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4746-微雨独行(节选) >

第1节

4746-微雨独行(节选)-第1节

小说: 4746-微雨独行(节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家荐语    
    一个艺术家能够给人提供什么呢?他不是教师因而不能给人什么教导。他不是领袖所以未必能给人指引一条光明或安全的道路。他其实也不是灵魂工程师做不来总为别人以至自己脱胎换骨的事。他们是以正规角度看这世界而看腻了的人,并且天真地以为别人可能也不大耐烦,所以为公为私就去找些新鲜的角度看这世界。    
    我想,李清明的文字也在寻找这样的角度。    
     ——著名作家  史铁生


《微雨独行》 序《微雨独行》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平凡人写下的篇章,他将唤起我们内心的那一份感动。他内心所体验到的现实,是文字的现实,也是心灵的现实。这是他的人生实践和人生行动的记录。他的思想心得是来自行动中的体悟,有一种真实感人的力量。他说:“你要生活得随意些,你就只能活得平凡些;你要活得辉煌些,你就只能活得痛苦和复杂些;你要活得长久些,你就只能活得简单些。”


《微雨独行》 序《微雨独行》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清明 1965年清明节出生,湖南湘阴人。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曾在广州军区政治部和广州军区后勤部工作,在部队服役近20年,后经商。业余时间从事新闻、散文、小说创作,发表各类作品200余万字。代表作有《滚石上山》、《梦起洞庭》、《微雨独行》等。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会会员、《粤海散文》编委、广东散文创作委员会理事。现为广州军颐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延伸阅读    
    《说舍得》,贾平凹,东方出版中心,2006。3    
    《朝话》,梁漱溟,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5


《微雨独行》 序《微雨独行》 荐 语

    荐语:《微雨独行》    
    一个平凡人的内心触动    
    一个成功商人人生实践的记录    
    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他所理解的现实    
    那些感动过他的,也将感动我们    
    节选:《微雨独行》    
    


《微雨独行》 序《微雨独行》 代 序(1)

    代序:《微雨独行》    
    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代序)     
    贾平凹     
    在中国,散文是最有群众基础的文学形式,读者多,作者多,似乎任何人都可以来谈谈自己的感想。我惶恐关于散文的那些道理,差不多的人都知道。轮到我还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提出来呢?世上的事往往是看似简单的却是最复杂的,一个人的能力如何,就是看是否能将最复杂的事处理成简单的事。越是难以治愈的病,越是在这号病域里产生名医,比如有著名的治癌专家,治乙肝专家,但绝对没有一个是治感冒的杏林圣手。所以,我只以一个普通写作者的身份,说说我的一些体会。     
    我讲九个问题。     
    一、关于改变思维,建立新的散文观     
    其实,建立新的散文观,并不仅仅是散文,而是整个的文学观念。为什么我首先讲这个问题,也许初学写作者觉得这是无所谓的,但你真正地从事了写作,文学观则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主办的一份散文杂志,叫《美文》,在1999年的一年里,专门在封二封三开辟了一年的专栏,刊登一些作家对散文的认识,也就是想了解大部分作家的散文观。从专栏的情况看,有一部分人写得相当好,也有更多的人仍糊里糊涂。我是指导着两个硕士研究生,在入校的头一个学期,我反复强调的也就是扭转旧的思维,先建立自己的文学观,起码要有建立自己文学观的意识。提供的书目中,除了大量国外的书籍外,向他们推荐读两个人的随笔:一个是马原,一个是谢有顺。这两个人的见解是新鲜的,但又不是很偏激。回顾现当代文学,可以看出中国文学是怎样在政治的影响下成为宣传品的,而新时期文学以来又如何一步步从宣传品中获得自己属性的过程。对现在的散文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五四时期散文,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散文。从新时期散文发展的状况看,先是政治概念性的写作,再是批判回忆性的写作,然后才慢慢地多元起来。但可以用这样的一句话说,散文在新时期文学中是相对保守的传统的领域,它发动的革命在整个文学界是最弱也是最晚的。中国的文学艺术,接受外来思潮而引发变革最早的应是美术界,然后是音乐,是诗歌,是小说,然后才轮到散文。散文几乎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才有了起色。随着整个文坛水平的提升,散文界必然有一批人要起来革命,具体表现为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争论。比如:散文是不是小说的附庸;散文是一切文学形式里基本的东西,还是独立的;是专门的散文家能写好散文,还是从事别的艺术门类的专家将散文写得更好;它应该是纪实性的还是虚构性的;它是大而化之的还是需要清理门户,纯粹为所谓的艺术抒情性;是将它更加书斋化还是还原到生活中去,等等。正是这些争论,散文开始了自身的解放,许多杂志应运而生,几乎所有的报纸副刊都成了散文专版。     
    但是,我仍在固执地认为,散文虽然目前很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它革命的实质并不大。从主管文艺的领导,到出版界、作家、读者,其旧有的对散文的认识并未得到彻底改变,许多旧观念的东西在新形势下以另一种面目出现,如政治概念性的散文少了,哲理概念性的散文却多了;假大空的作品少了,写现实的却没有现实主义的精神;纯艺术抒情性的作品又泛滥成一堆小感觉,所谓的诗意改成了一种做作。我觉得,散文界必须要有现代意识,它应该向诗歌界、小说界学习。比如小说界对史诗的看法,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看法,对现实主义的看法,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看法,对诗意的看法,对意味形式的看法,等等等等。散文当然和小说是有区别的,但小说界的许多经验应当汲取。所以,我认为在目前的状况下,一个最简便的办法是让别的文学艺术门类的人进入散文写作。我在《美文》的一个约稿的重要措施就是少约专门从事散文创作的人来写散文,而是尽一切力量使别的行当里的人为我们写稿。     
    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词叫“与时俱进”,如果套用这个词,散文质量提升的空间还非常大,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的东西,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改革它的坐标应该是全球性的,而不仅是和明清散文比,和30年代40年代比,更不是和60年代70年代比。     
    散文界有这样一种现象,我们常常都知道某某是著名的散文家,但我们却不知道他到底写了些什么作品。在小说界,一部小说或许就使我们记住了这个作家,但一篇散文或一本散文集让我们记住的作家却是非常非常的少。     
    我虽然在强调散文的现代意识,什么是现代意识呢?现代意识如果用一句话讲可以说是人类意识,也就是说我们要关怀的是大部分人类都在想什么,都在干什么。散文绝不应该是无足轻重的,它的任务也绝不是明确什么,它同别的文学艺术一样,是在展示多种可能,它不在乎你写到了多少,而在于你在读者心灵中唤醒了多少。作家的职业是与社会有摩擦的,因为它有前瞻性,它的任务不是去顶礼膜拜什么,不是歌颂什么,而是去追求去怀疑,它可能批判,但这种批判是建立在对世界对人生意义怀疑的立场上,而不是明确着什么为单纯的功利去批判。所以,作家与社会的关系永远是紧张的,这种紧张越强烈越能出现好作品,不能以为这种紧张是持不同意见,而作家若这样以为又去这样做,那不是优秀的作家。


《微雨独行》 序《微雨独行》 代 序(2)

    二、关于向西方学什么     
    这个问题要涉及的方面很多,但我从散文的角度上只说一个问题。     
    如果纵观中国的散文史,它的兴衰沉浮有一个规律,就是一旦失去时代社会的实感,缺乏真情,它就衰落了。一旦衰落,必然就有人要站出来,以自己的创作和理论改变时风,这便是散文大家的产生。散文大家都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历史上的散文八大家莫不是如此。但是,我要说的是,现在散文要变革,如果它的变革和历史上的变革一样的话,仅仅是去浮华求真情,那还不够。小说界的情况可以拿来借鉴,如果现在的小说是纯政治化的,那肯定不行。读者不买账,甚至连发表也难发表了。而现在能发表的,肯定能受到社会欢迎的小说就是写人生,写命运。这类小说很普遍,到处都能读到这类小说。但是,小说写到这一层面,严格讲它还不是最高层面,还应该写到性灵的层面,即写到人的自身、人性、生命和灵魂。在这一点上,散文界是做得不够的。我们谈到的作品更多的,也觉得目前较优秀的散文,差不多都是写到对历史、对人生命运的反思。这无可厚非,这可能与中国散文传统审美标准有关,如一直推崇屈原、司马迁、杜甫。这一类作家和作品构成主流文学。但现在这一类作品想象力不够,不如古人写得恣意和瑰丽。与主流文学伴随而行的另一种可以称之为闲适文学,它阐述人生的感悟,抒发胸臆,如苏轼、陶渊明,以及明清大量的散文作家。但这一路数的作品,到了现在,所抒发的感情就显得琐碎。文学是不以先后论大小的,绝不是后来的文学就比先前的文学成绩大,反而多是越来越退化,两种路数的创作都走向衰微。而外国呢,当然也有这两种形态,但主要特点是人家在分析人性,他们的哲学决定了他们科技、医学、饮食等多方面的思维和方法,故其对于人性中的丑恶,如贪婪、狠毒、嫉妒、吝啬、猥琐、卑怯等等无不进行批判,由此产生许多杰作。所以,现在提出向西方学习,是为了扩大我们的思路,使我们作品的格局不至于越来越小。我这样讲并不是说我们传统的东西不好,或者我们的哲学不好,关键是对于我们的哲学有多少人又能把握它的根本精神呢?这个时代是琐碎的时代,而我们古老的哲学最讲究的是整体,是浑然,是混沌,但我们现在把什么都越分越细呀!中国有个故事,是说混沌的,说混沌是没有五官的,有人要为它凿七窍,七窍是凿成了,混沌也就死了。所以说,与其我们的散文越写越单薄,越类型化,不妨研究借鉴西方的一些东西。     
    说到这儿,我要说明的一点是,作家与现实要有距离,要有坐标系寻到自己的方位。任何文学艺术靠迎合是无法生存的。但正是为了这一点,从另一个角度讲,文学是摆脱不了政治的,不是要摆脱,反而需要政治。这种政治不是狭隘的政治,而是广义的政治。这如同我们都讲究营养,要多吃水果、蔬菜,但必须得保证主食。我说这种话的意思是,我们要明白我们是怎样的一个民族。中华民族是苦难的民族,又加上儒家文化的影响,造就了强烈的政治情结。所以,关注国家民族,忧患意识是中国任何作家无法摆脱的,这也是中国作家的特色。如何在这一背景下,这一基调下按文学规律进行创作,应该以此标尺衡量每一个作家和每一件作品。而新的文学是什么,我以为应是有民族的背景,换一句话说就是政治背景,但它已不是政治性的。如果只是纯粹的历史感、社会感、人生感成为中国人所强调的所谓“深记得”,那可能将限制新的文学的进步。我的话不知说明白了没有。


《微雨独行》 序《微雨独行》 代 序(3)

    三、关于寻找什么样的一种语感     
    在强调向西方文学学习,我喜欢用一个词,就是境界。向他们的思想内容看齐,向他们的价值观看齐,这样的话,我不说,我说的是境界,境界是对作品而言的。这一点,必须得借鉴和学习。但对于形式,我主张得有民族性的。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中国80年代小说界有了“意味的形式”,这是文学新思维改变的开始。当时的目的是为了冲击当代文学注重政治、注重题材、注重故事的那一套写法的。从那时起,中国的作家开始明白,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的确也写出了许多出色的作品。但是,再有意味的形式也是替代不了内容的,或者说不能完全替代内容。这个时代由不注意设计和包装变成了太注重设计和包装,日久人会厌烦的。机器面到底不如手工面。既要明白要有“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又要具有民族性,这是我的主张。换一句话说,要写中国的文章。我在40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