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第3节

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第3节

小说: 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本智力并不出众的孩子,借助非同寻常的兴趣、好奇等性格因素,一步步登上了科学的高峰。在这个攀登的过程里,他的大脑一次次地得到有效训练和有益刺激,从而越用越灵活,慢慢地就变得智力超群、聪明过人,不朽的行为造就了不朽的大脑。相反,原本智力超常的孩子,因为缺少积极的性格因素这个强有力的后盾,渐渐地使聪明的大脑闲置起来,智力的优势一点点退色,最终走向平庸;当消极的心理打败自己后,便坠入堕落的深渊。可见,性格因素既能助长智力,亦能摧毁智力。
  培养孩子,要重视他智力因素的发展,尽最大可能开发他的大脑潜能,因为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远远多于前几代人的教育依据和方法。作为有幸接触并利用这些科学成果的新一代家长,我们没有理由将其拒之千里。但是,无论科学怎样发展,快乐、兴趣、好奇、自信等性格因素对成才以及幸福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对于它们,我们必须要像重视智力因素一样地高度关注,切不能顾此失彼。因为,我们追求和期望的不是一个短期内的神童,而是一个能够活学活用、勇于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善于变通、不懈努力、健康快乐的活生生的孩子。对这样的孩子来说,成功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能够铸就成才的聪明,才是家长想要的聪明,社会想要的聪明,时代想要的聪明,当然,也是孩子自己想要的聪明。
  专题3——一个最高的标准——创造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本领。无论是从钻木取火的远古到科技迅猛发展的数字化的今天,还是某一个人从一篇小小作文中的脱颖而出到事业生涯里的压倒群芳,无一不与创造力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
  创造力,是知识、智力、能力、优良的个性品质以及千金难求的灵感等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体,是人类文明点滴进步的驱动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是思维的最高水平,是培养一个聪明孩子的最高标准。
  因为我们需要创新型人才,而不是只能简单复制他人成果的机器人,所以我们渴望创造力,呼唤创造力。然而,创造力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有?其实,创造力并没什么奥妙玄机,它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正如佛罗里达州教育咨询服务专家波肯女士所说:“创造力在婴儿早期就开始展露了。”孩子天生具有创造的潜质,例如做一次“鬼脸”就不失为一次创造。尽管在他接下来整个成长的过程中,创造力需要不断培养(本书在后面的章节里会陆续提到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但是,家长切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孩子的创造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进行,孩子身上“原生态”的创造往往最为宝贵。
  在给出培养创造力的具体方法和建议前,我们有必要谈谈怎样呵护孩子“原生态”的创造力。
  首先,让我们回放几个生活情景,看看孩子创造的火花常常是如何在刚开始燃烧时就被无情扑灭的,但愿能给家长一些警示和启发。
  情景①:
  幼儿园的课堂上,
  老师:“雪融化了是什么?”
  孩子:“雪融化了是春天。”
  老师:“错!雪融化了是泥水。”
  读了上面的对话,谁会不为孩子感到悲哀?不是为他缺乏基本的物理常识,而是为一双封闭的耳朵拒绝了一个诗一般浪漫而美丽的想象感到悲哀。
  情景②:
  上幼儿园的女儿:“妈妈,你知道苹果里面有什么吗?”
  妈妈:“苹果里面有又甜又水灵的果肉,还有吃到最后剩下的果核。”
  女儿:“苹果里面还有星星!”
  妈妈:“净说傻话,星星在天上,不在苹果里。”
  星星为什么不能在苹果里?如果改变一下常规的切法,把苹果横着放,拦腰切开,就会看到里面奇妙的图案:一颗清晰的五角星!拒绝“傻话”,可能永远无缘一见隐藏在苹果中的秘密。
  情景③:
  下了美术课的儿子:“妈妈,看我今天画的画!”
  本来喜笑颜开的母亲见了儿子“漆黑一片的作品”,眉头顿时锁了起来:“花那么多钱就学会了画这个?”
  儿子:“妈妈,你听我讲……”
  妈妈:“不用讲了,下个月不去学了!”
  知道小男孩要讲什么吗?他要讲:“我画的是,一个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动物园里的猴子趁着管理员睡着了,正在逃跑。”有谁会想到这么“漆黑一片”的涂鸦作品中竟蕴涵着如此生动的故事?而它不过出自一个四岁小男孩之手!拒绝倾听,哪会领略到一幅烂漫童真的美妙风景?
  一次又一次的拒绝,孩子还会继续保持一颗炙热的好奇之心吗?还会继续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吗?而没有这些又谈何创造?其实,一旦突破“拒绝”这道最难逾越的鸿沟,“呵护”并不是很难做到的事,很多时候,它只需要:
  一点儿勇气
  二十几年前,美国一位母亲将一位幼儿园老师告上了法庭,原因只是这位老师教自己的女儿认识黑板上的圆圈是“零”的意思。这位母亲的理由是:老师残酷地剥夺了孩子创造的权利,在被告知圆圈为“零”之前,她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纽扣、泡泡、眼睛……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曾在美国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孩子的母亲虽不免有些极端,但提高教育的质量有时确实需要点儿勇气,告不告上法庭暂不讨论,可没这点儿打破常规的勇气是很难助长创造力的,因为创造活动本身往往就是打破常规、独辟蹊径。
  一点儿自由
  沙滩上,妈妈和小男孩一起玩沙子。小男孩正在往瓶子里装沙子,他先用小铁铲盛满沙子往漏斗里倒,接着用指头堵住漏斗口慢慢把漏斗挪到瓶口,让沙子流进瓶子里。可尽管使劲用指头堵着,沙子从漏斗口漏下的速度还是太快了,每次对准瓶口时,沙子都剩不下多少。可小男孩并不泄气,不厌其烦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反复中开窍了!这回,他先把空漏斗口对准瓶子,再用小铁铲往里倒沙子,沙子一粒没漏,很快,瓶子就装满了!这时,他身后一直不做声的妈妈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高兴地给儿子鼓起掌来。
  妈妈给儿子鼓掌,我们是不是也该鼓鼓掌,给小男孩,也给这位没有因为孩子一开始的行为太过愚蠢而横加干涉的妈妈。一切是那么自然,一点儿自由而已,却成全了一次创造。
  一点儿肯定
  晚饭后,一个小女孩画了一个方方正正的苹果交给了她的妈妈。妈妈看后并没有批评她画错了,而是充满好奇地问:“苹果不是圆的吗,你怎么画成方的了?”小女孩回答道:“爸爸刚才把苹果往桌上放,不小心没放稳,苹果滚到地上摔烂了,我想苹果要是方形的该多好呀,那样就不会到处乱滚了。”妈妈听后高兴地说:“太棒了!但愿你将来能培育出方苹果。”
  谁敢说若干年后不会有方苹果问世呢?一句肯定,很可能会造就奇迹的诞生!一点儿勇气、一点儿自由、一点儿肯定,对于家长来说是那么地轻而易举,可对于孩子又是那么的难能可贵!给孩子一个可以让他勇敢、自由、自信地发挥、创造的空间吧!
  当你急着快点儿回家,孩子却老是磨磨蹭蹭地找影子玩时,别抱怨他不懂事,总长不大——因为,形态各异的影子或许正被孩子当成天上飘动的乌云或是快乐飞翔的小鸟;当孩子执意要把太阳涂成蓝色时,别因为担心他的认知错误而忙于纠正——因为,难道蓝色不会是孩子想象中海里太阳的颜色吗?
  专题4——一个最好的环境——家庭
  优秀的种子需要肥沃的土壤,聪明的孩子需要良好的环境。下面这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使我们不难看出环境对于智力发展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
  聪明的老鼠,愚笨的老鼠
  心理学家把四只出生不久的老鼠分成了两组,A组老鼠有三只,B组老鼠则只有一只。A组老鼠所生活的笼子里面有各式各样的玩具,B组老鼠生活的笼子里面只有少数几样玩具。几个月后,心理学家发现,A组老鼠比B组老鼠具有更多的神经键(神经之间的连接点,会随着神经纤维链的增加而增加)。
  有研究证明:神经键的数量与智力有很大关系。这就是说,生活在相对“优越”环境中的A组老鼠比生活环境差一些的B组老鼠更聪明。
  另有其他研究也证明了环境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罗马尼亚孤儿发育过程项目的研究人员证实:那些在条件严重缺乏(如缺乏与成人的交流、恶劣的饮食和缺乏刺激等)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和那些生活在条件丰富的环境中的孩子相比,有较小的、欠活跃的大脑;哈佛大学社会学家们在对芝加哥郊区2000名6—12岁儿童进行的长达7年的调查、分析中发现,在良好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智力水平更高;相关科学研究还表明,儿童在常规的环境中生活,大脑的各部分神经细胞按一般的速度发育,而若外界的适宜刺激更加频繁、强烈,脑神经细胞的发育速度就会更快,并趋于完善。有人估计,超前教育的儿童到了7岁,他的脑神经细胞可能已经发育了25%,而一般儿童也许只发育了10%。至于那些在贫乏环境中生活的儿童,脑神经的发育就更少。
  好的环境对培养一个聪明孩子的作用可见一斑!因此,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环境事关重大。
  什么样的环境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好环境
  作为孩子第一所学校也是最后一所学校的家庭,其扮演的环境角色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对智力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这个环境决不是指简单地用钱包装出来的环境,而是用“心”营造的环境。不论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有“心”的父母都能给孩子一个无比“优越”的环境:
  一个随时随地能读到书的环境——没有书,孩子无法步入知识的殿堂;
  一个可以痛痛快快“摸爬滚打”的环境——没有活动的身体,就没有活跃的大脑;
  一个能够无拘无束畅谈所想的可交流的环境——没有交流,孩子不仅会变得沉默,而且会变得木讷;
  一个充满理解、鼓励和尊重的环境——没有理解、鼓励和尊重,孩子不会具备快乐、自信这些宝贵的性格因素,并有可能成为断送成功的“致命因素”;
  一个能够激发兴趣、好奇心和探索欲的环境——没有兴趣、好奇心和探索欲,孩子注定一事无成;
  一个家庭成员间感情和睦的环境——没有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孩子的智力发展会失去安全、积极、健康的心理保障;
  一个有以身作则的父母作为榜样的环境——不爱动脑、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才思敏捷的聪明孩子;
  ……
  说得形象一点儿,如果把这个环境比喻成一座房子,这座房子里面的情境大致应该是这样的:卧室里、客厅里、餐厅里甚至是卫生间里,到处都有触手可及的各种图画书、故事书、百科全书……有一整面布满涂鸦作品的墙,一个不用害怕磕着、碰着的可以尽情玩耍的空旷角落和一个装满各种玩具(买来的、自制的)以及瓶瓶罐罐的大箱子。在这里,无论是优美欢快的歌曲声,还是朗朗的读书声,抑或激烈的讨论声,都是一曲曲别具一格的音乐。而大人们偶尔的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则构成了这座房子里最美丽动人的风景。
  什么是好环境?这就是好环境!
  有首歌唱得好:“丢下一粒籽,发了一棵芽。”没有哪一粒种子是不会发芽的,那些没有发芽的种子只因丢错了土壤。培养一个聪明孩子就像栽培种子,种子需要山坡、需要田野、需要草原……而各有所长、天生具有创造力、智力发展蒸蒸日上的孩子比任何一粒种子都需要更富饶、更广阔、更包容的土壤,从而使各种智力、创造力以及兴趣、自信等等,得以发芽、长大。
  给孩子一片适合他成长的土壤吧,让他聪明,让他成才。
  这片土壤在哪里?在社会,在学校,更在家庭!
  专题5——妈妈的脸是孩子的第一个玩具
  孩子刚出生时的交流是从和妈妈脸对脸的“对话”中开始的。
  妈妈的脸是会说话的!高兴时嘴角翘翘的,眉毛弯弯的;惊喜时嘴巴张张的,眼睛圆圆的;害羞时笑容甜甜的,面颊红红的;生气时嘴唇嘟嘟的,目光凶凶的……这些都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而且还伴有各种有趣的声音。对于一双天生充满好奇的眼睛,难道在这个崭新的世界里,还有比这张生动的脸更奇特的玩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