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 >

第179节

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第179节

小说: 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单,梁明自从走上造反这条路之后,混到如今的成就那可谓是苦心经营了数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年,经营如此大的一个国家劳心费力不是一丁半点。对外击败满蒙,压服西藏,收回新疆,对内消除满清残留,改革科举、税收,这等等的一切都要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然而说到底,不管是关内中原还是关外的满蒙藏回,都是中华大家族中的一员,在他原先的那个年代,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对于中华的北方,梁明真正的野心是大西伯利亚,而不是近在咫尺的蒙古草原。进军西伯利亚自然要同沙俄交恶,想要一举鲸吞了那片丰茂富饶的土地,必须要有一个安定富强的帝国作为后盾。十年的征战,梁明扫平了关内、关外,如今终于到了实现自己愿望地时候了。
        关内,梁明最后拔除的钉子是大西南。元武三年四月,以李勾、蔡德利、何克阁三人为主将,以江南水师为辅,将陆军十五万大举进攻四川,耗费了半年之功才拿下大西南。
        两年后,中华军十万精锐北出山海关,兵锋所指,所向披靡,轻轻松松地收复了东北大地。借此大势梁明向西藏大举施压,班禅七世丹贝尼玛于元武七年元旦抵京,至此西藏归附。
        十年,从梁明立足北京始抵,蒙古就一直是他的心腹大患。
        特别是满清基本力量消亡之后,对中华帝国威胁最大地就变成了来去如风的蒙古马队。
        梁明真心的是感谢满清政府啊,要不是他们一百多年来至矢不渝的“减丁”政策,要征服整个蒙古大草原,还不知道要耗到猴年马月呢!而且,一百多年的豢养,如今的蒙古骑兵再也不是纵横天下的苍狼了,他们顶多就是一条流浪狗。纵横披靡地蒙古铁骑一去不复返了,留下的仅仅是一批批的马队而已。
        先是青海,然后是内蒙,接下来的是新疆,最后随着爱杭山一战,三万蒙古骑兵灰飞烟灭,乌梁海最后一直抵抗力量的瓦解,标志着整个辽阔的蒙古大草原尽入中华之手。
        十年的征战,耗去了中华帝国大半地收入,虽然此时的中华帝国赋税之多堪称历朝之最,可连绵的征战和数十万忠勇军、仆从军陆陆续续的换装,国库是真的没钱了。
        两年一晃就过去了,没有了战争的压力,仅仅两年时间中华国库已经攒下了一笔足够多的款子。西伯利亚虽然辽阔,可沙俄全部的驻军也不超过三万人。一个整编师,配上相应的蒙古骑兵,扫荡西伯利亚足以。算上他们的后勤补助,基地建设,国库存下地那批款子足以应付。
        梁明的精神最近愈加旺盛了,期盼已久地大餐已经端上桌了。当然了,在此之前还有一道开胃的小菜——朝鲜。
        在平定蒙古之后,中华军再无大地战事,虽然蒙古草原上已久在不停的修筑连串地军事堡垒,可比起十几二十万陆骑大军奔围四方所要消耗的钱粮简直是没得比。闲来无事的梁明就把眼光投向了朝鲜、日本两国。
        最近几年来小小的日本国很是热闹,其西南的长州、萨摩、土佐三藩同美国接触日见紧密,“偷偷”的买进了大批的枪支弹药,三藩各自组建了一支在日本国内堪称强大的火器部队,特别是最先同美国接触的萨摩藩,实力相当的雄厚。
        江户时期的日本,和幕府关系亲近的大名藩属都在江户即现在的东京附近,而关系越疏远其属地就离江户越远。萨摩藩位于日本四岛的最西,与幕府的关系可想而知。长州、萨摩、土佐三藩在当时的日本被称作是外样大名。
        土佐藩在西南三藩中属于最弱的存在,而且同长州、萨摩两藩不一样的是它与德川幕府的关系相当的密切。土佐藩一带过去在战国时代末期是由长宗我部氏所统治。庆长5年的关原之战时,长宗我部盛亲以西军身份参战,战后遭贬并去除领地权力,改由山内一丰接替。山内一丰是德川家康的爱将,原有的领地是远江国的挂川城,挂川的石高为6。9万石,改封土佐国则拥有20万石,获得大幅提升。历史上山内氏一直统领该地到明治时代为止。
        佐藩领主的家族姓氏虽然替换了,但由于土佐过去施足制度所以有许多长宗我部氏的旧臣,为了防止旧臣抗拒新统领,高知城内的核心高层为山内系的武士,而旧臣则被打入外围低层,这种双层性的治理结构使上下少有往来互动,一直到幕府末年才有了中层接续性。
        一开始,山内一丰先在长宗我部氏的旧城:浦城发展城下及沿海狭窄地区,此处成为今日高知市市中心与城外商店街,而藩政的确立大体是从第2代的山内忠义开始,山内忠义采行野中兼山的新田开发政策,然第3代的山内忠丰继任后,过往不满野中兼山过度强严的政敌对其提出弹劾因而失势,之后身故。
        土佐藩地财政一直到江户时代的中期才逐渐安定。宝期之后因农民因抗拒高征税、高利贷而发起一~使人民向外地逃散,财政因而动摇。
        之后,第9代的山内雍提倡以节俭朴素为主地藩政改革使藩政稍有好转。所以土佐藩虽然也希翼于火枪大炮,但财政的匮乏让他们无力与萨摩、长州两强相抗衡。
        最近三四年,自觉实力大增的萨摩、长州两藩对德川幕府日益不满,多次发生冲突,就差打出“废除幕府,还政天皇”的招牌来了,眼看着“倒幕”战争就要提早七十年爆发了。
        对于日本的内乱梁明兴趣很高,像这样不共在天的仇敌就是要把他们玩残废了再动手。这些年来,凭借着无数地贸易优势,大量的瓷器、布匹等被销售到了日本国内。白银就像流水一般涌向了中国,日本国内大批的手工作坊被挤垮,德川幕府在财赋大减的同时还要应付激增的流民,日子过得相当不顺心。可中华帝国所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强势,也让德川幕府上上下下无人心有颤颤,万万不敢贸然关闭交易港口。
        德川家齐脸色苦巴巴地,却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治下百姓的“爱国的自觉”和数不清的硫磺上了。幕府不敢公然提出抵制华货,却能让人在民间散播,虽然其希望是渺茫的。而硫就不一样了,在中日贸易中,硫磺是日本最抢手的货物。一船船的瓷器、布匹从中国开来,载着金银和满满的硫回去。
        日本的山地火山多,硫磺的品质相当地好,如今数十万中华军都已经换装了火器,火药的消耗猛然间多了几番。日本品质高,价格低地硫自然很受中华军方欢迎。
        日本内乱在即,梁明自会顺手推一把,那里可能去阻止呢?打吧,大的满天烟火才是最好。咱这里有枪有炮,尽可以买过去。如今的德川幕府还是比较有钱地。
        日本国内大战即将来临,还远远不到中华军赤膊上阵的时候,唯一能练手的就是东北的好邻居——朝鲜了。梁明的借口是相当充分的,大中华的土地被人占了,这还不够吗?
        十四世纪,继承高丽的李氏朝鲜建立后,不断向北扩张领土,通过招谕、剿杀、驱赶女真部落,使本国疆域不断向北推进,一直拓展到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流域。朝鲜由作为两国传统边界的鸭绿江口沿江上溯到鸭绿江中上游,控制了江的东、南岸,于这一地区先后设置了“西北四郡”:闾延郡、慈城郡、茂昌郡、虞~郡。
        明朝同朝鲜的几次边界争执中均以公镇作为划界要求,但实际上从公镇以北直至图们江的广大地区,都逐渐为朝鲜蚕食。朝鲜通过对这一地区女真人的大力招抚,控制了图们江的东南沿岸,先后设立了庆源、会宁、钟城、庆兴、稳城、富宁6个军镇,合称“东北六镇”。
        朝鲜沿图们江南岸设置会宁、富宁、钟城、稳城、庆源、庆兴六镇,标志着今图们江中下游地区的中、朝两国东段边界线的形成。朝鲜世宗在位32年,在开疆拓土上空前绝后。《李朝世宗实录》曰:“新设四邑,我祖宗肇基之地,以豆满江为界豆满江,天所以限彼我也。”
        所以说:“咸镜道地方,原系元朝领土为朝鲜逐渐吞并,特别是咸北,更是在明朝以后才悄悄蚕食的。”甚至连朝鲜国王中宗也曾表示:“咸镜道本非我国地也。
        ”
        有了如此“证据”梁明还怕什么?咱这是师出有名。元武十一年夏,因多次协调不成,鉴于朝鲜小国无理,中华帝国正是下诏征讨。九月,北洋舰队运载主力整编第三师万余人,与仁川登陆,仅仅半个月就拿下了汉城。
        朝鲜正祖李本就有病,这一刺激更是了不得了,下令停战后就挂了。接位的是李的庶长子,年仅十岁的李。遭此大变,朝鲜朝野一片哀鸿。()





    VIP章节目录 一百一十二章 热闹的朝鲜
    黑龙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11…2 10:14:17 本章字数:3657

        武十二年,四月十三日。朝鲜,汉城。
        鸣锣开道,骏马奔飞。随着一声声“肃静回避”的声音响起,曹振的车马队伍,浩浩荡荡的在汉城穿行而过。戴着斗笠,穿着白布衣的朝鲜贱民跌跌撞撞的四下回避,很多人躲避不及只能战战兢兢的跪在路边,头也不敢抬的等候他们过去。
        曹振庸以外交部副部长的身份领钦差使臣之衔,到朝鲜的唯一任务就是为大中华尽最大的努力去捞取好处。他的父亲是曹文埴,前任内阁总理大臣,乃是继周青竹之后的帝国第二位内阁总理大臣,在两年前已经过世了。当年天下未定之时,敢为天下先的曹文埴被满清记为天下臣之首,对于中华帝国而言这可是铁铛铛的招牌。元武五年,周青绣卸任总理大臣之后,出于安定天下的考虑,梁明将曹文埴捧上了这个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高位。
        曹文埴胸中有丘壑,为人也老到厚重,干的相当不错。老头过世之后,他的长子曹振庸就步入了梁明的眼帘。
        曹振庸去年秋季调入了外交部,之前他一直在地方任职。这一次,既是对他的考验也是他证明自己的一次良好机会。
        极目四望,这座后世更名为首尔,二百年后号称远东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如今还是大半是土坯茅屋。临街少数木质小楼,点缀其间。街道狭窄,却是人头涌涌。不时的还可以见到一两处焚毁地楼阁,残壁断恒,一种破败的景象显露出来。不用说,这些肯定是第三师“解放”汉城时留下的痕迹。市容破乱零散,那里有一国之都的大气,就连远处线可及之内的王宫,都是透着一副小家子气。
        这队车马直奔朝鲜的奉恩署所在,那里一直是朝鲜藩国接待天朝钦使地地方。
        一路行来曹振庸摆够了威风,路途所过的朝鲜地方州县,无不尽心尽力的予以接待照应。那股子小心劲就连随行的仆从都感受得出。如今进了汉城,一众随从自然摆出了自己最英武的一面,浩浩荡荡地来到奉恩署旁。奉恩署这里都是一些砖木混合,粉刷一新的建筑。一条青石大道直通门口,道中明显留的有一座空牌坊。这地方原本立的有块牌碑,刻有四个大字“东海波偃”,是康熙时名臣熊赐履的手笔。不过现在天道变了,那块牌子朝鲜政权那里还敢还竖那。
        一众朝鲜臣僚穿着类似明人的衣冠恭候于此,朝鲜奉恩署尹,礼曹判曹,议政阁左右赞成,都按照藩属迎接上国天使地仪注,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形势比人强啊!
        大队人马才转上道中,准备的乐手立刻开始吹打,几声号炮同时震响。入耳之处。就是这些朝鲜大臣们异口同声的汉话高呼:“恭迎上国钦使大人!”
        曹振庸整了整衣冠,笑吟吟的下的马车来。
        “免礼,诸公免礼!多谢各位在这里候着,当真是辛苦了!”曹振庸满面春风,自顾自地大声招呼,又一个个将行礼地朝鲜大臣搀扶起来。看似热情,但曹振庸明显注意到了这些朝鲜大臣们躲躲闪闪的目光,既有对国事的无奈,又有对上国钦差的畏惧,但又不得不挤出巴结讨好的笑容。这就是小国的无奈了吧……
        专司接待上国钦使的朝鲜奉恩署尹金正银被曹振庸掺着起来,朝众多大臣示意了一下,笑着说道:“钦使大人,小国已经在奉恩署准备了接风地酒宴,还望上国钦使大人垂降。国国王还有领议政大臣金祖淳都等候钦使大人,明日拜会……”
        “曹某人奉旨出京,肩膀上面担子着实重了些,然本官虽操心圣命,却也晓得轻急缓慢。国朝朝鲜,宗藩一体,正要好好唠唠,本官以及手下同僚也要好好见识一下朝鲜风物…………”
        拉门轻轻被推了开去,闭目打坐地金祖淳睁开了眼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