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演讲论辩技巧 >

第37节

演讲论辩技巧-第37节

小说: 演讲论辩技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烤的“瓮”,最终却成了烤他杜卡基斯的“瓮”了。

“请君入瓮”法还可用来反诘那些傲慢无理者。1954 年7 月26 日,正
在苏联访问的周恩来总理出席苏方招待会,在与苏联领导人祝酒时,他既不
讲汉语,也不说俄语,而是用英语说:“干杯”。苏方领导人对此显得有些
不悦,米高扬通过翻译质问道:“周,你为什么不说俄语呢?你是很精通我
们的语言的呀!”周恩来当即反问道::“米高扬,你为什么不学汉语呢?
我已经学了俄语啦。”米高扬抱怨说:“汉语是一门难学的语言。”周恩来
迅速应答:“可汉语并不比俄语难学呵,如果你每天上午到中国使馆去,我
们将非常乐意教你学汉语。你们这些人可没有借口不学中文呵。”米高扬一
时语塞。这里,米高扬的话语中有一个荒谬的命题:在外交场合中,对方不
该不用“我”方的语言说话,这是他拿来准备火烤周恩来的“瓮”。谁料,
周恩来当即把它牢牢抓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样要对方学会用
“我”方的语言说话,亦即“请君入瓮”,而这恰恰是傲慢的论辩对方所不
可能也不情愿接受而又无法反驳的,从而有力地战胜了对方。

使用“请君入瓮”法的目的在于揭穿论辩对方的横蛮无理和狡猾奸诈。
运用此法时,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要机敏而不失自尊。要一眼便能看穿对方言论的虚假性、荒谬性
和欺骗性,不失时机地捉住要害,一语道破,把论辩对手置于烈火炙烤的“瓮”
中而使之无法脱身。在与强劲的对手论辩时,还需要自尊:有自尊,才能有
自信,才能有勇气,才能不慑于对方咄咄逼人的气势,从而维护自己的人格
以至民族的尊严,如周恩来之于米高扬那样。


第二,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由上举诸例中可以看出,论辩对方常常
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欺欺人,取咄咄逼人的态势:“瓮”,本是由他们
设置用来对付别人的,而他们自己则毫无察觉自己终将要被置之于炽热的
“瓮”中受烤,他们总是毫无防备的。我们应该准确地利用对方这种“未设
防”的弱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运用不容置疑的语言,以迅雷不及掩耳
之势,快速出击,“请君入瓮”,一举获胜。

当然,“请君入瓮”法有时也用于比较平和、友善的论辩之中,如是,
则要注意分寸,论辩语言不妨诙谐、幽默、和善些,以免激怒对方,弄得大
家都下不了台,收不了场。

(徐宝作)


警惕论辩中的假归谬法

在论辩中,归谬法是一种有效的反驳手段。然而,另有一种诡辩法与此
十分相似,常常被狡辩者用以诘难正确观点,我们姑且称之为假归谬法。从
表面上看,这真假归谬法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应用对方观点类推,得出一个
显然是错误的结论,从而达到否定对方观点的目的。从实质上看,它们是有
区别的,主要在于:真归谬法类推正确,所推及的事物确实与对方观点所针
对的事物同属一类;而假归谬法类推错误,所推及的事物其实不属于对方观
点所针对的事物范畴。可以说,假归谬法假就假在“归”字上,其类推出的
结果显然错误,不是由于对方观点存在问题,而是在“归”的环节中偷换了
类别。下面请看中国古代一个较为典型的诡辩例子,(摘自冯梦龙《古今谈
概》)。

古代山东营丘有个人,喜欢强词夺理。一天,他跑到艾子家,问道:“大
车下和骆驼脖子下为什么总挂个铃?”艾子回答说:“车子和骆驼体积都很
大,又经常夜间走路,怕前面路上与人狭道相逢,就挂个铃,好让人老远就
能听到铃声,早点让开道路。”营丘人说:“那么,宝塔上挂个铃,也是怕
与夜行人相撞?”艾子回答说:“鸟鹊喜欢在高处作巢,造塔人为避免鸟粪
弄脏了塔,就挂了铃,用铃声驱赶鸟鹊。”营丘人又问:“鹰和鹞的尾巴上
也挂个铃,难道是怕鸟鹊在它屁股下作巢吗?”艾子笑道:“你这人真是难
以理喻。鹰鹞帮人捕捉鸟雀,如果脚上的绳子被树枝挂住,它挣扎时就会带
动铃响,主人就会循着铃声找到它。”营丘人还无休止地问:“我看过出丧,
前面有人摇铃唱歌。从前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经你这么一说,才明白是怕
给树枝绊住脚而离了群。但不知缚在那人脚上的绳子是皮绳呢?还是麻
绳?”艾子生气地说:“出丧摇铃是为了给死人领路到坟墓中去。这个死人
生前专爱和人瞎争,死后怕他路上寂寞,就摇铃铛让他开心开心。”

在这个故事中,驼铃、塔铃、鹰铃、丧铃这四者的作用本不属一类,而
营丘人仅取其都是铃这一点,瞎牵胡扯,把它们的作用相提并论。这样胡乱
归并的结果,自然就类推出荒唐可笑的情形。

那么,为什么营丘人无理也要搅三分呢?为什么这种假归谬法仍有它使
用的市场呢?这恐怕是因为在归类上真假难辩的缘故。具体说来,有如下两
点:一是真假归谬法部直接引出所推及的事物,都没有一个论证同属类别的
过程。因此,旁观者只能凭经验推测它们在归类上的正确与否。二是事物类
别标准繁多,各个类别的特征极其复杂,要列举事物的类别特征就较为困难。
而且有些事物就凭着所争论的某个问题作为划分标准,其他再无明显的类别
标志,这就更难说淆归类上的正确与否了。因此,即使要论证类别,对其归
谬法来说也是较为困难的。而假归谬法就是依靠这两点,以假充真,强词狡
辩。

对付这种假归谬法,笔者认为,可以试用如下三种办法:

一、发问附加法

先让对方列举事物的类别特征,对方必不能穷尽;自己再附加一、两点,
缩小外延,将对方所类比的事物排除在外。如假设营丘人例,艾子问:“你
把塔与车驼归为一类,其理由是什么?”营丘人答:“它们都有铃,体积都
很大。”艾子就可说:“塔不会行走,不在车驼之列。”这个例子较为简单,
只是说明附加的情形。如果事物的类别特征较为复杂,这种先问而后附加的


做法,有助于识别类别特征和讲清类别特征。

二、反问归谬法

反问对方的观点,然后加以驳斥。如假设营丘人例,艾子问:“那你说
鹰铃起什么作用?”营丘人或者回答:“我只知你是错了,到底怎样,我也
不知道。”或者作出一种错误解答,假设:“是给鹰壮威风的。”对于前一
种解答,艾子可以这样进行有力驳斥:“你既不知道鹰铃的作用是什么,那
么你怎么知道它的作用是跟塔铃、丧铃是同一种类型的呢?”对于后一种回
答,用归谬法反驳就成。不过艾子这时用归谬法,营丘人必不能反斥之为假
归谬法,如:“那么出丧人摇铃是因为惧怕鬼魂缠身而给自己壮胆?”因为
这时艾子所类推的事物是营丘人自己所提供的,他断不能自己推翻掉。

三、直接归谬法

归谬法的使用原则是以谬制谬。运用假归谬法狡辩既然也是一种谬,那
么也就可用真归谬法制住这种谬——胡乱类推之谬。比如营丘人例,最后艾
子对营丘人的斥责也可看作是归谬法的使用。补充起来就是这样:“你凭着
一点相似就可东牵西扯,那么有人生前有张嘴专爱找人吵架,死后他仍有张
嘴,必定仍要找人吵架。送葬的人怕他在去阴府的路上一个人太寂寞,就摇
摇铃,让他姑且与铃铛拌拌嘴,以满足他的愿望。”在这时运用归谬法,因
为也可胡乱牵扯事物,就很容易把谩骂的内容也夹带进去。不过,我们主张
与人为善,指出其归类上条件不足即可。

(杨硕林)


名人谈锋

——成功技巧
MINGRENTANFENGCHENGGONGJIQIAO 

能力永远和它的发挥有关。

——'英'休谟


谈笑风生的毛泽东

毛泽东早在1927 年就为红四军干部明确规定:“说话要有趣味。”他模
范地执行了这一规定,不仅在作报告、演讲、讲课时幽默风趣、生动活泼,
而且平时也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即供在作古多年后仍给人以隽永清晰的记
忆。

密切群众关系

普通人见到领袖人物,不免有几分神秘、好奇甚至是紧张和敬畏,形成
一堵无形的高墙,阻碍了思想感情的交流。毛泽东每次与群众见面、交谈,
总是以他那明快的幽默艺术顷刻间推倒那堵无形的高墙,使普通人与领袖很
快融为一体,无拘无束地开怀畅谈。

1958 年9 月,张治中带着秘书余湛邦随同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他们在
武汉上船后,张治中把余介绍给毛泽东。这时,余赶紧迈前一步,握住毛泽
东温暖的大手,紧张而又拘谨地自我介绍:“我叫余湛邦,湛江的湛,联邦
的邦。”毛泽东问:“是干钩于吗?”余忙答:“是人未余。”毛泽东微笑
着说:“yu 姓很多,有干钩于,有人未余,有人刖俞,还有虞姬的虞。”说
到这里用手指长江说:“还有水里的鱼,其鱼甚多呢!”这句风趣的双关语,
说得大家哄堂大笑,余湛邦那种紧张、拘谨情绪一扫而光,船上的气氛马上
活跃起来,领袖与普通干部、群众就像老朋友一样,叙谈起来。

建立真挚感情

态度和蔼亲切是几乎所有见到过毛泽东的人的共同感受。一个女护士第
一次给毛泽东验血,紧张得不得了。毛泽东见她这样,就说:“你这小丫头
好狠喔,一声不吭就扎我一针。”那个护士笑了,周围的人都笑了,空气顿
时轻松欢快起来。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第一次到毛泽东身边为他读书(此
时毛泽东患老年性白内障),心情自是异常的兴奋和激动。见面后,毛泽东
笑问她是否很喜欢秋天,见她愕然,又微笑问她可会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
古》一诗,并与她共同吟诵。原来,毛泽东是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今逢四
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来幽默地说出她的名字,使她在这个比较轻松
的话题中,把紧张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

架起“沟通”桥梁

毛泽东的心是和人民群众紧紧连在一起的,他一生时刻不忘人民群众的
疾苦,总想方设法去接近普通工人、农民,迫切希望了解人民群众的情绪,
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

1960 年冬天,韶山农民贺凤生,风尘仆仆地来到中南海看望毛泽东。当
他见到主席时,有一肚子话要向自己的领袖倾诉。当时毛泽东有重要的事要
处理,就对贺凤生说:“你先回去好好回忆一下,下次专门找一个时间听你
谈一次,越具体越好,要真实事情,不要掺水,是一说一,是二说二,骂娘
也告诉我。”他又当着贺凤生的面,交待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交给你一


个任务,安排好贺凤生参观北京,调动他的积极性,好给我提意见。”毛泽
东轻松幽默的话语,促使贺凤生下决心如实反映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下一
次见到毛泽东,贺凤生心一横,从随身带的蓝布袋子里掏出一大摞子大跃进
集体食堂的油印餐票给毛泽东,说:“主席,我想请你到那里去吃餐钵子饭,
吃食堂饿坏人!食堂不解散,我不回去了。”毛泽东风趣地说:“好一个开
头炮,讲下去,讲下去,骂娘的话也可讲。”于是贺凤生打开了思想闸门,
滔滔不绝地说起来,整整说了三个小时,如实地向主席反映了农村办食堂、
炼钢铁、放‘卫星”等造成的严重后果,怒斥了某些干部的坏作风。最后,
毛泽东对贺凤生说:“感谢你为中央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情况,那是少奇、恩
来和我都捞不到的真实情况呀!”毛泽东就是这样运用幽默艺术,激励着与
他交谈的群众诉真情、讲实话的。

调节人际关系

毛泽东在与老战友、老同志、老朋友相聚和交往时,那种幽默感溢于言
表,令人感到十分亲切温馨。

毛泽东和李达都是“一大”代表,都是党的缔造者。毛泽东字润芝,李
达字鹤鸣。以往他们两人见面,彼此都以字相称。全国解放后,李达任武汉
大学校长。50 年代初,毛泽东到武汉视察,两个老战友在武汉第一次见面时,
李达想改口喊毛泽东“主席”,可是又不习惯,便一连“毛主”了好几次。
“席”字还没有跟上来,毛泽东便笑着说:“你主、主、主什么?我从前叫
过你李主任(指中共“一大”中央局宣传主任)吗?现在我叫你李校长好不
好?你过去不是叫我润芝,我叫你鹤鸣兄?”他们入座后,李达说:“我很
遗憾,没有跟你上井冈山。没有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幽默地说:“你
遗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