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第12节

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第12节

小说: 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早起和爱晚睡的婴儿
  瑞典有一位叫舒蒂尔曼的医生,曾对新生儿的睡眠类型进行了实验,发现新生儿的睡眠类型是在妈妈怀孕后几个月内由妈妈的睡眠所决定的。他把孕妈妈分为早起型和晚睡型两种,然后对这些孕妈妈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早起型妈妈所生的孩子天生就有同妈妈一样的早起习惯;而晚睡型妈妈所生的孩子也同他的妈妈一样喜欢晚睡。
  于是,舒蒂尔曼医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早在胎儿期有些习惯就开始养成了,并且那时妈妈的习惯直接影响到胎儿的习惯。
  读到这里,你会庆幸(假如你的孩子尚未出世)?还是遗憾(假如你的孩子早已出世多年)?其实,都不重要。之所以把这个心理学实验介绍给家长,主要想说明一件事:如果想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千万不要等!无论孩子多大,只要你意识到好习惯对他的意义,就不要迟疑,立刻开始培养。别以为孩子太小,培养习惯还早着呢,任何时候都不早,越早越好!
  最后需要掌握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法
  首先要说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家长的身体力行。儿童时期,孩子的学习方式以模仿学习为主。他人的行为举止、语音语调、处事方式等等,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内容。孩子一般都有出人意料的模仿能力,举个例子:一位幼儿园老师,一天在课堂上教孩子们学念新儿歌《数鸭子》,她先念一句,然后让孩子们跟着念。念到第二句“哎呀哎呀数一数”时,这位老师不经意拽了下衣角,结果聚精会神地跟着她学儿歌的孩子们看到了这个细微的动作后,竟不约而同地也拽了一下自己的衣角。更有意思的是,后来在孩子们已经都能独立把这首儿歌念得滚瓜烂熟的时候,每次一念到第二句,都会不自觉地拽衣角,即便老师数次纠正他们的这个多余动作,仍有孩子一直改不过来。可见孩子的模仿能力非比寻常,榜样的力量更是可见一斑。家长、老师、同伴、公众人物、卡通形象等,都是孩子的模仿对象,不过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还是家长。有人说“孩子就是家长的镜子,看到孩子的表现就知道他的家长什么样”,也正应了那句老话“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比如:如果孩子酷爱读书,那么就几乎能够肯定他的家长一定不是厌烦读书的人;反过来,如果家长是一个懒于读书的人,那么也可以断言他的孩子不可能是酷爱读书的人。所以,要想让孩子养成善于读书、善于思考、善于运动、善于倾听等这些与智力发展密切相关的好习惯,家长首先要作出表率。
  另外,还可以合理运用“强化”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对某种行为给予正强化,就可以使这种行为反复出现,以至于内化为习惯;相反,如果对某种行为予以负强化,就会使这些行为逐渐消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当然要在孩子出现好的行为表现时,即时即刻地给予正强化。表扬、鼓励、赞美,都是正强化的“杀手锏”;而批评、制止、惩罚等手段则是所谓的负强化。在前面提到的柏拉图对待小男孩“愚蠢”行为的事件上,柏拉图训斥了小男孩,就是企图通过负强化来消除孩子不好的行为,避免其日久天长演变成一种坏习惯。不过,今天的教育者们纷纷主张,对待孩子应该更多地使用正强化,也就是要尽量发现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并通过鼓励等积极的、“软性”的手段,帮助孩子养成尽可能多的好习惯;而要慎用很容易伤害孩子心理的惩罚手段。正所谓“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无疑是一种更加关爱孩子、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其实,即便是负强化,也未必都要对孩子进行惩罚。大家都很熟悉的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老师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事情上,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而“温柔”的负强化的思路。
  300多块钱买孩子一个好习惯,值!
  李阳的小女儿3岁时,李阳的妻子发现有段时间干起家务活来特别累。原因是女儿那阵子老是特别能“折腾”她那些玩具,每次玩完后准把房间弄得一片狼藉。最让人头疼的是妈妈刚一收拾好,转眼工夫,这个“捣蛋鬼”又会来“捣毁”一切。
  李阳夫妇俩想,自己累点儿是小事,要是让孩子养成没规矩、好邋遢的坏习惯可不得了。虽然孩子现在还小,但习惯不都是从小养成的吗?
  于是,李阳和妻子商量好,务必“扼杀”孩子潜在的这个坏习惯。办法就是由孩子妈妈出面,郑重其事地告诉女儿:“以后玩完玩具,请你自己把它们放回装玩具的大纸箱里,好吗?”女儿听了,懂事地点了点头。
  可3岁的孩子哪有那么“长记性”的?李阳和妻子早料到孩子不可能乖乖地听话。果然,女儿再玩玩具时照旧玩完走人。爸爸妈妈对女儿不打不骂、不动声色,而是开始执行第二个方针,仍由妈妈出面,不过这次“告诉”变成了“警告”:“下次再不自己收好,妈妈就会把你的玩具倒掉。”
  接着,孩子照犯。妈妈不气不恼地说:“上次妈妈说你再不自己收好我就要把玩具倒掉,是不是?”女儿用诧异、怀疑的眼光看着妈妈,似懂非懂。妈妈呢,当着孩子的面,把所有玩具统统拾到纸箱里,然后把一大箱玩具抱到楼下,扔到了垃圾桶里。
  打那以后,孩子再没犯过“没规矩”的毛病。李阳说:“我们算了一下,那箱玩具总共300多块钱。花300多钱买孩子一个好习惯,值!”
  你可能会说李阳夫妇小题大做,而且太浪费了。当然,从珍惜物品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方式确实不值得提倡,尤其是对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但是,我们要学的是扔不扔玩具吗?不是的!我们要学那种对孩子好习惯、坏习惯的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的判断力,以及坚决抵制“坏习惯”的态度、抵制“坏习惯”的策略和方法。从这个角度上,不能不说,李阳夫妇给我们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树立了榜样。
  习惯来自于生活,生活即教育。任何能力、品质、性格等等,最终都可以回归到习惯。倒过来说,一切从习惯开始。中国有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习惯也是一样,好坏都不要因为“小”而不在乎。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被问到“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时,不假思索地答道:“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学到了不拿别人的东西,学到了做错事要道歉,学到了得到别人的帮助要道谢……”说到底,这位诺贝尔奖得主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习惯,善于分享的习惯、诚实的习惯、礼貌的习惯、感恩的习惯……并且这些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从小事中养成的。有人说:“成也习惯,败也习惯。”那么是成是败,且让我们的教育从培养孩子的习惯中开始吧!
  优秀是一种习惯,让孩子不只聪明而且卓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初读这句话,难免有些让人摸不着头绪。真实、直观、耐人寻味的小故事总是能为我们指点心中的迷津。
  永远都要坐在第一排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女孩,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竭尽全力争取一流,永远不要说‘我不能’、‘太难了’之类的话;永远要做在别人前头;即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玛格丽特将父亲的话牢牢记在了心里。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教育未免太苛刻及至不近人情了,而时间却证明了它的宝贵。父亲对她“残酷”的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一直谨遵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勇往直前的精神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一切困难,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力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都要坐在第一排”的誓言。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五年的拉丁文课程,玛格丽特硬是凭着顽强的斗志,在一年内就将五年的课程全部学完了。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还名列前茅。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玛格丽特在体育、音乐、演讲等方面的表现,也向来是学生中的佼佼者。曾经有一位校长对她这样评价道:“玛格丽特是我们学校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相当出色。”
  或许正因为如此,40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4年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诚然,“第一”,永远只有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只要孩子在进步,同样值得骄傲。但是,比“第一名”这个结果远远重要的,是争做“第一名”的心态。一位哲人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永远都要坐在第一排”不正是一种决定孩子人生高度的宝贵心态吗?
  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有人从来不想也从来没坐过第一排,那是因为他没有理想;也许有人从来都想但从来没坐过第一排,那是因为他没有行动;也许有人从来都想但只能偶尔坐到第一排,那是因为他没有坚持;也许……然而,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一直坐在第一排,因为她树立了理想、付诸了行动、不懈地坚持……因为她养成了“优秀”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龟兔赛跑”那个寓言,“慢吞吞”的乌龟为什么能够反败为胜?伊索是这样解释的:“一往无前,毫不停歇。”说白了,就是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里练就的一往无前的优秀的习惯,成就了优势不足者的成功。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永远都要坐在第一排”,为什么不让你的孩子也养成这样一种优秀的习惯呢?孩子一旦有了这样的习惯,相信他将不只聪明,而且卓越。
  后 记
  1,2,3,4,5,我一边数着一边写成了这套“聪明培养法”。在写作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乐趣;截稿后最大的感受,还是乐趣。
  就像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跳舞、绘画一样,我喜欢琢磨孩子的心理和家长教育行为对孩子心理产生的影响。而这个兴趣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乎可以追溯到我三岁记事时起。刚刚三十出头的我还曾因此笑言:“我研究教育已经近三十年了。”
  三岁就对教育感兴趣?——并不夸张!谁的童年没有快乐、冤枉、委屈?谁又在小时候不想给自己“讨个公道”?其实孩子的心生来是带着一把尺子和一杆秤的,所有的是非、对错,他在心里自然有个衡量,只是因为词汇和胆子有限,有口难言罢了。我想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领,如果他的记性好点儿,那么待到他的语言能力、思考能力渐渐成熟完善,再用反思和审视的眼光将自己的性格、行为追根溯源到儿时后,就会形成一种所谓的教育观。我呢,恰恰就是这么一个好记事儿、好琢磨、好“讨公道”的孩子,所以后来选择了儿童教育专业,从事了儿童教育工作,又研究起儿童教育问题。不过这一切最大、最直接的动机皆因两个字——兴趣。
  直到不久前结识“知心爷爷”徐惟诚老先生后,我一向单纯而稳固的“动机”起了变化。
  年近八旬,本该待在家里颐养天年的老人,却如精力旺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般,朝九晚五、风尘仆仆地过着家与单位之间两点一线的繁忙生活。和徐老见面的那天很匆忙,前后不到半个钟头,但老人嘴里、眼神里谈论、关注的全是孩子。提起孩子,他就精神抖擞、劲头十足,而且思维敏捷、话题不断。在最后一次被秘书催促后,徐老起身,伸出食指向秘书示意:“一分钟!”接着,又和我们谈了一分钟,内容还是孩子。
  尽管公务缠身,却依然忙里偷闲、矢志不渝地为祖国教育事业全力奉献数十载,这是何等浓烈兴趣的驱使,然而又岂止是兴趣的驱使?那背后有着怎样一颗拳拳责任之心啊!
  人常常会“近朱者赤”,尤其是在适当的时间、地点遇到适当的人的时候。我即如此,近三十年的兴趣在不到三十分钟之内被无形中的影响力升华为一种叫做“责任”的东西。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当许多人的心灵渐渐被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