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后青春快感 >

第27节

后青春快感-第27节

小说: 后青春快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想吃就吃,再没有从前的那种贵族食品的感觉了,只是把它当作营养品或饮料来喝。喝着喝着,一部分特前卫的小白领又开始犯腻,拒绝牛奶!为什么?一是怕胖,说里面有脂肪含量;二是要图新鲜,于是选择了豆奶,说既不会胖,又有营养,还保留着牛奶的感觉。名称也很时髦,比如正广和香草味多维奶、活力性豆酸奶等等,似乎满足了他们浪漫的感觉,而绝不是父母辈豆浆的概念,正如肯德基的哈力克区别于当年的爆米花一样。其实牛奶的营养是毋庸讳言的,而新兴的豆奶也是新人类不可缺少的,就看时尚风怎么刮了?我为什么喜欢喝豆奶?    
    妈妈是从来不喝牛奶的,她说她是喝着豆浆长大的,习惯了热豆浆慢慢弥散开的淡淡的豆香,是受不起牛奶突如其来的浓烈而甜腻的味道的。妈妈小时候是没有牛奶喝的,清早能就着烧饼油条喝上一碗半碗的豆浆,也已经是一种值得和同玩的伙伴炫耀的幸福了。    
    而豆浆在我的记忆中却是模糊的,被父母悉心照料着的我一直是由牛奶的浓烈甜腻伴随着长大的。记忆中少而又少的喝豆浆的经历也没有让我对“热豆浆慢慢弥散开的淡淡的豆香”保有深刻的印象。只言片语式的模糊记忆里,只有妈妈穿着藏青大衣,拎着小铝中锅,推开老房子的木门出门买豆浆的身影;只记得有那么一次,外婆兴致很好地问邻家借来小石磨,坐在狭小的石库门天井中,哼着我不知名但很好听的歌,不紧不慢的磨着白花花的豆浆的神情。    
    有那么一段时间,街上弄堂里买豆浆的摊子少了,妈妈喝的也少了,虽然她还是从不喝牛奶。有那么一段时间,豆浆几乎要被我忘却了。    
    有一次路过老房子,忽然发觉那个弄堂口的卖豆浆的小摊不见了,小摊上的老板在不远处开了一家豆浆专卖店,用机器现磨现卖着白花花的豆浆,也就是那次我确确实实的闻到了妈妈所说的“慢慢弥散开的淡淡的豆香”。    
    也不知什么时候,豆浆店就这么一家一家的多了起来,豆浆大受欢迎。超市里好像一天之内冒出了各种品牌的被他们称之为“豆奶”的盒装豆浆和名字更新奇的“豆酸奶”。人们似乎也在一天之内都开始认同廉价的黄豆有着比牛奶更健康丰富的营养价值,成为了21世纪的“绿色”食品。    
    我和妈妈依旧喝着豆浆,管它究竟是不是时尚流行。    
    (Tang)    
    白领为何与牛奶作对?    
    纯鲜牛奶、脱脂牛奶、酸牛奶、ad高钙鲜牛奶、巴丁奶、磷脂牛奶,这些花样繁多的牛奶,营养十分丰富,不过周围不喝牛奶的人却越来越多。我不喝牛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觉得我的身体与牛奶实在是水火不容。第一是因为闻到牛奶味就反胃,一个日本朋友说那是因为中国的牛奶有异味,让我试试进口牛奶。虽然听了不太舒服,不过我还是买了进口牛奶尝试了一下。只可惜结果是一样的,丝毫未能改变我对牛奶的抵触感。第二是因为一喝牛奶,肚子就不舒服。    
    当然很少有人会把牛奶当饮料喝,喝个没完没了。这种情景或许只能在影片中才能看到,一个女主角一直在喝某一种品牌的牛奶。或许现在供我们享用的饮料太多,懂得情趣的人或许喝咖啡,活力四射的人或许喝可乐,渴望浪漫爱情故事的人或许喜欢喝珍珠奶茶,看破红尘的人或许喜欢喝矿泉水,懂得保养自己的人或许只喝果汁……还有人宁愿喝全进口巴黎水,也不要喝营养丰富的牛奶。    
    我不否认某些人是为了玩另类,拒绝了牛奶。如同摇滚在白领阶层流行一样,它很吵闹,也硬着头皮听,或许不喝牛奶也是某种流行吧。可能还有些人虽然不喝牛奶,不过用它来泡澡,为了完美肌肤。或许还有些人是因为不喜欢赵微而讨厌牛奶,因为人都说赵微是“牛奶”。    
    我一直看不惯那些虽然不喜欢,只是为了喝而喝的人。不要为了某种表面东西,拒绝好东西。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身体才是自己的!    
    (阿康)    
    


第五卷 生活状态13、男人喝牛奶女人饮豆奶

    男人喝牛奶女人饮豆奶    
    牛奶与豆浆,是男女老幼喜爱的高蛋白饮食。最近专家们发现,男人饮牛奶更有益于健康,女人喝豆浆更有利于健美。    
    据国外医学专家对3000多名老年男子进行长达22年的研究表明,常饮牛奶者不但精力充沛,少患肥胖症、高血压、骨质疏松症,且患栓塞、中风的可能性也比不饮牛奶者小。据研究,牛奶里含有某些对中老年男性有保护作用的物质,而豆浆,新近发现含有一种牛奶所缺少的植物雌性激素——黄豆苔原。实验证明,中老年妇女每日喝500毫升豆浆,能调节内分泌系统,降低乳腺癌、子宫癌的发病率,减轻、缩短更年期综合症,促进体态健美和防止衰老等作用,而青年女性常喝豆浆,则能减少面部青春痘、暗疮的发生,使皮肤白皙润泽,容光焕发。    
    (荣强)    
    中国结    
    中国结开始复兴和流行,与人们的怀旧情绪有关。从形式的怀旧到心灵的怀旧,一个“结”字,又使女人成了大写。一个结,可以结出两种结果,许多结,可以毁掉一个女人。心有千千结,又是中国式的女人结,那就够缠一辈子了。唯其如此,女人才是女人。一生中没有结的女人,那叫“没心没肺”,至多是一个生理意义上的女人而已。当我们看到饭店、家里、街上挂着许多中国结时,仔细端详它的造型与缠绵,像极了一个个女人。无始无终千千结    
    冬天将尽的时候,她拿一个字给懂易经的朋友去测,那个字是——“结”。那几年,她的命运总在不确定的可与不可之间飘忽。当人无法左右自己的时候,往往会寄希望于一些玄而又玄的东西,哪怕明知它们是不可靠的。    
    测的结果似乎并不好,心思缠结,离完美还差那么一大截。她没有告诉他测字的事情,怕被他笑。但她可以告诉身边的女友,关于爱情,女人之间总有诉不尽的怜惜和安慰。说完了,心思才稍稍安定下来。明知未来遥渺,心里依然怀着不甘和些微侥幸,那些情感是支撑她的微弱火苗,星星点点地温暖着她的冬季。    
    从女友处出来,无心地在街上闲逛。那片突兀的红就忽地点亮了她的视线,鸦黑的店面衬托着缕缕火红,那些红长长短短地悬吊着,红得喜气、热烈、踏实、圆润——便是那自古以来的“中国结”了。她在小店里站定,一样一样细细地打量过去,慢慢地,城市的喧嚣在身后消失,剩下的只有这色彩、这千回百转盈盈润润的丝线。她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血液在体内越流越慢,又怎样在脸上洋溢开来。    
    店的一角,一个纤巧的女子坐在一堆红色的丝线里,犹如一朵火中白莲。她看那红绳在她指间缠绕、穿梭,就那么一根,从头至尾无始无终地结出万千姿态。她的心里有那么一角,仿佛被一只手轻轻地抚触。女子抬起头,说,这是“同心结”,买一个吗?她想都没想就买下来了,尽管还茫然着要送给谁。那中国结被装在一个草叶纸做的纸袋里,纸袋散发着树叶的清香。    
    她小心地捧着纸袋走出小店,一边走,一边想着自己心里的那个“结”。街上涌满了人流和车流,她和她手里的纸袋却寂寞得像一帧淡彩的风景。    
    (殷健灵)    
    一个“结”代表一个想念    
    感觉周围的朋友很少用很中国化的东西来作为礼物。就我而言,记得仅有的两次,一次是一件感性的肚兜送给了在纽约的朋友,另一次买了很流行的中国结送给了在国外的男朋友。    
    男朋友很喜欢我送给他的“中国结”,每天都随身佩带着,除了洗澡的那段时间。因为我告诉他,“中国结”是一种很通神灵的法物。我还随“结”附上了一首汉诗:“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离别此。”男朋友对诗词是一窍不通的,但他说他热爱中国的文学,当然很喜欢其中的意境。    
    每次看到卖“中国结”的商店时,就会不经意地想到我一位同事,因为这首诗词是她告诉我的。    
    自从同事嫁给了一位老外以后,她穿衣的风格也整个随之不同。盘髻的头发,中式的外衣,绣龙绣凤的长裤,每天洋溢着令人羡慕不来的神情。同事说,她接触的老外中很少有人会潜心研究中文,而且不带有任何的经济利益,而她的丈夫是个例外。她的丈夫很喜欢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比如刺绣,书法等。他也曾经在台湾用了几年时间研究中文。当时,他们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台湾。同事经常感叹,这种两地分居的感情是很折磨人的,因此,每天晚上临睡前,她就手工编制“中国结”来消磨时间,她相信感情就像这丝线一样,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线盘结成每一个结的,同时每一个结代表着不同的心愿。    
    如今,她用镜框镶嵌这个大大的“中国结”,安在卧室的墙壁上方。确实,感情是需要细水长流的,正是“中国结”验证了这一点。    
    (吴媛)    
    


第五卷 生活状态14、一种“结”会有两个结果

    一种“结”会有两个结果    
    “辟邪”是一双红线金边的小鞋子,上面打着如意结,下面坠着长长的流苏。老板娘卖给我的时候说,记得千万要挂在墙上,取“壁鞋”的谐音,才叫吉祥。若是挂在门上,可就成了“邪门(鞋门)”,大大的不妥。当时看她一本正经的叮嘱,有点好笑,心想明明是一样的东西,怎么挂在不一样的场合,就成了全然相反的征兆呢?    
    那是前年的冬天,“中国结”这种东西还没有卖得像小孩手里整篮的玫瑰花那样,满街都是。虽然它们都一样的鲜红,——在这个城市灰冷的冬季里,鲜红得很不真实。不管人们是不是承认,在那个特殊的日子里,至少单身女子的办公桌上是应该有一束玫瑰的,那样的鲜红才足以安慰她们灿烂了一整年的笑容底下,藏也藏不住的疲倦。但是,自己给自己买玫瑰,实在是凄凉得有点失态,所以一看到同样鲜红的“中国结”,就产生了退而求其次的购买欲。    
    曾经真的以为会和他一起去异国他乡留学,那里的冬天有着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的干燥和温暖。他临行前也曾经打算买一串鲜红的“中国结”去挂在异乡的小屋里,过一个只属于我们两个人的中国春节。他总是把细节想得那么周全,生怕不能给爱人一个完整的幸福世界。起程的那天,我去了机场,只是送走了他,没有跟随他。他知道我见不得他失望的眼神,于是他提着行李进海关闸口的时候,一次也没有回头。    
    他寄了那里出产的熏衣草回来,每一次点燃的时候屋里就弥漫着潮湿的空气,闻起来像普济岛夜晚深蓝色的安达曼海的味道。他发了很多次信讲述那里的生活,只是,一次也没有问我,为什么不跟他走?我也从来没有说过理由,只是把买好的“中国结”寄给了他,并且把老板娘叮嘱的话,重新复述了一遍。——同一件事情会有两种结局,因为我们总是在自认为妥当的时候,做自认为妥当的事情。至于幸福,怎么说呢,毕竟“妥当”才是被所有人认可的游戏规则。    
    (Solares)    
    躲不过“中国结”的喜气    
    一直不太喜欢“中国结”,偏偏现在满大街都是这玩意。不喜欢“中国结”,是因为它那种颜色的基调。我以为封建社会是有颜色的,红黄绿蓝的简单组合,让我有压抑的感觉,为此打小就不愿进皇宫参观。这种颜色的组合很概念化,就像中国的京剧。    
    不喜欢“中国结”,却躲不开“中国结”。过年了,朋友造访新居,祝贺乔迁之喜,送来的礼物中多了几个中国结,其用意很显然,只为增添喜气。那几个“中国结”据说是XXL尺码的,中间那圈比脸盆还大。我的新居并不太大,格调是西洋派的,这些大红的玩意儿与它们不够匹配,真想把“中国结”转手送人。可我又犹豫,有一个“中国结”上绣着“镇宅之宝”,万一送人后屋子里出个什么凶险,不就后悔莫及了,这个保护神理应留下;另一个中国结上是个大大的、倒立的“福”字,福将到,列队迎候都来不及,岂有送人之理;还有个“中国结”上乃“万事如意”,也是个好口彩,想来也舍不得。这样一来,“中国结”们全部留下了,我不能将“吉祥”、“如意”拱手送人。我是个宿命的人,为了这些虚幻的口彩,而将为我所不喜欢的“中国结”高高挂于屋子显眼的地方,委屈了自己的眼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