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权力潜规则 >

第7节

权力潜规则-第7节

小说: 权力潜规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由于对分封制的痴迷使项羽变傻,变呆,变笨,以至于失去了正常思考力,一个接一个地犯低级错误,把就要到手的胜利果实拱手让人。当然这也使项羽变得比其他政治家可爱了几分。一个不谙权谋与韬略的政治家只凭蛮力,却几乎触摸到了权力宝塔的塔尖,这能不说是一个永远无人能够企及的奇迹。如果项羽有其他政治家一半的权谋与韬略,那么得取天下,非他莫属。这一点就是他的政敌也不能不承认。项羽搞政治却没有坏到底,没有无所不用其极,而是有所保留,这就种下了失败的夙因。集权专制政治是毫无保留的,一切以攫取权力为归趋,一切口号都不过是手段,绝不是目的。项羽完全不懂这些。    
    项羽的缺失与其可爱一样,一目了然。    
    首先是项羽太看重武力了,他的理想是用武力统一华夏。他用武力这一条腿走路,难度可想而知。哪里出了乱子,他的第一反应是派军队镇压,绝对想不到安抚、怀柔等更好的对策。结果是四处树敌,积怨甚多,作战迷了路,老百姓都故意指给他错误的路,让他吃败仗。不得人心到如此地步,就算项羽有三头六臂,也难于战胜老谋深算的刘邦了。    
    武力本身产生不出真正的威力,它能使人越来越狡诈,越来越残忍,越来越贪婪,越来越远离人性,从而变得不堪一击。正是武力,使项羽刚愎自用,不进忠言,自陷于孤家寡人之境地。项羽曾经天真地向刘邦邀战: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徙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勿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第七》项羽希望痛痛快快地决战,省得老百姓遭殃。然而,一厢情愿的想法却遭到刘邦的拒绝。刘邦要等到耗尽他的元气才和他开战。显然,刘邦与项羽,玩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套游戏,游戏规则各不相同。项羽乌江自刎正是由于对武力的偏爱,使得项羽城府狭小,容不下谋略,也容不下有谋略的贤士。立楚怀王,初衷是假戏真唱,摆摆样子,没有充分开发利用其价值,反受其累。作为“假王”,楚怀王倒是起到了作用,不过是对项羽不利的作用。楚怀王一方面宣称谁先拿下咸阳谁为关中王,另一方面又居然没有派遣项羽参与攻打咸阳的战事,以至使项羽在与刘邦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然而,项羽并没有吸取教训,想办法控制住楚怀王,而是在分封诸侯王之前,将其尊为“义帝”,铸成错误。然而这仍算小错,更大的错误是最后干脆杀死了义帝。从项梁立楚怀王到杀死义帝,对于项羽来说,楚怀王这个偶像始终没有发挥什么积极作用,最终反倒让自己落得个杀帝恶谥。    
    项羽封王不均,引起众人不满,使得将领离心离德,分崩离析也是其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项羽鸿门宴不杀刘邦,反而撤兵,不仅为害自己,也为害后人。怎么讲呢?项羽作为反面教员,提醒着后来的政治家:搞政治就得心狠手辣。这使得其后的中国政治更残暴不仁,无所不用其极了。    
    项羽就是这样一个人,只会打仗,不会开辟打仗之外的第二战场。论勇武他天下第一,但论谋略,三流也算不上。    
    项羽之失败向人们昭示:政治角逐,攻心为上。单靠武力,万难取胜。所以后来产生了儒家的政治模式。项羽要是生在他国———不用远了,日本即可———倒是大有用武之地。日本古代武士是鄙夷阴谋诡计的,武士相争,刀剑相见而已,不必动用口舌。古代西方的政治之争,甚至采用光明正大的“角斗”,都严守游戏规则,胜败由天。他们的豪爽倒是有几分像项羽。项羽投胎投错了地方!    
    


第二部分第十七章 刘邦的韬略

    刘邦是项羽的对立面。    
    刘邦是中国第一位没有文化的统治者,第一位非名门贵族血统的人登上最高权力宝座。    
    刘邦极会“打天下”,也极会“坐江山”。这一切都有赖于他那深文周纳的谋略。《史记·高祖本纪第八》简直就是谋略篇!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在蕲县起事,沛县县令在萧何等人劝说之下召集刘邦,一起响应陈胜。派樊哙召刘邦的命令下达之后,县令又有些后悔,紧闭城门,拒刘邦于城外。刘邦并未攻城,只是射书到城上,陈说拒绝自己的利害关系,结果沛县父老杀死了县令,打开城门恭迎刘邦,拥刘邦为沛公。兵不血刃,取得完胜。此刘邦韬略一。    
    刘邦像刘邦经过高阳,高阳负责把守城门的郦食其求见。刘邦开始很傲慢,但一经郦食其点拨,恍然大悟,马上站起来整理好了衣冠,以上宾待。结果郦食其为他出了一个绝好的主意。此刘邦韬略二。    
    刘邦听从张良之计攻打宛城,南阳郡守的门客陈恢见刘邦,劝他放弃武力攻伐,改为谈判,结果不仅解决了宛城问题,而且后来的战事一路顺畅,为攻打咸阳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刘邦韬略三。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攻下咸阳,约法三章,秋毫无犯。众人说应该杀掉秦王,刘邦却异常冷静,没有杀。刘邦想入住秦宫,张良、樊哙等人劝阻,刘邦猛醒,把财物封存府库之后撤回霸上。此刘邦韬略四。    
    公元前205年3月,刘邦从临晋渡黄河,到达洛阳,三老董公向刘邦讲述了义帝被项羽所杀的情况,刘邦听罢“袒露左臂”,失声痛哭。随即下令为义帝发丧,哭吊三天,让诸侯都穿白戴孝。然后说,希望与诸侯王一起去杀那残害义帝的罪人!此刘邦韬略五。    
    攻打荥阳的时候,刘邦粮食紧张,提出议和,项羽不允。于是采用陈平之计,花四万斤黄金离间项羽与范增之间的君臣关系,项羽疑而拒绝采纳范增的坚决攻打荥阳的主张。不久范增被气死在归彭城途中。此刘邦韬略六。    
    刘邦从成皋逃跑,突然来到张耳、韩信军营,取得了韩信的军队,重新振作起来。郎中郑忠献计,增高壁垒,不与项羽交战,结果躲过了项羽的锋芒。此刘邦韬略七。韩信攻下齐国之后,派人对刘邦说,齐与楚相邻,没有王的名分不好控制局面,哪怕是假王。分明是讨封赏。刘邦欲攻打韩信,张良劝说,不如封他真齐王。刘邦照办了。此刘邦韬略八。楚汉对峙,项羽急于决战,刘邦却不忙于动武,先对项羽口诛笔伐,给项羽定下十大罪状,条条有根有柢,有据可查。决战未开,项羽已经在舆论战中败下阵来。此刘邦韬略九。高祖登基之后,狡兔死,走狗烹,功臣赐死的赐死,告老的告老,只有萧何、曹参、陈平等几个旧臣留任。逼得旧臣不得不饮醇以示糊涂,近妇以示堕落,玩物以示丧志。此刘邦韬略十。公元前197年10月,陈谋反,刘邦亲自讨伐,到了陈领地,并不动干戈,只是拿出黄金分给陈部下,结果很多部下都归顺了。陈的部将赵利顽抗并辱骂刘邦,刘邦只杀死了骂他的人,其余不计前嫌。此刘邦韬略十一。…………    
    项羽浑身都有杀气,刘邦满肚子都是韬略,还是刘邦更厉害,在政治斗争中更有实效。    
    刘邦全面开创了政治斗争的两条战线,一条是武力,另一条是攻心。攻心为上,武力为下。刘邦不像项羽那样喜欢施展威风,他更喜欢不怒而威,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万不得已要拿出兵刃,也尽可能兵不血刃。在刘邦的改塑之下,中国的政治变得格外波诡云谲,难于琢磨。刘邦所开辟的战线最终变成了厚积深蕴的传统,深深地影响着华夏子孙。    
    


第二部分第十八章 女魔王吕雉

    吕雉是中国政治史中尝试女人专政之第一人。    
    吕雉之前出现过多次女人乱政,但多以色貌为资本,没有形成大气候。只有吕雉是凭借自己的政治手腕获取了权力。若说刘邦是阴险狡诈,吕雉则是卑鄙残忍。有两件事情充分暴露了吕雉的邪恶。一件是“人彘”事件: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早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于是乃徙淮阳王友为赵王。夏,诏赐骊侯父追谥为令武侯。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耳,饮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诏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另一件是饿人致死事件:    
    七年正月,太后召赵王友。友以诸吕女为后,弗爱,爱他姬,诸吕女妒,怒去,谗之于太后,诬以罪过,曰“吕氏安得王!太后百岁后,吾必击之”。太后怒,以故召赵王。赵王,置邸不见,令卫围守之,弗与食。其群臣或窃馈,辄捕论之,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危,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举直!于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财。为王而饿死兮谁者怜之!吕后绝理兮托天报仇。”丁丑,赵王幽死,以民礼葬之长安民冢次。《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前者把人变为猪,让人生不如死;后者让人不得饭菜,欲活不能。不卑鄙无耻到极点,怎么想得出这种损招呢?常人有谁能做出比这更残忍、更触目惊心、更伤天害理的事情呢?这两件事足以揭示出吕雉之狠毒、残忍与非理性的发泄与报复心理。自有文明记载以来,中国就是地地道道的男权社会,坐在最高权力宝座上的人都是男人。孔子甚至明确断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人先是“不祥”,后来简直成了祸水。大型玉饰“女人祸水”之说本身并无道理,但客观上中国历史确实是,只要女人当权,朝纲就混乱,百姓就遭殃。原因是,女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处在社会底层,一旦掌权,无法阻遏强烈的报复心理。任何一位掌权的女性都避免不了产生这样的心理:我要改变对女人不利的局面,要颠覆男人的权力体系,要证明女人比男人更适于执掌权力。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之下,她们自然会做出比男人更极端的事情。建立在武力基础之上的权力,本来就沾满了血腥,经过变态心理的鼓动,血腥气味更浓了,政治的牺牲也更丰盛了。在传统政治框架中,在“男尊女卑”条件下,让女人执掌炙手可热的权力而又要求其保持心平气和,是近乎不可能的。    
    幸亏吕雉乱政的时间不算很长,朝廷上有能力的大臣很多,吕雉的驾驭局势的能力有限,才没有让刚刚建立的汉朝江山因她的作孽而迅速衰竭下去。对此,太史公未置可否,实际上,汉因吕雉而迅速衰亡的危险性是存在的。    
    吕雉乃女人执政之嚆矢。吕雉的闹剧在中国历史上无数次被重演,一直到两千多年之后还出现了为吕雉平反的叫嚣。皇权专制本身就不讲理,做不讲理的政治游戏,还要争女权,讲道理,是不现实的。皇权专制下,受欺压的何止仅仅是女性,除了极少数既得利益者,绝大多数都是受欺压的。要想让女人获得与男人同样的参政权,只有废黜传统政治,实行现代政治。    
    刘邦在世的时候权力固若金汤,刚一死,他的政治路线就被吕雉破坏了。刘邦庄重地告诫群臣,非刘姓不得封王,吕雉偏偏封了三个非刘姓王。而且忠臣也被逼得不得不为吕雉的忤逆鸣锣开道。就连周勃等也不得不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权且同意吕雉封王,从长计议。这足以说明皇权专制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巨大的难以逾越的危机。    
    


第二部分第十九章 中国第一位“好皇帝”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记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好皇帝”。这是一篇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文献。中国后来形成了“好皇帝”、“清官”的历史观,这恐怕是太史公始料不及的。“好皇帝”与“清官”等概念左右着人们的价值观与历史观,“好皇帝”与“清官”的神话惊神泣鬼,遏云绕梁,阴魂至今不散。相反,中国人很少考虑君主制政治体制之缺失。    
    扶读沧桑,感慨系之。奸诈的刘邦后代中竟然出了一位汉文帝这样的仁慈皇帝。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