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

第742节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第742节

小说: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威尔逊看来,中国方面能够作出如此积极的回应,已经超出了他的预计。
  但让威尔逊完全没有想到的是,欧洲各交战国却没有一个国家的元首对自己的“和平倡议”作出任何答复和说明!
  威尔逊隐约的感觉到,现在的各个交战国,也许早已经说不清这场战争的目的了。
  是为了土地?为了财富?还是为了开拓海外市场?
  可没有任何一片土地、任何一个海外市场,值得用这么大的代价来换取!
  现在这些国家已经不再为土地、为财富而战了,他们只为胜利而战。
  但胜利又是为了什么?
  胜利的本身所代表的又是什么?
  现在,所的有一切都已经被无边的鲜血淹没,现在战争本身差不多成了唯一的目的。
  难道战争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不失败?
  这真是疯狂的逻辑。
  威尔逊总统对这个逻辑感到迷惑。
  现在,倒是一些人认为一直对战争充满兴趣的中国,坚定地站在了自己一边,为和平而呼喊!
  对于自己接下来应该怎么和中国一道采取行动,威尔逊自己也不知道。
  也许,只有美国和中国加入到这场战争中的一方,迫使另外一方完全屈服,才能够停止这场战争。
  这是又一个疯狂的逻辑。
  别说现在自己无法接受这个逻辑,美国的公众也不会接受。
  让众多的美国青年去为了欧洲人的和平而打仗,想一想都是罪孽。
  华尔待的金融家们倒是非常愿意接受这个逻辑,但他们无法强迫美国的公众和他们一样的接受。
  因为打仗的事,是金融家们做不了的。
  “中国同意和我们一起采取和平行动的承诺是我们以前不敢奢望的,也是我们现在所无法完全相信的,”兰辛国务卿说道,“我们不能指望一个潜在的敌人同我们进行真心的合作。”
  对于中国,兰辛一直是抱着警惕和怀疑的态度的。
  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的发展得如此之快。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已经成长为一个经济巨人,虽然她因为远离欧洲、她的政府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和改变农村落后艰难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上等情况使这一事实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掩盖,但事实上,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还是引起了很大的注意。在1914年,中国在世界工业制成品的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还要低于英国、美国和德国、但却大大超过了法国和俄国,中国的城市人口比例比以前大大增加,是俄国的10倍,而她的铁路总长度是俄国的30倍,所拥有的为商业贸易服务的商船总数超过了德国,中国的经济开始以一个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而这种情况令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吃惊不已。
  “中国正在试图通过经济方面影响日本,把日本变成象朝鲜一样的依附于中国。”豪斯上校也说道,“而英国现在忙于战争,对中国向日本施加的这些影响根本无能为力。”
  “我们对此能也做些什么?”威尔逊问道。
  “除非我们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力量能够占有绝对的优势,否则我们什么也做不了。”豪斯上校说道。
  “如果我们的海军力量足够强大,中国的陆军就没有可能威胁到我们,”兰辛国务卿说道。
  “我真不愿意看到,中国将来会成为我们的敌人。”威尔逊叹息了一声,说道。
  “我们只是在为我们的未来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作准备,”兰辛国务卿说道,“如果能够想办法通过军事以外的手段约束中国的行为,对我们来说,将是最好的结果。”
  “我们需要欧洲的力量,可他们现在正在一场不必要的战争中无情地消耗着自己的力量。”威尔逊自言自语的说道,“怎么才能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难道非得用战争的手段才可以吗?”
  “现在的交战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不管我们参加哪一方作战,都意味着这一方的胜利。”豪斯上校意味深长地说道,“当然,这种情况也同样适用于中国。”
  ……
  不行了,今天大家也看到了,这么晚只能发五千字一章了,生活中总是充满着意外……最近身体实在欠佳,事情也多,本月只能不定期的二更一万字了,最可能的是一天一更五千,只能请大家多多谅解了,可以保证的是绝不会断更,不过,虽然少了些,但收藏推荐订阅点击月票还是要要的哦……
  (一千零六十二)“MADE IN CHINA”和地下金库
  威尔逊当然知道豪斯上校在说什么。
  豪斯上校曾代表威尔逊秘密出访欧洲。试探由美国主导促使交战各国媾和的可能性,豪斯在分别访问了欧洲各主要交战国后认为,德国在欧洲的胜利将会严重的威胁美国未来的安全,但他同时也认为,德国在欧洲的力量的毁灭“意味着抵抗俄国的最坚强的堡垒的失去”,因此美国如果要采取积极行动结束战争,并建立一种保卫美国安全的“新国际结构”,除了发挥美国的作用以外,倾向于德国多一些的中国的态度举足轻重。
  按照豪斯的设想,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有一定的和平诚意,而德国由于取得的一系列胜利的关系,对战争的兴趣比较浓厚,美国想要实现和平,只能谋求和协约国集团合作,迫使德国让步,“促进‘合理的和平’的实现”,如果德国人拒绝同意谈判,那么美国将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如果德国同意谈判,美国将同协约国一起合作,迫使德国接受“合理的解决办法”;如果德国退出谈判,重新发动战争。美国则还是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促使战争早日结束,“这是目前美国最可能采取的行动”。
  豪斯的计划是建立在美国同协约国合作的基础之上的,而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中国的存在。
  如果美国谋求同协约国集团合作共同逼迫德国做出让步的话,前提条件就是中国不会加入同盟国集团作战,而威尔逊和豪斯都知道,中国和德国的关系一向紧密,如果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作战,中国则很可能加入到同盟国一方作战,那样的话,美国所设想的尽早结束战争的企图不但无法实现,而且还将使美国也身不由己的卷入到世界大战中去。
  这也是威尔逊虽然发出了和平倡议之后,却迟迟无法采取行动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那位执政阁下虽然赞同我们的和平主张,并表示要支持我们,但他也同时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威尔逊打开了那封印着双龙图案的信笺,看着上面用钢笔整齐地书写着的一行行漂亮的花体英文字,以及下面的中文签名,苦笑了一声,“他所说的用‘和平的方式’去结束这场悲剧,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很难想象一位经历过多次残酷的战争的领导者,会有这样的想法。”
  “这句话其实是想表明另外两个意思:第一,中国不会加入协约国方面对德国作战;第二,中国是在向我们提出劝告,不要加入到这场战争中来。”兰辛国务卿说道,“如果我们要以战争的威胁迫使德国让步,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中国提前成为我们的敌人。”
  “公众是不会接受这样一个结果的。”威尔逊叹息道。
  尽管海军扩充法案和加强战备的议案都得到了国会的批准。在“卢西塔尼亚”号事件和“苏塞克斯”号事件以后,美国国内一度出现了反德风潮,但孤立主义的势力仍然极为强大,在德国赔偿了美国的损失之后,美国公众已经表明了不想因为德国人发动潜艇战给美国造成的这些微小损失的关系而卷入欧洲的战争,而为了欧洲人的和平而让美国青年去打仗,就更不可能是美国参战的理由了。
  而如今美国新一届大选在际,威尔逊想要获得民众的支持连任的话,就不能在“中立”这个问题上有丝毫的动摇。
  他又看了看中国执政给他的那封回信,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1916年10月12日,美国联合中国向欧洲各交战国发出“停火一周”的倡议,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解决争端的“五点建议”,华夏共和国执政孙纲提议在荷兰海牙召开国际和平会议,讨论结束战争,但各交战国对此均未做出回应,美国联合中国调停失败。
  1916年10月24日,法军以较小的伤亡代价收复杜奥蒙炮台。
  1916年11月7日,民主党的威尔逊在美国总统竞选中战胜共和党候选人查尔斯。伊万斯。休斯,得以连任美国总统。
  1916年11月18日,索姆河战役结束。
  1916年12月12日,法国总理阿里斯蒂德。白里安“晋升”霞飞为元帅。随后命其解甲归田,以指挥收复杜奥蒙炮台的罗贝尔。尼韦尔将军接替霞飞出任法军总司令。
  1916年12月18日,凡尔登战役结束。
  到此时为止,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进行了两年,“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都深深陷于巨大的经济困难当中,所有的交战国的经济资源、粮食和人力消耗都十分严重。由于英国海军的海上封锁和德国海军的潜艇战,甚至于连欧洲的中立国也受了池鱼之累,开始出现粮食、各种原料和燃料的缺乏。各个交战国由于大量的劳动力在前线作战或者为前线的战争服务,各国的农业、畜牧业和捕鱼业都开始急剧衰落,尽管英国和法国从海外殖民地抽调了大量的人力,但也无法弥补前线的战斗所造成的惨重损失。
  在1916年的年底,协约国方面在前线和后方的军队总数超过了2700万人(战前为300万人左右),同盟国军队约为1500万人(战前为160万人左右),而交战双方的阵亡士兵的总数已经超过了600万人,更有高达1000万以上的人员伤残。各个交战国人口当中的精华都在前线的堑壕、后方的预备部队和供应战争需要的工厂当中,只留下妇女、老人和儿童与残疾人一起在农业、畜牧业当中艰难地劳动。由于劳动力的缺乏,耕地开始大片大片的荒芜,各国的粮食产量都急剧下降。与1913年相比,德国的小麦产量由44亿公斤降到了29亿公斤,燕麦产量由121亿公斤降到了89亿公斤,马铃薯由528亿公斤降到了247亿公斤。英国的主要粮食产量减少了百分之二十五,捕鱼量只有战前的百分之四十。俄国全国耕地的播种面积减少到了1909年的百分之八十五,城市居民每天只能得到很少的口粮,即使是军队也只能得到原来定量的一半,奥匈帝国的粮食产量也下降到了可怕的低水平,而奥匈帝国的猪已经从760万头下降到了21万头,牛的情况能稍微好一点,但也从1700万头变成了350万头。
  为了摆脱经济困境,欧洲的各个交战国和中立国家都开始对粮食、肉类、食用油、衣服、靴鞋、煤炭、食糖、蔬菜、咖啡、煤油等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制度。可怕的饥饿开始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各个交战国的民众。这些国家的人民在经受着不可言状的粮食危机,整个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量比战前减少了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飞涨的物价使工人的实际工资一落千丈,各个交战国的日用工业品的价格平均提高了一倍以上。象俄国的莫斯科的主要食品价格提高了七倍多,日用品的价格提高了10倍多;英国只有不到四个月的存粮,德国居民的生活费用上涨了两倍多,而实际工资减少了三分之一,德国居民每人每天的面包配给量由160克降到了120克,不得不依靠萝卜和蔓菁度日,使1916年的冬天被称为“蔓菁之冬”。在意大利,人们不得不为一小块面包而排上几个小时的队,奥匈帝国政府则开始向帝国臣民们推荐食用冬油菜。
  和粮食的情况一样糟糕的是,燃料危机也在猛烈地冲击着各个交战国。法国由于北部地区的产煤区都被德军占领,因而燃料危机格外严重。在1916年的冬天,法国各地都发生了冻死人的事件。而俄国的情况更差,连工业所需燃料的一半都不能保证。
  由于战争的饥饿的关系,各个交战国无一例外的都出现了工人罢工现象和民众自发组织的反战运动。前线的士兵也开始出现违抗军令拒绝作战的现象,一些政党开始纷纷要求本国政府公布他们的战争目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战争打到了现在,所有的交战国政府心里也都想要和平。但他们想要的和平是光荣的和平和胜利的和平。因为一场如此漫长而残酷的战争,换来的只是一个耻辱的和平的话,那么这种和平的结果多半会带来国内的**和暴乱以及政府的最终垮台——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大家都心里有数。
  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作为欧洲各国的主要调停者,为此做出了许多努力,甚至不惜捐弃前嫌拉上中国一起为和平而奔走,但最后却毫无结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