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学会对孩子说话 >

第2节

学会对孩子说话-第2节

小说: 学会对孩子说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缘无故的马老师怎么会骂你呢?” 

  “因为……因为……,是我让马老师生病的。” 

  原来,前两天上午课间休息的时候,突发奇想的皮皮,趁马老师没注意的时候,将马老师的帽子藏了起来,害得马老师找了好半天。第二天马老师便生病了。于是皮皮便担心起来:“天气很冷,会不会是马老师没戴帽子才感冒的呢?要是真是这样,马老师肯定会查清楚,到时肯定不会放过我的。” 

  “马老师对我那么好,我真不该那样做。可是就算我跟马老师承认是我干的,她会原谅我吗?” 

  马老师的病自然不是由皮皮的淘气所引起的,但显然,这件事使皮皮产生了恐慌,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妈妈了解了这一点,第二天带皮皮看望了马老师。马老师很感谢皮皮,皮皮也承认了错误,内心如释重负。 

  事情常常就是这样,在孩子的内心中,他常常会因为违反了父母定的规则或道德标准,或担心自己对事情的看法与父母不一致,而忧虑,内疚。父母也可能会在话说多了,或作不必要的解释的时候,无意中使孩子自觉犯了错,让他深深地自责或内疚。适当的忧虑和内疚是必要的,它可以成为发泄情绪、自我矫正的机会或出口。但过分的忧虑或内疚却会使孩子产生极端的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直到与父母“闹别扭”。 

  为了防止孩子产生过分的内疚或自责心理,父母在面对此类情况时,采取一个好技工修烂汽车的方式,将是必要的:不羞辱汽车的主人,只指出什么地方必须修理;也不责骂汽车所发出来的破烂声响,只利用这些破烂声响作为探察病源的线索——“这个毛病的根源可能在哪儿呢?” 

  使孩子内心感到他们可以真正自由地思想、高兴怎么想就怎么想,不用担心会因此而失掉父母的爱和赞许的适当说法,可参考的有: 

  “你有你的感觉,可是我有另一种感觉。我们两个对这件事的感觉不同。” 

  “你的意见对你来说是对的。我的意见不是这么一回事。尽管我有我的看法,但你的观点也没什么错。” 

  “事情的真相不是这样的,你不用担心。”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那将是孩子最大的安慰与幸福。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学会对孩子说话>正文回目录
第3节:最不该说的话
作者:黄 莉

  1.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孜孜3岁生日的那天,我们送了她一件红色的毛线连衣裙。孜孜高兴极了,一定要当面穿出来,以表示对我和她叔叔的感谢。可是有一点麻烦的是,连衣裙的领开得比较高,孜孜有些搞不明白,哪面是前面,哪面是后背。 

  春容想帮孜孜,孜孜却坚持着反复比试说:“我自己会。”5分钟过去了,孜孜还在努力,但妈妈却着急起来,客人们马上就要到了,她还得赶着准备。 

  “让我来帮你。”春容说。 

  “不!”孜孜惊声尖叫,“我会!” 

  经过好几分钟的冗长等待,孜孜终于穿好了裙子,但是可惜,她还是把它穿反了。孜孜显得很沮丧,她决定把毛衣裙脱了重新来,但明显的是,她显得越来越着急,呼吸声都渐渐短促起来。 

  “孜孜,妈妈还有好多事要准备,别再耽搁时间了。快过来,妈妈告诉你怎么穿。”春容看了看挂钟,再一次说,语气中已经有了一些焦急。 

  “不!”孜孜往床边退了一步,坚决拒绝妈妈的帮助。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这次春容真的发火了,她一把把孜孜硬楸了过来,“我现在没时间再跟你磨蹭了。”春容边说边强行从孜孜手中夺过裙子,孜孜则左右扭动着身子,试图挣脱妈妈的控制,“不!不!我自己会穿!”孜孜像被打败了一样,大声哭喊起来,拒绝妈妈将那件讨厌的连衣裙穿上她的身体。 

  结果可想而知,孜孜的生日过得非常扫兴。而我则不断责怪我先生,怪他坚持要买那件毛衣裙。只到有一天,当孜孜穿着那件毛衣裙来我家玩,而她一见面就对我骄傲地说,“是我自己穿的!”的时候,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地。这时我也不再责怪我先生,而开始琢磨: 

  大多数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时,他们就会试图争取独立地完成一件事情,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同时,他们也会害怕自己办不到,或者是害怕父母认为他们办不到。这时,如果你粗暴地揭穿了真相并坚持到底,强迫孩子放弃心里最渴望的追求,他很有可能用发脾气的方式来反抗你。 

  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极大的秘密就是,他想“成为他自己的主人”,并试图尽可能去主宰一切。这时,如果你早早地告诉他,“我知道你做不到”,“我比你更能干、更聪明”,而没有采取商讨的、或协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那么,那种失败或无助的感觉就会转变成羞耻或者愤怒,从而损害他的性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愤怒或被羞辱的情况下,将耗费更多的经历来证明自己。因此,适当地维护孩子的“面子”,多给他一些成长的空间,让他知道你同样希望他成长,并且给他保留一定的权力,他就不会再感受失败,也不再那么顽固地反抗,而比较容易放弃坚持、承认问题、接受另外的可能选择。 

  2.你问这些不相干的事情干什么? 

  如果要破译孩子内心的密码,在孩子说或问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的反应最好是不要着重在这件事情本身,而应该经常推及到这件事所隐含的前因后果。只有领会到了这些前因后果,做妈妈的才会明白,孩子事实上真正关心的是什么“东西”。 

  因为,在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他所关注的问题或事情,他自然的就会“设身处地”地演绎到,要是“我”成了这件事情的“主角”,或者“我”也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那么,人们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我呢?结果又会怎样?只有当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或肯定的答复之后,孩子们才会坦然地去做这些事情,或面对那样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曾听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好不容易,四岁的宏宏才在妈妈的哄劝下,答应上幼儿园去。妈妈陪他到了幼儿园,但仍担心他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会很伤心,便决定暂时留下来,多观察他一会儿。哪知宏宏一进游戏室,把墙上的画看了一遍,便大声说:“这些画是谁画的?难看死了!” 

  妈妈一听便感到很窘。她不赞同地望着小宏,急忙说:“这些画很好看,你怎么可以这样说呢?” 

  然而老师却没有感到丝毫的不自在。她明白宏宏的意思,微笑着对他说:“在这儿你用不着画很美丽的画。在这里你可以画最坏的画。事实上,只要你喜欢,你想怎么画都成。”听到了这样的保证,宏宏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老师答复了他话里隐藏的担忧:“要是一个孩子在这里画不了那么好的画,他会不会因此挨骂,或被嘲笑呢?” 

  过了一会儿,宏宏又发现了一辆坏了的玩具火车。他仔细打量了一阵子,很有正义感地问:“谁弄坏了这辆火车?”妈妈一听便来了气:“你要知道谁弄坏了这辆玩具火车干什么?你知道是谁,跟不知道是谁有什么关系?这儿你一个人都不认识。多嘴多舌!” 

  事实上,宏宏并不是真的像妈妈所说的那样,想知道是谁弄坏了这辆火车。宏宏真正想知道的是:那个孩子在弄坏了玩具之后,是否遭到了惩罚或批评。老师了解了这个问题的含意,便很恰当地回答说:“玩具是拿来玩的。有时侯免不了会玩坏。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宏宏好像很满意。他的询问技巧使他得到了必须的信息。这些信息汇编在一起,在他的头脑中便变成了这样的图景:“这里的大人很和气。即使是画了一幅很难看的画,弄坏了一件玩具,他们也不会马上就发脾气。我用不着害怕,待在这里肯定很安全,很开心。”于是,他便跟妈妈挥手“再见”,跟着老师去寻找他在幼儿园的第一天“开心”去了。 

  此后,宏宏再一没有向妈妈哭闹过,说他要拒绝到幼儿园去。 

  3.你要是再不走,我就把你丢在这儿。 

  五岁的儿子在聚精会神地看一个社会调查节目。当作家的爸爸以为儿子这么小就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了,心里很高兴,便问他说:“怎么不看动画片了?” 

  “不看”,儿子很生硬地回答说。 

  见儿子不愿被人打扰,爸爸就没再理他,继续做自己的工作。 

  晚上睡觉的时候,爸爸给儿子讲完了故事,可儿子还是没有睡意。突然儿子问爸爸:“什么叫弃婴呢?”为了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于是,爸爸便把这个问题详详细细地解释了一通。可儿子还是不满意,继续问:“那么,在成都每年有多少弃婴呢?”爸爸说:“这个,我得去查数据。”爸爸正要去查,儿子继续问爸爸说:“在四川每年有多少?在全国有多少?全世界都有弃婴吗?” 

  这时,爸爸才恍然大悟:印象中,今天儿子所看的社会调查节目是一个有关孤儿院的弃婴的生存状况的纪实节目。所以,儿子想到了弃婴问题。但儿子所关心的,并不是“弃婴”这个社会问题,而是他会不会也成为“弃婴”的个人问题。他问这个问题不是同情弃婴,而是怕自己也遭受相同的“命运”。他要知道的数字不是弃婴的数字,而是想搞清楚,自己有没有被丢弃的可能——而这才是儿子问话的真正意图。 

  通常而言,孩子最大的恐惧就是父母不爱他或不要他。在《伊甸园东》一书中,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坦贝克对这一恐惧加以了戏剧化的描写: 

  “孩子所有的最大恐惧是失去了爱,而被遗弃是他所恐惧的地狱……跟随遗弃而来的愤怒,愤怒又会造成报复心理,带来某一种形式的犯罪行为……有一个孩子拒绝了他所渴求的爱,踢打小猫,同时把他的内疚隐藏起来;另一个孩子则偷,用钱来博取爱;第三个孩子则征讨世界——经常生活在内疚、报复和更内疚之中。” 

  因此,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孩子都不应该受到遗弃的威胁。不管是开玩笑,还是在生气,我们绝对不能让孩子警觉到,他有被遗弃的可能。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在街上或市场里转悠,为此他便经常听到一些愤怒的母亲对着看热闹的孩子说:“你要是再不走,我就把你丢在这儿了。”这种说话方式会触发潜伏在孩子心中已有的遗弃恐惧,煽起要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幻灭感觉。 

  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失败的多半都是母亲。因为走不了多远,心里极其不安的她肯定会折转身子。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在孩子的怠惰超过了能忍受的程度的时候,伸手去把他拖走,要比用语言去说他好得多。 

  然而,由于生计所迫,做父母的很难做到不与幼小无知的孩子分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孩子产生被遗弃的错觉,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睡觉的时候偷偷溜走,而应提前做好准备。比如,直接告诉孩子真相,放一张与宝宝的合影在他的床头,提前让他与照顾他的人熟悉,或用小录音机录下自己的亲切话语,都可以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爱就在身边。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学会对孩子说话>正文回目录
第4节:最该说的话
作者:黄 莉

  1、你的微笑真美。 

  我曾经读到过作家毕淑敏所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 

  一位中国女士到北欧的一个国家去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了教授五岁的小女儿。这孩子满头金发,极其美丽。这位女士送给她中国礼物,小女孩很有礼貌地微笑道谢。女士情不自禁地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发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可是,这位女士的赞美却没有得到教授的首肯。等女儿退走之后,教授严肃地对她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女士非常吃惊。教授于是向她解释: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的,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可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由此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进入了误区。此外,你还未经她的允许,就抚摸她的头,这会使她以为一个陌生人可以随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