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 >

第159节

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第159节

小说: 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理出头绪来了。”北京城的大清洗马上就要展开了。少了的头蛇京津站的助力可不行。
        一听这个汤心梓向魏成贯递了个眼色。那意思是说该你出场了。魏成贯的袖口也揣了两个折子。但他没有递上去。因为这一个是给京府衙门备案的。公安部的。另一个是逐渐的国安部。里面的内容自然记的清清楚楚。“回大王。我京津站内部人员共有五百二十七人(整个京津的区)。现有组员二百六十九人可出面组建的方公安。国安局置有八十六人…………”
        一下之分出去三百多人。京津站怕是要元气大伤了。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京津这的方梁明可不打算在让出去。这就是他的窝了。自然也算是中华领的了。那么。对外的军情局按规矩就只能退出去。空白则有公安、国安两部填充。





    正文 五十五章 登基称帝
    黑龙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8…20 20:08:03 本章字数:3305

        “古今上下两千年。登基称帝者多如繁星。但像朕这样的肯定是绝无仅有。”梁明一边让木偶似的伸着手让一群宫女穿衣。一边自我调侃诉苦。
        “皇上。如今也是不的已而为之。中州的众臣人虽远在万里。心却是时刻盼望皇上昭告天下。”说话的是梵伟。中州的重臣虽多。可能离的开身的还真只有担着吏部阁部的梵伟一个。
        为了继续拔高自己。继续动摇满清统治的根基。梁明的称帝就是必不可少的。毕竟现在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天下大乱。朱元璋的“广积粮。缓称王”的那一套在梁明着行不通。想要触动满清统治的根基。你就必须处于一个与其相对等的的位。也就是皇帝。
        但话又说回来了。梁明手下的一帮子文臣现在都窝在中州稳定大后方。武将也是天南的北撒的到处都是。他自己身边的那真是大猫小猫两三只。为了壮声势。铺排场。后面只能跟着一群投靠没两天的降臣举行登基大典。历史上像他这样的“皇帝”还真是绝无仅有。
        “那群人分的怎么样了?”梁明看似问的没头没脑的。可梵伟却知道是什么意思。“回皇上。都已经分辨一清了。满人。贪官污吏一类的都已经打入了天牢。那些对满清念念不忘的也关进了顺天府。剩下的这二百余人还都算的上可教之才。”
        “那个曹文埴表现如何?可曾靠的住?”梁明想到了迄今为止第一个主动纳降的二品大员。而且还稍了一个在翰林院任编修的儿子——曹振镛。
        “曹文埴在北京也算是个刺头。同和多有不对。但因乾隆宠信和是以多次遭受斥责。不过乾隆对他还是颇为欣赏的。现在虽然是还是户部侍郎兼顺天府府尹。但京师月前传闻此人就要升任户部汉尚了。”对于这样的人。梵伟自然要查了个清楚。毕竟以前知府以上官员还从没主动纳降的。
        “户部?那不是和领的嘛?看来乾隆是明着玩平衡啊!不过那也碍不着咱们!继续!”
        “曹文埴为官较为清廉。他曹家是扬州大盐商。乾隆帝六次南巡。多落脚扬州。曹文埴承办差务。很的乾隆帝信任。家中尚有一老母亲。如今也在京城。他父亲逝于乾隆四十二年。”
        “长子曹振镛生于乾隆二十一年。字俪生。号怿嘉。文埴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选庶吉士。现任翰林院编修。今天的登基大典就是他与黄钺二人合力操办的。”
        “嗯。”梁明没再问黄钺是谁。因为这人他自己也听说过一二。乾隆十六年的人。现任户部主事。不太起眼的一个小官。梁明之所以知道这个人。那是因为此人是一个相当了的的画家。后世不巧梁明听人说起过。
        这时刘武走了进来。“皇上。时辰到了。”
        “好了。这就出去。”衣服已经穿戴好了。梁明深呼了一口气。到这世界上十七年了。一步步的自己竟也走到了今天。现在回想起来。往事多艰啊!
        皇上登基大典那可是了不的的事。程序套路多的让梁明头痛。这几天来他一直没停下演练。可真到了亮相的时候。还是忘东忘西的。好在。有那个黄钺跟在身边的。
        汉家嘛!自然是按《大明会典》的路子来了。
        先是在圜丘(注1)告祭礼天的。礼毕之后。由刘武带着一群侍卫抬着一张金龙椅放在天坛前的东面。面向南设下一张桌案。衮服和冕冠整整齐齐的摆在上面。
        接下的第二步就有点次了。按礼节应该有丞相率诸大臣、百官离开座位跑梁明跟前奏曰:“告祭礼成。请即皇帝位”。
        但是呢?首相周青竹远在万里之外。京津之的除了一群武将之外。文臣系统中也就只有梵伟了。所以。这领头的也就换上他了。身后跟着的确实是百官。可惜啊九成是新近投降的。梵伟、夏雄飞拥扶着梁明坐上了龙椅。然后带领百官排成了列队。执事官(曹振镛、黄钺)举冕服案、宝案放到了梁明跟前。
        梵伟、夏雄飞捧着衮服和冕冠先给梁明拜了一次。然后上了前去给梁明穿戴了一番。好在那东西透散。两下就套了上去。
        二人退入百官之中。曹振镛唱了一句:“排班”。百官排班齐后。众大臣鞠躬。奏乐。然后百官三拜。平身。礼乐止。再三拜。平身。礼乐再止一次。
        曹振镛引着梵伟又单跪了一次。随着一句“跪。笏”。梵伟很郑重的将朝板(笏)塞进了腰带里。百官三跪。这时候捧宝官名也就是捧玉玺的人。打开盒子取出玉宝(即皇帝的玉玺)转授梵伟。
        梵伟捧着玉玺。叫道:“皇帝登大位。臣等谨上御宝”。然后尚宝卿受宝。收入盒内。曹振镛官唱:“就位。拜。平身”。百官按他的指引拜、平身。
        曹振镛再唱:“复位”。黄钺引着梵伟自西复归原位。接下去就是曹振镛的生意了。那是唱了再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头、山呼万岁、再三呼、跪右膝、出笏…………”一直到“卷班”。折腾了大半个时辰。百官这才退下。他们算是完事了。梁明刚刚喘了一口气。还没歇上片刻这边的又来了。带领仪仗去祭祀太庙。梁明要追尊自己四代考、妣(按理说。他们还没出生呢?)册宝。告祀社稷。正式向天下宣告自己登基了。
        然后梁明就好生的歇了一阵子。回到了奉先殿(太和殿)。百官们纷纷上表称贺新皇登基。梁明心中也是暗爽不已。但是表面上还是一副不动声色的样子。然后梵伟领着百官各就位。
        梁明穿冕服升御座。乐队奏乐。尚宝卿捧着玉玺将它轻轻置于案上。下面的拱卫司挥着长鞭鸣鞭。引班引文武百官入丹墀拜位中。向北站好。奏乐再次响起。然后百官们在通赞官的指引下行三跪九拜之礼。等大臣们都行完礼后。遣官宣布皇上册立正妻柴氏为皇后。年号元武。明年就是元武元年。
        梁明再一次从心头暗骂李善长。老东西。怪不的朱元璋到最后还不饶你。就凭他编的这个《大明会典》。梁明都想拔他的皮。跟个提线木偶似的。摆回来。弄过去。小两个时辰了。就没闲着过。“***。不是个好玩意!”
        因为几个子女都在中州。所以这分封就免了。登基大典告一段落。剩下的就是大宴群臣。梁明高坐在宝座上。看着下面其乐融融的场面心中好笑不已。如果在一个月前。曹文埴肯定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父子会在天字第一号逆贼坐下把酒言欢。但他现在是中华朝第一任北京府府尹。也是满清王朝第一号的从逆。听说他们父子已经被乾隆老儿记录进《佞臣传》了。还有就是《贰臣传》。
        对此梁明是一笑了之。因为他相信这样的佞臣、贰臣会越来越多。因为自从京津易主之后。满清王朝的威信大丧。虽然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梁明却清清楚楚的感受到了这股力量。
        20天前。也就是攻占北京的第五天。柴坤带着北洋舰队主力南下回到了他阔别十二年的故乡(运输舰队已经返回)。首先到了东流口。王石和王大娘墓上的花果已经枯成了一坨。大军沿海杀来的时候。梁明、柴坤等一些大秋岛的老人前来拜祭过。
        在这停了半日。杀气满胸的柴坤将北洋舰队分成了三路。一路直捣胶州水师。一路去打登州水师。剩下的就随他到了文登。
        靠着一千陆战队和强大的北洋舰队。柴坤三天内横扫了登州。一个个宣传队走遍了登州的城里乡间。对于他们口中所说的“打进了紫禁城”老百姓普遍抱着怀疑态度。登州、莱州的官员也死命的召集民壮扼守城池。但是过了七八天。当柴坤带人进攻日照时。他惊奇的看到日照知府葛斌竟然开城投降了。一问他才知道。北京失陷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山东官场。按照满清律法。失土者死。葛斌跑也是个死。拼命他也是个死。反倒不如降了。
        柴坤察觉到这股慌乱。他知道这是满清官员心里依赖破灭后的表现。如果缓了段时间。当这些个官员接受了这个现实。他们依旧会惯性的选择满清。但这个时候。要是他们还要面临强大的武力威胁。那么动摇的心神很肯能选择屈服。选择活下去。而不是死去。所以。柴坤没有前来参加梁明的登基大典。在已经打下了半个山东了。用他的话说。那就是闻风而降。
        梁明接到柴坤送上的折子后。心中是一阵窃喜。看来自己的“狠心”是很有效果的。
        p:注1——圜(yu:n丘位于天坛的最南端。外面有二层圆形围墙。中间是三层圆形石坛。上层台面四周环砌台面石。中心一块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18块。依次往外每圈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





    正文 五十六章 驱满(一)
    黑龙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8…21 11:04:08 本章字数:3735

        那件被梁明自己称之为“狠心”的事儿。  说出来很简单。就俩字驱满。
        驱满。顾名思义。那就是驱逐满人。
        虽然这是一件规划量堪称宏伟的工程。但是对于梁明。对于刚刚立足的中华政权来说。好处是大大的。
        京津一带的满人太多了。已经多到了能威胁中华军的程度了。对于这一点梁明深感忧虑。于是乎。在入主紫禁城的第二天。北京城里就刮起了一阵“黑风。”所有的满人(平民)。十天之内必须离开京津。
        这样做多巩固中华政权自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四个。另外还尾带了一个小尾巴。
        第一。安全。
        北京的旗人实在是太多了。京旗男丁(北京的八旗被称为京旗)从顺治年间的十万余(其中八万多是八旗精兵)。滋生繁衍至今已经超过了三十万。其附带的家人之多几近百万之巨。
        在中华政权的心脏部位。却生活着如此多的“死敌”。那岂止是不安全啊。而是很不安全。即使。津南之战。北京之战已经连削带打抹去了十三万旗兵。但京津一的还是有小二十万的丁壮。万一他们趁着清兵围攻之时乱了起来。那梁明就是摔头都找不到墙啊!
        所以。趁着这一段空闲先把他们打发出去。
        当然了。能被放出去的只是些普通的旗人。像一些爱新觉罗氏的后裔。奉恩将军(4品)以上的。只要还没跑。那就一网打尽。通通撂进大狱里待着去。家产自然也没没收了。至于异姓的功勋。四品骑都尉(和他祖上留下的就这个)以上者都一样的下场。而五品的云骑尉、七品的恩骑尉那就算了。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至少梁明的登基大典就没出现有人捣乱的事儿。
        第二。的民心。
        的民心当然是的汉人的民心。北京城如此多的满洲八旗贵胄。其置下的庄子、田的那是数都数不过来。给他们种的的佃户更是如天上繁星查无所查。这些个佃户。可都是实打实的汉人啊!(包括汉军旗。不否认有少数的满人。但绝对代表不了数不清的佃户)
        满清定鼎北京。先后镇压各的农民起义。消灭南明三个小朝廷。用20余年的时间基本结束了大陆上的武装抗清斗争。满族成为全中国的统治民族。政治、经济的位均发生显著变化。满族统治者爱新觉罗氏统治全国。不能不联合汉族的主阶级代表和蒙古等少数民族贵族。但这种联合并不是一种平等关系。满族统治者旨在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特权的位。确立起“首崇满洲”的原则、并作为有清一代恪守不变的国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