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我把青春献给你 作者:冯小刚 >

第6节

我把青春献给你 作者:冯小刚-第6节

小说: 我把青春献给你 作者:冯小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均成本是15万左右,而每集我们可以拿到90万的广告费,90万减15万,多打点减去20万,利润就是70万,一集70万,10集7百万,100集就是7千万,两百集就是1亿4,我们上4千万的税还能落下一个亿的净利润。这还只是一年,第二年肯定还是这个数,只会多不会少。而我们最开始投入的却只有区区几百万。你们算算这个账吧。

  听完了王总的蓝图,我们问:

  那这几百万我们到哪找去?

  王总似仍沉浸在上亿利润的兴奋中,没有正面回答我们的问题。

  九四年底,正逢叶大鹰兴办“时事公司”,王朔把他的蓝图又给叶大鹰描了一遍,叶大鹰欣然接受,并投资两百多万开干,请王朔任总经理。

  走马上任前,王总一方面嘱咐我们几个好自为之,一方面为安慰我们做出承诺:

  等我把剧本和投资都组织好了,你们捡喜欢拍的挑。

  王总离开了“好梦”去做另一个“好梦”。我们的一个制片,王小柱也一脸歉意地和我们告辞,追随王总而去。后来,王朔远赴美国休养,王小柱带着王朔组织的一捆剧本和一份“盛世长城”的广告协议投奔了郑小龙。小龙以此为基础创办了“常青藤剧场”。再后来王小柱又改换门庭投到赵宝刚导演旗下,成为多部浪漫言情剧的制片主任。圈里的人都认识他。“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就是出自他的创造。
 
转眼就变  
新浪读书  
 

  陈道明是演员里读书多的一位,尤其是中国的古典文学,家里书架上摆了很多,也真看得进去。书法也每天都练,写得一手好字。其他技能也样样精通。再加上人长得眉清目秀(现在也是风韵犹存),从有明星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明星了。所以就有些清高,老端着,得理不饶人。

  曾有一位演员,当时已小有名气。一次,听说陈道明要赴外地演出,恳切要求,能不能带上他也挣点外快。

  陈道明爽快,说:行。我替举办方做主了,给你5000块钱。

  演员很高兴,说:谢谢哥。

  陈道明又说:给你找个什么事干呢?你就负责在后台催场吧。

  这就是陈道明。一个清高的只肯在戏里低头的人。

  演员忙说:别催场呵,我能唱歌呀哥哥。

  陈道明说:你唱歌谁听呀?

  我在桌子下面踢了他一脚,意思是,你别让人家下不来台。

  陈道明马上当着那位演员,问我:你踢我干吗?

  弄得大家都很尬。

  让这么一位爷演《一地鸡毛》里的小人物,说心里话,我当时心里是捏着把汗的。

  《一地鸡毛》的主人公小林是什么人?是扔到人堆里找不着的那种人。在“八部七局六处”他谁也惹不起。曾经也特傲,刚到机关的时候也执扭,马上就被磨平了,适应了,然后游刃有余了。最后他还在这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了乐趣,应付自如。不知不觉小林变了,变得心平气和,人莫予毒了。

  眼前的陈道明行吗?就算把他放在“八部七局六处”的办公室里,他低得了头吗?别拍出来象皇上来民间微服私访就坏了菜了。

  陈道明看出了我的顾虑。一天晚上约我去他家里聊聊。令我惊讶的是,迎接我的是一瓶二锅头,没有菜,一人一半,干喝。

  认识陈道明的人都知道,他从不喝酒,因为不喝酒也就特别不喜欢饭局。更反感喝醉了互相称兄道弟的场面。那时他坚持认为自己不需要朋友,有的只是同事。

  他说:朋友的作用,就是关键时刻跳出来伤害你。

  不知道他现在是不是还在坚持这一错误立场。

  他属于不爱认错的那种人,吃眼前亏也绝不低头。

  他和葛优是要好的朋友,但这一点却和葛优截然不同。

  葛优如遇违章被警察拦下,必是先摸着脑袋嘿嘿嘿地笑,然后做出一副“哥们儿认栽”的实诚表情。无不令警察叔叔心生怜悯,脸上虽然还是面孔威严,心里却已经在说:我们爱你还爱不过来呢。而陈道明若是被警察拦下,可以想象,那表情一定是,“要杀要剐您看着办吧”。结果可想而知。

  那天晚上道明兄一反常态,首先申明:这次我听你的。该怎么要求,你就说。我喜欢这个人物,一切不在话下。

  他问我:你对小林这个人物有什么要求?

  我说:只要你不端着,一切包在我身上。

  道明很痛快:就照你说得办。

  他又谈了他的一些想法,我们把他在戏里与他有关的人物关系一一摆正。那一夜,谈兴很浓,不知不觉聊到天亮。一瓶二锅头一滴也没糟贱。

  我问他:你不能喝酒,喝了半斤怎么也没事呵?

  他说:我不是不能喝,是喝到嘴里没滋味。

  这是惟一的一次,往后再也没有见他喝过酒。

  《一地鸡毛》的拍摄中,道明果然完全变了一个人。殷勤,周到,善解人意,任何事都有商有量。收工了帮助收拾东西,机器出毛病了,二话不说,拉上我就去中央台凭着他的面子借一台回来。给徐帆搭戏,就是在前景炒菜,徐帆走不准位置,连续拍了十几遍,仍毫无怨言。加上每天穿着小林的几套踢里踏拉的服装,完全找不到了陈道明的影子,就是一个活托的小职员。令全剧组人刮目相看。

  戏拍完了,吃散伙饭的那天,连过渡都没有,唰地一下,他就离开了小林,那种不阴不阳的表情又回到了他的脸上。

  我问他:你变得可真快,原来都是装的。

  他淡淡一笑,说:演员就是我的一个职业,我就是一个戏子。

  这就是陈道明。一个清高的只肯在戏里低头的人。
 
葛爷(上)  
新浪读书  
 

  一次,和周星驰邂逅,相谈甚欢。谈起合作,一旁的人说:你们两个人是实力派的合作。星爷立刻指着我纠正道:他才是实力派,我是偶像派。他说:说谁是实力派就等于说谁长得不好看。我不要当实力派。说完了又觉得有点吃亏,更正说自己是,两个偶像派加一个实力派。

  我问他:周润发是偶像派还是实力派?

  星爷答:他是一个偶像派加两个实力派。

  我又问:那葛优呢?

  星爷一下子来了精神,手指头一下一下地点着,口中不停地重复着说:

  实力派实力派实力派实力派实力派实力派……

  一直说着走出门,来到街上,然后向街道远方一指,用蹩脚的普通话对我说:排到看不见的地方还是实力派。

  当然,这是星爷喜欢葛优,没有拿葛爷当外人开的玩笑。

  葛爷不仅被星爷喜欢,也被大众欣赏。媒体分析说,这是葛优平民化的气质和平易近人的态度。其实不然,朴实无华的人比比皆是,演员的队伍里也有一大筐,为什么单单就葛优脱颖而出令男女老幼爱不释手呢?这里面一定另有文章。

  我与葛优共事多年,很多剧本都是为他度身定做,从中做出如下推测。

  先说戏里的葛爷:

  调皮捣蛋是必须的,这一点首先就迎得了大家的欢心。没有人真正喜欢老实人,都是嘴上说。幼儿园里的老实孩子都不招阿姨待见,单位里的老实职工领导永远记不住他的名子,谈恋爱小伙子光傻实诚老了也甭想博得姑娘的欢心。调皮捣蛋又不真坏,就叫淘气。“淘气”是一句嗔怪,多少还带有点爱意。但淘气的火候很难把握,程度不够叫蔫坏,淘气过了头又会招人讨厌。我是心里都明白,就是把握不住火候分寸,年轻的时候人家觉得我有点蔫坏,岁数大了又觉得我老不正经。葛爷就不同了,演起“坏小子”这类角色轻车熟路。既不让人讨厌,还透着机智过人。

  其次是,对于人性的弱点毫不掩饰,私心杂念也是层出不穷。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将心比心,对别人也能向对自己一样的宽容。这就更让观众不拿他当外人了。

  再其次才是,善良。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关键时刻友情为重。必要时甚至不计后果。其实是吃了小亏占了大便宜。往往在影片结束时,人财两得。

  您说这种人观众怎么会不爱呢?这就是每个普通人都渴望成为的那种人呵。可这样的幸运儿在生活中又有几位呢?

  崔永元就是深得这一要领,把葛爷在戏里演得这一类人物,搬到现实生活中即兴发挥。比如说,访谈节目中,在别人言不由衷高谈阔论的时候,给人家冷不丁地垫一句大实话,听上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实则是既给说假话的人泼了冷水,又活跃了现场的气氛。难怪有那么多人喜欢他,把他视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再说戏外的葛爷:

  戏里的优点葛爷在戏外也有,但不全是。戏里的葛爷必要时是豁得出去的,戏外的葛爷则要小心谨慎得多;戏里的葛爷于不经意间妙语连珠,戏外的葛爷基本上说得都是大实话,抽不冷子也能蹦出几句惊人之语。

  戏外的葛爷待人友善,懂事,通情达理,没架子。这些都是值得称赞之处。但最可爱之处还在于他的“小富既安”,不贪。一切荣誉在他看来都是不留神抄上了,没敢惦记。

  举个例子:《大腕》拍完后,《纽约时报》的人想采访他,葛爷推说有事一再谢绝。

  我们问他:你有什么事?

  他说:去大钟寺给父母家的阳台买块地板革。

  我们说:这事我们帮你办了。你还是接受人家的采访。“纽约时报”的影响力你又不是不知道,文章登出去对你在海外的发展非常有利。

  葛爷说:咳,我到海外发展什么去呀?我连英语都不会说,我就把中国的观众侍候好了就成了。让他们省了这份心吧。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葛爷确实是不贪。放在别人身上这就叫目光短浅。而放到葛爷这就叫,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恰恰就是这种不贪的心态,使他非常地心平气和,作起事情来就比较的从容。对于葛爷来说,没有什么是志在必得的。因此接人待物,也就显得自然大方。既不会被利益驱使过分地贴上去献媚,也不可能因为失算了彼此见了面连招呼都不打。

  这么说吧,葛爷只有亲人,没有仇人。
 
葛爷(下)  
新浪读书  
 

  任何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在演艺界地位不断巩固,该拿的奖也都拿了,该享受的那种千呼万唤的待遇也都享受了。葛爷也开始动摇了。心情也开始矛盾了。

  一方面仰仗着演出的喜剧深入人心,成为了观众的喜爱的明星;另一方面又不甘心只当明星,也想往艺术家的路子溜达几步。换句话说,就是轻易不想演喜剧了,或者说,从心里看轻了喜剧了。我猜是这样的,但葛爷断然不会承认。这是一个非常怪的现象,在中国,只有演悲剧和正剧的演员才被认为是艺术家,才被认为是表演功力深厚。演喜剧的,最高的评价也就是,表演生动自然。似乎是与功力无关。我们就以此浅薄之见约定俗成吧。

  新闻媒体凡遇葛爷必问:这次的角色有没有突破?

  “专家”们见到葛爷了也作痛心疾首状,苦口婆心地奉劝:你可不能再演贺岁片了。

  就连我老葛叔都发出了忠告:小嘎呀(葛优的小名),慎重!

  葛爷知道都是善意的,没人要害他,于是频频点头,决定悬崖勒马。忽又听到耳畔传来阵阵呼唤。

  走进电梯,开电梯的大嫂问他:今年还有贺岁片吗?

  走进餐馆,服务小姐喜迎相问:今年的贺岁片女主角是谁呀?

  走在街上,迎面撞来一位愣头小伙,上来就是一句:我们就爱看你演的喜剧。

  开着车找不到停车位时,戴红箍的大爷一边把为别人预留的车位让给他,一边笑逐颜开地问:冬宝还想戈玲吗?

  出席活动,企业家说:我每年只看一部电影,就是你演的喜剧。海归派学着他在《不见不散》里台词说:这大HOUES VERY NICE吧?大学生见了他,说:我也I LOVE YOU您。警察见了他喊:人在哪!

  。。。。。。

  葛爷真的晕菜了。不知道是应该听专家的悬崖勒马,还是应该听观众的回头是岸。

  我们不妨找出一些读者都熟悉的,葛优出演的影片作一比较。

  喜剧片有:

  《顽主》

  《编辑部的故事》获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奖。

  《大撒把》获金鸡奖最佳主角男奖。

  《天生胆小》

  《过年》获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

  《甲方乙方》获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

  《不见不散》获大学生电影节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男演员奖。

  《没完没了》

  《大腕》获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

  艺术片有:

  《活着》获坎城最佳演员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