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民国往事 >

第9节

民国往事-第9节

小说: 民国往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强的步兵团了。有了第一个团,难道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苏联既然这么‘无私’的帮助我们,那么,军校的装备甚至以后创建新军所需要的装备苏联难道不提供?虽然苏联现在看上去稍微困难点,但是,那是对西方列强来说。对于中国来说,苏联绝对可以支援我们一、两个军的装备!那么我敢说用苏联武器武装,又有充足合格的充满革命精神的下级军官的新军绝对是南方最强大的武装力量。而依靠军校学员组建的新军,您说,谁合适做军长呢?”

    “了不起,了不起,文革,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蒋介石没有正面回答单于的问题,只是不停的夸奖单于。

    虽然蒋介石的夸奖让单于松了一口气。但是那一口一个‘文革‘实在让单于觉得别扭。

    “对了,文革,你今年多大了?”蒋介石突然问道。

    “什么啊,难道你们这些大人物都喜欢这么跳跃着说话吗?”单于对于蒋介石的这种“天马行空”式的问话非常不习惯。

    “学生今年24岁了。”虽然不习惯,但是单于依然恭敬的回答道。

    “哦,比我小不了多少嘛,文革啊,以后在私低下我们兄弟相称吧。”

    “什么嘛,明明比我大13岁,还说什么大不了多少!真是抓住青春的尾巴不放手啊”单于听蒋介石这样说,当然知道是为了笼络自己。在心里腹诽不已。“学生怎么能和和校长兄弟相称了?太不合适了。”单于当然不会被蒋介石的米汤灌晕了。

    “文革弟,你我本来就是革命的同志,有什么嘛?再说也是私低下嘛。”蒋介石非常满意单于知道进退的表现。

    这样,两人虚伪的争执了半天,最后蒋介石私下称呼单于就变成了那个让单于恶心的“文革弟”,而单于依然称呼蒋介石为“校长”。

    这一天也成了单于正式成为蒋记黄埔生的日子,不过不知为什么,两人的夜话后来居然传了出去,不过已经变成“单于夜读三民主义,被蒋介石发现。随后蒋介石就一直赏识单于了。”虽然无数人在知道这个故事后都指责单于虚伪,故意晚上拿本书‘诱惑’蒋介石,但是谁也不知道两人夜话的真相。有时历史的真相的确是除了当事人谁也不清楚的。

    本回完。

    注:蒋介石对不同的人称呼是不一样的,比如对李济深这些老前辈,就称呼“任潮先生”;对李宗仁这些人就称呼为“德邻兄”,比较亲密的就直接称呼字,比如他黄埔学生。对于胡宗南就称呼为“宗南弟”,当然,我绝对没有让主人公取代胡宗南成为天子第一门生的意思,不过既然已经有一个宗南弟了,再多一个文革弟也没什么吧。

第一卷 初到广州,声名显 第十一回 群星聚广州 报名趣事多

    自从单于与蒋介石夜谈之后,蒋介石对军校的事物就更上心了,当然找单于谈天的次数也更多了。这等于让单于在担任苏联教官翻译的同时兼任了廖仲恺、邓演达、蒋介石的私人秘书,搞的单于苦不堪言。根本就没有时间准备即将到了的招生考试,不过话又说回来,就黄埔军校招生考试的那点内容单于也用不着温习。

    而对于单于来说,这段时间最大的变化就是称呼他“文革”的人越来越多了,虽然单于对此已经是认命了,但是每当有人称呼他“文革”的时候,他总时空穿梭的感觉。

    日子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过去了,离军校正式招生考试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广州就有如一块巨大的吸铁般,吸引着全中国的青年才俊们——

    陕西米脂·杜聿明已经多次和父亲交涉了,虽然父亲虽然是同盟会会员,可是依然使不得让自己的宝贝儿子去抗枪当兵。而且明确表示如果杜聿明去当兵,就断绝父子关系。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杜聿明心里非常着急。

    杜聿明是从《新青年》杂志上,看到了黄埔军校招生的广告的。他从小就向往军旅生活,幻想成为卫青、霍去病那样的优秀军人。所以当看到黄埔军校招生的广告时,他那颗不安分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不过他也知道父亲不同意的话,自己根本没有希望获得去广州的路费。

    于是,这位未来的上将军对自己的父亲用了“暗渡陈仓”之计,他告诉父亲自己想报考军校的想法完全是头脑发热,现在已经想清楚了,要到北京去考大学。老父自然对杜聿明的转变欣喜若狂,当即同意杜聿明去北京考大学,给了杜聿明足够的路费和生活费。米脂离陈仓不远,杜聿明这招“暗渡陈仓”之计,果然用的很熟练。

    1924年3月,杜聿明到达北京后和堂兄杜聿鑫、陕籍青年阎揆要、关麟征、张耀明等十一人,从北京取道天津,搭乘英轮经香港到达广州。1924年杜聿明22岁,关麟征19岁,阎揆要20岁,张耀明19岁。

    胡宗南中学毕业后,在浙江孝丰县立高等小学堂担任国文、历史、地理教员。除教书外他把大多数时间用来阅读古代史学名著,了解天下大事。1921年暑假,胡游历了北京、天津、山海关等地,对日本间谍猖獗的活动表示了忧虑。随后他辞去了教员的职务,一直在江、浙一带游历,颇有点老庄的风采。1924年,当胡宗南知道知道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后很不老庄的跑到了广州。那年,胡宗南28岁。

    另外除了直接到广州报名以外,其他各省的招生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比如主持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的就是后来的一代伟人润之先生,虽然在军阀孙传芳的眼皮下,可是依靠共产党严密的组织结构以及做秘密工作的经验,硬是在上海设立了一个分考场,有100多名热血青年在上海通过初试后赴广州总考,徐向前、侯镜如就在其中。

    未来主演中国近代史的大部分演员已经齐聚广州了,一时间广州街头到处都是操着各地口音的人,虽然大家性格各异,情趣不一,但是至少在广州、在黄埔军校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

    这天,单于正在筹备处的办公室里帮忙统计报名人数,虽然这事由一个考生来负责有点怪异,不过似乎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也许只有单于自己觉得奇怪吧。

    单于对于这种工作完全没有任何兴趣,本来嘛,这种工作随便谁都可以做的,让他来做,是不是大材小用了点?当然,这样觉得的只有单于自己而已。

    正当单于没精打采的时候,突然报名表上的一个名字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单于看了看报名表上的名字,再翻了翻前面的记录,单于差点没有乐的从二楼的窗户上窜下去。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单于发现报名人里面居然有两个黄鳌,说起来,黄鳌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后来担任过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单于在21世纪看过一些关于黄埔军校的书籍,里面介绍过郑洞国这个后来的中国远征军司令就是托了黄鳌报了两次名的福。不然错过了报名时间的郑洞国只有报考二期的份。

    郑洞国考上后,无巧不成书的居然和真黄鳌分到一个队,只要一点名,真假黄鳌同时应答,每每惹起笑声一片,也算黄埔一景。后来郑洞国将事情原委告诉学校,学校并没有追究。只不过让郑洞国认祖归宗而已。

    呵呵,当时我可是神往了好久,恩,现在我终于有机会欣赏真人秀了。单于看着自己手上的报名表,坏坏的想到。与此同时,已经到达广州的黄鳌和正在路上的郑洞国同时感到一阵恶寒。

    正在单于想到日后郑洞国的窘态而高兴的时候,在报名处也有一出喜剧正在上演。

    主角不是别人,正是前面说到的胡宗南。

    胡宗南到达广州后,直接就到报名处去报名了,虽然军校招生简章上规定投考者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25岁以内,但是这难不倒已经28岁的胡宗南。只需要在报名册上把笔头稍微弯一下,把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推后几年就可以。

    可是真正为难的是体检,军校考试委员会可是把身高放在了体检的第一位。

    考官先让考生排成一队,这一下胡宗南的身高弱势十分明显地暴露了出来,在长长的队伍里,他这个不足1。60米的个子差不多比别人矮了一头还多。考官当即把胡从队伍里擒了出来,并且毫不客气地说:“你根本不是当军人的材料。”这一结果对胡宗南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不过胡宗南毕竟是胡宗南,他猛然间站了起来责问把他拎出来的教官:凭什么不让我革命?革命是每个年轻人的义务!那个教官见状惊得目瞪口呆。胡宗南的嗓门越来越大,惊动了正在报名处公干的黄埔军校的党代表廖仲恺先生。只听得胡宗南怒吼道:个子矮怎么了?拿破仑的个子也不高,不一样驰骋疆场?总理孙中山先生的个子也只有1。68米嘛!孔子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国民革命怎能以相貌取人呢?

    廖仲恺对胡宗南喊道:同学,我批准你参加考试!接着转身回到办公室里,撕下一张纸,写了一张字条交给了胡宗南。字条上书:国民革命,急需大批人才。只要成绩好、身体健康、个子矮一点是不应该不录取的……

    后面的报名者看见胡宗南这样好运,纷纷议论:

    “这个胡宗南,个子不大,嘴巴好大啊。”

    “什么啊,听说过咱们军校第一个报名的单于没有?”

    “当然听过啊,怎么了?”

    “这个姓胡的完全是抄袭人家单于的,尤其是第一句。”

    “你怎么知道?”

    “单于演讲时,我就在现场。”

    …………

    当天下午单于就从筹备处其他工作人员的嘴巴里知道了这件事,单于对于自己没有亲眼看到胡宗南的“大嘴巴”感到非常的失望,虽然他自认自己是一个旁观者,但是对于这种有趣的历史“事件”自己不是当事人,还是让单于心情极度不爽。

    由于随着考试的日益临近,蒋介石、廖仲恺、邓演达等人的事情越来越多,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常找单于聊天了。至于鲍罗廷,在单于与李之龙谈话后,已经就不怎么找单于聊天了。

    正因为这样,完成了手头工作又不觉得自己还需要为考试复习的单于非常的空闲,看看离吃饭还有点时间,单于信步来到了筹备处不远的一个茶水摊准备消磨一下时间。

    单于刚刚坐下来,点好东西,就看见两个年轻人满头大汗的走到茶水摊,用明显带着陕西口音的“普通话”招呼老板要茶水。看见老板似乎不明白,高个子的年轻人更是连比带画。

    两人刚刚坐好就听高个子年轻人沮丧的说“我看我们这次完蛋了,我到筹备处去问了,第一期报名时间已经过了,都开始体检了。我们只有等第二期了。完了,现在我们身上只有这一点点钱,怎么办啊。”

    另外一个稍矮一点的年轻人似乎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是闷头喝着凉茶。

    听到这里,单于心里一动,难道是杜聿明、关麟征他们?恩,根据我所知道的历史,他们的确是错过了报名时间。想到这里,单于开口了“这三位朋友,难道你们也是报考军校的?”

    事实上单于猜的没有错,他们就是前面提到的杜聿明等11人,他们今天才到广州,到达后关麟征、杜聿明去报名,其他人到陕西会馆安顿,没想到他们到了报名处才知道第一期招生已经结束了,正是无可奈何的时候。

    “是啊,可惜我们错过报名时间了。”刚才说话的那个年轻人听见有人询问,愁眉苦脸的说道。可能由于心情原因,年轻人的陕西口音更重了。

    “我听各位的口音,好象是西北方向的人,如果你们真是西北人士,呵呵,这也不难解决。”单于几乎可以肯定他们就是杜聿明、关麟征这一拨陕西考生了。不过还不能肯定他们是不是杜聿明、关麟征。

    “什么!?你有办法?!真的假的?!”一直沉默的年轻人听到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不由兴奋的大喊起来。

    “我叫单于,也是军校考生,不知道二位尊姓大名?”单于还是想最终确认一下。

    “你叫单于啊,我叫关麟征,这个是我同乡杜聿明。我们都是陕西人。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们报名?”高个子的年轻人听说单于有办法,也是很高兴。

    “是这样的,两位虽然错过了报名时间,但是由于你们来自陕西,这就是办法。”单于微笑的说道。

    “这是什么办法啊?!”关麟征还没有听出单于的意思,一脸的失望。反而杜聿明眼前一亮。

    果然,杜聿明后来战功战绩都在关麟征之上,不是没有道理的,单于看见两人的反应,心里暗暗想着。

    “二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