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4582-丛飞震撼 >

第7节

4582-丛飞震撼-第7节

小说: 4582-丛飞震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一些债务。    
    有的电话令他心伤    
    丛飞资助过的孩子中,有十多人已经大学毕业,过上了比较稳定的生活。从飞并不指望他们回报什么,然而其中有些人的表现令他很难过。    
    丛飞资助的大学毕业、已经工作的男孩李某,毕业后与丛飞没有什么联系。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出自己是在丛飞的资助下读完大学的。几天后,他在网上看到记者写的一篇关于丛飞热心助学的文章里提到了他的名字,却很不高兴,感到“很没面子”,当天他给丛飞打来了电话:“那个记者说我是在你的资助下读完的大学,并将我的真实名字写了出来,让我感到很没面子。我现在是一名大学老师,这个消息如果让我的学生们看到了,会对我产生怎样的影响?”他要求丛飞想办法将那篇文章从网上删除,并向他表示,“永远也不希望再提起这些已经成为历史的往事。”    
    1998年,丛飞去山东演出,一个当时只有十七八岁的女孩阿珍在演出结束后找到丛飞:“丛老师,您的歌声太美了,我想拜您为师。”面对这个陌生的女孩,丛飞拒绝说,他不收女学生。阿珍临走时要去了他的电话,说以后有问题时向他请教,此后双方便没了联系。    
    两年的一天,丛飞忽然接到阿珍的求助电话:“丛老师,听说您是个有爱心的慈善家,资助很多贫困学生读书,现在我也遇到了经济上的困难,搞不好也有失学的危险,您能不能资助我一些生活费?”丛飞二话没说,很快就给她寄去了2000元钱。此后,每学期开学前后,丛飞总会收到阿珍要求帮助的电话,丛飞也总是有求必应。大学三年级时,阿珍的要求开始升级了,不但要生活费,还要课外补习费以及高档物品。有一次,她打电话给丛飞说:“我们班的同学都用上了MD听音乐,对我们的学习有帮助,可我的父母买不起,您能否也给我买一个?”丛飞到天虹商场花2800元买了一台MD,给阿珍邮去。阿珍随后发来一条短信“MD已收到”,连句谢谢也没有。大学毕业后,阿珍也当上歌手挣钱了,她再也没有与丛飞联系过。今年春节,有朋友将丛飞胃出血住院的消息,通过电话告诉了阿珍,阿珍听罢,淡淡地说道:“请转达我的问候,让他安心养病。”从此,丛飞再也没了阿珍的音讯。    
    丛飞是个工作狂,投入工作的时候可以不吃饭、不睡觉。时间久了,他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并多次导致胃出血。医生警告他,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随时都有胃穿孔而危及生命的危险。然而,为了省钱供孩子们读书,他舍不得多花钱治病,更舍不得停止演出而住院。每当胃痛难忍时,他通常吃些止痛药维持。今年春节前后,丛飞的胃病已十分严重,长时间出血不止,医生怀疑伴有癌变。无奈,丛飞住进了医院。然而,看到每天600多元的治疗费用,丛飞只住了3天就要求出院,请医生开些中药,自己回家慢慢服用。    
    嗓子变哑正在治疗    
    真是祸不单行。丛飞的胃出血还没止住,他的嗓子也出了问题,变沙哑了,目前他不但无法唱歌,就连说话也感到吃力。他为此很痛苦:“万一治不好了,不能唱歌挣钱了,那一百多个孩子的学业怎么办?”    
    按惯例,丛飞每年2月都会去一趟贵州,在孩子们开学前给他们送去学费。然而今年2月,他去不成了——不但身体经不住长途跋涉,连治病的钱都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孩子们交学费呢?消息传开,不少人赶到医院或家中看望丛飞,大家你二百他三百地向他表达着心意。这些关爱他的人中,有只见过几面的普通朋友,有与他并肩为社会奉献多年的义工朋友,也有与他素不相识的市民。    
    然而,那些他用省吃俭用的血汗钱供养出来的大学生们,却没有人来看望他。有一天,丛飞资助过的一位从音乐学院毕业的歌手打来电话:“丛老师,我去深圳工作的事联系得怎么样了?”当他得知丛飞因病没来得及联系后,对方态度顿时生硬起来:“算了,那你就专心养病吧。”这位大学生从此不见踪影,电话也没有再打一个。后来,有人在深圳街头看到他,得知他在深圳找到了工作,收入不低。当然,这样的人绝对不能代表所有被资助者。丛飞说,有不少他资助的孩子非常可爱,也十分友善,然而那些孩子家境实在贫困,也未成年,不可能反过来帮助他或来看望他。    
    一边是久治不愈的病痛,一边是无法给孩子们送去新学期学费的愧疚,丛飞在病中度日如年。几乎每天他都会收到这样的电话:“你说好二月来给孩子送学费的,怎么还不来呀?”“还不把钱送来,我们的书还念不念啦?”    
    4月8日,丛飞的胃出血依然没能完全止住,他只得再次到医院输液,记者也赶到现场。丛飞无可奈何地说:“医生说我应该用比较好的进口药,可那药太贵,一支就300多元。”他的母亲告诉记者:“这3个月来,丛飞瘦了20多斤,身体彻底被拖垮了,可我们拿不出钱治病啊!”    
    看着母亲那双泪眼,丛飞眼里也涌上泪花。记者问他:“后悔吗?”他擦拭着泪水回答:“不后悔!只是有点伤心,但不后悔!”


《丛飞震撼》 第一部分深度撞击(4)

    5    
    深圳轰动了!    
    这篇报道在深圳各行各业、各个角落引起巨大反响。这一天的《深圳特区报》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争相传看,赞叹、感动、深情,如潮涌流。紧接着,第二天即4月13日,徐华又推出长篇后续报道:《本报昨日关于爱心歌手丛飞陷入困境的报道引发强烈反响——“绝不能让好人伤心”》    
    这是丛飞事迹见报后的第一波社会反应。被丛飞深深激动的全社会的良知、爱心、真情,像火山喷发一样洪流滚滚,激浪千叠,向病榻上的丛飞潮涌而来。    
    报道说:    
    昨天,众多读者激动地来电,有的要帮助丛飞治病,有的想资助那些贫困孩子,分担丛飞的压力。“我们的社会需要奉献精神,需要社会正义和良知,不能让好人伤心!”这是众多读者共同的心声。    
    报道在列举了大量读者反应和各界人士自愿帮助丛飞的事例后,又说:    
    面对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丛飞说:“我帮助别人从来没有想到过回报,更没指望能得到别人的救助。《深圳特区报》登了我的事情之后,我深深感受到全社会对我的关心、理解和爱护……我还会像以前那样,把好事做下去,想办法让那些重新面临失学的孩子们继续留在教室。”    
    读者们则纷纷表示,那几个忘恩负义的人该受谴责。    
    关于丛飞的报道成了昨天全市的热门话题,本报的热线电话持续火爆。“我们单位的同事看了特区报关于丛飞的报道后,都很难平静下来,对那几个忘恩负义的大学生不能理解。恩人用血汗钱供他们读完了大学,使他们彻底改变了命运,他们不知恩图报,反而对困境中的恩人冷若冰霜。”读者彭先生拨通记者的电话,激动地表示,社会舆论应该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    
    深圳众福小学黄老师在给本报打来的电话中说,他曾去贵州贫困山区支教,期间曾与前去捐资助学的丛飞见过一面,对丛飞为贫困山区孩子们所奉献的爱心非常敬佩。他说,丛飞的歌声和他的爱心一样充满了魅力,那里的人忘不了他这位深圳歌手。他希望丛飞能专心治病,他将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丛飞:“我相信,好人终会有好报!”    
    至记者发稿时,读者激情洋溢的电话依然不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向好人伸出援手!    
    6    
    徐华继续倾注她的全部激情,废寝忘食,连续奋战,白天采访,晚间写稿,以令人目眩的速度,连篇累牍地不断推出有关丛飞的报道。继4月12日的首篇、13日的反应报道之后:    
    4月14日,长篇通讯:《一位接受丛飞资助的大学生说:他资助我也有所图——咫尺天涯,为何情难相通》    
    4月15日,长篇通讯:《“我理解他,并为他骄傲”——爱心歌手妻子邢丹谈丛飞》    
    4月18日,长篇通讯:《“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他”——丛飞资助的贫困生深情牵挂病中恩人》    
    4月18日,报道:《读者热评“丛飞现象”》    
    4月22日,报道:《深圳大学法学院专家易松国说:“丛飞现象”折射社会问题》    
    4月25日,长篇通讯:《爱心大使感受人间真情》    
    4月26日,长篇报道:《“丛飞现象”连续报道:治好后有望继续歌唱生涯》。    
    仅仅4月中下旬的十几天里,徐华共推出11篇有关丛飞的长篇通讯报道,几乎是一天一篇。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深圳当地媒体有关丛飞的报道连篇累牍,仅《深圳特区报》就刊出60余篇,总字数逾20万字!    
    丛飞的名字和事迹迅速向全国蔓延。国内几十家媒体密切跟踪《深圳特区报》,有关丛飞的报道在《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新浪》、《搜狐》大量转载,并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纷纷派记者来深圳采访丛飞,仅中央电视台就先后派出《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共同关注》、《经济半小时》、《艺术人生》、《面对面》、《文化访谈》等12个精品节目组。    
    丛飞是一个以演唱为生的自由职业者,他的人生经历、创业历程及生活方式带有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但说到底,他不过是一位歌手,一个普普通通的草根人物。在全国范围内,如此集中、如此大量、如此超强度地报道一名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报道媒体记者自己发现的一个社会典型人物,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当是大陆媒体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激情创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丛飞的推出,不是由上而下的组织行为,而是由记者报道引发的自下而上的媒体与社会舆论的互动,最后形成波及全国媒体、震撼全国舆论、牵动全国民心的大喷发!    
    几乎一夜之间,丛飞震撼了中国。    
    但是,就在丛飞报道轰动和感动了整个深圳的时候,所有的记者,所有的读者,包括丛飞和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丛飞已经处于极度的生命危机之中。


《丛飞震撼》 第一部分铿锵作响的记忆(1)

    第二章铿锵作响的记忆    
    1    
    苍茫的北方。    
    烈日火球似地高悬在蓝天之下,烤得路面发烫。在辽宁省盘锦地区的大洼县,辽河边上的小镇路口忽然腾起一股黄尘,3个打赤脚、光脊梁的黑小子疯了一样结伙跑过来,跑到路口卖冰棍的老太太面前。一只紧握着的小黑拳头小心翼翼地张开,手心里露出汗湿的3枚硬币,每枚1分钱。老太太从大口暖瓶里摸出一支冰棍,递给那只小黑手。那个时代的冰棍是真正意义上的冰棍,半透明,只有一点点奶色和糖精,咬起来咔嚓作响,却能馋死孩子们。    
    三双小黑眼睛,饿狼似地盯住那支艳阳之下光芒四射、通体剔透的冰棍,三张血盆小口不由自主地吞咽着口水。说好了,咱们轮流舔一下,不许咬,不许多舔!小哥儿仨伸出小脏手,先是食指勾在一起:“拉勾上吊饿死鬼,谁要多吃谁是鬼!”然后,又喊着“石头——剪子——布”,决定谁先舔。二小子张力幸福地先舔了第一口,然后是三小子张广,最后是大小子张崇——即后来的丛飞。张崇拿过冰棍,那双细眯的眼睛死死盯着半透明的冰棍,感觉着那甜甜的奶味和一丝丝拂面而来的凉意。啊,真美呀……张崇犹豫着,慢慢张开大嘴,伸出舌头——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冰棍从头到尾猛舔了两个来回!    
    二弟、三弟哇地哭了:“你说话不算数!”“你舔了两下!”然后猛虎扑食一样抢上去。辽河岸边腾起一团滚滚黄尘,三个黑小子撕滚到一起了。    
    不过半小时,哥仨儿又嘻嘻哈哈地好成了一个人。那年,张崇10岁,张力8岁,张广7岁。虽然三兄弟都生在困难年代,却个个长得像小牛犊子一样壮实。    
    这和家族基因不无关系。父亲张万军今年(2005年)62岁了,身强力壮,膀大腰圆,衬衫底下隆起着一块块结实的疙瘩肉,一口憨厚的辽宁口音,是典型的东北汉子。母亲李彩凤对我们说,当年老公张万军以“胳膊粗、力量大”闻名全县乃至附近整个农场。既使身体比张万军还人高马大的壮汉,扳腕子也无法撼动张万军分毫,张万军自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