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演讲论辩技巧 >

第5节

演讲论辩技巧-第5节

小说: 演讲论辩技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四,能引起对方特别的注意。有时为了交际的需要,人们希望自己的
话能引起对方特别的注意,但又不能用强迫命令的语气,而应用语言微妙地
显示出来。运用插说,能完成这一意图,例如,某政工人员找青年工人谈心,
说:“。。你想想,参加赌博,既浪费了时间又耗费了钱财,还沾染了坏习
惯,有什么益处呢?”这里“你想想”既警示和提醒对方从思想上认清赌博
的危害,又显得话语亲切,与人为善,促人深思。这样易于为对方所接受。
如果把“你想想”抽掉,不用任何插入语,那语气就变成了一种责备、训斥
的口气,这对血气方刚的小青年来说,委实难以接受。又如教师看到学生数
学题又做错了,指出:“你看、你看看,又错在这一步。。”这里的“你看、
你看看”的插说,很好地提醒了粗心的学生,要特别留心,以后别再错在这
一步,体现了教师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教学作风。能起这一作用的插入
语,还有:“请看”、“请听”、“你瞧”、“想想吧”等。

总之,插入语运用得好,能妙语生花、以平胜奇,尤其在谈话中,能出
色地帮助你完成交际的任务。

(敖忠生)


“曲解”的妙用

在言语交际中,有时会有误解现象,这种误解是无意造成的。但是也有
另一种“误解”,它是说话人出于某种需要而对某些词句有意进行的一种歪
曲的解释。这种“误解”,人们谓之“曲解”。一般的误解是语言交际中的
障碍,是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而曲解则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一种语言
的机智,一种说话的技巧。

曲解在交际中有种种妙用:

一、活跃谈话气氛,融洽人际关系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有一次与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一同出席一个
宴会。宴会开始,张大千先向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
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梅兰芳听后大惑不解,众宾客也莫名其妙。这时张
大千含笑解释道:“你是君子——唱戏动口,我是小人——画画动手。”引
得满堂宾客大笑不已,宴会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是句俗语,这里,“动口”,本指说理,“动
手”本指打人,张先生却故意把“动口”理解为唱戏,把“动手”理解为画
画,因而得出了“你是君子,我是小人”的结论。这一“曲解”极为诙谐风
趣,使宴会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可谓妙语助酒兴!

诗人、书法家沈尹默,原叫沈君默。一次他跟一位朋友聊天,这朋友跟
他开起了玩笑,说:“君既默不作声,何必再来多口?”引得沈尹默笑不可
抑,连声说:“有理!有理!”从此真的把“君”字下面的“口”省去,变
成“尹默”。

“尹默”的名字自然与“君默不作声”的意思不沾边,它只不过是朋友
的灵机一动,随意发挥而已。但此时此刻,这一曲解却形成了一个高雅的玩
笑,使彼此关系更为融洽、亲密。沈尹默终于将“君默”的名字改为“尹默”,
不正是以这种亲密友情的回报吗?

用曲解的办法开点善意的小玩笑,对陌生人之间缩短相互距离,尤其奏
效。有一对恋人上一家饭馆用餐,男方大大方方,点了好多菜,结果没有吃
完,只得惋惜地离开餐桌。这时热情的服务员递上食品袋,笑着对他们说:
“我说二位,你们吃不了兜着走,不是很好吗?”这对恋人听了,忍俊不禁,
感激地接过了食品袋装下了桌上剩余的菜肴。

服务员的话既热情义风趣,一定使那对恋人感到友好的温暖。这“吃不
了兜着走”的话说得确实巧妙!它本来是“够呛”、“吃不消”的意思,一
般情况下是句损人、威胁人的话,但服务员有意不用它通常的比喻义,却使
用了这句话的本义(即词面义),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二、应付困难问题,摆脱尴尬处境

1988 年,布什参加美国总统竞选,杜卡基斯攻击布什是里根的影子,缺
乏个性,没有政绩,连问:“布什在哪里?布什在哪里?”但聪明的布什不
与杜卡基斯作正面交锋,而是玩笑式地回答:“布什在家里,和他的夫人巴
巴拉在一起。”布什只是将“在哪里”一语的比喻义曲解为字面义,便轻巧


地避开了正面的回答(因为这是个难于回答又不便回答的问题),又含而不
露地宣传了自己对家庭的情感和传统道德的遵崇,巧妙地维护了自己的形
象。

三、嘲讽可笑对象,反击敌手挑衅

北齐时,高祖召集儒生会讲。艺人石洞筒后到,问博士:“天有什么姓?”
博士答:“天姓高。”石洞筒说:“说天子姓高,天必姓高,这是套用蜀国
秦宓的话:‘天子姓刘,故知天姓刘。’没有什么新义。正统典籍上原本就
有天姓之说。先生可以引正文,不需要假托过去秦宓的事。”博士反问:“不
知在什么经典上记述着天有姓的话?”石洞筒说:“先生简直不读书,《孝
经》上明明写着:‘天子之道,天性也。’这不是说天本姓‘也’吗?先生
难道没看见?”

石洞筒是有意拿“天有什么姓”的问题来出自命渊博的博士的洋相,不
料博士沿用蜀国秦宓的话,回答天子姓高,所以天也姓高。为了嘲讽博士的
荒谬可笑,石洞筒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故意搬出《孝经》
里“天子之道,天性也”这句话来反驳。他利用“性”与“姓”的谐音,把
“天性”曲解为“天姓”,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以总理身份接见外国记者。一个不怀好意的美国记
者挑衅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周总
理听了,朗朗一笑,说:“这好理解嘛!我们中国人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路,
就简称‘马路’嘛!”显然,说“马路”就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的简称,
这是一种曲解。然而,在这种场合,面对这样的对象所作的挑衅性的提问,
能有什么比这样的回答更为巧妙得体呢?它既不露声色地回击了对方的无
礼,又充分显示了中国人的自豪感,维护了中国人人格、国格的尊严,而中
国总理的伟大风度也就在这一巧答中生动显露出来了。

当然,曲解在交际中的作用还不只这些,上面所谈只是常见的几种情况。

至于构成曲解的方法,不外如下两种:一是谐音曲解。如上面把“天性
也”曲解为“天姓‘也’”的例子就是利用了“性”与“姓”的谐音。二是
会意曲解。可以利用一词多义或者不同的语言结构或语言环境来曲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曲解”要服务于良好的目的和动机;那种为了不
良目的与动机的“曲解”,是我们应该反对与坚决唾弃的。

(王培焰)


捕捉“弦外之音”

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A、B、C 三人应邀做客,由于其它客人未到,主
人刘大不免焦急,顺嘴说了一句:“怎么该来的不来呢!”A 听后起了疑心,
觉得主人的言外之意是说自己不该来,于是托辞而去。主人更加心烦,又顺
口说到:“唉,不该走的又走了!”B 听到后也起了疑心,觉得主人是暗示
自己该走,于是也借故走了。C 责备主人,主人又着急地说:“我不是说他
俩呀!”C 一听更来气了,不是说他俩,那必是说我了!于是也甩袖而去。
固然,刘大说话有口无心,A、B、C 三人本不应过份敏感而使一次挺好的聚
会不欢而散。反过来在社会中不善于倾听交往对象的“弦外之音”,在人家
有意递话让你锣鼓听音的时候,你却象一只“呆鹅”一样,麻木不仁,毫无
反应,同样会使交往对象对你产生鄙视和嫌弃之感。准确地把握“弦外之音”
是社交中洞察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怎样从语言中捕捉“弦外之音”呢?

第一、听声。俗语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同一句话,由不同的声调
表现出来,其含义就不一样,有时甚至完全相反。听声就发现声调中的异常
因素,做出辨析,抓住“弦外之音”。其要领可以归纳为“三点一线”,即
以场合、身份、背景三点连为一线,对异常因素作出判断。比如,你的一位
同事结婚,你在单位里提议大家捐些钱,以表祝贺之意。当你征询意见时,
一位同事对你说:凭你这份热心,我们也不能不交哇!这句话本来很平常,
但其弦外之音究竟是不满,还是嘲笑,或者提示呢?如果你对当时的场合、
讲话者的身份和你单位的背景加以综合的分析,就可以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了:原来他是提示你在这种场合由单位领导出面张罗为好。

第二、辨义。说话者总是从一定的角度来表达他的思想。辨义主要是抓
住说话角度这个关键,发现其中的异常因素,从而分析出其语言之中的弦外
之音。有一则笑话说:一人喜欢闲唠,一次去人家做客,久谈不去。主人厌
烦,指着院中的一棵树问道:你看树上有一只鸟,我们把树割倒,捉来鸟做
下酒菜如何?他不解地问道:树割倒,鸟不就飞了吗?主人笑道:放心吧,
那是一只不知什么时候该走的呆鸟!笑话中喜欢闲唠的客人就十分缺乏洞察
的能力,主人的第一句话就已表现出了一种异常因素,谁能把树割倒去捉鸟
呢?然而,他没有抓住这一因素,呆问下去,结果使自己显得真象一只呆鸟
了。人们对不好直说的事情,往往喜欢换一个角度含蓄地表示出来,而角度
的改变,常常会表现出某种异常,辩义就是抓住这种异常因素,很快悟出对
方的意图。

第三、察句。在不同的场台,使用不同形式的语句,也可以制造出言外
之意。察句就是根据语句的构成形式来察觉语言中的余音。在《东方快车谋
杀案》这部电影里,私人侦探波罗就是根据女仆的用句方式,推断出她目击
了现场。在案件调查中,她本应回答“我没看见”,但是她没有这么说,而
是说:“如果我当时在甲板上,我就能看到现场。”波罗认为,在问话时,
凶手肯定在旁边,因为女仆的这种构句方式就是想留点“余音”,向凶手敲
一笔钱。结果,由此破获了这起凶杀案。在各种谈判中,谈判者也往往喜欢
以假设句式来透露某种信息。在一般情况下,句式应与说话的场合协调,同
样一个意思,可以用肯定句、否定句、感叹句、假设句、反意句等许许多多
的形式表达。使用哪种形式总是从场合的要求而出发的,因而也是与场合相


协调的。如果出现不协调现象,那就表明说话者可能有什么言外之意。察句
的核心点就是发觉不协调因素,从中辨察说话者的真意。

第四、悟词。同一个事物可以由不同的词来表达,说话者往往通过用词
来表现某种言外之意。悟词就是依据特殊的用词,悟出说话者的弦外之音。
如果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回答教师,这种回答就较为正常。假如回答“教
书的”、“教书匠”、“孩子王”之类的词句,便多多少少含有一些弦外之
音了。在具体的环境中,怪异的用词常常特有所指,并由此产生影射、暗示
等效果。悟词的要领就是留心怪异的用词,然后综合说话前后的具体情况,
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

捕捉“弦外之音”的方法很多,不仅可以“察言”,亦可“观色”、“识
人”,关键在于用心、留神,不断积累经验。“弦外之音”听多了,分析透
了,“弦外之音”就容易进入到你的耳朵了。

(杨哲昆)


即兴发言快速构思八法

人生如战场。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常常会“逼”我们在毫无准备
或很少准备的情况下作一番即兴发言。如果你希望在别人“突然袭击”面前,
能够沉着应战,有娴熟的“捷言之才”,那么,就应当认真研究,努力掌握
一套即兴发言的快速构思法——

一、片言居要法。“立片言以居要”,是古人作文常用的技法。即兴发
言可选取一二警句“居要”,劈头讲出,作为议论的中心。然后分层论述,
旗帜鲜明,效果往往很好。一位自学成才的青年在某次经验交流会上即兴发
言,一开头便说:“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说我
在书法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的话,这主要是因为我对中国这门古老的艺术如
痴如狂的热爱。正是‘热爱’这位‘最好的老师’教我九年如一日,不避寒
暑,不知劳累,始终紧握了这管毛笔。。”接着,他讲了几件苦练书法的事
迹,十分感人。他的发言获得了热烈的掌声。清人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