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

第10节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10节

小说: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庭性别教育中存在的病症远不止上述三例,需要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念。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性别教育观念决定着父母对不同性别孩子的教养态度,影响着孩子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方向,左右着孩子的自我性别观念、生活态度,规范着孩子的行为,影响着孩子的性别心理,塑造着孩子的个性。生理学研究发现,男女之间遗传基因的差异主要存在于第23对染色体(性染色体)中,而这对染色体中,由两条标号均为X的基因组成女性,而男性则是由一条X基因和一条Y基因组成的。人类学家认为,男女性别和谐与合理结构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产物。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和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思想观念也要跟上时代发展潮流,要树立“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的生育观,认识到男女存在差异,但决无天生的智力差别,社会既需要男性角色,也需要女性角色,“天生男女都有用,教育男女均成才”。    
    


第一部分第3章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1)

        
    吃好、睡好、没病就好    
    ——关于健康的错误概念什么是健康儿童的标准?恐怕许多父母会说:身体好,没有毛病,不傻不呆,能吃能睡就是健康呗。其实不然,这只是片面的健康概念,这种健康仅仅指生理上的健康。    
    长期以来,家长们的头脑中还一直没有心理健康的概念,因此,往往只是重视孩子的生理健康状况,而忽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许多家长舍得花钱给孩子买最有营养的食品、最漂亮的衣服,却不愿意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谈,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一些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比较简单,有的甚至粗暴,各种各样的家庭因素和不良的教育方式致使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指躯体没有疾病,又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儿童健康的最佳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Well…being)的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这就是说,健康同时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健康,是二者的统一。一个人只有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于完满状态时,才算是真正的健康。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心理行为、智力发育都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得好坏,对其今后的成长和学习乃至成年以后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对学龄前儿童的保健工作多数仅局限在体格发育方面,而对儿童的心理行为、智力发育和营养缺乏指导。从新生入学的体检情况看,我国新入学的儿童的健康素质并不好。有人调查了6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的身心状况,发现体格发育在中值以下的占466%,有口腔牙齿疾病的占466%,有视力问题的占107%,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占397%,智力偏低的占7%。儿童的身心健康应该从母亲的妊娠开始,母亲应懂得儿童的体格发育和心理发育的特点,学会科学育儿,注意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等。美国的两位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和西尔斯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他们对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智力与成就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完全相等的关系。特尔曼对800个被试的男性中,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做了全面的比较,发现他们最明显的差别就是他们的个性心理品质不同。成就最大的一组在进取心、自信心、耐心和细心方面,明显高于成就最小的一组。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孩子在学习中、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他们不是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去帮助孩子克服,而是立即上前帮忙代劳,孩子有了错误,不是帮助分析原因,纠正不足,教育孩子吸取教训,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顿或者打一顿,结果严重挫伤了孩子的勇于探索的积极性。一个被送进儿童心理门诊的孩子对医生说:“我真想把我爸爸妈妈的衣服都扒光了,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令陪伴他的父母感到无地自容。北京大学医学部精神卫生研究所公布的一份报告说:有关专家抽取6座城市中的2000多名学龄儿童进行“行为问题及危险因素”调查,结果发现:在被调查儿童中有不健康行为的儿童达13。81%,其中强迫、违纪、分裂、攻击、抑郁、性问题等的患病率较高。在与儿童行为问题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中,家庭因素和教育方式不良居重要位置。    
    我国有关权威机构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卫生和心理素质量表,采用测验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东北三省42所中学、60所小学3万多学生进行检测,发现大约有32%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    
    北京一位叫袁鑫的初中学生自杀未遂引起了社会上很大的反响。人们的讨论还没有结束,湖北省荆州市一名女高中生,因帮助同学考试作弊被赶出考场而羞愧地跳入长江自杀身亡。人们对袁鑫自杀从各个角度在报纸上展开了大量的讨论,谈得最多的恐怕还是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的问题。湖南省一位读者杨司佼认为,青少年自杀,“病”在儿女,“根”在父母。家长对孩子过多的照顾和过度的保护,使孩子无法得到磨练,没有经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能力。表面上看,他们个性十足,但是内心里十分脆弱,像一个蛋壳,只要轻轻一碰,就成了碎片。    
    


第一部分第3章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2)

    一般认为儿童少年的心理健康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智力发育正常。正常的智力是孩子参与正常活动和学习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心理健康的儿童必须具备健全的智力能力。    
    二是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心理特点是指人在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每个年龄阶段都具有其典型的特征表现。心理健康的儿童所反应出来的心理特点必然与其年龄相称。    
    三是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这一点即指心理活动与个体的行为方式的和谐统一,对任何事情的反应积极、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不冷漠。    
    四是人际关系适应。心理健康的儿童能够愉快地接纳他人,并与他人和睦相处,在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和同学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是情绪良好。情绪一般可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类。积极情绪包括爱、欢乐、幸福感、幽默感等,消极情绪包括恐惧、愤怒、内疚、焦虑等。积极的情绪可使人获得最大的快乐和工作效率,心理健康的孩子应以积极的情绪为主,情绪反应是愉快的。    
    那么,儿童青少年有哪些心理问题呢?这是父母所应了解的。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以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由于涉及心理卫生问题的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不一致,目前对儿童青少年在心理卫生问题的分类不统一。但是,根据其行为表现的共同性,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如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动,自制力极差,考试作弊,投机取巧,成绩不稳定等,一般以小学生多见。    
    二是与情绪有关的问题。如情绪不稳定、感觉不安、不舒服、恐惧、发抖、表情紧张、焦虑、孤僻、抑郁、疑病等。    
    三是品德行为问题。如与小朋友相处不好,经常发生打架、骂人、说谎、逃学、破坏行为、偷窃、违反校规等。    
    四是顽固性不良习惯。如吸吮手指、咬指甲、口吃、遗尿、偏食、肌肉抽搐等。    
    五是青春期问题。这些问题常常发生在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中。如吸烟、酗酒、吸毒、少女怀孕、自杀、离家出走、家庭内暴力、犯罪等。    
    引起孩子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与孩子自身存在的某些躯体疾病有关,也有可能是因为亲子关系或师生关系发生矛盾产生的精神不安和情绪紧张所导致的。还有可能是与孩子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成绩受挫等因素有关。    
    当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家长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了解产生问题的原因。有条件的寻找心理医生解决,以便及时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行为指导。如果是由于亲子关系所致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寻找自身的原因,改变对孩子有害的教育方式,积极为孩子创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安全、愉快的家庭环境。绝不能一味地对孩子求全责备,这样反而易给孩子造成更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产生某些失败感和自卑感,由已有的行为问题发展出更多的行为问题。    
    


第一部分第3章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3)

    对孩子的感情遗弃    
    家长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而当有些家长看到或听到孩子被其父母虐待或遗弃的新闻后,往往感到非常吃惊,甚至不敢相信会有这种事情。现实生活中,父母虐待、遗弃孩子,肯定会受到全社会的谴责。然而,如果在情感上遗弃孩子,人们就不那么重视了。有很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把最重要的慈爱献给孩子。家长在感情上虐待、遗弃孩子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有的家长经常斥责孩子说,“你真是个胆小鬼”、“要你这样的笨蛋有啥用”、“别拿你的事来烦我”。这样的斥责,就是对孩子感情上的虐待、遗弃。    
    感情遗弃有很多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家长极端的个人主义。有的家长只顾追求自己的享受,置孩子于不顾,甚至还把孩子当做累赘。更多的家长只知道挣钱过日子,以为多给孩子买东西就是爱孩子,他们起早贪黑地工作,连同孩子谈话的时间都有限,更谈不上感情交流了,造成对孩子的感情虐待、遗弃。    
    还有的家长,高兴时拿孩子当娱乐品,烦闷时把孩子打发一边以图“心净”;不顺心时向孩子诉苦,生气时把孩子当出气筒,造成孩子一见家长脸色不好就担惊受怕,溜之大吉。家长情绪好时,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无;家长情绪不好时,就找借口打孩子、骂孩子,整个家庭的气氛都以家长的情绪起落为转移。有些人认为,虐待自己孩子的家长肯定是憎恨孩子,其实不然。一般来讲,虐待自己孩子的家长都是不能控制自己感情的人,只要他们一不顺心,就会对他们最亲近的人张口骂、抬手打。虐待孩子的家长通常是自己本人在小的时候也受过虐待,因而他从来不知道该如何抑制自己的愤怒。孩子是独立的,家长无权要求他必须顺从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家长不应该也无权要求孩子跟自己的情绪保持一致。有些家长很自私,认为自己没时间管教孩子,这是对孩子漠不关心的表现,也是对孩子的遗弃。如果家长在孩子降生后思想准备不充分,不能承担自己在生活中所应承担的责任,那么,何必让孩子出生呢?    
    心理学家认为,受感情虐待、遗弃的孩子所承受的身心压力至少是和那些在肉体上受虐待的孩子一样,他们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在脑和心理的发展方面比那些在肉体上受虐待的孩子更易衰退。感情上的虐待、遗弃就是对孩子自尊心的故意伤害,容易造成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心理,而这些正是家长们所忽视的。    
    《新民晚报》上曾刊登过一篇题为《小蝌蚪的悲哀》的文章。说的是一群小学生从市郊的水塘里捞了半脸盆蝌蚪,分别装在瓶罐之中。随后灾难便降临到了这些小蝌蚪身上,先是一个男孩用木棒在瓶中猛搅,直搅得蝌蚪昏死过去。那男孩大笑着走了。接着一个女孩将这些小蝌蚪戏弄一阵后,又拎起热水瓶凌空倒下。数十条小蝌蚪,身上全是白白的水泡,瞬间死去。此时,还有不足十分之一的蝌蚪,苟延残喘于瓶罐之中。可以想像,在这群孩子手中,那些幸存的小生命也不会长久。文章最后作者感慨地写道:我的心不由得一阵收缩,八九岁的孩子为什么竟会如此残忍地杀害小生命?    
    孩子摧残小动物的不良行为时有发生。造成这种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抚。攻击小动物如同攻击其同伴,是一种心理承受了压力之后而做出的一种发泄。一个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享受不到父母之爱的孩子,会仇恨一切,会嫉妒所有幸福的人,在无力攻击他人的情况下,就会用折磨、残害小动物的方式来解除自己潜在的愤怒。作为家长,应该仔细品味其中的道理,避免感情遗弃。    
    


第一部分第3章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4)

    一般说来、家长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