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现代文阅读 >

第3节

现代文阅读-第3节

小说: 现代文阅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沃野——沃野上的赵长城——筑城的赵武灵王”就是这一节的思路。

4.借助文章标题。例如《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从标题看,本文内容有两个要点。两个要点排列组合可能有四种情况:并列式,第一部分谈人物,第二部分谈结构;总分式,第一部分总说人物和结构,第二部分分说人物,第三部分分说结构;分总式,第一部分分说人物,第二部分分说结构,第三部分总结;总分总式,第一部分总说,第二部分分说人物,第三部分分说结构,第四部分总结。有了这种事先的推断,只要大体浏览一遍课文,很快就能把握全文的思路:先谈《水浒》的人物描写,再谈《水浒》的结构特点,最后总结。

又如1989年试卷的第25题:

下面是从甲和乙,中摘出的语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将这些语句加以排列。这些语句是:①而“诗与哲理”的结合与统一,也就成为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与传统②关心大自然⑧便阐发自我价值①这样,“说理”就成为初期新诗的“主调之一”⑤关心人生⑧便阐发人道主义⑦关心被损害的人⑧便阐发泛神论。

这是要求考生在一个段落内部排列语句层次。根据上文“他们关心人生、大自然以及被损害的人”,考生就应该很快地判断出,属于甲的有六句,其排列次序为⑤③②⑧⑦⑧,属于乙则为④①。这是要求将语句加以整理、排列的一种。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解答阅读试题时常常有这样一些“连带关系”,不妨把它叫做“信息的处理过程”。它起码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理解各种重要信息的意义和作用;其次要依题意辨别和筛选相关信息,特别是筛选隐含的信息;再次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能够整合(即概括、阐发、解释);最后根据题目的要求作定向表述。有意识地建立起一种思维规范,是很有必要的。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返回'

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第三项要求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内容的一个个“要点”,往往是指某一个段落,而中心思想则是指整个文本的主旨或主题。分析综合应依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该考点的主观试题时还要注意答题要点和字数要求等。

经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中心思想,是阅读理解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在阅读测试中,无论有无归纳概括中心思想的要求,这一步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整体的把握,局部的语段理解就失去了依托。归纳中心与概括相似,只是它在多数情况下是针对全文的。

对具体的、抽象的、含蓄的语言能加以概括、阐发、解说。本质上说,就是能够对语言进行转换,转换成试题要求的语言。这种转换以理解为基础,加之以恰当的单项训练,能力可以有明显的提高。下面分三个方面举例说明。

概括,就是在对具体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简明、扼要的语言把它再现出来。它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详尽到简洁的过程。概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概括也有多种类型:提要式概括、总合式概括、理解性概括等。

归纳和概括必须在抓准并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准确筛选并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弄清结构和思路的基础上,披文见理,进一步对文章的总体钩玄提要,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这一项要求不是孤立的,它往往涉及上述要求的几个方面。

以社科类文章为例。首先,要弄清主要论说的是什么,再弄清共分为几点。要点要找全,再以简练扼要的语言加以概括,中心思想才能准确地表述。此考点的命题很少直接考查概括中心思想,往往提供一些语句,判断其是否属于本文所论说的内容。往往有以下几种干扰:以次要信息充当重要信息(中心的内容);以旁证材料充当中心问题;以附会的内容充当与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有关联的信息等。

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考查一般分三种情况:对于段落本身内容的概括;对于段落在文章结构方面作用的分析;对于段落推进文意的分析。我们以2000年的高考试题《长城》为例。第23题就是一道考查段落内容的题目。试题就文章末段提问:“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原文倒数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两个问题,而接下来的一段并没有回答这两个问题,而是将长城作了拟人化的描写,借长城的“不语”来表现面对这两个问题时有着厚重历史的中华民族的沉吟之状。这样既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顿挫之感;同时,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长城的沉默是因为无法回答,还是因为答案是否定的?最后一段以一个“但”字起笔,以“就是你呵,长城”的呼告结束,打破了“沉默”——这不正是对倒数第三段所提问题的回答吗?综观全文,作者在回顾了长城的历史,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之后,描写了“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的长城,最后以“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来评价长城,可以说显示了作者对以长城为象征的中华民族的热爱。所以最后一段从内容的呼应上,对倒数第三段中问题的回答是:长城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也就是说中华民族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从情感的抒发上,它“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

六、高考试题精选
'返回'

(一)(2003—全国—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7.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的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答案'A

'分析'A项是对文中下面内容的正确转述:“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B、C解说的是二氧化碳与地表温度升高的关系,没能解说“温室效应”这一概念;D项与文意不符。

8.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

A.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区沙漠扩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一些地区会因为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C.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D.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答案'C

'分析'文中明确指出:“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C项正确。

9.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答案'D

'分析'A、B、C三项谈的都是“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D项则没有谈“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自身活动”的关系。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答案'B

'分析'A项是从如下内容作出的正确推断:“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B项“台风将远离日本”的推断没有根基;C项推断正确:“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从根本上”可以看出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D项从反面推断,也是正确的。

(二)(2003—北京—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亚马孙丛林中的雄性蓝蝶带有彩虹般的蓝色光辉,半公里外就能看到。其光辉如此强烈,有的竟能反射70%的蓝色光线,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蓝蝶耀眼的光辉,原是一种警号,使别的雄性蓝蝶在远处就能知所趋避。蓝光越强,示警作用越显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亿万年的自然选择,使亚马孙蓝蝶翅膀有了如此奇妙的性能。

这种性能,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人发现,但其奥秘直到最近才被揭开。原来蓝蝶翅膀上覆盖着许多微小鳞片(就是触摸蝴蝶翅膀时会沾手的粉),其表面有许多平行的脊状突起物。观察脊的截面,会发现其中包含着许多平行排列的羽状物。“羽毛”的主干两边生出若干分支,分支的长度沿主干从根到梢逐渐变短,其结构类似于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的反射光有很强的方向性:对接近垂直入射的单色光线反射率极高,但对斜入射光线的反射率很低。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的是:蓝蝶翅膀的反光却是广角的,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