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新宋-十字(没看,但一共有3部) >

第6节

新宋-十字(没看,但一共有3部)-第6节

小说: 新宋-十字(没看,但一共有3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下与令尊、唐二叔所言的棉纱之术,却是于国计民生大有益处的。百姓生活,最基本的两件事情,一为食,一为衣。倘若棉纱棉布能大行于世,那么一来百姓可以穿得更好,温饱足方可言礼义,二来棉布可以销于外国,国家为中厘税,可以补充国用,三来自己也能挣一大笔钱,从而有能力为百姓做更有益的事情。难道这样的事情孔子也会反对吗?” 
  这一席话说得冠冕堂皇,让众人无比佩服。桑充国拜倒认错,唐棣、柴氏兄弟都说是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论,对石越是更加钦佩。桑俞楚第一次发现自己经商挣钱居然可以有这么美妙的理由,只有唐甘南心里暗暗警惕,这家伙简直是苏秦张仪之辈复生,比自己还要狡猾,而且他还读过书,可以用大道理来掩饰自己,这样的人,绝对不可以成为他的对手,否则有自己头痛的。 
  石越这十几天来第一次发表长篇大论,显得很是意犹未尽,又朗声说道:“在下虽然不才,但是却不敢忘孔圣之教,一生的信念,就是希望我大宋的百姓,能够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普天之下,没有人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没有人因为没衣穿而冻死,生病的人可以得到医治,年老孤寡和年幼无依的人可以得到照顾,所有的小孩子都可以进学校读书学礼义,既便是蛮夷,也可以受到孔孟之道的教化。我以为只有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所追求的目标。” 
  唐棣是最容易被鼓动的人,这一番话,几乎让他变得有点崇拜石越了,不禁说道:“若能如此,要周礼何用?尧舜之世亦不如也。只是要实现起来谈何容易?”桑充国等人都点头称是,一方面是表示佩服石越的“远大理想”,一方面也是同意唐棣的看法。只有唐甘南却在心里骂道:“真正狡猾到家了,演戏演得十足,这么像。”他是绝对不相信如石越这样“狡猾”的人会有什么诚心去追求三皇五帝之治的。不过这些他也只能在心里想想罢了,读书人的脑袋一般容易被烧坏,特别是年轻的读书人,这个道理他非常明白,才不会去自讨没趣。况且这个石越把他们做生意说得这么高尚,有助于提高他们这些父辈在儿侄心中的地位,以后碰上一些酸儒,也正好用来扬眉吐气一下,从这方面来说,他还是蛮喜欢石越的。 
  石越开始只是想找个理由对付一下桑充国,自己也不料得居然说得这么冠冕堂皇伟大无比,说到最后,竟然似乎连自己也开始相信那就是自己回到古代的理想了。这时候听到唐棣说“谈何容易”,正准备说一番“世上事有难易乎”之类的大道理来完成自己的“传销大业”,却先听到一个声音说道:“这位公子有如此大志,奴家不才,也要替天下的苦命人谢谢这位公子。”声音娇美无比,竟是个女子。 
  众人循声望去,见一个穿着棕黄色貂皮大衣的女子正在深深一福,怀里兀自还抱着一张琵琶,身后站着两个丫环打扮的女孩子,也跟着在施礼。石越因为是第一次见到古代的妙龄女子,好奇心与好色心夹杂,端详得特别仔细。却看她才二十出头,便在冬季的大衣之下,也能显出身材的婀娜多姿,那件棕黄色的大衣之下,是深绛色的缎面窄脚裤;一张清秀的脸蛋上,眉如细黛,眼似晶珠,神韵清雅水嫩,便是石越这个现代人,也能知道这女孩子必定来自江南水乡。石越心里暗暗赞道:“若是在现代,选个星姐什么的不成问题,便是那两个跟班,做个班花什么的,也不会差了。” 
  这个女子正是桑来福去请的歌妓楚云儿。那碧月轩就在潘楼街,离桑宅倒太远,不过几条街,加上桑家给的赏银丰厚,因此老鸨特别热心,所以用不了久就到了。她来时因见众人正谈得起劲,不敢打扰,便在门檐下候着,直到听了石越那番高论,心有所感,才忍不住说了几句话。大宋立国百余年,虽然号称“无事”,但实际上小的河灾、旱灾、地震,根本没有断过,虽然朝廷也尽力救济灾民,但一方面是天灾,一方面是豪强的兼并,小民也有苦不堪言之处,卖儿卖女的事情,时有发生。这楚云儿本就是小时候因为地方豪强的兼并,家里不得已把她卖了,辗转流入青楼的。那老鸨见她天姿聪颖,便打小在她身上下了功夫,请人教她琴棋书画、诗赋文章,到了十六岁上,便出来卖艺,几年来艳名播于汴京。虽然谈不上几大名妓之一,却也是有不少的词人才子来捧场,称得上碧月轩的台柱子之一。她在风尘中数年,见过无数的读书人,有些人还是朝廷的重臣,但是等而上者,就谈些诗赋文章,等而下者,便是声色犬马,就是连清谈,也没有如石越这般能念念以百姓为重的。虽然阅历甚多,让她知道看人重要的是看他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但是对于这种自己从未听说过的理想世界,也是很让她感动的。 
  这时候她见众人打量她,又是盈盈一拜,莺声说道:“奴家云儿,给各位老爷、公子请安。方才失礼,还请见谅则个。”众人听得心神都忍不住一荡,饶是桑俞楚生性是个比较严厉的人,他那刀削脸上也忍不住泛出一丝微笑。 
  桑充国知道他父亲虽然也喜欢听听曲子,但是却是不太爱和歌妓说话的。便代他父亲说:“云姑娘不必多礼。”又叫人给楚云儿看了座。 
  楚云儿刚刚谢了罪坐下,柴贵谊早在那边笑道:“久闻碧月轩的云姑娘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更兼有三绝:琵琶、柳词、书法,不料今日有缘得见。” 
  楚云儿朝柴贵谊的方向遥施一礼,却悄悄的望了石越一眼,才说道:“这位公子谬赞了。雕虫小技,不登大雅之堂。奴家就弹一曲清平乐,给诸位助助兴,祝主人家身体安康,财源广进;祝各位公子平春科场得意,平步青云。”她是久经风尘的人了,一眼就看出这里主人和这些年轻人的身份,故此祝愿得十分得体。 
  唐棣本是不太喜欢这声色犬马的事情,不过此时见楚云儿说话十分得体,长得又很可人,凑着兴说道:“可是那‘繁花锦烂’的《清平乐》?” 
  楚云儿笑了笑,抿着小嘴说道:“是‘金风细细’的《清平尔》……” 
  柴贵友奇道:“都说云姑娘最喜欢柳永,柳词唱得也最好,为何不唱柳词反唱晏相的长短句?”这“繁花锦烂”是柳永填的,而“金风细细”却是晏殊填的,都是当时出了名的曲子,所以唐棣和柴贵友有此一问。 
  楚云儿微微笑道:“柳屯田的词多了些忧郁与悲伤,此情此景,所以奴家不敢唱。晏相公的词自有一种富贵典雅之态,正合乎主人家的身份与各位公子的气质,奴家擅作主张,欲选这一曲。”她拿桑家和晏殊这个太平宰相来比,自然也是有夸饰之意的。 
  众人见她这样说,心里都暗赞这个女孩子心思玲珑,便一起哄然叫好。 
  楚云儿轻调琴弦,漫声唱道:“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随楚云儿来的两个侍女亦各自拿着乐器伴奏和声,一时间整个屋子都荡漾着楚云儿动人的歌声,这个屋子里的人们,几乎心神俱醉……这也是石越有生以来一次享受古代士族富家的莺歌燕舞。 
  

第二节 声名鹊起(01)
更新时间2004…6…8 9:48:00  字数:0

 那是几件小事,但是历史正好因为这几件小事而改变。 
  ——某个历史的旁观者 
  连续的大雪之后,天气一天比一天温暖,虽然这一年的冬天才开始,但是挂在屋檐上冰棱已慢慢消融,只有在屋脊两旁的瓦缝里和墙角树根之下,还能看到积雪的痕迹。汴京城也慢慢恢复了平日的热闹。 
  自那一日去桑府之后,石越便和唐棣被唐甘南和桑俞楚一起留在了桑宅,桑俞楚寻思自己的儿子既然想求得上进,而这个石越又是个有才的,那唐棣和柴氏兄弟又都如此看重,久经世故的他更是百般笼络。在唐甘南的建议下,石越便成为了桑家的远房亲戚,上下打点一番,便把户口也落在了桑家。平日就和唐棣、桑充国住在一起,也好互相学习。 
  唐棣这个人本性最不喜欢呆在家里看书的,石越虽然也有个好静不好动的脾气,但交了唐棣这个朋友,却也免不了和他出去游玩会友,只有桑充国却是打定主意闭门苦读,平日里除了和石越讲讲经义,谈谈诗词,甚至连书房都不太肯离开。这种古代儒生的典型学习方法,让石越看得目瞪口呆,又不免要摇头叹息,不太明白这些人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生活算是慢慢稳定下来了,但是做为一个现代人,石越是无法忍受长时间寄人篱下的生活。虽然桑家人把他当成自己家里人一样,甚至连月例银都是仿照桑充国的标准给的;而唐甘南更是对他特别亲切,但是这并不能让他消除早日自立,真正在这个世界站稳脚跟的想法。他在那天和唐甘南、桑俞楚谈论棉布之时,其实心里是有过想法的。因为王祯的《农书》本就是一个历史系的科班生必看的书目之一,而无论是黄道婆的纺纱机还是英国的珍妮纺纱机,在幻灯片教学时,他都曾经看过这些设备的图片,可以说印象深刻。虽然自己不是工匠,但是黄道婆的技术离此时不久,而且黄道婆亦是从少数民族那里学来的技术,说不定此时已经存在,只要自己能给出个思路,再找几位能工巧匠加以探讨试制,珍妮纺纱机姑且不论,把黄道婆的技术复原出来,石越还是有相当的信心的。 
  但是石越也有不好开口的地方,一方面他希望能够借此技术和桑、唐两家合伙,让自己能够独立的占到一定的股份;一方面他却没有办法说出口。桑家和唐家对他都这么好,实际上可以说是对他有救命之恩的,如果不是唐棣的帮助,自己说不定早就饿死街头了,这个时候自己开口要股份,实在是羞于启齿。若在现代那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这是士大夫开言重义,闭口轻利的宋代,自己也被唐棣等人当成读书人看待,大恩未报,就开口要钱,让人家如何看待自己呢?他实在很担心这种行为会为人的不齿。 
  这种矛盾的心情,让他一直没有再开口谈起棉布的事情,桑俞楚本来就没有认为他能有什么新的发明,自然毫不放在心上;而唐甘南也不知道为何,绝口不提此事,似乎他早就不记得这一回事了一样。 
  唐棣因为毕竟是赴礼部试的贡生,四处交结朋友是一项必修的功课,同一年参加考试的贡生,同一年中的进士,这些在将来都是重要的政治人脉,大家在朝堂上互相声援,互相扶持,是很常有的事情。在考前考后几个月的时间,就是这些大宋未来的政治精英们打好人际关系基础的关键时间。 
  唐棣和柴氏兄弟,还有李敦敏、陈元凤等人都不断的来邀请石越参加这些贡生们的聚会,在他们来说,有了石越这样的一个朋友,自己也是与有荣焉,这是很给自己挣脸的事情。而李敦敏更是格外的亲近石越,众人当中,他对石越的才华是最为钦佩的。 
  石越从来没有想过这种交游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他不过是把这个当成加深自己与唐棣等人感情的一种必要的方法罢了。但是对于这一年齐聚汴京参加礼部试的贡生们来说,“四川贡生唐棣的好友石越是个出色的才子词人”这样的传言已是悄悄的传遍了每个人的耳朵,以至于每一次新的聚会,主动对石越说“久仰”的人越来越多。 
  “又是一次无聊的聚会,为什么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喜欢做这种事情呢?王安石的青苗法也应当颁行了吧?”石越扶着烂醉如泥的唐棣爬上马车的时候,望着天上那皎洁的月亮,暗暗叹了一口气,一边不住的笑着和那些从身边走过的半醉的贡生们说着“告辞”。 
  “见识了这么多的读书人,似乎还是这个时代的精英,将来的政治就要交在他们手里,但是为什么没有一个人的谈吐能让自己满意呢?刚才那个叫叶祖洽的,看他的文章写得花团锦簇,可是人品却这么不堪!他连王安石都不认识,可言语之间,把王安石都吹捧成了孔子再生,这倒也罢了,最过份的竟是把吕惠卿说成是颜渊……”想起这些,石越不禁有点作呕。这些天的交游,让石越感到一阵迷惘,他所读的历史书中,都说宋代是培养了士大夫气节的时代,“不是说这个时代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俺吗?不说这个时代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吗?不是说这个时代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程颢吗?为什么我看到的却一幅文恬武嬉的景象吗?”一边看了一眼在身边酣睡的唐棣,石越轻声对马车夫说道:“慢点走。” 
  “都说唐宋八大家有古文运动,有人甚至说这是中国古代的文艺复兴,现在王安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