肃的、幻想的、或诡辩的东西。如果我们达到了这个目的,那么我们就认为已经完成了我们的任务。
  谁要是因为我们没有谈到迂回江河、利用制高点控制山地、避开坚固阵地和寻找国土的锁钥等问题而感到非常奇怪,他就是还没有理解我们,而且,在我们看来,他还没有从大的方面来理解战争。
  前几篇中我们已经一般地论述了这些问题,并且已经指出,它们的作用往外比根据流行的看法所想象的要小得多。在以打垮敌人为目标的战争中,它们就更不可能也不应该起重大的作用,也就是不应该对整个战争计划产生什么影响。
  关于统率机构的问题,我们将在本篇的最后用专门的一章加以论述。
  现在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结束这一章。
  如果奥地利、普鲁士、德意志邦联、尼德兰和英国决定对法国作战,而俄国保持中立(这种局面是最近一百五十年来经常出现的),那么,它们是可以进行以打垮敌人为目标的进攻战的。因为不管法国多么强大,仍然可能出现下面的情况:它的大部分国土被对方占领,首都陷落,资源不足,而且除了俄国以外没有一个大国能够给予有力的支援,西班牙离得太远,它所处的位置也极为不利,意大利各邦目前又太腐败,没有力量。
  对法作战的上述国家不算它们在欧洲以外的领地也有七千五百万以上的人口,而法国只有三千万人。这些国家为了对法国进行一次真正的战争,可以提供的军队如下(这里的数字是毫不夸大的):
奥地利………………250 ,000 人。
普鲁士………………200 ,000 人。
德意志其他各邦……150 ,000 人。
尼德兰…………………75,000 人。
英国……………………50,000 人。
总计   ………………725,000 人。
  注:德意志邦联成立于1815年,成员包括奥地利、普鲁土和德意志其他各邦,共三十五个邦国和四个自由市。但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德意志邦联只是指德意志其他各邦,不包括奥地利和普鲁土在内。——译者。
  如果它们确实能够动员这样多的军队,那么就很有可能远远超过法国用来对抗它们的兵力,因为即使在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也从未有过这样多的军队。如果我们再考虑到,法军还要分出一部分兵力作为要塞守备部队和建立补给站,用来监视海岸线等等,那么,毫无疑问,联军在主要战区内很可能占有巨大的优势,而这个优势正是打垮敌人这一目的主要的基础。
  法兰西帝国的重心是它的军队和巴黎。联军的目标应该是在一次或几次主力会战中打败法国军队和占领巴黎,把法军的残余部分赶过卢瓦尔河。法兰西王朝的心窝在巴黎和布鲁塞尔之间,在这里,从国境到首都只有三十普里。
  联盟的一部分国家如英国、尼德兰、普鲁士和北德意志各邦都有适于针对这里展开的配置地点,它们中间有的就在这个地区附近,有的就在这个地区的背后。奥地利和南德意志则只有从上莱茵地区出发才便于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