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

第5节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5节

小说: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会使人感到惊讶和讨厌,真是徒有其表,不知孩子的爸爸妈妈是怎么教育的。所以家庭管教严厉的父母初次听到孩子说脏话,确实会大动肝火,为此会严厉责备孩子。但是,父母亲还需冷静下来,考虑该如何禁止孩子说脏话,切不可以同样的方式反骂孩子,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因为你们大人也在骂人嘛!其实3岁前的孩子突然间讲脏话或骂人,大多数是无意识的。他们根本还不明白这些脏话的真正含义,只不过是从小朋友或成人口中学来的,觉得好玩,现买现卖罢了。但父母应立即纠正,不能让孩子习以为常,否则大了再纠正就不容易了。    
    


第一部分第1章 品行培养的误区(11)

    讲脏话的最早根源,与传统文化和道德标准长期对性的避讳和禁锢有关,与有关“性”的问题变得非常的神秘分不开。而且,脏话之所以成为脏话,也由于社会文化和道德规范不允许人们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有关“性”方面的某些语言。讲脏话的人,不论其语言形式是怎么样的,其本质都是指向“性”,强迫他人听到这种“性”的语言,以此而达到羞辱对方的目的,获得自身心理上的满足。所以,讲脏话其实是对他人意念上的“性施淫”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    
    为了正确地教育说脏话的孩子,家长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孩子刚开始说脏话和骂人时,父母应先让孩子明白:从小学讲脏话,骂人是不好的;好孩子是从来不说脏话、不骂人的;小朋友之间说这些脏话是极不文明的,更不能到处乱说。    
    2。要阻止孩子与爱讲脏话和爱骂人的同伴来往,或当孩子与讲脏话、爱骂人的孩子一起玩时,可叫孩子讲:“骂人、讲下流话不是好孩子,我不和你玩了。”杜绝孩子受不良习气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成为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人。    
    3。同时,也不可否认,孩子讲脏话和爱骂人,有些是受自己父母亲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所致。有些父母由于自己文化素质不高,文明习惯差,在家动不动就责骂孩子,在公共汽车上不是与同车乘客吵架、谩骂,就是在市场上和售货员吵骂,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孩子在这种环境中生活长大,自然容易学会讲脏话和骂人,以致到后来满嘴脏话,使人听了不堪入耳,等大了想纠正也难了。为人父母要使孩子成为一个讲礼貌、讲文明、有教养的人,自己必须首先是一个讲礼貌、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在学前儿童身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幼儿的侵犯行为,如打人,骂人,用东西砸人,毁坏别人的物品等。对孩子这种行为若不及时加以纠正和制止,任其发展,等孩子长大后,就容易成为一个骄横无礼、脾气暴躁、冷酷无情的人,严重的还会出现反社会行为,对孩子本人、家庭及社会都极为有害。    
    但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束手无策,不知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往往使用责备、打骂来教育孩子,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    
    儿童侵犯行为的产生,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幼儿的社会性模仿。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最富于模仿的生物,人是借助于模仿来学习他最早的功课的。”如在一个家庭中,若家庭成员间经常吵架、打架,父母也经常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一个居民区斗殴成风,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孩子就极富侵略性、攻击性。另外,孩子接触到渲染暴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如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等)较多,也极易产生侵犯行为。    
    


第一部分第1章 品行培养的误区(12)

    国外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96名幼儿分为四组,每组24人,男女各12人。让第一实验组的幼儿看人们真实的打架,让第二实验组的看打架的录像,让第三实验组的看描写打斗场面的连环画。第四组为控制组,什么也不看。然后将这4组的幼儿带到一个放有许多玩具的房间中去,并先让他们受到一些轻微的挫折。观察结果表明,第一和第二实验组中有88%的儿童对玩具施加破坏行为,以发泄其侵犯欲。第三实验组中有79%的儿童这样做。控制组中却极少。这说明儿童对侵犯行为模仿意识是多么的强烈,而且被模仿行为越是直接、形象、具体,模仿的比例与程度就越大。    
    二是幼儿的挫折感。所谓挫折感就是一个人在从事某一项活动时,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目的不能达到所产生的一种失败感。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曾著有《挫折与侵犯》一书,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挫折——侵犯”假设。假设认为:“侵犯行为的发生,总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挫折感使孩子感到未遂自己心意、不痛快,就往往通过侵犯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就是上面所举的那个例子中,为什么在让几组幼儿进入放玩具的房间,要先让他们经受一些挫折的原因。这样能将幼儿的侵犯行为激发出来。    
    三是不正确的强化作用。按照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幼儿侵犯行为的结果对其侵犯行为的过程来说,是一种奖励性强化。如幼儿通过侵犯行为,达到了一定目的,满足了某些要求的话,那幼儿还会继续采用这种手段的。有的父母对与邻居孩子发生的纠纷中占上风的孩子得意地夸奖,这也强化了孩子的侵犯行为。还有的孩子出人意料地骂出一句脏话,受到人们的注意,引起伙伴的模仿乃至大人的训斥,都会增强其自我表现欲。    
    要想纠正幼儿的侵犯行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家长们应做好表率作用,在家庭中营造一种文明礼貌的气氛。要切忌对孩子实行简单粗暴的打骂教育。孩子从父母处受到的委屈与压抑,极有可能通过侵犯行为发泄出来。要尽力控制大众传播媒介对孩子的影响。    
    其次,家长要做好积极的预防工作,积极控制可能诱发孩子侵犯行为的多种因素,并向孩子灌输一些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好孩子”观念,让其认识到侵犯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伤害。    
    再次,要训练孩子的受挫能力,尤其是心理上要经受得住挫折的打击。要学会将挫折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压抑、转移、消除等方法加以解除。有什么不满,可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出来并加以解决。    
    最后,对孩子的侵犯行为要及时教育。用教育替代惩罚,可降低幼儿对侵犯行为的模仿,值得提倡。    
    


第一部分第2章 智力教育的误区(1)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智育一极化及对非智力因素的忽视智育一极化可以说是当前家庭教育中一个最为普遍的误区。    
    许多家长认为智力发展最重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孩子入学前,父母以他能否按要求算对一道题或者能背诵一首诗,来判断孩子是否聪明,是否有用。孩子入学后,考试成绩就成了父母和老师判定孩子是否聪明的标准。一些家长反对孩子当干部,怕影响学习;反对孩子为同学做好事,认为没有用。只要自己孩子学习好,能考得上大学就行了。实际上,这是对人才理解的偏颇。考试分数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水平,尤其是一个人的能力从分数中是很难看出来的。这种追求分数否认素质教育,必然造就一批“高分低能”或“低分低能”的人,这种人并非当今社会所需。    
    1987年1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巴黎。有人问一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答道:“幼儿园”。“在幼儿园您学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这位科学家的回答耐人寻味。一个人能否成才,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位科学家谈自身的成才体会,避开了早期智力开发的作用,强调品德文明的养成,确实抓住了问题的精髓,这位科学家的意思无外乎说非智力因素更重要。    
    非智力因素相对于智力因素来说,就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人的其他一切心理因素,如情绪、情感、意志、性格、兴趣和动机等。一个人能否成才,往往不完全和他的智力因素成正比,决定人的成就高低的最明显的原因是意志品质,成功与人的自信心、顽强、独立性、坚持性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超常儿童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具有良好的坚持性、目的性和进取心。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虽然本身不属于智力因素的范畴,但是他们却制约着人的智力活动的进程和结果,能够提高孩子们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使感知、注意、记忆、想像、思维等处于活跃状态,并能承受一切困难和挫折。    
    做人与成才,本是辩证的统一,一些家长却往往更看重后者。他们抱着唯智力论,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他们以为只要孩子好好读书,多学知识就可以了,不必过问孩子的品德。有关调查资料显示:一些城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实在令人担忧,他们中大多数偏重智力教育与投资,只有20%的家长认为德育比智力更重要。“望子成龙”之心远甚于“望子成人”。这无疑会造成孩子的畸形发展。西安市某幼儿园举行智力竞赛,有一个项目很简单,赛场放着10只小方凳,其中有一个翻倒在地。老师把参赛的儿童挨个叫上来后,示意他们坐下来,只有一个孩子把翻倒的凳子翻过来,并用手绢擦擦坐在上面。这件事给人们留下了串串深思。不能责怪孩子,责任在父母,许多家长在独生子女的教育中只看重智力教育,忽视品德发展。因此在投资上表现为只要和学习有关的不论花多少钱都可以,而思想品德方面的投资则十分不情愿。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读书,电视、报纸及与“学习”无关的书都不让孩子看,认为影响孩子的学习。更有甚者,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公益劳动,个别家长竟然告到教育局,说这样做不符合要求,影响孩子的学习。河南省第一中学的“神童”们的沉浮很能给家长们一些启示。    
    1989年,河南新乡一中从小学生中招收了30名11岁以下的“神童”组建少儿实验班。用四年完成初中和高中6年的课程,进行快速培养人才试验。5年过去后,老师们得出了许多与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的想法相悖的结论。据悉,少儿班的第一届毕业生,有28人参加高考,主要学科的平均成绩都高于本校的高中班,9人被高校录取,但是仍有一些学生不如人意,像王安石笔下的“仲永”一样,令人扼腕。    
    


第一部分第2章 智力教育的误区(2)

    有一位同学,入校智商测试是134,居全班第二,他爱好计算机,星期日能在机房泡一天,曾获得全市计算机竞赛二等奖。一年级时,一个教授到学校讲解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难题,老师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他就准确地解答出来了。他的数学、语文、生物都是班上第一,作文也多次被当做范文在班级宣读。但是,他自制力太差,上小学时,功课对他没有压力,上课总是好动好说,老师因为他聪明,也没有强求,“只要不影响别人就行了。”家长也觉得他聪明,高人一等,宠纵有加,使他养成了上课不专心的坏习惯。在少儿班,他凭自己的兴趣学习,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上课玩东西,整天看武侠小说和课外读物。老师什么办法都想了,个别谈话、批评、表扬、监督、家访、调换座位,但是都没有效果。他的成绩每况愈下,已经看不出有什么优势。    
    入学考试全班第一的同学,也是一样,自认为聪明,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出了校门就打电子游戏机,成绩也一日不如一日,家长只好让他转学……这就是偏重智力的结果,只要求学好数理化,结果连数理化也学不好了。    
    班里的第一任班长,家庭条件优越。上少儿班前是小学中队长。祖母退休后专门侍候他。体重73公斤,身高173米了,还跟奶奶睡一张床。早上没下床,奶奶就把早饭端来了,天刚刮风,奶奶就给他送衣服。一个月丢了两辆赛车,也毫不痛惜,就这样从小沉溺于赞扬声中,处处受青睐,只能听好的,只能比别人强,但是,在神童堆里他被淹没了,越来越急,越急越不耐烦,越来越失去信心,逐渐从一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