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

第11节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第11节

小说: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隆时代无论是皇帝个人或整个国家的财力都相当殷实,所以钱财并不成问题。    
    根据蒋友仁的记述,当第一座面向湖泽的西式建筑于1747年建造出来时,乾隆对这座建筑非常满意。31两层高的蓄水楼位于铺好路面的庭园里,中央大楼的两侧由长而弯曲的走廊连接着两座镶了玻璃的附属建筑。乾隆特别喜欢巴洛克风格建筑那种具有动力和震撼的外观,他可以在两边任何一幢建筑内,观赏位于中央大楼前面、有十四个喷水装置、巨大而鲜艳的喷水池。他在附属建筑内,则可以欣赏来自蒙古和中国回疆等地异域情调的音乐演奏。西洋楼的第一阶段工程在1751年正式完成,乾隆把最先出现的这组西式建筑群命名为“谐奇趣”。32    
       从这里往西建造了养雀笼,以饲养孔雀和外国珍禽。在配有镂花锯图案的精美铁门旁边,笼的墙壁上画满小船和雉鸡。养雀笼的东边,在半月形的墙壁中央有高起的雕饰闸门,围着用汉白玉雕成的喷水池。再往北走至庭园的末端,就是可以通往大迷宫的花园门。    
    迷宫是欧洲的发明,其中一个最早期的迷宫就在埃及的米瑞斯湖(Lake Morris)旁边,它是公元前23世纪的国王阿曼尼哈特三世(Amenenhat III)设计出来的陵墓。在公元15世纪晚期,迷宫就成为园林的装饰,那个时候迷宫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别墅园林里标准的项目。到了16世纪和17世纪,只有少数的大型欧洲园林是没有迷宫的。    
    长春园内的迷宫建在南北轴线的正中央,左右对称,近乎是完美的长方形,由5英尺(约1。5米)高以雕花灰砖砌成的墙所围着,并由纤细的松树所环绕,那些松树看来应该是在砖墙建成之前就已经被栽种在那里。有一条壕沟环绕在迷宫的砖墙外面,在迷宫的每一面都有一条跨越壕沟的桥,连接着迷宫的门口。位于迷宫中央的主建筑是一座朝南的八角形凉亭,竖立在由圆形阶梯垫高的平台上以俯视这座庭园。在北边的第二幢建筑是以汉白玉建造的楼阁,它俯瞰着迷宫,并摆放一个会唱歌的机械鸟,也即是大型的音乐盒,这是由一位欧洲人带到中国来献给清朝皇帝以讨其欢心。凉亭楼阁的设计和雕刻都采用欧洲的特色。在迷宫墙外,有一座路旁的小型亭子坐落在往北走的小山丘上。    
    在迷宫里面,有九个大小不同的正圆,代表着天地四方的六合世界,以及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迷宫的中央部分,每一个方形广场的角落都会放置一个花坛,象征中国的世界观。南北两个闸门是依据南北轴线排列而成一行,把主建筑和庭院一分为二。一般来说,迷宫从前门进入到后门,有三个层次:花园的闸门、跨越小溪的桥,和进入迷宫的入口。


第二部分:建   筑中国的凡尔赛宫(2)

    对于乾隆来说,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中秋节是十分重要的事,他会在迷宫里看到上万个不同造型的灯笼,即著名的黄花灯。宫女们会手持灯笼列队,来回走动时就像数不清的萤火虫。皇帝坐在迷宫中的龙座上,然后皇帝的嫔妃和特别的宾客会进入迷宫,在迷宫中的死胡同之间找出口,迂回并穿插着不同的路径以到达皇帝的跟前。当他们得意洋洋地到了皇帝的前面时,皇帝就会很高兴地赐给他们糕点果品和开怀的笑声。在日落之后,黄花灯就照亮黑暗的夜空,闪烁之间就像数不清的金色星星。34    
    后来又花了八年的时间去完成欧洲部分的第二阶段工程,刚好为乾隆的五十岁生日做庆祝。在养雀笼东边建起来的新月形宫殿建筑,有由壕沟环绕着的大理石的栏杆,被命名为“方外观”,于1759年完工。铜制的户外阶梯从建筑的二楼往下延伸,两道刻上阿拉伯文字的4英尺(约1。2米)高石碑,摆放在它的主殿堂上。虽然这两道石碑已经不见踪影,不过它们的拓本仍然被留存下来。在1760年的4月,将军兆惠平定回疆凯旋而归的时候,把一个漂亮的回部女子即著名的香妃,带回京城献给乾隆皇帝。香妃就是住在这里,并把她居住的这座宫殿改名为清真寺,她和追随她身边的回教徒每个星期五都会在这里做例行性的礼拜。35这座清真寺的前门面对着一座有精美栏杆的大理石桥,跨越一道壕沟并连接到一座名叫竹亭的雅致小花园。这座于1770年完成的凉亭以鲜艳的玻璃和贝壳作为装饰,并由隐秘的走道连接到另一座凉亭。36    
    往东边走,越过一道树丛,建有一座搭配喷水池的大型宫殿建筑,即著名的“海晏堂”,这座庭院的正式命名最迟不会晚于1781年的春天。37撇开它的巴洛克式建筑的细节不说,主殿堂的建筑布局基本上让人联想到凡尔赛宫的“荣誉院”(The Court of Honor),38在巨大的玻璃天花板之下,放置了一个180尺长,养了金鱼名叫锡海的巨大水池,在水池的周围挂满葡萄藤的铁丝网,在这个水池的每一边,都有一个房间用来放置水压机器,为喷水池和小瀑布抽送所需要的水。    
    根据蓝图的规划显示,从这座雄伟建筑的正门外面,也就是主建筑的两侧延伸出两个宽广而对称的螺旋状楼梯,因此更增添华丽的效果。在这两个楼梯之间,有一个里面有一对海豚雕像的喷水池,从二楼流出水泉,水会从栏杆上用大理石雕出的大石板往下流出,然后再往下流至另一块石板上,一直往下流,注满最下面的石水池。在这两个楼梯的外边,两只石狮子从口中喷出水泉分别流向两个喷水池里。这一共有三个喷水池,每一个都有五十四个喷水口。最大的喷水口是在中央的水池,除了有一个中国式的漏壶之外,周围还有十二个青铜兽头,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这十二个兽头都配上一个人身,在池的两边各有六个兽头,象征十二年一个轮回的生肖,也代表每两个小时一个时辰,这是中国人用来划分昼夜的计时方式。39因此,每一个兽头像会每隔两个小时顺序喷出水泉,到了正午,所有兽头的口都一起喷出水泉,所以乾隆非常喜爱这组喷泉,一点也不让人感到意外。    
    从海晏堂再往东边走,就是让人敬畏的“大水法”,它拥有许多金字塔结构、正式的水池,以及由石头跟贝壳装饰而成的喷水池雕像。主池中的喷泉,外形是包括一只鹿和十只猎犬等十一头动物的雕像。当水泉在同一时间从所有十一只动物身上喷出时,就会形成这只鹿被其他猎犬追捕的效果。皇帝的龙座就放置在以大理石铺好的地上,覆盖着漂亮的遮篷,尽可能取得最好的位置,以摄取这些喷泉的景象。在这个龙座的后面,竖立起一块很大的砖屏,由五块雕上欧式武器的大理石嵌板组成,从嵌板每一边延伸出两条通道。在砖屏后面的城墙就把这个欧式建筑区跟长春园的其他部分分隔出来。这个“大水法”立即让那些来华传道的耶稣会教士想到在凡尔赛宫和圣克鲁(St。 Cloud)的水泉。乾隆对这些壮观的喷泉非常自豪,分别在1784年和1785年,先后下令制作两块雕刻了这些喷泉的铜盘,并且把它们展示在院子里。40    
    在“大水法”的北面是远瀛观,它应该是在1781年以前建造完成,坐落在又大又高的台阶上,以避免视野受到阻碍。这座巨大的砖制建筑物四周的门窗都以雕刻的大理石作为装饰,在大门的两边有一对精雕细琢的大理石柱子。乾隆皇帝常常把这幢建筑作为皇室度假的居处或休闲场所,这里曾经展示六张由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1767年送给乾隆作为礼物的博韦地毯(Beauvais tapestries),也一度是回教嫔妃香妃的住处,41它标示着这个欧式建筑群的最高峰。    
    在西洋楼建筑群的中央或远瀛观的东边,建立了三座由三道出入口连接在一起的凯旋门,外形类似巴黎的凯旋门,这道出入口是通往东边隐藏在树丛中的线法山。从远处看这座山,它会呈现不同的层次。据说乾隆皇帝喜欢骑马到山顶上的八角亭,欣赏不同的景色。沿着山的东面继续往下走,就是方河,它的外形其实是长方形,往东边越过这个167米长的湖泽,就是一座完全不同布局的开放式艺廊,叫做“线法画”或者是“线法墙”,在里面挂着绘有中亚城镇和风光的图画,每一面墙各挂有五幅画。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欧洲的透视画法已被借用来在这里产生远近的视觉效果,这成为中国人眼里的新喜好。42整体来说,长春园的欧式建筑群展示出西方建筑的风貌,以及除屋顶以外各种类型的设计,因为这些西式建筑的屋顶还是采用中国式的黄色、蓝色或绿色的瓦片。“谐奇趣”、“方外观”和“海晏堂”象征了三条垂直短轴线,把横向长轴线划分为几个部分。玻璃窗、地板、栏杆、草坪、花台、上釉的矮砖墙、时钟、挂灯、油画和大量装饰配件,全都具有明显的西方特征,以至于连西方的“蓝图”(plan)这一专有名词,也进入了“圆明园工程造法”之中,译作“拨浪”。43    
    这些欧式建筑很自然需要相当的内部设计,例如大量奢侈的装饰和欧式家具、时钟、绘画和机器玩具等装潢。著名的“戈伯朗挂毯”(Gobelins tapestries)系列、织上法国美女的全身像和可照全身的长镜,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于1767年送给乾隆的礼物,都被摆放在这里。44然而,内部设计仍须迁就中国的风味。举例来说,欧洲的喷水池随处可见大型的裸体雕像,但在这里就因为文化因素而被禁止。另外,清朝的帝皇似乎并不习惯在完全陌生摆设的环境中逗留或休息。    
    乾隆借取西式建筑和园林艺术品位有所限制,并不单止于此,皇帝的文化背景亦不能让他明白,在巴洛克式建筑里所展现的数学领域的精确度,以及机械化的重要性。乾隆皇帝无法得知具有分析性的几何学正发动工业化,最终让欧洲的军队得以侵略中国,并把圆明园夷为废墟。欧式建筑群毕竟除了作为享乐场所之外,并没有发挥其他的作用,它只是皇帝用来散心、休闲、娱乐和收藏来自欧洲的艺术珍宝的场所,只不过是充当皇帝的百宝箱而已。


第二部分:建   筑圆明本园内更多的扩建

    随着长春园的完工,乾隆在原来的圆明园内再增添更多的建设。有两项重大的工程值得特别注意。首先,在1762年有一个机会去改建位于福海北岸的四宜书屋,乾隆皇帝兴致勃勃地把陈家在浙江省海宁所拥有的隅园,重新在他的宫苑里仿制建造出来。45    
    乾隆在他多次大张旗鼓的南巡期间,一再探访隅园,并带回它的蓝图。当这次改建工程完毕时,这个景观就被乾隆改名为“安澜园”,用来提醒他在浙江沿岸所目睹的严重洪水泛滥问题。46这个名字尽管没有艺术性的雅致,但是统治者用来表达他关心水灾问题的最好方式。况且,乾隆辩称,改建是节省金钱一举两得之事,因为他认为汰旧换新的做法,只属于维修而已,并且可以提醒他浙江沿海的艰困。47但事实上,乾隆并没有节省一分钱,由于他坚持要精确地依照隅园的式样建造,反而需要高昂的营造经费。此外,他还要求此一新的扩建来融合整个建筑群,包括了主殿堂后的揽霞楼、在人造假山上的飞睇亭和假山后的经馆。最后,安澜园成为一个包括了不少于十个完整景观的建筑群。48    
    有一个颇具想象力的谣言指出,乾隆其实是出生在陈家的小男孩,所以他对隅园表现出非比寻常的兴趣,他又经常探望陈家。他甚至曾经谈到常常把宫苑内的四宜书屋误会成海宁的隅园。49这个谣传最后引发一个没有实据的通俗故事:内阁大学士陈世倌的妻子和雍正的皇后都在同一天生下她们的婴孩,而皇后秘密地把她的女婴掉换成陈家的男婴。乾隆在最后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不单对陈家表达关爱,而且还把陈家的庭园带回圆明园,让他有亲近老家的感觉。50不过,这个通俗故事没有任何可信的证据。    
    乾隆又在1774年,开始在圆明园内建造最大的图书馆,这就是文源阁,建造在“水木明瑟”的北边,以典藏整套《四库全书》。乾隆在1772年着手这项计划。这套永恒不朽的书包含了经史子集四大范畴,涉及编辑、鉴定和复写所有的经典中国书籍。根据乾隆的观点,其中有许多“不合适”的书籍被排斥在外。这大概是中国清代最具雄心的文献工程,花了超过22年的时间和数千名人员,包括3名总纂,160名纂修官,368名职员和2000名誊录,以漂亮的书法书写出3747种书,放在6752个盒子里,一共手写7部,每部有将近10 000标题注释的目录。第三个手写本在1775年完成,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