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演讲论辩技巧 >

第43节

演讲论辩技巧-第43节

小说: 演讲论辩技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位超级球星,先是在自己“入球”与奠定全队胜利的因果关系上,顺
理成章地表示了“自我价值”。虽有首功之劳,却未溢于言表,可谓意切;
而“首先想起妈妈”、“亲人”则尤显情真。贫居区长大的马拉多纳和他的
八个姐弟,全凭母亲含辛茹苦地养大成人。不幸中的幸运儿,焉能不“首先
想起给了自己一切”的母亲和亲人?然后,马拉多纳言简意赅地用“整个”
表示了个人与集体、自我与国家休戚与共的一往深情。

2。表示失误的认可,模糊语言用的巧妙。
失误、失败对任何运动员来说都在所难免。但如果“明星”出现失误,
记者就会提出“灾难性”的、有时甚至是幸灾乐祸的问题。

马拉多纳踢进英格兰球门的第一个球,是“颇有争议”的“问题球”,
据说墨西哥一记者曾拍下了“用手拍入”的镜头。可是,倘若马拉多纳直言
不讳承认“确系如此”,那么对裁判的有效判决则无疑是“恩将仇报”。但
如果拒不承认,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员”的风度。对此,迪戈·马拉多纳机
敏地答道:

“手球有一半是通戈的,头球有一半是马拉多纳的。”

妙不可言的“一半”与“一半”!前“一半”,实际上已承认了球是手
臂撞入的,颇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将气概:后“一半”在规则上又肯定
了裁判的权威,亦具君子风度。一句模糊语,“双料”君去猜;“一半”作
文章,“整个”没表态。四肢发达的体育明星,有如此怜牙俐齿,能如此巧
言善辩,令人佩服!

3。流露不满与困惑,语柔意坚不动声色。
在与南朝鲜队激烈的比赛中,马拉多纳被对方球员“残酷”地踢倒十几
次。这位被阿根廷人誉之为与海、太阳合称国家“三宝”的马拉多纳,吃了


如此皮肉之苦,影响了高超球技的正常发挥,实在令人“非常愤怒”。倘若
借记者传播之便,锋芒毕露地挖苦,或者以胜利者的姿态,冷嘲热讽地去示
威,倒也痛快淋漓。但是,马拉多纳自有他的人际交往准则:“我喜欢其他
人也高兴,我的其中一项原则,就是不对任何人妒忌、猜疑和积怨。”他是
这样回答记者的:

“我真不知道在踢足球,还是在比赛橄榄球,我在考虑是否要在腿后绑
上盾牌。”

以赛橄榄球相比,迂回道出对方动作的粗野,可令球迷们形象地领略这
场球是何等“残酷”?“腿上绑上盾牌”,又具体暗示了对方有意暗算的情
形,语言富于幽默。

“虽然疼痛,但我仍然能够生存和比赛,这种伤势并没有使我困扰,我
现在仍处于巅峰状态。”

这是马拉多纳的心理战“宣言”。告慰关心自己的迷球:“我”并未因
此而沮丧、困惑;告诫下一个对手:“我”在拳脚相加的恶斗后,仍处于最
佳竞选状态。

柔中有刚,绵中藏针,申明严正,但又不恶语伤人,真令人拍手叫绝。

4。回避无聊的答对,诙谐幽默颇有分寸。
披露名流巨星的风流轶事,往往可以推出“爆炸新闻”。所以,包括体
育明星在内的功成名就者,对此防不胜防。据报载,意大利的罗西在12 届足
球大赛后,由于答记者问时“不慎”,曾收到三千零三个姑娘的求爱信,急
得罗西的妻子一再声明罗西是有妇之夫。而相比之下,马拉多纳倒是很有办
法,有一位女记者(最善此道)问:“你要什么类型的妻子?”

马拉多纳笑着说:“不要这么急,如果我觉得寂寞,我会回答你的问题
的。”

谁不要急呢?是指“我”,还是指女记者?或者别的姑娘?语意双关,
含蓄幽默。“寂寞”一词出于马拉多纳之口,似乎有两个意思:一是他九年
来只有一个女朋友,相处甚笃,不曾孤独,这是委婉的表白。二是对话题而
言,“寂寞”有几分无聊的味道,很有分寸地表示出不回答的理由是觉得这
个问题有些无聊。但马拉多纳却没有用一般人的挡箭牌:“无可奉告”,既
减少了自己的麻烦,又维护了记者的面子。”

笔者认为,马拉多纳的妙答记者问,蕴含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体育明
星不仅应当是运动场上力量和技巧角逐的英雄,而且也应当是在交际场上智
慧和艺术表演的大师。我们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此是否有同感呢?

(石火)


察言除病

——排障技巧
CHAYANCHUB ING PAIZHANGJIQIAO 

天才免不了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

——'法'罗曼·曼兰


语言的陷阱

——无所不在的交流障碍

一九七七年三月二十七日,在坎瑞岛的国际机场上,两架波音747 飞机
待命起飞。它们分别属于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和美国泛美公司。

两架飞机同时向机场指挥塔要求起飞。指挥塔在向泛美公司的飞机发出
起飞命令之后,对荷兰飞机说:

“好,等一下起飞。我会再给你电话的。”指挥塔在这里使用的“等一
下”的英文stand by,是个多意词,它既有“等一下、“别飞”的意思,
也有“准备行动”的意思。指挥塔取的是前一种意思。不料,荷兰飞行员却
把它理解为后一种意思。于是乎,两架波音747 飞机同时加速进入起飞跑道。
一场罕见的空难悲剧发生了。两架飞机在空中相撞,全部机组人员和567 名
乘客遇难。

空难的原因是显见的。然而,社会心里学家却不满足于这种表面的原因
结论。他们把思维的触角伸入到更深一层的层次:寻找“原因”后面的原因。

原来,这次空难的罪魁祸首是“交流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说出的话是一种意思,可是,
在听话人的理解中,它又变成了另一种意思。同样一件举止、行为,在一个
地区被认为是友善,到另一个地区却被认为是不友好。

这,就是交流障碍。

人际交流或组织之间的交流要达到有效、不被误解,不能不了解交流障
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中间既有社会系统因素的障碍,也有个人因
素的障碍。前者如不同的民族由于观念、习惯、风俗等差异,造成交流中的
误解和曲解;后者如不同教育水平文化涵养的人,因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对
语言的理解程度、使用不同,造成交流上的困难,双方难以在同一理解程度
上进行思想感情沟通。其他如对交流情境的不同理解。双方是否使用共同的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都对交流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非语言符号的非语
言交流,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差异甚大。使用不当,不光引起误解,
有时甚至会造成彼此反目。这类例子不胜枚举。表示数目,伸出大拇指,在
中国代表“五”,在美国却表示“一”。表示卑视某人,在中国伸出小指头,
在美国却是把拇指朝下。在西方被普遍接受的表示赞扬的OK 的手势,在中国
却可能被误解为“零”——鸭蛋——即变成了否定。

这些,只是我们日常生活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的非语言交流的一小部分。
在实际生活中,细微到语言的流利与否,面部表情的变化等等,都被认为是
一种非语言符号,使用不当,即反其意而行之,变成了我们始料未及的“交
流障碍”。

可见,“交流障碍”是我们信息、语言交流中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大
问题。重视它、研究它,可以使我们的交流更成功;反之,会使我们遭到众
多的误解,一事无成。

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克服交流障碍,对于某些社会角色和某些行业,有
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社会角色中,象领导的角色。他要经常向下级员工发布指示,这种指示
是以什么方式(交流网络)传述的;表达的内容是否清晰、简练、明了;员


工是在何种情况下得到指示。。等等因素,都会影响领导的指令的交流有效
程度。

某些特殊的行业,象公共关系工作,是专门与各种阶层,各行各业的人
打交道的职业。公共关系人员,要有效地把本单位形象的信息传递给公众。
传递什么信息才适合,以什么方式传达才能达到最佳程度,这都是公共关系
人员必须悉心研究的。因此,公共关系人员在制定传播本单位形象信息的方
案时,不能不考虑他所要面对的公众的文化程度,喜怒爱好,也不能不考虑
该地区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态。只有在传播信息前,认真地考虑过可能出现
的交流障碍,尽早避免,那么,公共关系人员的信息传递,才会得心应手,
无往而不胜。

(罗慰年)


一种潜在的言语交际障碍

倾听与应答是谈话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最基本的手段。通常,当人们在
聆听时,实际上却在思考自己意欲表达的东西,从而做出某些对谈话起主导
作用的应答。这种应答在需要你主导谈话方向时是有益的,但在需要努力了
解对方及其所谈内容时,却构成了潜在的言语交际障碍。

现粗略归纳五种倾听中不良的应答方式及改进建议如下:

一、批评式应答。

责备、谴责、奚落、为难、骂人、否定、解释和诊断为批评式应答。例
如:“你要是听我一句话,也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你怎么能这样做呢?”
这种应答包含的基本含义是“我比你优越得多,在判断你和环境方面也比你
强。”其中明显含着优越感的意味,很容易引起他人的怨恨、抵触和防御,
从而阻断双方对问题的客观性会谈。正确的应答可以说:“你提出的报告很
好,的确重要的地方都网罗在里面了。不过,有一点。。”“直到现在,你
一直都使我们获得很大的帮助,这次发生事故或许有什么特殊原因,你说
呢?”

二、解答式应答。

用逻辑的、争辩的、指令的和说教的方式来指导,劝告,提建议等都属
于解答式应答。如:“你应做的是。。”“我要是你的话,我将。。”。其
潜台词是“你没多大能耐,让我来替你解决问题”,“别费口舌向我叙述什
么了,挺费时间的,照我讲的做好了。”

人们往往不愿按他人的意图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劝告含有优越感的意
味,往往会使处于困境之中的人感到被藐视。告诉某人如何解决问题,有可
能使他(她)体验不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时的满足感。有时
候,首先坦露的问题与真正的、实质性的问题只不过是间接的关系,你就表
层问题所提供的解决方法,对实质性问题而言,或许是极为不适宜的。所以,
你可以说:“如果你想听,我倒愿意谈谈我类似的经验”,“我对那事提点
建议,如何?”诸如此类的话,效果就比较好。

三、强迫式应答。

命令,居高临下地谈话,警告和威胁,均属于强迫式应答。例如:“按
我告诉你的那样去做,否则。。”“到下月底,你的指标还不能完成,事情
就会糟糕得不可收拾。”这种应答方式与解答式应答的潜台词极为相同,除
此之外,它还有如下含义:“我要利用我的权力,迫使你服从我。”“如果
你不依照我的意图行事,你会后悔的。”

这种应答所引起的问题,与解答式应答所引起的问题具有一致性,后者
还会因为不允许陷入困境的人考虑自己的选择,并试图一味地强迫他做某件
事情,而产生更多的问题。强烈的怨恨、抵触、防御、敌视或消极行为,都
可能是强迫式应答所带来的恶果。相反,若能将意图用征询或鼓励的言语表
达出来就很恰当,譬如:“我知道你会去做各种你认为可促使会议成功的事
情的”、“对这件事,如果你有其它考虑,不妨提出来,大家再作商量。”

四、探究式应答。

要求陷入困境的人谈及某些他没有说出的事情,或是要求他详细地描述
问题的某一侧面,就是探究式应答。例如:“你做了些什么事才产生这个问
题的?”“你为什么会那样认为呢?”


当某人在坦露自己的问题时,以提问的方式做出应答是普遍的,因为这
表现出了提问者的兴趣,并使陷入困境的人将自己的问题谈得更深更细。然
而,提问易把握谈话的方向,使得提问者而不是陷入困境的人控制着谈话方
向。并且,某些提问包含着批评的意味,例如:“为什么”这种提问常人感
到一种挑战感,由此会促使对方去保护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动,或者证明
它们的正确性。有时,探究式应答会使身陷困境的人感到自己的隐私权受到
了威胁。你可以从理解的角度向对方说:“如果你愿意,可以谈谈你当初的
想法吗?”“似乎是你家里出了一些事情,让你感到挺烦的。”

五、躲避式应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