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4746-微雨独行(节选) >

第12节

4746-微雨独行(节选)-第12节

小说: 4746-微雨独行(节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微雨独行》 简单生活《微雨独行》 学当贵族(1)

    学当贵族    
    有人云:制造一个“暴发户”只需两三年功夫,但培养一个“贵族”却需三代人的努力。    
    甚至还有人曾将“暴发”和“贵族”作过一番比较:一,“暴发”似乎是一种经济现象,比较单纯;而“贵族”似乎是包含了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二,“暴发”的本质是一种存折,而“贵族”的本质是一种气质。三,“暴发”必定有钱,而“贵族”未必有钱。四,“暴发”是一种激动的心情,而“贵族”是一种平稳的心态。五,“暴发”像断了线的风筝,而“贵族”更像一棵有根的老树。六,“暴发”有傲气,而“贵族”有傲骨。    
    总之,金钱、权力、名声,都可以使某人醒目于芸芸众生,但未必使某人成为贵族。    
    因此看来,想当一个贵族确实不易。但不妨将“当贵族”作为一个较为远大的目标追究一番。我认为,首要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富裕之后,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满足的心、感恩的心。什么是恰当的财富?罗兰的回答是:“当我在路上步行遇雨,手中能有余钱可让自己随便买一把伞,这就是我很惬意的生活了。”“名嘴”窦文涛的回答更是干脆:“听得见的鸟叫、闻得到的花香、够得着的好书。”冯友兰先生曾把人的精神世界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于今,我等借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提前进入了“小康”,在这四种境界中,充其量只是从自然境界进入了功利境界,离后面的两个境界还非常的遥远。所以,当务之急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剖析前面的成功,找到自我的差距和不足。    
    人真正的敌人是我们自己。人的缺点其实就是人性的弱点,我们不但要有勇气承认它,正视它,同时我们还要努力克服它。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激烈搏杀,要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就得随时准备战胜自己这一辈子最顽固最可怕的敌人——我们自身的各种缺陷。欧洲曾有人写过一本《绅士行为规范》之类的书,其中一条就是“不妨碍别人”。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曾经亲笔抄录,这个抄本现在还保存在美国的博物馆里。华盛顿出身算不上绅士,但他愿意做一个绅士,所以以绅士的标准要求自己。最近,书店里有一本书,转述了储安平的《英国风采录》里的几句话,说英国教育的最大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绅士。一个英国父亲,当他的儿子还没有成为“男人”时就希望他成为“绅士”了,他们认为一个真正的绅士是一个真正高尚的人,正直、不偏私、不畏难,甚至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他不仅是一个有荣誉的人,而且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无疑,绅士和贵族无论是其内含和外延均有许多相同相近之处的。


《微雨独行》 简单生活《微雨独行》 学当贵族(2)

    爱迪生说,如果我们只做那些我们能力范围以内的事情,我们将陷入平庸。我们不追求伟大,但也绝不甘心平庸。所以在人生的许多关口上,我们必须定时给自己搞大扫除。的确,改造和完善的过程便是心灵的一次挣扎与奋斗。这种努力也许很难,甚至痛苦,但要是我们坚持不住,半途而废,那这种拖累最终将让我们走向倒退。闲暇时我喜欢翻翻《曾国藩家书》,我发现这个人的一生便是不断改造自我和完善自我的一生。人们无论怎么评说其历史地位,也都不损其自严自律的形象。有一件小事很能说明问题:他的《过隙影》记到第九天时,突然想起自己从前与某人结怨,纯粹是因为自己当时“一朝之忿,不近人情”,便当即赶到那人的住处登门谢罪,直到与那人欢笑如初,前嫌尽释。古人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古训,意思是说一天当中要对自己反省三次,既能认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又有改正的愿望,也就为学当一个贵族,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时下有人说,中国人富得太快了,现在的社会给了很多人一夜暴富的机会,从大杂院一下子进入了高级别墅,很多人还来不及知道怎么做富人,他们的精神还停留在筒子楼、大杂院里。所以,作为绅士和贵族,只有金钱是不够的,还应把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要懂得怎么尊重别人,懂得怎样尊重为自己服务的人,要在文化上、学识上、道德上向绅士和贵族看齐。    
    前段时间,作为学当贵族的开始,我在一帮朋友的怂恿下,学打了一阵子被称作是“贵族运动”的高尔夫球。我感觉高尔夫不单是一项贵族运动,也是一项遗憾的艺术。因为它只有一个击球点,每一杆你都可以打得很好、很精确,往往在你没有任何功利心的时候,就会打得更好,踏踏实实,想着它的要领,缓缓地打下去。    
    还有,在某一杆或某一洞,你可能比专业选手打得好,但差别就是每一个洞、每一杆。你一洞好、一洞不好,一杆好、一杆不好,这个差距就非常大。所以,它可能还会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为人做事最高的追求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要那样规范,要达到一种境界。    
    做人做事能没有功利主义思想,能淡泊名利,事事都很规范,认真而不逾矩,这的确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了。实践证明,要达到这种意境,确非一日之功,要静、要养、要修,当然也更要学、要悟。能做到这“五要”,“贵族”的光环迟早将会在我们的头上闪光。


《微雨独行》 简单生活《微雨独行》 变财富为幸福(1)

    变财富为幸福    
    时下,不同规模的财富论坛、幸福指数调查等活动层出不穷,有意无意地激起人们对财富、幸福等名词术语的内涵、外延及其之间的关系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媒体评论也随之雀跃。然而,什么是财富和幸福,二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等等,确实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把握一番。    
    我认为,所谓财富,就是人们对物质或精神的东西所掌握的多少和能够支配的程度。它可以是国家的、民族的,也可以是集体的或个人的。而幸福则是人们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态,它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你掌握了财富并不等于你就拥有了幸福,只能说你已经为追求幸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有人说:一个人是否幸福,不是看他拥有多少财富,而是看他的生活方式。    
    记得陈丹燕在《上海的金枝玉叶》里写到一位富家小姐——上海永安公司老板的千金,自小锦衣玉食,奴仆成群。解放后,她自愿留在国内,结果在经年不息的运动里沦落到下乡挖鱼塘洗粪桶。多年过去,物是人非,什么都改变了,包括她那双手的形状。但是,她竟然还要喝下午茶。家里被一次次运动扫荡,一贫如洗,烘焙蛋糕的电烤炉早已不见了踪影。怎么办?她自己动手,用仅有的一只铝锅,在煤炉上蒸蒸烤烤,在没有温度控制的条件下,巧手烘烤出西式蛋糕。就这样悠悠几十年,她雷打不动地喝着下午茶,吃着自制蛋糕,怡然自得,浑然忘记身处逆境,悄悄地享受着劫后余生的幸福。


《微雨独行》 简单生活《微雨独行》 变财富为幸福(2)

    历经沧桑之后,这位金枝玉叶依然温文娴静,如沐春风,从来没有也不会向旁人大吐苦水。    
    世上有两种坚强,第一种是坚强在肢体皮肉上,宁死不屈,像渣滓洞里的江姐和许云峰;第二种坚强不在皮肉上,而在生活习惯里,顺境逆境,泰然地坚守一种生活方式,像这位富家小姐。哪怕幸福只露出一根线头,她也有本事将它拽出来,织成一件毛衣。    
    拥有一定财富的人一般都是很会赚钱的人。但会赚钱、赚了大钱的人并不等于他一定会生活、会幸福,因为幸福的人一定是懂得生活的人,也一定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    
    1923年,美国一些声名显赫的大企业家和最富有的商人,在芝加哥举行了一次会议。他们当中有:美国最大的独立钢铁企业领导人查尔斯·施瓦布;世界最大的公用事业公司主席塞缪尔·英萨尔;美国最大的煤气公司领导人霍华德·霍普森;国际火柴公司的总裁埃娃·克鲁格……    
    他们手中掌握了超过美国国库总额的财富,可谓富可敌国,举足轻重。但25年后他们又怎样呢?查尔斯·施布瓦在度过5年借债生涯后身无分文地死去;塞缪尔·英萨尔破产后死于国外;霍华德·霍普森疯了。    
    他们从辉煌走向悲惨的人生轨迹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竟使他们的命运发生了从天上到地下的变化?也许有人会说,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严重地冲击和打击了他们的事业。但是这些巨头们的资产即使再缩水,也不至于痛苦和绝望到走投无路,陷入灭顶之灾的地步。也许还有许多世人无法说清楚的原因,但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却是可以肯定,就是这些人学会了赚钱的本事,却没有学会怎样面对挫折和失败,没有学会和明白生活的真谛。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处理好了财富与幸福的关系了。赚钱是为了生活,但生活的全部意义并不在于赚钱。赚钱并不是一切,懂得生活、快乐地度过一生,要比赚钱重要得多。毫无疑问,天底下比他们贫穷很多,可又比他们幸福得多的人,实在不计其数。    
    金钱是财富的主要表现形式。生活中没有金钱是不行的,但金钱并不是万能的。金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学识;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可以买到一时的享受,但买不到一生的幸福。所以说,会赚钱不等于会生活,会赚钱的人不一定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二者都要比会赚钱重要。    
    赚钱以及把钱花出去所获得的,有时只是一种方便,而非幸福。怎样利用物质提升生活品位,达到舒心、幸福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其英文的表达式是:H=S+C+V。


《微雨独行》 简单生活《微雨独行》 变财富为幸福(3)

    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活着一张口,死后一把土。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六尺。此外多余的任何东西,对人的生理需求而言,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本能的满足,只要一箪食、一瓢饮,一位贤惠的女人和一张竹榻。英国伦敦著名的医院——汤普森急救中心的大楼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你的身躯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美国石油大亨默尔也曾住进过这家医院,一个月之后,他痊愈出院了。出院后他没有再回美国去经营石油生意,而是将自己几十亿资产的公司卖掉了,所得捐给了社会慈善和卫生事业,自己则住到苏格兰的一乡下别墅去了。1998年,80高龄的默尔参加汤普森急救中心百年庆典时,有记者问他:“当初为什么要卖掉自己的公司?”他神采飞扬地指着刻在医院大楼上的那句话说:“巨富和肥胖并没有什么两样,不过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罢了。”多余的脂肪会压迫人的心脏,多余的钱会拖累人的心灵,多余的利益追逐、多余的财富幻想只会增加一个人生命的负担。人们要想活得健康一点,自在一点,必须舍弃许多东西。    
    诚然,巨额财富和获取与追求幸福并不矛盾,关键还是要理性而又科学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让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切忌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仓廪实而知礼节,财富成而谋将来。当财富越来越弥散出诱人的气味并看上去离普通人如此之近以后,没有人可以抗拒它的诱惑。这就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财富是死的,人是活的,人才是财富的终极主人;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财富却可以无限长存,人何以才能对抗生命的有限,将财富和事业递延与传承,从而达到幸福的延续呢?国外流行这样的口号:少赚一点,少花一点,少病一点。    
    还有,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追求精神财富。因为,只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得到满足的时候,财富才会给我们带来完美的幸福。    
    联系到自己对财富的把握和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努力得到生存的保障,无衣食之忧;二是在精神寄托和追求上,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品位,多交有品味的朋友,多享纯真的友谊;三是在目标理想上,做自己想做的事,将读书、写作、健身作为自己的必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